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五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

《论语》十二章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 

而知新

博学而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前一句是讲为人态度,后一句是讲学习的乐趣。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C、第(6)章反复赞叹“贤哉,回也”,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有劝人珍惜时光的意思。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就是母亲

蒋勋

①一月七日,我从高雄坐高铁到台北。 因为是直达台中的快车,上了车我就放斜椅背,准备休息或看书。

②车快要启动前,忽然听到喧哗吵闹的声音,从七号车厢的后端入口处传来。许多乘客都被这不寻常的骚动惊扰,回头张望。

③我坐在最后一排, 声音就贴在身边,但是看不到人。 是粗哑得近于嘶吼的声音,仿佛有人趴在车门边,一声一声地叫着:“你带我去哪里呀——你带我去哪里呀——”

    ④然后,七车的乘务小姐神色仓皇地出现了,引导两位纠缠拉扯的乘客入座。

    ⑤车子缓缓开动了,这两位乘客终于坐定,就在我座位的斜前方。

⑥其中一位五十岁上下的妇人,身躯很胖,脸有点变形,她继续咆哮着: “你要带我去哪里呀——我不要去——”她像耍赖的孩子,双脚用力跺着车厢地板, 用手猛力拍打前座的椅背,吼叫: “我不要去——”

    ⑦许多乘客都露出惊惶的眼神,前座的乘客悄悄移动到较远处的空位上。

⑧在第七节车厢遇到过衰老的人、肢体残障的人、 失明的人、 坐在轮椅上的人、 手脚抖动的帕金森症患者, 但是第一次遇到“智障”的乘客。

    ⑨我没有想过,身体有这么多艰难。智障, 当然也是一种生命的艰难吧。

⑩我在斜后方看着这智障的妇人:肥胖得有点失去了轮廓的躯体,浓黑的眉毛, 宽而扁平的颧骨, 张着嘴, 粗重的喘息, 不断四下张望的仿佛被惊吓到的眼神。

    ⑪这样不安、 这样躁动、 这样仓皇、 这样惊恐, 仿佛被围猎的野兽,无处可逃。

⑫我或许也被吓到了吧,一直凝视着这智障的妇人。 她忽然回过头,跟旁边一直安抚着她的另一位妇人说: “我要吃———”

⑬另一位妇人年龄在七十岁到八十岁之间, 很苍老,一脸皱纹,黧黑瘦削,但是身体看起来还硬朗。 她即刻从一个手提袋里拿出一包鳕鱼香丝, 递给智障的妇人说: “吃撒落四处。 老妇人赶快俯下身去, 一一拾捡,放进智障妇人的手中。

    ⑮有一些飞散在我身上,我捡起来,交给老妇人,她回头说: “谢谢。 ”

    ⑯我笑一笑,问她: “女儿吗? ”

    ⑰她点点头。

⑱她的女儿把鳕鱼香丝塞进口里,大口咀嚼,鱼屑一片一片从嘴角掉落,母亲则不断为她擦拭着。

    ⑲女儿好像安静了下来,但会不时突然惊惶地问: “你要带我去哪里?”

⑳母亲耐心地说: “出去走走啊,闷在家里怎么行? 我们在别处旅行不是也坐火车吗? ”

㉑一位近八十岁的母亲, 照顾一个年近五十岁的智障女儿,那是多么漫长的一段岁月啊! 作为母亲,她也曾经懊悔过吗? 愤恨过吗? 厌烦过吗? 觉得羞辱过吗? 想要逃避过吗?

    ㉒我在斜后方,做着我应该做的功课,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做得比这一位母亲好。

㉓母亲安抚了躁动惊惶的女儿,女儿仿佛睡着了,母亲为她盖上外套。趁女儿睡着,她从手提袋里拿出像是女性刷睫毛的小圆筒,抽出沾黑膏的小刷子,为女儿刷染头上花白的头发。 车窗外夕阳的光,映照着母亲挑起的一缕一缕的发丝,发丝由白变黑。

    ㉔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生命的功课要做,比艺术更重要的功课,比美更重要的功课。

(选自《池上日记》,有删减)

【传承之光】(三)文学作品阅读

艺魂

马金章

①黎阳城东有个泥塑村,名为杨圮屯。村里近千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做泥活儿,人人捏泥咕咕。泥咕咕是村人对泥塑的俗称。村中做泥活儿玩出大名堂的当数“泥塑王”——王蓝田。

②泥塑王去世后,城里一位美术教师仰慕泥塑王,便到王蓝田的灵堂前祭奠他。看到悼念挽带上有的将逝者的名字写成“王蓝田”,有的写成“王兰田”。教师心生疑窦:"怎能将先生的名字写错呢?”

