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摇晃的世界

①我和三岁的儿子一起走在田间。这初春的太阳,照在哪里都有些毛茸茸的。

②“这是什么?”他问。“南瓜.”我答。“哈哈,”他笑起来,“南瓜,它是很难的瓜。”“这是什么?”“芥菜。”“芥菜,哈哈,”他又笑,“借来的菜。”回到家里,桌子上放了一筐猕猴桃,他指着里头的毛果子:“猕猴桃,这是迷路的猴子的桃。”

③我看他又笑又跳地,把南瓜、芥菜和猕猴桃的这个世界摇来晃去,几乎颠翻,一时也恍惚了。在那么一阵,这个世界的坚固和稳当从我的感官里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那么一点混沌和迷濛,似曾相识地。我好像也微微地摇晃起来。

④那还是在什么时候哪,铁锅子里的汤咕嘟响着。妈妈抓一把粉丝,丢进汤里。我站在灶台边的方凳子上,不错眼地瞧着白色的粉丝簌簌而下,项刻软软地跌在水里,多么奇妙。更奇妙是粉丝汤端出来了,外祖父一边夹起粉丝,一边说道:“瞧,这粉丝有‘鼻头’。”在我听来,这是多么难解的一个世界。我忍不住问,粉丝的鼻头在哪儿?外祖父用筷子挑起一根透明的粉丝,指着上面凸起的一小团白色,可不是像它的鼻头么!这普通的食物在我眼里立时变得特殊起来。它的鼻头,是不是闻得见汤里的气味?既然有了鼻头,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粉丝了,它会介意被我们一口一口吞下肚去吗?吃粉丝的时候,我会小心地避开它的“鼻头”,好像那样至少表达了一点儿抱歉的意思。直到有一天,没有人告诉我,我却猛地醒悟了,外祖父所说的“鼻头”,其实是“别头”,是越方言中对于一切纠结成团之物的指称,与我想象中的鼻头,实在相去甚远 。一霎时,我从微微的迷醉中苏醒过来。摇晃的世界立定了。

⑤现在,我们喝着开水。儿子说:“开水,是打开的水。”厨房里摆着新鲜的蔬菜,他说:“蔬菜,是看书的菜。”他指着薯片:“这是老鼠数过的片。”我的世界再一次经受着摇晃。

⑥我们一起读图画书。翻开封面,他说:“瞧,封面,这是有风的面。”一边说着,一边扇动硬装的封面。有风从我们脸上拂过去。故事里有“稻草人”。他从床上站起来,努力用头倒撑着身子,翘起一只脚来,说:“倒——草人。”马路上,一辆大巴开过去,他数道:“大巴(八)车,大九车,大十车。”

⑦我跟着他,学习重新观看这个世界的各种姿势。歪着头看,侧着身看,倒过来看,从手指头缝里往外看。我们经过一棵大树,他指着自己的脚、身体、头发,说:“这是我的根、茎、叶。”我们去湖边看小鱼,鱼少得很。他点着头,说:“今天一定是少鱼日。”我们一起念儿歌:“谁会飞?/鸟会飞。”他说:“不。毛巾会飞。猫会飞。狗会飞。人会飞。我会飞。”我们谈做梦。我说,昨天晚上我没有做梦。他说:“昨天我做了一个梦,是空的,里面什么也没有。”

⑧哈,他怎么想的。一个梦,打开来空空的,比起什么梦也没有做,的确要有意思得多。

⑨有一天,朋友带给他一样礼物。我们一起拆开漂亮的包装盒。盒子里卧着一个漂亮的杯子。

⑩我把杯子擎起来:“看,好漂亮的杯子!”他却兴奋地探手到盒子里,捧出那里用来垫衬杯体的一大团揉得皱皱的细碎纸条——我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礼物盒里有了这样的碎纸团?“看,好漂亮的稻子!”他把“稻子”扬起来,看着它们落到地板上,再检,再扬,高兴得咯咯笑:“我喜欢这个礼物。”我扬一扬手里的杯子,试图让他至少把“礼物”看完整些。不,他只忙着扬他的“稻子”,在客厅里跃跳、欢笑。我握着杯子,有些落寞地站在边上。

11 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把一个杯子的价值看得比一团碎纸更重要了呢?

