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新邵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记叙文阅读

老师是一只“青蛙”

孙娟

①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同往常一样,我们又该学习新课了。不同的是,有许多老师来听课。

②这次学习的课文是《坐井观天》,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以前,每学完一课,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我都要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效果非常好。这次,我要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我让同学们想象青蛙要是跳出井口了,将会怎样。果然,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一次被激发出来了,有的和同桌互说,有的前后位凑在一起争论,还有的仰起小脸在思考。

③待平静下来,我开始点名。李梦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声吓得它忙向小鸟求救。王佳说,青蛙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田野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上面飞舞着蝴蝶和蜜蜂,青蛙陶醉了,它觉得以前的日子都白过了。孙艳蔷同学竟然让青蛙坐上了飞机去环球旅行,青蛙一下飞机就对小鸟说:“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大啊!”听课老师都被他的话逗笑了,我也没想到她会把正大综艺的广告词“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改用得这么恰当。

④张雨是新转来我班的学生,我看到她把手举得高高的,便点了她的名。她站起来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了井里。”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我也笑了。我打断了她的话,问大家:“是井里好,还是井外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井外好。我示意张雨坐下,随口说道:“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之后,我又让大家把自己想的和说的写下来。

⑤在批阅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时,我看到了张雨续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漂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啊!

⑥我的心被震撼了。河水里常漂有死鱼,菜市上也常有卖青蛙的,这都是有目共睹的,让青蛙跳回井里又有什么不好?可我却没有给她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倘若让她把话说完,不仅同学们不会再笑她,而且也将给我的课堂教学增添一抹亮色。我不是要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吗?可我竟然说她是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孩子的心灵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需要跳出来的恰恰是自以为是的我自己!

⑦提起笔,我在张雨作业下的空格里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句话:“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

(选自《课外阅读》)

(1)、选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选文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联系上下文,理解选文第⑥段加点词语“竟然”的深刻含义。
(4)、结合选文,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逃匿的倭瓜

蒋建伟

       ①人会隐藏,瓜,也一样。

       ②可能是长得不好看,圆圆的扁,弯弯的长,一副窝窝囊囊的样子,也可能有自知之明,从夏天开始,它就一直隐藏在浓密肥大的叶子丛中,时刻寻找着逃跑的机会,不想让你逮住它。然而当冬天快要来了的时候,掀开这一丛那一丛的瓜秧,“呀”,瓜秧上、黄叶子背面的许多小刺儿一下扎住了手,接着是阻挡不住的突然的惊喜:“倭瓜!满地跑的大倭瓜!”胆小的倭瓜们立马现出原形,大小老少,慌不择路,东西南北,满地乱跑。倭瓜金灿灿的,橘黄黄的,橘黄黄的,身上掺杂的那一丁点的绿,过不了几天也会变黄的。摘倭瓜的当儿,猫下腰,找到老根子往上一拽,“啪啪啪啪”,瓜蔓下的嫩根子一阵乱响,叶子也乱响,黄的绿的,“窸窸窣窣”的尘土惹了一身,直直腰,阳光正毒,大汗“稀里哗啦”地乱淌,湿漉漉的衣服粘在皮肤上,有点痒痒,可一看见瓜秧上悬挂的一个个灯笼,这点脏算什么?只是纳闷:它们到底是如何隐藏了一夏半秋的?

       ③倭瓜的叶子是瓜果类植物中最大的。夏天里,瓜秧有节,蛇似的向前爬,一条两条许多条,贴住地皮的节伸出五六个嫩根子,像手脚一样牢牢抓住一小团一小团的泥土、腐草。瓜秧一枝发四个杈,吐叶,开花。一片片叶子迎着太阳,扯直嗓子,唱着歌儿。拼命高爬过其他的枝枝蔓蔓。一只一只的绿色大手,捧出了一个浩浩荡荡、郁郁葱葱的天下。叶子有两个手掌大,朝阳的一面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刺儿,一不小心就扎你一下,正因为这样,你不敢随随便便去摘花儿,哪一朵花下边不是一大片叶子?

