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人间四月天

钱红莉

①小区隔三岔五会有卖东西的人进驻。经过物业同意,在南门附近的空地搭一个棚子,白日卖货,夜间关起门来歇息,长则个把月,短则一周。他们卖的都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走出家门便可买到,挺受欢迎。

②最近,进驻了一对夫妇——代客现场加工蚕丝被。进出间,惹人停下脚步,细细打量。他们带来了无数蚕茧,以及一台神奇的机器。把蚕茧倒入机器,合上盖子,一会儿工夫,囫囵的蚕丝抽出来,白练一般亮眼,湿漉漉……妻子一匹匹将蚕丝挂上衣架,晾在池塘边的绳子上。春天风大,一匹匹蚕丝徐徐地荡过来荡过去,诗意盎然。

③昨日买莱回来,经过他们的棚屋。许是时间尚早,生意寥落,只有几匹蚕丝挂在屋内,丈夫不知去了哪儿,妻子则闲闲坐在池塘边的草地上,一棵一棵,耐心地择一堆蒲公英……她背后是一排柳树,春风微微地吹,万千垂碧悠来荡去。坐在草地上的她,像极一幅静物画,脸上流泻娴雅与安宁。这一幕,让我的心略动一下,有一份感动,隐隐地来。

④人在春天里的这份安宁,多值得珍惜啊——这对夫妇自千里之外的外乡来,将孩子丢在老家,就为出门挣点钱,一年的收入就靠这些蚕丝了。生意清淡的时候,也不急,趁便在小区挖点蒲公英,焯焯水,凉拌,便是一道莱。挖蒲公英的时候,顺便赏赏景儿。

⑤四月了,小区里的辛夷、桃、梨、海棠、紫荆、晚樱一齐在开花。他们的小屋边,有一棵木瓜海棠、一棵梨树,一树红,一树白,开得新鲜洁净,好看得很。她每天低头絮着一床床蚕丝被,再穿针引线地缝进被套里,颈椎酸了,抬头看看花,低头挖挖蒲公英,也是一种放松,顺便在心里想想乡下的孩子……

⑥一个母亲在春天里想念远方的孩子,阳光也变得柔润了。

⑦这对夫妇纵然漂泊着,有四海为家的动荡,但也可看出来,两人感情深笃,配合默契,从不相互埋怨。中国乡下有许多这样子的夫妇,一起出门闯荡,相互扶持。一年年地辛苦着,但心里是有满足的。生来恬淡,便不贪心。人无贪念,便会减少许多痛苦,不会身陷焦躁不安之中。

⑧如今,在人们的脸上,很难捕捉到那一份遥远的闲适之色,尤其在城市,人们总是匆匆来去,上下班高峰,哪一条路不被堵得水泄不通,脸上普遍流露出焦虑、烦躁,不能有片刻的安宁——匆匆去接孩子,回家烧好晚饭,急迫地吞下,孩子最后一口饭尚在嘴里,便催促着他去到书桌前__________做大人的,连散步的空都挤不出,忙东忙西的,转眼夜深,躺倒于床,每一条骨头缝都疼,日复一日,总是陷入孤独无援的精神困厄……

⑨在我们小区这对夫妇的脸上,那份“闲”似一只白鸽,久违地飞回来了,即便每天忙碌着,但还是让你感受到一种恬淡安适——他们的目标,也许就是在乡下屋基上起一座三层小楼,将来娶个好媳妇……养蚕是辛苦的,一夜无数次喂食桑叶,好不容易把蚕养大,收获了蚕茧,原本可偷懒拿去镇上收购站卖掉的,但为了能卖上好价,就再辛苦一次,勤勉地拉到城里,为人现做蚕丝被。

⑩这一阵,进进出出间,看见他们,无比心安。他们相互爱惜着,朴素的感情如微风,吹得旁观者的心上起了涟,荡了又荡。春风吹在脸上,有时还有点儿寒意,但也不碍事的啊,身边有那么多的花开,尤其红叶李,如烟如霞,阳光一直笼着你,有人世的寂静安宁,如此平凡,又如此珍贵。

⑪再过几日,他们将所有的蚕丝卖完,便要赶回家乡,重新养蚕,摘不尽的桑叶,喂不够的蚕宝……一年的生计都在这里了。生命就是这样的,一年一年的花开草长,一年一年的平凡日子,急不来,须一日一日地过。