12 大约就是从我们的世界停止那种令人神迷的摇晃感开始吧?

(选自2019年4月18日《文汇报》,作者赵霞,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面哪一项的理解有误(    )
A、儿子根据发音理解名称,这一有趣的细节,引发我类似的童年回忆。 B、儿子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与成人的固定思维不同,这让我学习到重新观看这个世界的各种姿势。 C、拆开礼物后,儿子却不喜爱杯子,这引发我对成人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观的反思。 D、对比是全文重要的写法。我与儿子代表了儿童与成人两种世界,形成对比,引人深思。
(2)、请赏析“一个梦,打开来空空的,比起什么梦也没有做,的确要有意思得多”这句话。
(3)、文章第四节中写了“我”童年的回忆,有什么用意?
(4)、读下面的诗歌,谈一谈诗中“幼女”与文中“儿子”的形象有何异同之处。

幼女词

施肩吾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5)、你怎么理解题目“摇晃的世界”?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人类只剩7年时间拯救地球
英国著名自然灾难专家、世界知名环境科学家比尔·麦克古尔在其新书《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那就是人类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那么2015年将成为地球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地球温室气体排放在这7年时间中无法得到控制,那么地球将在2015年7月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人类将被气候变暖引发的一系列大自然灾难所吞噬!
  麦克古尔教授在书中称,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人类只剩下有限时间来减少有害温室气体的排放,如果人类的努力失败,那么地球将面临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以来最大的灾害威胁。
麦克古尔教授说: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减少50%到80%。要做到这一点, 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在2015年前就达到稳定状态,然后逐年下降。但这样仍然不够,如果人类不主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即使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90%,仍无法阻止危险的气候变暖。
麦克古尔教授称,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如果人类烧光地球上剩下的其他化石燃料,那么地球的温度还将上升13摄氏度,当前的症况表明,自然环境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这种治理也将不是一人一国之力可以完成的,是需要世界各国协同一致、共同面对的。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字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贤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止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就在我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qin)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5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两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美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份,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
         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洁白的木槿花

       一到夏天,院子里的木槿就开花。母亲一见洁白的木槿花,就会眼含泪水,嘴唇哆嗦着说:“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这里面有个故事。

       我五岁那年,右腿忽然青肿了一块,痛得我成天哭喊。母亲见我熬不过,就背着我去廖医生家。廖医生是个老中医,退休后在家里开了个小诊所。他医术好,心也善。

       廖医生看了我的腿,责怪我母亲:“再晚来两天,右腿就废了。这是骨髓炎,严重了,就得截肢!”母亲不敢出声,眼眶却红了。其实不能怪母亲,父亲去世后,母亲终日为一日三餐发愁,哪有闲钱给我治腿?母亲担心地问能否治好,得到廖医生的肯定回答后,脸色晴朗了许多,可片刻后,又一脸的阴云。

       廖医生给我敷了草药,又交给母亲两帖中药,说两天后再来换药。母亲颤声问要付多少钱,廖医生说五块钱,母亲的脸红了,局促不安地说:“我,我只有两块多钱,能不能下回补上?”廖医生爽快地说:“行,不急,啥时有钱啥时给。”

       母亲借不到钱,但我的腿不能不治。母亲只好揣着八个鸡蛋去廖医生家。那时鸡蛋很便宜,几分钱一个。廖医生不肯收,母亲鼻子一酸,眼泪就掉下来了。廖医生的眼睛也湿了,安慰母亲:“好,我收下。钱的事,不要说起。”看了几次腿,母亲已欠廖医生二十八块钱了,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

       再去廖医生家,母亲带上了家里唯一的母鸡。廖医生死活不肯收,母亲哽咽着再三哀求。廖医生拗不过,说:“好,就算我买你的,十块钱,好吗?”说着,硬塞给母亲十块钱。那时一只鸡最多卖四五块钱。母亲说啥也不肯接钱。回到家里,母亲发现中药纸包里有十块钱,当晚就去了廖医生家,把钱从门缝里塞进去了。