③泥塑王的儿子王学锋对他说:“家父生前不介意这个。蓝、兰都行。”

④“可教材上是‘蓝’啊。”

⑤王学锋听了一脸迷茫,原来,泥塑王的作品上了高中教科书《美术鉴赏》。这教科书使用四五年了。

⑥教师问:“王老生前没说过这事?”

⑦“没有。”学锋应答,“家父恐怕也不知道这事儿。”他迟疑一下,“要么,他知道,却不想说。”

⑧泥塑王四五岁开始玩泥巴,捏了八十多年泥咕咕。

⑨制作泥咕咕要先和泥。他刚会爬时,见爹和泥,他就爬进泥巴里打滚,滚成个泥巴猴儿。

⑩捏泥咕咕,有道工序:扎哨孔。爹扎哨孔,每扎一个。小蓝田就试吹一下。爹看着捏好的泥咕咕被儿子玩变了形,伸出泥手打他一掌。他没哭,拿起爹扎哨孔的圆棒棒,就往一个泥咕咕胎上扎。扎过,小嘴凑近一吹,泥咕咕竟呜呜响起来。

⑪屯里的泥塑艺人农闲时居家捏泥咕咕,到了正月,再拿到黎阳城的庙会上卖。黎阳城的庙会长达一个月,大街上整天人挨人、人挤人,热闹得像掀翻了天。

⑫四五岁的小蓝田,跟着爹娘在庙会上卖泥咕咕。一支表演的社火队过来了。他游鱼一样,在人群中穿行,跟随这支社火队行进起来。

⑬不见了儿子,娘担心得哭起来:“这么多人,往哪儿去找他呀?”

⑭爹显得很平静:“你照顾摊子,我找去。”说着,拿起一个泥咕咕就走。爹顺着街,跟着人流吹起泥咕咕。

⑮呜呜——呜鸣——

⑯小蓝田循着泥咕咕的声音,找到了爹。爹将儿子扯进怀,在儿子额头上亲一口:“俺儿,爹可找到你了。”

⑰儿子脖子一梗,头一仰:“是我找到了爹。”爹把他推出怀:“爹不吹哨子,你能找到我?”

⑱“那是我的哨子找到了我。哨子是我扎的,声音和别家的不一样,这不是哨子找到了我?”

⑲爹哈哈大笑起来,接着在儿子后脑勺上拍一下:“小犟驴。”

⑳“小犟驴”正式跟爹学捏泥咕咕了。

㉑泥哨有两个孔,一个吹孔,一个发音孔。吹孔的气流灌入另一个孔中发音。吹孔和发音孔距离远近、角度、深浅的差别,会使泥咕咕发出或浑厚或清脆的声音。小蓝田依据泥咕咕的样式,选取两孔合适处落棒扎孔,旋转打磨。

㉒爹捏的泥活中,多是鼠、牛、虎、燕等动物。

㉓他问爹:“爹,为啥老捏这动物呢?”

㉔爹答:“人有鼠牛虎等十二生肖。不同动物,代表人的不同属相。”

㉕"那燕子呢?燕子不是属相啊。”

㉖"爹喜欢燕子呗。"爹说,“老辈人都喜欢捏燕子嘞。”着色时,爹嘱咐:“多施黑,老辈人说,黑是正色。”"黑咋是正色?红色,绿色不是更鲜艳吗?”“反正,老辈人都这样说嘞。”

㉗小蓝田不满意爹的说法。

㉘后来,他上了学,去濮阳颛顼帝喾二帝陵,长了见识,醒悟了,“玄鸟生商。”泥咕咕中的燕子和古老的传说有关。颛顼,帝喾被称为“黑帝”,难怪泥咕咕艺人将黑色称为正色。村里代代泥塑艺人手里捏的泥咕咕,大有来头呢。

