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南江学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完成小题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贺铭华

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劣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古语说:“富贵不过三代”,又说“自古纨绔无伟男”。清代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⑦磨难乃人类的良师。它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教人警醒,激人超越。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智潜能。环境需要听力,人便提高了耳朵的听觉功能;环境需要视力,人便提高了眼睛的视觉功能;环境需要思维,人便促使大脑日益聪睿精进。

⑧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关于磨难,司马迁曾深有感慨地说出下列掷地有声的话语:“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而成。假如当初这些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就不会有这些文化精品出现了!

⑨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此言似乎不谬。想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⑩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见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选自《诗文选粹》第九辑)

(1)、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⑧段说:“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请你举一个事例加以论证。(不能以文中出现的人物举例)
(4)、“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你也曾经历过磨难吗?你是怎样应对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举一反三
阅读陈立君的《人生支点》,回答小题。

人生支点

    ①人之所以能活着,是因为有许多支撑点,就像那火车之所以能在铁轨上前进,是因为有许多根枕木支撑着一样。

    ②只有一根枕木的铁路是没有的,只有一个支撑点的人生也是没有的。

    ③人生可以有很多支撑点,事业、升官、发财、爱情都可以成为人生某一个时期的支撑点,让你有滋有味地活下去,觉得天很蓝,草很绿,每个人的笑容都很美好。

    ④但我要告诉你,任何一个支撑点都不可能是永恒的,事业无穷尽,官做大了做久了也很乏味,钱挣得太多也是个累赘,山盟海誓的情人也终会有一天离你而去。

    ⑤所以我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泛点论。简而言之,即让你的人生多一些支撑点,其中的某一些点坍塌了,会有另一些支撑点支撑着你的人生构筑,让你在慢慢人生路上走下去。

    ⑥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别在一棵树上吊死,水路不通走旱路。

    ⑦谁也不可能把你的人生隧道构筑得那么牢固,因为这不单是你个人的问题,有些情况你不可能把握,你想得到的不一定都能得到,你期望得到的不一定都能成为现实。好些事和大环境有关,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关,更和一种叫做“数”的东西有关。所谓“数”,就是机遇。我欣赏一首流行歌曲里唱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人生不打拼不可能成功,但你打足了七分,那三分老天不给你,你仍然不能得到一个完美的人生。

    ⑧炒股者都知道这样一句名言:不要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筐里。甲筐让一个骑自行车的撞了,乙筐被冰雹砸了,丙筐还可以保住三分之一。再广而言之,甲筐里放草莓,乙筐里放枇杷,丙筐里放荔枝,则不管行情如何变化,你至少扳个平手,而不至于赔得吐血跳楼。

    ⑨人生亦如此。让你的人生多几个支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立志须趁早

赵九如

    ①近来读书,历览前人事状,深刻体会到少时立志的重要性。有人说“成名要趁早”,其实,莫如说立志须趁早。

    ②“夫志,气之帅也”。对个人而言,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宰相之杰”张居正写下“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躬身改革、不计毁誉,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民族英雄林则徐树立救国为民的高远志向,在虎门销烟、抗击英军、安抚叛乱等历史事件中,始终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注重立志,善养“浩然之气”,就能涵养从容内敛的气质,蓄积坚定自信的精气神。

    ③立志非常必要,趁早立志尤为重要。晚清名臣左宗棠青年时代就志向笃定,于23岁时自题对联以明志:“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也十分注重家风家教,告诫自己的孩子“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小时志趣要远大,高谈阔论固自不妨”。纵观左宗棠的一生,从办理洋务、主持船政到收复新疆、抗击法军,他一以贯之地践行自己的志向;他的孩子长大后能够报效国家、不辱使命,也与其早立志、立长志的教导密不可分。尽早确立志向,明确人生奋斗的方向,可以助人避免随波逐流、亦步亦趋,不被诱惑所误导。

    ④当然,美好的愿景不会自动实现,早立志仅仅是成长的起点。人生路途漫漫,如何坚守信念、矢志不渝,是生命历程各个阶段都需要作答的命题。特别是在屡遭挫折或逆境时,更加考验一个人意志和勇气。历史上,司马迁狱中遭受苦难不曾移志,坚韧中写就巨著;苏武异邦牧羊数十载不折其志,最终梦圆归乡。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志向如何,直接影响着成就的取得,也只有为志向执着付出,才能不断抵近心中的理想抱负。志向引领行动、行动考验志向,两者相辅相成,演绎着立志与逐梦的交响。

    ⑤“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立志当胸怀宽广、眼界开阔,大胆追求远大的志向。而这背后,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人生如寄,何以才能不枉此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就容易迷航。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人感喟人生苦短,主张及时行乐者自成一派;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纵情山水、盛行清谈,逃避现实一时成风;当代西方社会也曾醉生梦死,“垮掉的一代”发人深省。