⑫人世的安稳,值得珍视。一年年里,春去春回——坐在南窗前,听一听柴科夫斯基的钢琴曲,久违的安宁重新回来。窗外的香樟发了新叶,斑鸠领着一群儿女在学飞,戴胜鸟在枝头跳跃来去,红叶李无声地开着,风来,浅粉的花落了一地……

(1)、本文围绕“这对夫妇”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简要概括。
(2)、按要求作答。

①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②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⑩段的画线句。

(3)、将文中第⑧段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使之符合上下文语境。
(4)、探究文章标题“人间四月天”的丰富意蕴。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沙漠明珠”珠光渐暗

      ①和莫高窟同称为敦煌两大奇观的月牙泉有“沙漠明珠”之称,但由于干旱缺水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月牙泉水位在不断下降,这颗“明珠”珠光渐暗,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②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提供的水文实测资料表明,1960年月牙泉水域面积为22.3亩,最大水深7.5米;1986年水域面积为13.3亩,最大水深 4.2米;目前水域面积只有9亩,最大水深仅1米左右。

      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明泉23日在此间举行的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月牙泉是敦煌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月牙泉接受着区域地下水的补给。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敦煌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月牙泉水位也随之下降。

      ④地处中国西北的敦煌曾长期依靠疏勒河、党河等河流的上游来水补给地下水,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上游水库的修建,这些河流相继出现断流,敦煌地下水失去了补给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敦煌需水量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市每年要抽取4000多万立方米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超采严重。

      ⑤为了保住月牙泉,现在每年需要回灌500余万立方米的河水。尽管如此,根据测量.表水水位每年还在以 15厘米左右的速度下降。

      ⑥专家认为,从长远来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使敦煌地下水位得到回升,是解决月牙之水位下降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有关部门还应考虑进行跨流域调水,以进一步缓解敦煌水源短缺的局面。

      ⑦月牙泉位于敦煌市区以南约5公里处,四面被鸣沙山环抱,流沙与泉相隔仅有数十米。

      ⑧这里地处亚洲中部的大沙漠之中,年均降水量在40毫米左右,但蒸发量高达2480多毫米。在这种极端干旱和强烈蒸发的气候条件下,月牙泉却能保持数千年不干涸,这更增添了她的神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但借明月寄乡思

苏美玲

    ①中秋又至,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的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

    ②我们乡下,每到中秋节,也就到了秋收最繁忙的时候。我们家里,最忙碌的是父亲和母亲。在他们看来,经过春天的播种,夏天早出晚归,锄草、浇灌、喷洒农药,付出了那么多汗水,到秋天收成好了,全家人的生活就有了着落和奔头。父母常常忙到月上柳梢才带着满身倦色回家。

    ③从月似弯眉忙到月如银盘,中秋节就到了。既然是节日,终归还是要庆祝一下的。满院子的追赶鸡鸭鹅,却不舍得把这些全杀了,只杀其中的一只,剩下的还要等它们下好多的蛋,拿到集市上换钱呢。

    ④因为是中秋节,要有月饼装饰呀。母亲就会到集市上买三五斤月饼和一些猪肉回家。先给爷爷奶奶和外婆家送去,最后剩下一二斤月饼,留着中秋节晚上圆完月,分给我们姐弟。

⑤那时候,月饼里的内容很简单,不像现在各种水果风味的这么多,里面搀杂的是几粒花生米、芝麻和红砂糖白砂糖之类。月饼的包装也极其简单,用粗劣的粉红色的纸张包裹了,最上面蒙一小块长方行大红纸。纸面上印着“中秋月饼”和生产厂家,洇湿着一层油。那洇开的油印宛如咧开嘴笑着的娃娃脸,让人看着开心。

    ⑥月如银盘挂柳梢,中秋节的晚宴终于开始了,有鸡、鸭、鹅、猪肉开荤,更有甜甜的月饼吃,对于我们乡下孩子,自然高兴不已。往往是一家人围了桌子,每人发一碗掺和了肉片的豆角菜,吃得津津有味。母亲常会把肉多的菜碗分给我们姐弟,她的碗里只有一小点肉丝。我们姐弟吃到直喊“肚子胀”的程度。