㉙从此,王蓝田更爱捏泥咕咕了。一团泥巴到了他手里,搓搓、捏捏、揉揉,再点点、扎礼、戳戳、捅捅,就成了一件喜人的灵物。

㉚那一年,听艺人说书。吕洞宾唱:“天子宝剑在他身,柳枝是他跟班人。"唱词音落,蓝田手里的泥团儿就成了活灵活现的背剑老道吕洞宾。“身穿八卦衣,芭蕉扇提手里。黄腾腾的风,呼啦啦的雨。”风乍起,雨刚落,呼风唤雨的汉钟离就跳到了他掌上。

㉛渐渐地,泥塑王成了王蓝田的名号。

㉜泥塑王的作品成了抢手货。他儿子和孙子开了个网店,网上销售。那天,儿子和爹商量,将泥咕咕冠名为“蓝田泥坊”。

㉝“打您的牌子。每个泥咕咕都盖上您的印,一定好销,还能卖高价。”泥塑王摇头。

㉞儿子说:“匾额都制好了。”两个孙子便将匾额抬到爷爷面前。牌匾雕刻精美,字是一位书法大师题的行书;蓝田泥坊。

㉟泥塑王看儿孙们一个心思,就对儿子说:“想打你爹的幌子也中,但得答应爹两个条件。”儿子面露喜色,问:“哪两个?”

㊱“一是这牌匾,眼下不能挂。啥时你爹闭眼了、蹬腿了,才能挂。”儿子点头。

㊲“再是即便那时挂了这牌子,泥咕咕上也不能盖我的印。要盖,得盖你们自个的。”

㊳儿子吸了口长气,嗯一声。

㊴那天,泥塑王佝偻着腰,坐在椅子上捏泥咕咕,捏着捏着,感到有点累,便闭上眼,可这一闭,就再也没睁开眼。

㊵泥塑王去世不久,省城一个酷爱他作品的收藏家,将泥塑王的一套十二生肖泥咕咕以二百六十万元的价格拍卖成交。

㊶那天,王学锋正坐在王蓝田生前坐的那把椅子上捏泥咕咕,邻居跑来,告诉了他这个天大的消息。

㊷学锋听了淡淡一笑。他右手里的印章,稳稳落在左手中的泥咕咕背部。泥咕咕背部印刻着一个名字:。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23年第3期,有删改)

电视台要拍摄一部关于手艺人的故事片,选取了本文的王蓝田作为故事原型。请协助摄制组完成下面任务。

文学作品阅读

散步

我在腊月二十九晚上回到家。大年三十我们大扫除了一通,晚上我们边吃年夜饭,边商量明天怎么过年,后来妈妈想出一个主意来,她说:“我们一大早起来,穿得厚厚的,暖暖和和的,把家里的三条狗也带上,一起穿过村子进入荒原,一直向南面走,直到走累了为止。”她还说:“这一次要去到最远的——远得从木去过的地方看看。”我们都是喜欢散步的。

于是,大年初一早上,我们吃得饱饱的上路了。最近几天天气非常暖和,清晨一丝微风也没有,天空明净地向前方的地平线倾斜。远远的积雪的沙丘上,牛群缓缓向沙漠腹心移动,红色衣裙的放牛人孤独地走在回村的途中。

除此之外,视野中空空荡荡,大地微微起伏。

十七岁的大狗阿黄已经很老很老了,皮松肉懒的,牙齿缺了好几颗,其他的也断的断,烂的烂,没一颗好牙。狗最爱的骨头它是嚼不动的,只能吃馍馍菜,阿黄是我今年回家看到的家里的新成员。原来的大狗琼瑶死了。

阿黄原先是邻居家的狗,后来邻居搬家,嫌它太老了就不要它了。于是我们就把它带回了家。它一副懒洋洋的模样,整天趴在墙根下晒太阳,叫它三声才爱理不理地横你一眼。但一出了门就立刻变了样,精神抖擞,远远甩开赛虎和赛虎的狗宝宝小蛋蛋,从东边跑到西边远远的地方,再从西边跑向远远的东边。一会儿逮着野兔子狂追,一会儿从柳丛中拼命扒土,一刻也静不下来。总是跑着跑着就跑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急得赛虎和蛋蛋四处找它。