    ⑥今天,为了“能被知识的亮光照到”,四川凉山州“悬崖村”的孩子曾在峭壁上留下瘦削的身影;为了触碰大山之外的世界,重庆双坪村村民用双手凿出一条“悬崖天路”……那些看不见的理想信念与志向追求,正迸发着强大的能量。

    ⑦哲人有言,“没有崇高的生活理想的人,像大海里的一片小舟一样,它时刻都会被狂风巨浪袭击而沉没海底。”扬起理想的风帆、握紧志向的罗盘,不为风雨所阻、不被颠簸所拦,人生这一叶轻舟才能自信驶过万重山。

(2017年08月25日04版《人民日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现在,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

    ②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名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节奏和步伐,变得焦躁不安、心慌意乱;有的人看到他人提拔重用了,顿时沉不住气,千方百计走捷径;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怠慢和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和曲折,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等等。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③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④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 , 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

    ⑤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⑥耐心成就意志之美。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⑦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华声文萃》2018年11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学为“中国梦”助力

    ①曾经,徐迟的一篇《哥德巴赫猜想》,吹暖了中国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而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春风般吹拂无数中华儿女的心腑。作为文学工作者,我们更加心潮澎湃。毫无疑问,文学应当为我们实现美丽的“中国梦”讴歌与助力。

    ②文学对实现“中国梦”的作用,与经济、科技、法治等一样,很直接。文学能够繁荣文化,它的健康发展,必将不断丰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现代文化等。文学能够提升国民的素养,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文学能够激发国民干工作、干事业的热情。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学作品更多地表现中华民族的价值选择,体现中华儿女建设祖国的伟大创造,以文学的力量为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③因此,文学需要不断创新艺术形式,提高审美评判价值。无论是表现社会和国家的题材,还是反映个体情感和生活的题材,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散文,只要能给读者以共鸣、激励,就是发挥了作品的应有能量。文学的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与社会影响力。只有全方位、综合性地运用文学形式,才能更好地激励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发挥应有的功效。

    ④文学还需要增强主流意识,发挥独特社会功能。主流意识并不是一种脱离群众、冠冕堂皇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与时俱进、与国家和人民同进步的价值观念。实现“中国梦”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所在、意志所向,对于文学来说,就需要作家的创作有主流意识,反映人民为了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进行伟大创造的精神。文学有其独特社会功能,一部好的书能够激励一代人,而一部坏的或不健康的作品,也能抵消许多正能量。因此,凡是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中国作家,都应该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惜真情与真力。

    ⑤文学也需要发扬新学风、新精神,提升作家自身素养。时下,一些作品浅薄、粗俗、水分多,这与作家自身的能力、知识和素质不够有直接关系。文学创作不是一般的简单劳动,而是一种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的精神行为,作家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和对社会的感悟能力。作为精神产品的创作者,作家需要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做大的清理和更新,不断从人民群众的丰富生活和时代发展的土壤中挖掘知识,汲取营养,认认真真写作,而非随心所欲地码字。文学要出精品,出人民满意的作品,就需要作家动真情、出真力。

(有删改)

阅读《传递平凡又伟大的力量》,完成各题。

传递平凡又伟大的力量

董 璐

    ①茫茫人海中,总有人温暖你我,感动社会,感动中国。

    ②1月16日,“中国网事·感动2019”年度网络人物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各行各业的获奖者们,精神催人奋进,事迹令人动容,传递出震撼而温暖的感人力量。他们平凡又伟大,似冬日暖阳,也似暗夜星光,演绎着催人泪下的故事。

    ③古有卧冰求鲤,今有割皮救父。为挽救父亲的生命,康静用自己的皮肤为全身烫伤面积99%的父亲做植皮手术。“我的生命是爸妈给的,只要能救爸爸,我什么都舍得。”她朴实的话语中透着坚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仁孝”二字。当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遭遇危险的紧要关头,年仅19岁的兰郡泽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挽救了14个人的生命。他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弘扬了雷锋精神,他临危不惧、英勇救人的事迹令人钦佩。

    ④他们是生命的勇士,用坚强书写非凡人生,用无私点亮希望,用生命诠释责任担当。

    ⑤自力更生,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对于“90后独腿独臂外卖骑手”董洪喜来说,却需要消耗比常人多出数倍的心力和气力。童年时的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一条腿、一只手臂,却没有消去他对生活的热忱与自信。他用双脚给自己的人生丈量,撑起了一片晴天,也撑起了一份职业尊严。他奋斗的样子,值得所有人尊重。江苏兴化援藏教师汤恒跃、吴玲夫妇,时刻铭记着自己肩上的使命,舍弃小家来到西藏。充分利用在那里的每一天,像一盏灯,照亮别人,凝聚人心,点燃希望,为藏区孩子带去了一个广阔而精彩的新世界。武汉消防救援支队青山中队消防战士张晓明,四进火场,抢出四个喷火的液化煤气罐,体现了消防指战员“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战斗精神,被亲切地称之为“抱火哥”。

