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济南市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铜城除过河南人之外,从北方黄土高原和南方平原地区贫困县漫流来的乡民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有了煤炭业,这里就成了中国西部的阿拉斯加,吸引来无数寻找生活出路的人。

在这个口音( )的“联合国”里,①                        , 在铜城生活的各地人,都能操几句河南腔,哼几句嗯嗯啊啊的豫剧。

这城市四周全是山梁土峁。②                  , 农业人口远比不上黄土高原腹地稠密,更不要说和拥挤不堪的中部平原相比了。因为事农者甚少,加之此地又不缺乏燃料,这些山山峁峁竟然长起了茂密的柴草,甚至还有一些树木梢林,显得比黄土高原其他地方更有风光。每当入秋之时,有些山上红叶如火,花团锦簇似的夺人眼目……

山梁土峁间,由于地层深处挖掘过甚而形成空洞,地表时有下陷,令人(   )的大裂缝往往撕破了几架山梁,甚至大冒顶造成整座大山崩塌陷落,引起周围里氏三级左右的地震。大山以北一二百华里处就是黄河,它带着成千上万吨泥沙沉重地喘息着淌向东方……

城市在这条狭长的山沟里只能摆下一条主街。那商店铺面,楼房街舍,就沿着这条蜿蜒曲折的街道,沿着铁路两侧,沿着那条平时流量不大的七水河,( ),层层叠叠,密集如蜂房蚁巢,由南到北铺排了足有十华里长。

火车站位于城市中心。一幢长方形的候车室涂成黄色,在这座沾灰染黑的城市里显得(   )。除过南郊军民两用的飞机场,火车站不大的广场也许是市内最为开阔的地方了。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形形色色  触目惊心  星罗棋布  富丽堂皇 B、形形色色  骇人听闻  星罗棋布  雍容华贵 C、五花八门  触目惊心  鳞次栉比  富丽堂皇 D、五花八门  骇人听闻  鳞次栉比  雍容华贵
(2)、请在文中划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3)、请筛选整合信息,概述上面这段话的大意,不超过40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传记文本阅读之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来源于传者、传主和其他人三个方面。把握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应从文本中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以及相关评论入手,分析带有作者爱憎情感态度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个性化的细节描写,概括文中议论或评论的文字,揣摩作者的感情倾向,从而了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

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学作品成为世界文学一部分,不仅是中国文学工作者们的夙愿,也是国家的重要决策。从歌德提出世界文学概念,至今已有两百年历史。目前中国仅有鲁迅、林语堂、茅盾、巴金、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十多位小说家的作品,被选入具有权威性的世界文学选本中。当代小说家中只有莫言的《老枪》有幸入选2012年出版的由马丁·普齐纳主编的《诺顿世界文学选》最新一版。但是只要对莫言作品稍加了解,都会发现《老枪》并不是莫言最优秀的作品,也无法完,全代表莫言的文学风格,更无法代表中国许许多多的优秀文学作品。由此可见,世界文学界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依然处于管中窥豹的状态,中国文学的边缘地位始终没有改变。造成中国文学边缘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文学性的忽视是关键原因。陈大亮等在研究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文学的评价时,发现以下倾向:忽视文学作品的文学意义与审美价值,过于强调文学作品中的政治元素,混淆了文学作品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使用“禁书”一类的描述方式吸引读者猎奇心理,多数评论并“没有触及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文学性,而只停留在浅显的故事情节介绍与简单的评价层面”,甚至中国学者在分析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原因时,也过于强调经济、政治、国际形势、译介出版等文学外在因素,忽视莫言作品中文学性的重要内在因素。对中国文学作品文学价值的忽视,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会阻碍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需要引起学界的重视。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概念,其初衷是希望不同国家的文学可以相互交流与借鉴。达姆罗什继承了歌德的世界文学思想,同时强调世界文学的跨文化沟通与阅读,关注民族文学间交流沟通和交互影响的动态关系。达姆罗什认为:“一部作品在国外旅行时呈现出一种新的形式,在新的环境中呈现出新的面貌和特点。”“每个民族文学如果局限于自身,不通过外国文学的滋养而得以更新,它自身的活力将枯竭。”现代小说的演变过程始终是异国的形式与本国题材的结合。世界文学的发展促进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共同发展,借鉴外国文学形式,滋养本国文学作品,是世界文学界的普遍共识。莫言的作品深受世界文学影响,对莫言影响最大的两位作家是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莫言曾表示,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20年,是中国作家当学徒的阶段,因为80年代之前的20年,中国文学中断了与西方文学的接触。因此,刚开始的10年,中国作家需要大量阅读西方文学作品,补上所缺的课程,这个过程中最好的方式是模仿和借鉴,这是中国文学创作者们必须经历的阶段。然而,莫言的作品并不是对二位作家的简单复制。莫言表示自己与福克纳息息相通,但却坦言他从未把福克纳的任何一部作品从头到尾地读完过。莫言在2007年才读完了《百年孤独》,而这时莫言的代表作已经完成面世。莫言曾说:“我们就应该进入一个自主的、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创新的阶段。”

