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风,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现实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变得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常常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引用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的话语,意在引出中心论点:阅读对读书至关重要。 B、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指出“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引起下文;从读书体验谈起,借用名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第②③段分别从正反两面论证了阅历对读书产生的影响。 D、本文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进行论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这句话适合放在第②段。 B、“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作为总结性句子,在最后一段运用。 C、“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两个故事,都可以作为生动的事例,用在第③段。 D、“巴菲特认为阅历比读书更重要”,不适合用在本文中的任何一段。
(3)、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阅历与读书的关系。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

       “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无坚不摧的“水刀”

华兴恒

       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这种技术就是利用高压水射流来切割材料的技术,这种高压水射流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

       ②“水刀”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一般来说,当人们通过一定的方法迫使水以超过声速的速度通过极小的喷嘴时,聚集成的高压水射流就具有了切割不同材料的能力,这种高压水射流的出口直径还不到0.5毫米,比我们常用的最细的自动铅笔芯的直径还要细一些,水从出口喷出时的压强非常大,相当于在一平方毫米的面积上放上5千克的物体所产生的压力。在如此大的压力作用下,这种超音速的水流在冲到被加工材料的瞬间,由于突然受到阻碍,其速度就会急速下降,压力骤然增加,顷刻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使被加工受冲击的部位在极小的面积上发生脆性断裂,从而达到切割工件的目的。

       “水刀”几乎可以做到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无论是工字钢、装甲板还是防弹玻璃,都可以被“水刀”随心所欲地切削。用“水刀”加工的工件的切口整齐光滑,没有粗糙的边缘,也没有分层、撕扯、变形等问题。“水刀”可以加工用金属刀具无法加工的复杂型面,还能沿任意曲线切开的零部件。“水刀”工作过程所产生的热量几乎都可以被水带走,同时,在切割的过程中,“水刀”所引起的振动和噪声都很小,所产生的少量切屑也会随水流走,不会出现切屑飞扬的情况。另外,使用“水刀”不存在刀具磨损的问题,所产生的废水还可以回收利用,这样又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

       ④“水刀”的应用范围广泛。由于“水刀”具有不是刀却胜于刀的特点,因此在采矿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可以用来在坚硬的岩石上打眼,还可以用来破碎岩石。在南非,工人利用“水刀”在地下几千米的金矿中切割石英岩壁上的矿块。我国有些煤矿使用了一种“水刀”采煤机,利用高压水射流的冲击力来采煤,效果非常理想。由于“水刀”切割不会产生火花,不存在使气体燃烧而发生爆炸的隐患,因此可以代替常规的爆破方式。由于“水刀”切割具有准确无误的特点,因此在制鞋工业中,用它来切割鞋片,快速又省力。它可同时切割四层泡沫塑料而不走样,还能节省10%﹣15%的材料。此外,“水刀”在造纸业、机械制造业以及电子工业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⑤“水刀”的应用前景十分诱人,它将在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摘棉花

张丽钧

    ①坐在去石家庄的汽车上,透过车窗看到外面一大片棉花地,白花花的棉花一朵朵从“棉花儿”里膨出来,由不得想,这是谁家的棉花?怎么还不摘呢?再不摘就开“大”了啊!这个想法一冒出来,竟满心焦灼,恨不得喊司机停车,奔到棉花地里,帮人家摘了那棉花。

    ②长这么大,只摘过一回棉花,却独自回味过一万回。那一年,我刚上初中,在一个叫南旺的村子里,哭着喊着要表姐带我去摘棉花。表姐拗不过,便带我去了。秋阳之下,好一片望不到边的棉海!在地头,表姐为我在腰里系了个蓝白格子的包袱皮儿,贴腰的那面勒得紧,外面则松松地张了口,以便往里面装棉花。表姐腰里也系个同样的包袱皮儿,边摘棉花边为我讲解摘棉花的要领——下手要准,抠得要净,棉花碗儿里不能丢“棉花根儿”。我一一记下,心说,这不忒简单!开始摘了,手却笨笨的,一摘就把棉絮抻得老长,棉花碗儿里还丢了不少的棉花根儿。为了摘干净,我不得不用左手牢牢托住棉花碗儿,右手一点点抠棉花根儿。表姐看我摘得拙,笑死了,跑过来为我示范——眼到手到,左右开弓,同时摘两朵棉花,指尖带了钩儿一样,轻轻一抠,棉花碗儿就溜光地见了底儿;双手各存了四五朵棉花后才一并塞进包袱……不一会,表姐的包袱就鼓起来了,怀孕一般,拿手托着包袱底,腆着肚子回到地头,把一包袱棉花倒在一个大包袱皮儿里,轻了身回来继续摘……整个半晌,我光顾得叫唤“这朵棉花大”“那朵棉花美”了,收工时竟没有摘满一包袱棉花,手却被扎得稀烂。

    ③离开那片棉田许多年后,我依然会做摘棉花的梦。我梦见自己弹钢琴般地弹着洁白的云朵,手指如飞地采摘着棉花。我腰间的包袱鼓鼓的,怀孕一般。即便从梦中醒来,我还会意犹未尽地缩在被窝里模拟摘棉花,鹰爪一样蜷了十指,试图一次钩净冥冥中那粘附在碗底儿的棉花根儿。我自信通过醒时梦时恁般不懈演练,我的摘棉技术定然已是突飞猛进,真盼着有机会再跟我那牛表姐较量一番。