    ⑥他们是各自领域的平民英雄,默默无闻、执着坚守、英勇无畏。他们的身上见人格风骨,也见家国情怀,更传递着执着奋斗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力量。

    ⑦1999年至今,224名来自上海复旦大学的研究生,陆续扎根宁夏。20年间,他们把支教的接力棒连续传递,从未中断。这些支教学子在山沟与外界间架起桥梁,点亮山里娃的梦想。46岁的护林员艾力·尼亚孜和他的175名同事,几十年默默守护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片美景。无论沙漠的风多少次掩埋了他们巡护的脚印,无论烈日多少次晒暴他们的皮肤,无论护林站小小的屋子里还有多少个孤寂的漫漫长夜,艾力·尼亚孜和他的护林员伙伴不会忘记,守护绿色是他们的初心,保护胡杨林是他们的使命。

    ⑧聚沙成塔,涓流成河。       。他们身上闪耀着英雄的光芒。他们用真挚的情感帮助危难中的人们,他们用真诚的行为践行着当初的诺言,他们用看似平凡的故事照亮人们前行的路。他们,拥有着感动时代的力量!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当下语文生活中的谐音双关问题

孙玉文

①谐音双关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即利用字音相同、相近而字义不同的条件形成双关,构成双重语义。音同、音近而义异的字叫谐音字,如“万‘柿’如意”“柿”是谐音字,意思为“事”。谐音双关能让词句的表达生动有趣,让人们产生语音联想和与此相关的语义联想,激发跳跃性思维。

②谐音双关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汉魏唐宋诗歌中有大量例子。尤其是近体诗,利用谐音双关,形成借对,维持对仗。如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借音为“羊”,与“鸡”对仗。谐音双关在唐宋以来的通俗文学中也较多见,如谜语、歇后语等都可能利用谐音双关。

③当前,网络空间里网民常利用谐音双关,形成一些“谐音梗”,有些“梗”进而融入人们的口语。在现实社会里,谐音双关的形式和内容也比较多样,常见于宣传活动、民俗节庆文化等语境中,受众面广。在民俗节庆文化中,常用表示具体形象的谐音字,如“吉庆有鱼(余)”“牛(扭)转乾坤”“大展宏兔(图)”等。

④谐音双关的使用客观存在且不断发展变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普遍。从语言文字规范的角度来看,明显违反公序良俗、背弃道德法则的谐音字要杜绝,如有的餐厅取名“饭醉团伙”“天天要饭”等;政府部门在正式场合要慎用谐音字,如某县因其名字带“宁”便将其惠企政策宣传为“面对面,宁距离”,让人以为写了错别字;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谐音字会给尚未具备独立辨别能力的孩子带来学习困扰,影响孩子的规范书写……为了使谐音双关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的语言学习,丰富语言表达,需要加以规范和引导,让人们掌握谐音双关的特点和规律,使信息传递有效、语义生动有趣、语言格调高雅。

⑤从谐音双关本身来看,首先,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语境。对谐音双关的理解高度依赖语境,上下文的限定说明也很重要。有时,谐音双关用在文章标题中,不易看懂,但如果读下去就会理解其传达的言外之意。其次,就谐音双关的效果看,所使用的谐音双关要新鲜有趣,要注意避免低俗、庸俗的趣味。 第三,就谐音双关的构造来看,一方面,谐音双关所依附的字词原型要比较常见,这样受众容易理解;另一方面,改用的谐音字要新奇,构成一定张力,这样受众会对谐音字带来的双关效果比较关注。第四,谐音双关要重视谐音字的选用。在需要使用谐音双关的词语中,谐音字最好只有一个,假如太多会增加理解的难度;谐音字的用字,是用字面义,还是字里义,最好都要有历史来源;要注意吸收诗词和通俗文学传统中谐音字使用的经验。

⑥从谐音双关应用来看,我们认为,使用谐音字来构成谐音双关,还应遵循以下规范原则:一是要坚持分类施治、场景适宜。在教育教学、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及其他正式场合,要慎用谐音字。二是表达的内容必须蓬勃向上,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公序良俗,传播正能量。三是要尊重汉语发展规律、谐音字的基本属性和语言文字使用规范,体现语言文字之美。

⑦对谐音双关的规范可以从面向公众的书面语开始。在书面语中,确实需要使用谐音字时,为突出谐音字表示双关义的明晰性,可采取括注或加引号、变换字体等方式来处理。这样谐音双关的字面意思和字里意思才明白好懂。例如:咳(刻)不容缓、“咳”不容缓。在报刊或网络中,已经有不少类似的处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都需要正确地加以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成为社会共识后,进而形成一种健康规范的表达方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