(摘编自邵璐《世界文学视角下莫言作品文学性的传递》)

材料二

文学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向全世界描述着各自国家的精神文化。我们总是遗憾我国文学还没有在世界文学中占据他本该占有的一份位置,更不用说让全球民族了解我国文化了。

但是不得不说,现如今的中国青年,特别是八零九零后,往往更了解的却是世界文学名著,大大超越了其他民族对我国经典文学的了解。通过调查发现:很少有国外的学生对我国的经典文学感兴趣。虽然随着翻译人员的增加为中国文学融入世界贡献了不少力量,但是仍需要我们深思,只有中国文学很好地走出国门,世界人民才能了解中国,才能分享我国的文化宝藏。

出现这样的后果,原因在于汉语与其他语言在语言美学生成机制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确切地说汉语表达注重整体感悟,讲究意合意会,追求的是一种语言的意境;而不求眉须毕现的分析,不讲滴水不漏的逻辑,是意境性语言。其他语言则呈现别样风景:它讲逻辑,重分析,追求条分缕析,漠视所谓的整体感悟。由于英汉语模糊性在审美地位、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因而造成汉语因模糊而生成的美感在翻译过程中多有磨蚀。让国外读者没有办法体会我国文学的用词优美。汉语翻译成英语这一过程中,汉语发生较大的改变,词语所表达的优美氛围无法在英语文学中得到很好的表现。另外,汉语中常常使用的各种修辞、特别的引用等等都是英语文学无法比拟的。这不仅给翻译工作者加大了难度,同时也是两国文化无法跨越的鸿沟。这一过程好比,我们从一个浪漫的诗情画意的情景中回到一个叙述式的故事中,总是感觉缺少了原本作者要表达的意境和精神情感。这样即失去了“雅”,但是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追求又不仅仅限制在“真”的程度上。因此,只能是文学修养极高的人才可以译出文学的“真面目”。

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融入世界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翻译工作者的职责。那么首先我们必须给出翻译的正确定义,才有可能做好翻译工作。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才可顺利解决。简单说就是用其他民族或国家的语言来表述出我国文学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内容,即首先保证翻译我国文学的一个要求:保真,准确无误地表述出作者的语句。

因此,不得不认真看待翻译工作,不是说你把汉语翻译成英语或其他语言,你就完成了翻译工作。目前,国际社会也有多种不同翻译理论,根据语言功能进行翻译和语言目的进行翻译的多元系统论。慢慢便比较注重翻译过程中的功能问题,目的、性质问题等等。跟我们两千年来局限在文本以内的语言文字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理论相比,这些理论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认识到翻译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的行为。

(摘编自严宁《对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一些思考》)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