       ④可是,哪怕扎手也要摘花儿,一种谎花﹣﹣只开花、不结果的花儿。谎花装成不说谎的样子,怒放金黄的花蕾,释放出满世界的暗香,吸引蜜蜂纷纷前来采蜜,也吸引你来采花儿。采来的花掺和粉芡鸡蛋油炸,或热水一焯,小葱蒜泥凉拌,下酒就饭,横竖那叫一个好吃。大自然的这类纯绿色食材,你还上哪儿找啊?

       ⑤不说谎的倭瓜花儿,其实就是小瓜纽纽儿。有的秧子每个杈能结两个瓜,有的只结一个瓜,有的瓜纽纽儿长着长着就没了下文,真正坐果之后,那些瓜纽纽儿好像吹小气球似的,从瓜屁股开始,一鼓作气长到头顶,几十天的工夫就变成一个个篮球、一个个大肚子、一个个有梦的人。它们的梦回是什么呢?

       ⑥是绿意萌动的春天?那,是它们小的时候。

       ⑦三四月里,随便做一个深呼吸,满肺腑都是甜甜的空气。刚钻出大地的倭瓜叶子,先是小小怯怯的两片鹅黄嫩绿,而后是变大的一片油绿,然后是一片一片。这当儿,瓜秧子还是嫩嫩的呢,叶子还是小鼻子小眼睛的呢,连浑身上下的小刺儿都那么水嫩,风吹来,步子不稳,细细的腰儿怎么也站不直,连浑身上下的小刺儿都那么水嫩,风吹来,步子不稳,细细的腰儿怎么也站不直。但是,它们大口大口地喝着阳光喝着雨露和风,才几天,一片比一片变大,变肥厚,墨绿墨绿的。它们大手拍着小手,赞美每一天的幸福生活。。

       ⑧太阳底下,瓜秧上的最上边几片叶子在鼓掌。一片叶子突然朝下边望了望,一惊,发现最初的两片叶子,已经变黄、枯萎。它们为什么这么苍老呢?那可是我们的老大!

       ⑨这个小精灵呀,仿佛看见了那两片叶子出生前的一幕:

       ⑩一个下午,南风尚寒,零下二摄氏度的天气,一个人在一小块空地里,种下了几粒种子。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6日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庄稼乡村

程玉宇

    ①乡村是庄稼和乡村植物的产房。而一年四季的庄稼们,则是乡村粗野的汉子和柔情如水的小媳妇。

    ②春天,漫山遍野金黄色的油菜花,如一幅油画一般,将小小的乡村人家也装进了画框。乡村因此而色彩浓烈艳丽,香气四溢,就连乡村人家门前的那条小溪,那一朵朵蹦起跃下的浪花,也奔流着芬芳的气息。

    ③难怪,我村门前那条瘦弱的小河,便被村人们亲昵地称为“香溪”。

    ④我想,我家乡的河流是一位野丫头,她虽然粗服乱头,布衣荆衩,但她绝对不会流淌什么脂粉之气。她春天从油菜花的原野上流过,夏天从农家的瓜果菜园淌过,秋天又沾了一溪的稻花,一溪的荷香。亦因此,在有月的晚上,在大片大片玉米林叭叭的拔节声中,那条河,那条小溪,便在每一捧流水里,都饱含了乡村原野上五谷杂粮的成熟气味和庄稼的芬芳,不但给整个乡村蕴含了一层朦胧的水汽,也给了乡村女孩儿一股灵秀之气。

    ⑤初夏时节,麦子成熟了,整个大地原野一片金黄。在乳汁一般的月色下,微风吹过,如一片波涛滚滚的大海,把我的小小村子,如一只小船一般,淹没在一片纯粹的麦香之中。而那淡蓝色的远山里,以及小溪流过的白杨树林里,正有一只鸟,如怨妇一般,声声哽咽:我儿种错――!我儿种错――!