    ④我的表姐却着实攥牢了我的把柄,只要一见着我,不管当着多少人的面,立刻活灵活现地向大家表演我一手托着棉花碗儿、一手抠棉花根儿的丑态。那些庄稼把式们看了,无不解恨地冲着我狂笑,臊得我抓起一把瓜子,稀里哗啦地扬到表姐身上。

    ⑤在远离棉田的地方,我操作着电脑,带一群美术生欣赏齐白石的画作。讲到《棉花》时,我动情地说:“你们可以忘掉今天的课,甚至可以忘掉我,但是,我拜托你们一定记住齐白石这幅《棉花》的题款——‘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在这个世界上,能画棉花的人很多,能说出这个妙语的却惟有齐白石。在我看来,只有一个真正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对棉花唱出这么美妙的赞歌。棉花,是一个还没有学会涂脂抹粉的乡下女孩儿,是对严寒大声说‘不’的花,是大地献给人类的至宝。

    ⑥今天的我,一想到身上的丝丝缕缕原是田间一朵朵被阳光喂得饱.饱.的花,心中就涨满暖意。

    ⑦——嗯,反正要是能让我到甭管谁家的地里去摘上半晌棉花,我会乐。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①那年我12岁。那是家里很不顺的一年,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先是祖父去世;然后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随后是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坐了班房还要罚款;紧接着是姐姐被一个男人欺骗了感情,整日里神情恍惚。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②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的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③母亲把亲成朋友甚至邻居家蹚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吸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着给弟弟妹妹们买点儿好吃的吗?

    ④“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里好好反省反省吧。”

    ⑥那晚的月光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⑥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

    ⑦歇脚的当口儿,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坚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⑧乌云一层一层压过来,有些让人室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

    ⑨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缕一缕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并催促我说,“快,咱就一直跟着月亮走。”

    ⑩人生是由各种烦恼的碎片组合而成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拼接的过程。人生中那些艰难之事,于我早已不再新鲜。每每历经苦之风暴来袭,我都不会选择躲闪,而是勇敢地扎进去。我记住了母亲的那句话,也相信乌云总有散开的时候,月亮出现,一切就都有了转机和希望。

    ⑪跟着月亮走吧。

    ⑫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

    ⑬母亲用强大的母爱叮嘱我,一切烦忧都不必过于介怀。跟着月亮走吧,自会走到柳暗花明处,自会走到鸟语花香间。

《经典咏流传》节目在央视播出后,引起同学们的热议。请你参加以下几项语文实践活动。

【节目简介】

    《经典咏流传》以“和诗以歌”的方式,将古诗词和现代音乐相结合——把诗唱给你听,使经典文化永远流传。

【传唱再现】

◎传唱经典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经典传唱人

乡村支教教师梁俊和石门坎的孩子们

◎创作故事

    2013年,梁俊带着新婚的妻子来到贵州省石门坎支教。在两年的乡村教书时光里,他尝试唱着古诗弹着琴,为孩子们带来了100多首诗词,其中50首谱成曲。梁俊骨子里的文人风骨让他坚信:读古诗,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我发现,原来我也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梁俊如是说。

    2018年春节,梁俊和孩子们登上了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吟唱了《苔》。梁俊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就是这首诗歌的意义。在我心中,大山的孩子们也如诗中的苔花一样,也有绽放的时刻,体现生命的价值。”梁俊和孩子们让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在一夜之间,唱响了中国。

    走红之后,梁俊又着手推进公众号“梁俊唱古诗”,将“诗性教育”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

【各方声音】

    《经典咏流传》,这节目配得起这么一个名字。一首诗,一支曲,再加上一个人,这其中的故事和缘分让人非常享受,也激活了我们的文化心。

——纵横天下(来自豆瓣)

    每期节目,我最爱听康震老师的点评。这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简直是《经典咏流传》的灵魂人物。

——麦兜(网友)

    为古诗词配曲是件有意义的事。可惜的是,节目中有不少歌曲明显是为了节目仓促而作,显得文化底蕴不足。

——拾文化(来自百度百科)

    诗词曲赋凝聚了中国古人的审美观念和生命智慧。进行再创作,是一件严肃之事,必须心怀敬畏。一些改编,看似赏心悦目,实则破坏了诗词本身的意象与境界。

——小桥流水(来自新浪网)

    节目质量不敢苟同,比如《三字经》中的“悌”被传唱者读成“dì”。还有,鉴赏团某些嘉宾过于煽情搞笑,经常误读诗词,实在看不下去。

——守护一亩田(网友)

【节目影响】

《经典咏流传》在春节期间播出后,就在豆瓣获得9.4分的好评,创文化类节目新高。前四期节目视频播放量近2亿,近百篇相关文章获得10W+关注,节目推送的17首歌曲霸屏QQ音乐排行榜。这些现象都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让更多人感受到“诗词唱经典,中国正流行”这一文化新气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在两会上提出《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的提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