    ⑦中秋节晚上,无论多忙,都不能忘记圆月的。在院子里正对着房屋窗户的地方,放一张小桌子,把六块月饼和六个苹果或一堆糖果放在桌子上,再点燃一炷香。母亲直直地跪在香炉旁,深深地弯下腰,将额头紧紧地贴在地上,口中念念有词。大约是念叨一些“要有好收成,保佑家里的大人孩子平安”之类的吉祥话。母亲这样做的时候,一脸的虔诚和严肃,她不容我们姐弟插嘴的,我们也只在旁边瞧着,跟着母亲跪拜。

    ⑧小时候是不理解母亲这样的行为的。上了小学时,老觉得母亲好象是“封建迷信”呢。但等长大一些之后,才真正理解了母亲当年的跪拜。母亲那样认真虔诚的跪拜,实际上是因为那时候乡村里的生活太艰难,母亲只是以她特有的方式在向天地祈祷我们一家人的平安和进步啊!

    ⑨等母亲祈祷完毕,就可以吃月饼了。品尝着香甜的月饼,望着皎洁纯净的月儿,我们姐弟追逐打闹着。最有意思的是,小弟模仿乡村戏剧团里的女演员,拈一个兰花指,咿呀唱着,轻盈地走台步,逗引得我和大姐二姐笑到肚子疼,整个小院子里洋溢着一派轻松祥和的景象。

    ⑩圆月挂中天,夜渐深,母亲总会撕下粉红色的包装纸,仔细裹好两个月饼,盛上满满的一碗肉片豆角菜,朝隔壁那个孤独的张阿婆家走去。阿婆的屋里终日黑着,到晚上也不见光,只有清冷的月光撒在小小的院子里。我总觉得那黑洞洞的窗户像怪兽的嘴,十分恐怖。可母亲会在阿婆屋里坐上好久,直到月亮沉下了西山才悄悄回来。二十多年过去了,故乡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父母再不用那么辛苦地劳作,但他们依旧舍不得离开亲爱的土地。我们姐弟已经相约好:国庆节放假后,一定按时回到生养我们的老家,齐聚到父母身边,唠唠家常,谈谈今后的发展,过个团团圆圆的国庆节和中秋节。

    ⑪现在已是夜深深,有不知名的虫儿轻唱着缱绻的歌。窗外的月色正浓着。哦,但借这一轮明月,寄多少美丽乡思和缠绵的回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兜里有糖

①第一块是陈皮糖。与陈皮似是而非的酸酸咸咸,捏成小小的硬糖球。粗粝的表面滚过坑洼的牙床,似是而非的陈皮味便一路嬉笑着播撒开。终于疲劳了,被“嘎嘣嘎嘣”嚼碎,笑声变成了几小份,融化在舌底。

②第二块是话梅糖。这回味道很像了,但糖块不像陈皮糖那样硬朗,有些黏滞地随着舌尖在嘴里踽踽滑行。左边腮帮子里看看,又踱到右腮帮子拜访。不能走得太快,确实是酸,走快了怕是嘴里要发洪水。

③在吃第三块之前,我停住了。奇怪了,我——不喜甜食者,饱受龋齿之苦的患者,对卡路里锱铢必较的糖分葛朗台,竟然心血来潮,将这些个廉价的硬糖吃了个津津有味?

④或许是因为这糖的由来?它们是一群意外之喜:网购的包装里,附赠了一个牛皮纸小袋里面竟是些带着童年气息的廉价硬糖,像是从上个世纪穿越来找我玩的老朋友。预想之外的馈赠,意外重逢的感慨与快乐驱使着我。不由得破了戒。

⑤廉价而亲切的甜,让我想起与这味道最初邂逅的情景。童年时,浓烈的甜味是奢侈品。我爷爷有个塑料罐,白罐,绿盖子,放在我够不到的架子上。他心情大好或者我身体有恙时,就会打开罐子,用扁扁的铝勺子从里面舀上一勺——白砂糖。加在粥里,是平淡无奇的吃法,最令人向往的是用来蘸着馒头吃。热腾腾的馒头蘸上沙沙的白砂糖,一口吃进嘴里,粗粝的白砂糖嵌进松软的馒头,没来得及融化便被嚼得嘎吱作响,甜味一点点弥散,是听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