    ⑥就在这种鸟的凄厉呼唤声中,庄稼地边涧畔畔上的南瓜花,便在月色里一大朵一大朵悄然开放了。乡村土瓦房前的三两树杏子也在一夜之间变得麦子一般黄亮,第二天一早,那些握着霜刃走向麦田的乡亲们,便在老梁叔的吆喝声中,吃上麦黄杏了。

    ⑦原野上的麦子才收割不久,整个乡村世界和田野上,又被一片片绿得发黑的包谷林覆盖。而村前大河边的那几顷稻田里也一片葱绿,一支才出水不久的小荷上,便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扇动着薄如蝉翼的翅膀,似坠欲坠又勉强站立的模样,让人顿生怜悯之情。最是月色荡满河川的夜晚,正万簌俱寂,突然一声蛙鸣如冲天炮一般从水田里弹出。瞬间,那千只万只蛙们便像听到了冲锋号似的,全都亮开嗓门鼓噪起来。满世界一片震天动地的蛙声,宏大如乐团,使整个乡村大地和庄稼的原野,都弥漫在一种民间的土地的田园的音乐之中。

    ⑧庄稼,庄稼,无边无沿的庄稼,而庄稼地当中的乡村人家,则如浩瀚的银河系中闪烁的一颗亮星,那么的耀眼,又那么的大音希声,大美无言。

    ⑨当一场凉爽的秋风掠过,粮食们便如排着队伍一般,一垛又一垛地从田野上回到村子,且一疙瘩金黄,一疙瘩鲜亮地挂在农家的屋檐下,或架在我们门前的核桃树柿子树的树枝上。最是那些大豆们,如调皮的孩子似的,老是趁着大人们不注意,便在场院里蹦蹦跳跳的,东藏一颗西躲一颗,逗得三两只花喜鹊总是在庄稼院里一边装模作样地报喜,一边在草丛里,在包谷杆上,在土墙的角落里寻寻觅觅。这时候,乡村大地一片空白,只有涧畔畔上的柿子树们,举起千只万只红灯笼,守望着空荡荡的庄稼大地。一场大雪刚刚下过,太阳一出来,那满天满地的原野上,仿佛是突然在一夜之间,便窜出了一片又一片葱绿色的麦苗,一直绿到天涯。

    ⑩乡村,是庄稼的乡村。

    ⑪而那重复了又重复的春夏秋冬,又总是在一茬又一茬的庄稼和瓜果蔬菜的轮回中,给乡村换上了一层又一层盛装。亦因此,庄稼便成了乡村的血液和灵魂,总是要让乡村的后代繁衍生息,总是要让乡村茁壮地成长。

(选自《到庄稼地里转转》,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捞月亮的母亲

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寒寒率率的声音。

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巳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

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巳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双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

关玉梅

①在我家,买得最多的:一是客厅书柜上的万册图书,再就是阳台鞋柜上摆放着不同时期的百余双鞋。

②我读书累了,便会走向阳台,欣赏我的鞋。

③鞋柜上,农鞋、橡胶鞋、塑料凉鞋、革质鞋、皮质鞋等,它们形色各异:系带的、高跟的、平底的、一应俱全;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所不包。尤为一提的是摆放在鞋柜正中央的一双补了又补的农鞋,与其他鞋子格格不入,两块黑色的补丁,像两个黑黑的眼球,我时常从黑黑的眼球里看到儿时的父亲的模样。

④这是一双夏天穿的农鞋。鞋的前脸和鞋底是橡胶做的,鞋帮是黄色的帆布,鞋面正上方有10个穿鞋带的孔,孔内的金属环早已脱落,只剩下十个窟窿。

⑤我把鞋摆放在鞋柜的最显眼处,每次走到它跟前,我都会驻足凝望。温暖的阳光透过玻璃,刚好穿透鞋的里层,父亲的温暖便又传到了我的身上,那双会说话的黑眼睛,时时提醒着我,该回客厅看书了。

⑥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那时的农村,日子普遍穷,我们家五个孩子,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吃上顿没下顿的。

⑦父亲当了八年兵,体弱多病,在农村,算是有文化之人,他始终秉承着一种信念:知识改变命运。他期待着他的五个孩子念好书,有出息,无论多穷、多困难,也要供我们读书,走出贫穷的小山村。

⑧年少的我,感觉不到生活的艰辛和读书的意义,有时候因为父亲严厉的管教而耍脾气。也常常背着父亲,把借来的小说或小人书压在课本的下面。有一次被父亲发现了,他破天荒没有对我发火,而是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就会像爸爸一样过穷日子呢!”