       两天后,又该去换药了,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不料廖医生找上门来了。谈话间,廖医生惊喜地发现了院子里的木槿花,说:“木槿花是上好的中药,一两值两块钱呢!摘了卖给我,好吗?”母亲惊喜万分,连忙摘木槿花。廖医生拿秤一称,竟有一斤。他说:“这下好了,你再也不用欠我钱了。”此后,去廖医生家治腿,母亲就带点木槿花去。母亲不用欠廖医生钱,廖医生反而每次付给母亲一点钱。不久,我的腿治好了。

       第二年,廖医生竟去世了。母亲十分伤心,去廖医生家吊唁。母亲从他家人口里知道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木槿花是不能做中药的。母亲哇的一声嚎哭起来:“我的恩人呀……”

       几年后,母亲也去世了。临终前她拉着我的手说:“儿啊,我死后,在我的坟墓周围栽一圈木槿。”

       如今,每到夏天,母亲坟墓周围就开满木槿花——圣洁无比的木槿花。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航天员陈冬

    整整用了6年时间,陈冬才站在飞天的起跑线上。

    这6年,也是陈冬在他朋友圈“失踪”的6年。

    2012年,远在洛阳的高中班主任姚志强思念爱徒陈冬心切,在《洛阳晚报》以《姚老师“想念你”》为题登报寻找陈冬。至今,那则思念浓烈的文章仍挂在互联网上。

    姚志强老师哪里知道,为了实现飞天梦想,陈冬正在航天城全身心地投入训练,整整6年,几乎把自己和外界隔绝。

    6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这是一段长跑,又是一段短跑,你不仅需要耐力,还需要爆发力。”陈冬直言,他又回到了高强度的学习时代。

    回到教室,把扔了十几年的课本重新拾起来——对于陈冬来说,那是一段“异常难熬”的日子。面对天文、航天技术、空间惯性坐标等新知识,陈冬的头直发懵。

    所幸,学习是他的长处。两年时光,“有了入定状态”的陈冬再次找到学霸的感觉——他顺利通过8大类58个专业课程的所有考试。

    “他的入选是一个必然。”在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的眼里,陈冬各方面都很优秀,各方面都很全面,没有明显短板。从初选到定选,陈冬在同批航天员中成绩都是第一。他的融会贯通能力有时候让教员吃惊,他对完美的追求连景海鹏都赞叹不已。

    全力以赴,厚积薄发。备战“神十一”的日日夜夜里,他和景海鹏共计完成了3000多个学时训练。

    此次出征,挑战空前。他们不仅要当好“驾驶员”,还要当好“科学家”“工程师”甚至是“医生”“生物学家”“农民”,不仅要去做各种实验,还要种菜。“不到发射前一秒,就不会停止准备。”陈冬说。

    此刻,少年时代仰望过的太空,正张开怀抱等待着陈冬。这个一心想飞得更高的航天员,即将抵达那片神秘之地。

    出征前,这位偶尔给孩子讲《铁臂阿童木》故事的父亲,对喜欢看星空的5岁双胞胎儿子说:“爸爸出趟远门,你们有时间就看看夜空,去找找比较亮的星星,说不定爸爸在那里,然后给爸爸打声招呼。”

(本文来源:中国军网,有改动)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有删节)

胡适

    从前有一位大哲学家做了一篇《读书乐》,说到读书的好处,他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意思就是说,读了书可以做大官,获厚禄,可以不至于住茅草房子,可以娶得年轻的漂亮太太。诸位听了笑起来,足见诸位对于这位哲学家所说的话不十分满意,现在我就讲所以要读书的别的原因。

    第一,因为书是代表人类老祖宗传给我们的知识的遗产,我们接受了这遗产,以此为基础,可以继续发扬光大,更在这基础之上,建立更高深更伟大的知识。

    人类之所以与别的动物不同,就是因为人有语言文字,可以把知识传给别人,又传至后人,再加以印刷术的发明,许多书报便印了出来。所以人最大的贡献就是能累积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使后人可以节省很多脑力。非洲野蛮人在山野中遇见鹿,他们就画了一个人和一只鹿以代信,给后面的人叫他们勿追。(A)

