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湖州市第四中学教育集团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答程全父推官六首(之五)

宋∙苏轼

儿子比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呵呵。老拙亦欲为此,而目昏心疲,不能自苦,故乐以此告壮者尔。纸、茗佳惠 , 感忭!感忭!

(注释)①此信写于苏轼被贬谪到海南,此时他已经六十多岁。②佳惠:对别人的恩惠的敬称。③感忭:感激高兴。

(乙)

与鲜于子骏

宋∙苏轼

厚眷,不敢用启状,必不深讶。

所惠诗文,皆萧然有远古风味。然此风之亡也久矣!欲以求合世俗之耳目,则疏矣。但时独于闲处开看未尝以示人盖知爱之者绝少也。

所索拙诗,岂敢措手!然不可不作,特未暇耳。近却颇作小词 , 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荻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

【注释】①鲜于子骏:苏轼的朋友。②忝: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③小词:即《江城子∙密州出猎》,熙宁八年(1075)冬作于密州,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写豪放词。④柳七郎:柳永,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1)、解释加点文言字词。

①若此二书故     ②以此告壮者尔    ③特未

(2)、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2处)

但 时 独 于 闲 处 开 看 未 尝 以 示 人 盖 知 爱 之 者 绝 少 也

(3)、根据文意,完成词义探究。

探究一:(甲)文中,苏轼将抄书的经验传给儿子,并视抄书为“穷儿暴富”之径,“穷儿暴富”本来的意思是穷人突发大财,它在文中的意思是

探究二:“虽”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两种解释:❶ 虽然。❷即使。(乙)文“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中的“虽”解释为 (填写序号),理由:

(4)、(甲)(乙)两文中均出现了象声词“呵呵”,结合两文,谈谈你从中读到一个怎样的苏轼?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光头胡哥

陆宗成

    光头胡哥走进教室时,我们的眼睛亮了——确切地说,是被他颈上那颗亮晃晃的硕大的灯泡照亮的;我们的嘴张着——仿佛里面塞进了一个小灯泡。我叫胡建伟,华东师大毕业,教语文,任咱班班主任,上课同学们叫我老师,下课可叫我胡哥。胡老师一张口声如洪钟,论调更是惊世骇俗。上课叫老师,下课叫胡哥?我们的眼睛更亮了,我们的嘴更圆了。有的女生尖叫起来,有的男生鼓起掌来。

    我们这个班,声名显赫,不是因为成绩好,而是因为纪律差,盛产活跃分子。这当然不是我们的错,要怪也只能怪学校,搞什么实验班,搞什么三六九等归类,这不是明摆着的排挤差生,伤差生的自尊吗?三个差生一台戏,难道你还指望我们头悬梁锥刺股为母校争光吗?没门。

    现在上课,胡哥说。我们吃了一惊:怎么不约法三章?怎么不演讲自己的苦难史或辉煌史?转身,挽袖,板书:“《诗经》三首”几个遒劲有力、龙飞凤舞的粉笔字雄赳赳地霸在黑板上,牢牢地拴住了我们的目光。我鬼使神差般放下了高高翘着的二郎腿——这个胡哥看来有两下子。

    “诗经,穿越中国西周到春秋时期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三百故事,三百心情,在风起处高唱与低吟,大雅与小雅前呼后应,三颂声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淘过时光的细沙,涤尽尘埃,穿过蒹葭,袅袅娜娜地走来。诗经中的女子,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著,或活泼顽皮……”

    古老的诗经,美丽的诗经,在胡哥抑扬顿挫的语言中复活了。什么叫如沐春风,什么叫五体投地,什么叫心向往之,我想,我们听课的感觉就是吧。这个胡哥,真牛。他的课我们认了。

    班上体育特长生很多,有时候教室免不了成为练兵的场所,墙壁上免不了落些球印。一次,上语文课,胡哥指着一个球印说,有些同学是不是想通过它来证明自己的球技或者精力呢?这节课我们到操场练练,打球的人,回来写篇《打球记》;看球的人,回来写篇《观球记》。大家异口同声:好,好。体育委员站起来说,那你给我们当裁判吧。胡哥说,不,我上。

    胡哥夹在众多高大的队员间,一点也不起眼,但是他前盘后带,左冲右突,既像灵活的猴子,又像勇猛的豹子,很快成为观众注目的焦点。他恰到好处的传球以及精准的投球,不时激起阵阵掌声。毫无疑问,他成了场上叱咤风云力挽狂澜的人物。从此,班上再没有出现过玩球的现象,墙上的球印也销声匿迹了。那些体育生一有空就跑到操场去练球,他们羞愧得很——堂堂体育生的风头竟被一个文弱书生抢走了,这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有一同学在学校阅览室的一本杂志上偶然看到一篇署名胡建伟的文章,马上将杂志借出,兴冲冲跑去问胡哥,这篇文章是你写的吗?胡哥云淡风清,是的,豆腐块文章,没有任何分量的。那同学把那篇文章复印下来,贴在班里的学习园地上。大家见了,啧啧称奇。此后,大家就多了份心眼,一旦在报刊上发现胡哥的文章,就照例复印,一一贴在学习园地上。一学期下来竟满了。

    胡哥上作文课,从不讲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呼应,怎样遣词造句,他只讲感受——阅读美文的感受,自己创作的感受。有时候,他什么都不讲,他只是抱来自己多年珍藏的报刊,叫同学挑着看,然后要求大家天马行空地写一篇读后感。怪了,平时我们这些听讲评就打瞌睡写作文就头疼的,一到他的作文课居然觉得有话可写了——有时甚至还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两个学期下来,我们居然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写作,学习园地上也不再是胡哥一统天下,我们也攻占了一些阵脚。胡哥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有时突然摇头晃脑地来一句:孺子可教乎?孺子可教也!