⑨那一次,我认真地端详着父亲:他的头发半灰半白,皮肤暗淡没有光泽,上身一件蓝色的衣服早已洗褪了色,下身黄色裤子的两个膝盖处,补着作业本样大的补丁,脚上趿拉着一双补了又补的农鞋。透过烟雾,父亲佝偻着坐在那里,像墙上挂着的一把弯刀,但已然没有了锋芒。

⑩1979年冬天,我明年就要报考中专,学校来了一套考试资料,我对父亲说想买一套,父亲问多少钱?我说16元。父亲“嗯”了一声,不一会儿起身出门,很晚才见他回来。

⑪借着昏暗的煤油灯,我看到父亲的脸阴沉着,他一句话也没说,坐在炕沿上,卷着细长的烟,一口吸着。烟圈在父亲的眼前飘散着。为给我买一套资料书,父亲不知道去村子里借了多少家、碰了多少次钉子,终是没有借到钱,我发誓一定要考上中专。

⑫第二天早上我起床时没有看到父亲。午间放学时,同学说外面有人找我。

⑬走出教室,远远地,看到父亲双手使劲地搓着耳朵,脸冻得通红,一双脚不停地在地上跺着,他一定是冻坏了!

⑭我心疼地攥着父亲冰冷的手,低头的一瞬间,我看到:从父亲的那双农鞋里,竟冒出了无数个细细的玉米叶子,“爸,你怎么不穿棉鞋啊!”

⑮原来,为了省钱供我们五个孩子念书,父亲一年四季就一双鞋,冬天实在太冷了,就用铁梳子把玉米叶子梳理成柔软的丝状,垫在鞋里用来御寒。我的心一阵阵抽搐,鼻子刹那间酸了。

⑯父亲看到我,急急忙忙从裤兜里掏出一把皱皱巴巴的零碎的纸币递过来,说:“借了一大早才借到,没耽误买书吧?”看着父亲递给我的那些零零散散的钱,看着父亲那双补了又补的鞋,我的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

⑰父亲一大早,饭也没吃,到处借钱,赶了10多公里路,就为了能给我买上一套书。

⑱我的父亲,他不伟大,可以说卑微得如一粒尘埃,但父亲用无私的爱,激励了我求学进取,也正是因为父亲对知识的崇拜,养成了我后来在生活中爱书、爱阅读的好习惯。

⑲1980年9月,十五岁的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父亲的脸上第一次有了笑容,而且笑得那么灿烂!

⑳多少年过去了,那套16元买来的学习资料早已泛黄,但依旧摆放在我的床头;父亲那双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也依旧摆放在我家阳台鞋柜上的最显眼处。

(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浓  烟

鬼使神差地,老万又来到山脚下。山青得还是那样透彻,满山的树哇草哇都哗哗地摇动着绿莹莹的叶子,仿佛在欢迎他归来。

这儿是他曾经工作二十多年的地方呢。

刚来当护林员时,他才二十多岁,眨眼间他就五十岁了,由小万变成老万了。时间过得真快呀。老万感叹着,把电动三轮车停在山脚下,一瘸一拐地向山上走。

一进山,老万就又找到了当护林员的感觉。那时候,每天吃过早饭就开始巡山,把他管辖的区域跑一遍,就到吃晚饭的时间了。中午呢,没时间回去做饭,只能带些馒头和咸菜。晴天还好,雨天可就麻烦了。若是下了雪,巡一遍山就需要好几天。