⑥慢慢的,各种糖果出现了。大白兔奶糖,糯米纸里裹满了洁白丰腴,比鲜奶更甜美;大虾酥,硬的糖壳有着虾壳一样的纹理,咬开之后里面却是酥脆的花生香。记忆最深的是水果糖,正方形的塑料糖纸,小小的糖躺在中央,卷起糖纸两头一捻,便把糖块服服帖帖包裹在中间。剥开糖纸,半透明的糖块里裹着一点点有颜色的核,绿的是哈密瓜味,红的是草莓味,黄的是橘子味……就像晶莹剔透的水晶球,里面装着全世界的秘密。将水果糖含在嘴里,用舌头顶住,左边脸蛋鼓起一个小硬包,跑去炫耀似的给母亲看,母亲笑着用手在上面一戳,小硬包又“变”到了右边。这小小的戏法,让大人和孩子都一起咯咯地笑了起来。

⑦我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爱吃糖了呢?是糖果遍地有售不再稀罕的时候吗?是我开始朝九晚五工作奔波的时候吗?是我担忧身体发福买了体重秤回家的时候吗?回忆不起来了。酒心糖、巧克力糖、果汁软糖、润喉保健糖、健齿口香糖,还有各种我读不懂名称的外国进口糖,我知道,它们满载着糖分,在人体内激起多巴胺的分泌,而让人产生“快乐”的感觉。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很难从中寻得快乐。

⑧我是后来慢慢才摸到一点门道的。

⑨那次,我在高铁上,前面坐着一个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小女孩在车厢里尖叫着跑来跑去,乘客的目光让年轻的母亲羞红了脸。她一把拉过小女孩,教训了一通,把她按在靠里的座位里。刚刚喧闹的车厢突然安静得有些尴尬了,我反而有些无所适从,下意识地摸进裤兜,却掏出一块糖就是网购赠的糖,我出门前随手揣在裤兜里。我抬起头,发现前面座椅靠背上方,一双黑溜溜的眼睛正盯着我。准确地说,盯着我手里的糖。

⑩我捧糖在手:小朋友,要吃吗?她的眼睛亮了起来,随即望向她的妈妈。年轻的妈妈有些不好意思地对我微笑点了一下头,又摸着小女孩的头:说,谢谢叔叔!小女孩脆生生地重复了一遍,从我手里拿过糖,嘿嘿笑着开始剥糖纸。她白胖胖的手指撕起糖纸并不灵便,但丝毫没有假手他人的意思,一番功夫之后终于成功把糖送到嘴里,脸上漾起开心和满意。兜里还有一块糖,我也掏出来递过去。妈妈叮嘱她:别吃太多,放起来等会儿再吃。她便接过来,揣进衣服上的小兜里。她双手捂着装着糖的小小衣兜,就像护住一件最宝贵的珍宝,又嘻嘻哈哈地笑起来。

⑪她肯定不缺糖吃。那她为什么那么快乐?我忽然想到,那是因为这糖来自于一个陌生的叔叔,是一个礼物,是一份惊喜,是充满陌生视线的世界里突然绽放出的笑容和善意,就像我从卖家那里收到这些礼物一样,就像我新婚的朋友们恪守遥远的风俗带给我喜糖一样。糖纸里的糖,衣兜里的糖,包在世界里的糖,包在命运里的糖,不知道是什么口味,但它一定是甜的,给你不期而遇的甜美。这种喜悦本无所谓大人还是小孩。

⑫回味着小女孩的笑容,我开始留心各种糖,有形的,无形的。我依旧不是个嗜甜的人,但却想遇见许多兜里有糖的人;如果可能,我也想做一个兜里永远有糖的人。准备着,给那路遇的陌生人一颗,愿你开心;给那久不曾表白的长辈一颗,说声爱你;给那初见的晚辈一颗,做个受欢迎的叔叔;在红彤彤的节日给每个人一颗,代替一句吉祥如意——

⑬这一小块糖,甜不了你的人生,却是我对你甜甜的祈愿;这个祈愿,叫做祝福。

(选自《人民日报散文精选》,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