    说真的,我们好像找回了点自信和班级荣誉感。谁再说我们破罐子破摔,谁再说我们班是差班、烂班,我们肯定会跟他急,胡哥也会跟他急。胡哥的口头禅是,挺起胸膛做人,俯下身子做事。他的宣言是,我的班上没有一个差生。

    确实,我们没有给胡哥丢脸。我们班连续四个学期被评为“先进班级”。高考时,我们班58人中有42考上了大学,其中语文平均分全州第一。这对一个县级中学的慢班来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奇迹不是用干瘪的说教而是用独特的魅力缔造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

和你在一起

李红伟

①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思念会像萌动的枝蔓一样伸展。

②心里很清楚,父亲已经离开了,但又觉得他还在,莫名地相信他还在,分明在家里看书或者打盹,等着我们回家。我们回到家,他当然不在,恍惚间会觉得他是去田里锄草或打药了,和往常一样,饭熟了也不回。以前,摆好饭菜正准备吃,隐约听到三轮车响,不一会儿,父亲就回来了。但现在只能一次次失望,并在失望中久久回味。

③父亲离开了,留下满囤的粮食。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农民,一年又一年,一步步丈量着家和庄稼地的距离,一茬茬地播种着,收获着,奉献着。愁啊,笑啊,扛啊,一辈子就过来了。

④很小的时候,跟着父亲干农活。怎么锄草、怎么割小麦、怎么挖红薯,我是一窍不通。父亲就一步步教、一遍遍说,也不嫌弃我干得慢。渐渐地,我就明白了,干庄稼活,不能急躁,要有耐心,不干永远干不完,按计划干总能干完。做什么事不是这样呢,一急就会乱,稳一点,一步步来,总能干成。父亲教我干农活,也教会了我做人做事。

⑤以前,犁地翻地种麦拉庄稼都靠大黄牛。种麦时,父亲掌着楼,赶着牛,我牵着牛,和牛儿一起听着父亲的口令;咧咧(往左),哒哒(往右)。牛有力气,但得听口令,步子不准,走的线不直,就得牵楼的人来矫正,不然干的活不漂亮,祖祖辈辈就这么传下来的。刚开始干的时候,天边泛白,太阳还没出来,一直干到太阳到了头顶,热乎乎的,自己觉得快要回家了,父亲还在不急不慢地一行行种着,直到按照老习惯干到心眼上了,才收拾农具回家。其实,干每一样活都这样,小孩子快忍耐到极限了,大人还在忍耐着,现在想一想,如果按小孩子的想法早早回家,哪一样都干不完。忍耐,也是一种成熟啊。

⑥人都说,种庄稼是粗糙活,但父亲守着本心,把庄稼活干成了细致活。烘枣的时候,他搭好架子,把红枣一层层平铺在箔子上,烧着火炉烘烤,然后一遍遍地翻搅着,这样枣受热均匀,脱水后软糯饱满肉厚,烘烤后还会一颗颗过手,分出等级来。种核桃也一样细致,一颗颗剥去青皮,洗去污渍,在阳光下晾晒,然后一遍遍过手分出等级整整齐齐装好,满足不同顾客的不同要求。不论卖枣还是卖核桃,父亲称好以后都要再多搭一点,说人品要好,要让顾客买得喜欢。父亲生来就这样,把名声看得重,把得失看得淡。

⑦子女们成家以后,父亲一个人承担了家里的农活。枣树、核桃树的修剪、打药、灌溉、摘收,几乎是他一个人完成。母亲说,有时候下了雨,三轮车不能进地里,父亲就一个人把核桃敲下来,一桶一桶拾满,用自行车驮回家。每年满满几十大袋核桃,就是这样收回来的。地里种的菜熟了,父亲会把红的西红柿、紫的茄子、长长的辣椒、硕大的南瓜、白净的白菜,装在袋子里送给我们。家里蒸出热气腾腾的馒头和包子,父亲也会送给我们。每次,他开着三轮车或者骑着挎了货筐的自行车,总是大袋小袋的,放下这些,和我们说不了几句话,就急匆匆地离开了。我想,父亲播种和采摘的艰辛,只有他知道;丰收的果实送给儿女后的满足,也只有他知道。可没想到,如大树般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亲走得竟是那般急,我甚至来不及与他告别。父亲啊,当我独自走在街头,多么期望车来车往中有一辆是你在开,开到路边停下来,转过头叫一声我的名字,然后我请你留下来,或者叮嘱你路上注意安全,最后说一句:爸,周末我一定回家,你在家等我。

⑧这么久以来,每天总有那么几个瞬间,我觉得我是以前的我,父亲还是以前的父亲,我们似乎还生活在以前的时空里,说着以前的话语,看着以前的风景,做着以前的事——比如,我牵着牛,牛拉着楼,父亲掌着楼,他一声声叨叨着:咧咧,哒哒……

(刊载于2023.3.1,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