辛苦也就算了,关键是还有很多人不理解。有人在山脚下烧秸秆,放孔明灯;还有人祖坟在山中,上坟时想烧纸;偶尔有游客想在山上野炊……这些都有可能引起火灾,都要制止。总有一些不理解的,还要吵上一架才能解决问题。若是碰上盗伐树木和盗猎的,就不是吵架能解决的了,有时还会发生激烈的冲突,甚至要报警处理。为此,他曾被一个盗猎者报复,门窗和锅碗全被砸烂了。

起初,老万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妻子更不喜欢。特别是儿子上幼儿园后,妻子工作忙,没时间接送儿子,想让老万调个工作。他去找领导,领导就叹气。“我也想给你换个工作,这样你也能照顾照顾家,可咱缺人哪。”

领导说的是实情,他也知道,只好叹一口气,回头再做妻子的工作。光做工作有什么用呢?现实中一大堆问题等着他和妻子一起扛,可他却被困在山里打转。

他一遍又一遍地找领导。每次,领导都会许诺,一旦来了新人,他的问题一定想办法解决。可总也不来新人,他只好一年一年地熬着。

渐渐地,老万竟喜欢上这份工作了。山上的草木蓊蓊郁郁的,知名和不知名的野花全都像儿子满月时的笑脸。随处可见的野果他更是喜欢,每次,他把摘的野果带回家,妻子和儿子都非常高兴。还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不时地在他眼前出现,好像是怕他寂寞,陪他巡山呢。

为了它们,这山就要好好巡。老万这样想。

二十多年里,老万管辖的区域没有发生一起火灾。老万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隐患被他提前化解了。他也曾很多次从盗猎者的绳套和捕猎夹中救过野鸡、野兔、麂子。他还记得,给一只麂子包扎好放生时,麂子跑开十几米后,居然转身冲他点点头。那一刻,老万决定要巡一辈子山。

可是他做不到了,他的腿在挑水时摔断了。山上的生活很不方便,尤其是吃水,要到三里外的小溪里去挑。那天刚下过雨,他一路都小心翼翼,眼看要到住处时却滑倒了。他清楚地听到骨头断裂的声音,他的腿就这样瘸了。

巡山自然不行了,组织上就安排他去山下的苗圃。那儿离家近,工作也轻松。别人说他这是因祸得福呢,可只有他知道自己有多么遗憾。

他时常不知不觉就溜达到山脚下,又悄悄离开。他怕以前的同事看到他的瘸腿。

老万刻意避开以前的同事,慢慢地向山上走去。这山上的一草一木,还有数不清的小动物,都是他的朋友呢,他要好好看看它们。

爬到半山腰时,老万就已经汗流浃背了。他停下来,拄着一根树枝向山下看。他喜欢这样向下看,特别是在山顶时,整座山都在他的视线里,那感觉很惬意。目光巡视到山脚时,老万身子一震,他看到了一股浓烟!

老万环顾四周,不见一个人。“起火了!”他大喊了一声,也没人回应。不能等!现在还只是冒烟,一旦起了火,后果不堪设想。老万跌跌撞撞向山下冲去。

没有路,老万也没有时间找路,只能不顾一切地往下冲。手和脸很快被灌木划破了,火辣辣地疼。老万顾不上疼痛,只想着尽快赶到起火的地点。老万又一次摔倒,人像石头一样向山下滚去。他的腿再一次摔断了。

有一天,老万坐在轮椅上,老婆推着他散步。老婆问:“你能不能和我说实话?你这次到底是怎么摔断腿的?我不信你是不小心。”

老万犹豫了许久,说:“救火。”

“救火?没听说森林失火呀。”老婆说。

“所以才不能让别人知道,丢人呢。”老万忸怩着说。

老婆更加起劲地追问起来。

“在我摔倒之后我才看清楚,那根本不是浓烟,是很多小飞虫聚在一起飞。”老万说,“太丢人了。”

(作者:徐全庆。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