    但是把知识和经验遗给儿孙有什么用处呢?这是有用处的,因为这是前人很好的教训。现在学校里各种教科书,如物理、化学、历史等等,都是根据几千年来进步的知识编纂成书的,一年、两年,或者三年教完一科。自小学,中学,而至大学毕业,这十六年所受的教育,都是代表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得来的知识学问和经验,所谓进化,就是叫人节省劳力。

    蜜蜂虽能筑巢,能发明,但传下来就只有这一点知识,没有继续去改革改良,以应付环境,没有做格外进一步的工作。人呢,达不到目的,就再去求进步,而以前人的知识学问和经验作参考。如果每样东西,要个人从头学起,而不去利用过去的知识,那不是太麻烦了吗?所以人有了这知识的遗产,就可以自己去成家立业,就可以缩短工作,使有余力做别的事。

    第二点稍复杂,就是为读书而读书,为求过去的知识而读书。

    不错,知识可以从书本中得来,但读书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读书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好比戴了眼镜,小的可以放大,模糊的可以看得清楚,远的可以变近,所以读书要“戴眼镜”。不读书,学问不能进去,读书没有门径,学问也不能进去。(B)

    我十二岁时,各种小说都看得懂,到了三十年以后,再回头看,很多不懂。讲到诗经,从前以为讲的是男女爱情、文王后妃一类的事,从前是戴了一副黑眼镜去看,现在换了一副眼镜 , 觉得完全不同。

    现在才知道诗经和民间歌谣很有关系。对于民间歌谣的研究,近来很有进步,北平有歌谣周刊,歌谣丛书,关于各地歌谣收罗很广。我们如果能把歌谣的文章,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一下,就可以知道幼稚时代的环境和生活很有趣味,例如诗经里有一段说:“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在从前眼光看来,觉得完全讲不通,现在才知道当时野蛮人社会有一种风俗,就是男子向女子求婚,要打野兽送到女家,若不收,便是不答应。

    还有诗经里“窈窕淑女”一节,从比较民族学眼光看来,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社会的人,吃饭时可以打鼓弹琴,丝毫没有受礼教的束辉。再从文法方面来观察,像诗经里“之子于归”、“黄鸟于飞”、“凤凰于飞”的“于”字,此外,诗经里又有几百个“维”字,这些都是有作用无意义的虚字,但以前的人却从未注意及此。

    总之,书是越看越有意义,多读书是为了要读更多的书,最大的毛病就在怕读书,怕书难读。越难读的书我们越要征服它们,这才是我们的“读书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广州9月16日讯,今天17时左右,第22号台风“山竹”在广东省台山市登陆,登陆时为强台风。9月15日,广东省教育厅召开防御台风紧急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各学校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在属地党委、政府统一部署指挥下,坚决落实防御强台风工作的监管和主体责任,把师生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广东省教育厅强力部署,要求从9月15日至17日,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全部停课停学,少年官、校外培训机构也全部停止一切培训和教育活动 , 寄宿制学校学生原地做好防台风工作。

    材料二:

    本报南宁9月16日讯,台风“山竹”预计今晚到17日凌晨登陆后以台风或强台风进入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9月15日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学校,以最坏的可能、最精心的安排、最充分的准备,牢牢守住师生生命安全的底线

    为了做好防御工作,广西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加强与气象、水利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紧盯台风“山竹”移动路径,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师生和家长加强防范,提升安全意识。

    广西强调,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措施,包括停止师生户外活动、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受台风影响严重的地区可根据当地的天气情况适时停课。据了解,目前广西已有8个地市教育部门发布通知,要求从17日起,所有学校、幼儿园停课,直至解除防御台风应急响应为止。

    材料三:

    本报海口9月16日讯,受台风“山竹”影响,海南省教育厅9月14日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切实抓好全省教育系统的防风防汛工作,确保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要立即开展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对危旧校舍、围墙、教室宿舍门窗以及水电路等设施进行逐一排查,及时消除隐患。要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后勤保障工作,准备充足的食物、水以及发电机、药品等急需物品,确保台风期间留校师生的生活正常。海南多地教育部门已出台停课措施:9月17日,海口市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停课半天;澄迈县、文昌市各学校和幼儿园停课一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