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延庆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学校开展“妫川观察”新闻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妫川观察”小记者们在9月初通过现场和网络两种方式对延庆高铁站人员进行采访。请阅读采访记录,完成后面小题

记者:“您在这干多长时间了?预计什么时候结束工程?”

施工工人:“我们来这里两个月左右,现在负责卫生间施工,估计还得一周结束。”

记者:“高铁何时开通?延庆站预计车次会有多少?延庆站作为交通枢(niǔ)启运后会有哪些功能?”

工作人员:“我们从七月末开始大规模排班,只知道快开通了,但最近开通好像不现实。”

“7月17日,我们站通信信号工程顺利通过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初步验收。”

“车次的话不好说,但是这阶段有测试的车我给记下来了,大概有4对车。有到北京北站的,也有到清河站的。”

“延庆站开通后支持市郊铁路S2线,高铁到西直门可以换地铁,在延庆站不出车站广场可以坐公交、打出租,还留有自行车停车位。”

①依次给采访记录中文字拼音写汉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钮     chéng                  B.纽      chèng

C.纽     chéng                  D.扭      chèng

②小记者们按照“倒金字塔结构”梳理采访内容,请你选择排列的依据( )

最重要事实:延庆站近期无法开通,具体时间等候官方发布。

次要事实:延庆站开通后支持高铁、地铁、S2线、公交、出租车换乘方式,提供公用自行车。

再次要事实:开通后预计有4对高铁,开往北京北站和清河站。

A.按照回答采访的先后顺序        B.按照延庆老百姓关心的程度

C.按照从开通到坐车的顺序        D.按照新闻事实的详略程度

(2)、在横线处选择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为完成新闻采访任务,小记者们在设计采访提纲时       ;在实地采访中,虽然遭遇大雨天气,但不怕困难、       , 收集了丰富的采访资料,为撰写新闻稿件做好充分准备。

A、①殚精竭虑  ②竭尽全力 B、①殚精竭虑  ②呕心沥血 C、①处心积虑  ②竭尽全力 D、①处心积虑  ②呕心沥血
(3)、下面是小记者们撰写的一则消息,新闻主编在审稿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请你帮助解决。按要求完成后面小题。

本报讯(妫川观察小记者)延庆高铁站主要工程均已完工,具备通车条件,但近期无法实现通车。

①记者通过延庆高铁站的采访了解到,延庆站已通过通车条件的测试,但卫生间等站内设施仍在施工,近期无法实现通车。延庆站内有支持身份证刷卡和交通卡的检票闸机,支持高铁和S2乘车。车站将支持地铁、公交、出租车换乘。站内车展大屏显示4对测试车次,开往北京北站和清河站。据站内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来看,预计这4对车次就是开通后的车次。延庆支线开通后,从延庆开往北京北站票价大概在30-40元左右。

②2018年底开工并于近日主体完工的延庆高铁站坐落于原延庆火车站北侧,延庆支线自京张高铁八达岭西线路引出,终点至延庆站。延庆支线线路全长9.330公里,其中桥梁长度2.6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

③延庆站开通后会给老百姓出行带来大大的便利,同时将带动延庆经济增长,造福延庆人民。

①请你给这则消息加一个标题。

②第①段消息主体中划线处表达欠妥,请你修改。

③第②段消息背景中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4)、小记者们要把“妫川观察”成果制作成电子刊物,确定“务实、高效、青春、活力”办刊宗旨。你认为封面“妫川观察”四个字用哪种书体比较合适并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妈妈的额头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燎疳

田静玮

①我的家乡宁夏过完春节,还有个很重要的习俗,那就是“燎疳”,离开家乡十多年没有烧疳了,但仍会永远记着家乡每年正月二十三燎疳的热闹场景。

②听老人们说,“疳”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病毒,只有用烈火烧烤,才能驱毒消灾,燎疳也是为了把这一年身上的晦气全都吓跑,可以祛病免灾,求得五谷丰登。人们说这一天一定要闹得红红火火,来年才能有好收成,才能家和万事兴。

③记得曾经每年到正月二十三这天,我们就早早地背上背绝或拿上绳子上山割干柴,我们争着抢着,生怕自己割的少了,山坡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热闹而开心。我们把割回来的成捆的蒿草,高高地堆放在大门前面,如一座小山一样堆放着,孩子们会高兴地跑来跑去看,比谁家的柴草多。人们都相信谁家的柴多,烧得旺,谁家今年就一定会旺盛顺利。这些美好的心愿,促使人们把燎疳看得如此重要。

④燎疳这天的晚饭就是吃“搅团”。每家都会用燕麦面或荞麦面缠一大盘“搅团”放在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辣子、醋汁或蒜泥汁蘸上,津津有味地吃着。小孩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馋得忍不住要蘸上辣子,吧唧着小嘴吃得那么香。老人们说,“搅团”会把疳病缠住,不让它再祸害人,也意味着一家人团圆祥和,吃完“搅团”,孩子们就都急切地盼望太阳公公早点下山,天早点黑,大家就可以热热闹闹地燎疳了。

⑤终于等到天稍黑一点,人们点燃一串鞭炮,鞭炮“噼噼啪啪”地响过之后,人们燃起门前堆放的柴,火焰闪动着,扭着身子熊熊地开腾起来。孩子们看到第一家燃起的火,都跑着,兴奋地喊着“燎疳了,燎疳了”,一个个跑到火堆前,像脱缰的野马般欢闹跳跃。火越烧越大,火苗升起三四米高,干柴烧得“吧吧”地响。火光在黑夜如展翅的火凤凰在飞翔照得人们挂满笑容的脸红彤形的。这时,年龄小的或者像我们这些女孩子不敢从火堆上跳过去,便围在火堆边上羡慕地看着胆大的孩子跳。这些胆大的全铆足了劲儿,争着抢着,像跳远一样撒开腿跑得欢欢地,借助惯性“嗖”的一下像猴子一样从火堆上一跃而过。他们还会比谁胆大、谁跳得精彩,那种满足和自豪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那一阵阵笑声传遍整个村子,伴随着那一堆堆摆动着身子舞动燃烧的红晃晃的火焰,整个村子在沸腾着,人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一年之中,也只有这个夜晚,是如此红火,如此喧闹。

⑥火渐渐地小一些了,我们女孩才敢怯怯地跳过去,更小的孩子也会由大人抱着跳。等这家的火堆烧小了,孩子们又会成群结队地赶去另一家跳跃,那红红火火的火堆吞噬着吵闹的黑夜。每次扬起火花,孩子们还要大声齐喊“荞麦花”“燕麦花”“豆子花”.......那扬起的火花,在黑夜里盛开着,在空中荡漾着,真像一朵朵庄稼开的花儿那么艳丽迷人。人们都说,喊花喊得响就说明今年这种粮食会大丰收,孩子们于是放开嗓门大声地喊叫,那叫声此起彼伏,如山歌一样美妙动听,在村子里回荡着,看着这红红火火的火花儿,人们都相信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当火花四处落下,留下火星,孩子们又会蹦蹦跳跳地用脚踩灭,以防引发火灾。等地上没有一丁点儿火星时,这时燎疳活动才宣告结束,孩子们才会带着快乐依依不舍地回家。

⑦燎完疳,也意味着年过完了,过年的一切禁忌都解除了,人们再不能闲散了,打工的人又要出门开始工作了,种地的人也开始忙春耕了。

⑧时间匆匆而过,自从远嫁他乡,就再也没有经历燎疳。但每次想起,都会蠢蠢欲动,我真的想再猛烈地从大火堆上跳过去,那该是多么幸福。

(选自《短文学》,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