有好几次半天也没见它出现,我们便加快脚步,一边四面寻找一边大声呼喊。结果喊到筋疲力尽时,它却幽灵一样从背后冒了出来。

小狗蛋蛋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一路上兴奋又紧张。我想它是崇拜阿黄的,看上去它极想跟着阿黄乱跑,却又不敢远离我们。于是不停地在我们和远远的阿黄之间来回奔波。结果,它一个人走的路估计比我们四个加起来走的路还要多。

赛虎已经是妈妈了,非常懂事,一点也不乱跑,大部分时间跟在我们脚边一步一步地走。偶尔去追赶一下蛋蛋,有时也会去找阿黄。但阿黄总是很凶,就牙咧嘴的,不许它靠近。

戈壁坦阔无动,我们微渺小地行走在大地的起伏之中。有时来到高处,看到更远处的高地。起风了,三条狗蹲立在风中向那边眺望,狗耳朵吹得微微抖动。我们把领子竖起来,解下围巾包住头,继续往前走。渐渐走进了一道干涸宽阔的河床里。这是一条山洪冲刷出来的沟壑,每年夏天下暴雨时,洪水都会从这里经过,奔向地势低的乌伦古河谷。长长的风刮去平坦处的积雪,裸露出大地的颜色。走在上面,脚下的泥沙细腻而有弹性,背阴的河岸下白雪皑皑。赛虎和蛋蛋一头扑进雪地里打滚,我和我妈顺势把两条小脏狗塞进雪堆里,用碎雪又搓又揉,好好给它们洗了个澡。等洗完了,我们的手指头都快冻僵了。

    越往前走风越大,天空越蓝。我妈说拐过前面那座沙丘会有树。不久后,果然就看到了,已经走过那么远的空无一物的荒野,突然看到树,真是难以言喻的感觉。在阿克哈拉,以为树只长在乌河两岸,想不到离水源那么远的戈壁滩中也有。

    大约一共十来棵,都是杨树。有三棵在远一点的地方安静地并排生长着,其余的凑成了一片小小的树林,林子里长着芨芨草、红柳和铃铛刺。我们走出河床,向三棵树那边走去,看到树下有毡房驻扎过的圆形痕迹。这些树离地2米高的地方一点树皮也没有,全被骆驼啃光了,裸露着光滑结实的木质。但它们并没有死亡。

    我妈向我描述了一下她所观察到的骆驼吃树叶的情景:先用嘴衔住树枝的根端,然后顺着枝子一路撸到枝梢上——于是,这条树枝上的全部树叶一片不剩地全都进了嘴里,又利索又优美。骆驼真聪明,不像牛和马,只会逮着叶子多的地方猛啃一通,一点也不讲策略。

    出了林子继续向南,风越来越大。快中午了,赛虎和蛋蛋都累得直吐舌头,只有阿黄仍兴致勃勃地东跑西跑,神出鬼没。我们又走上一处高地,这里满地都是被晒得焦黑的拳头大小的扁形卵石,一块一块平整地排列在脚下,放眼望去黑压压一大片。而大约两百米处,又有一个铺满白色花岗岩碎片的沙丘。两块隆出大地的高地就这样一黑一白地紧挨在大地上,相连处截然分明。天空光滑湛蓝,太阳像是突然降临的发光体一般,每当抬头看到它,都好像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一样——心里微微一动,惊奇感转瞬即逝,但记起现实后的那种猛然而至的空洞感却难以愈合。月亮静静地浮在天空的另一边,边缘薄而锋利。

    我的额头和后脑勺被风吹得冰冷发疼,咽喉有些疼,大家便开始往回走。回去的路恰好正迎着风,于是我们都不再说话了。满世界都有风声,呜呜地南北纵行、通达无碍。狗儿们似乎也累了,再也不乱跑了,三个并成一排跟在我们脚边。赛虎本来就身体不好,更是累得一瘸一瘸,我们只好轮流抱着它走。

    我妈边走边骂阿黄:“刚才我们叫你,为什么不理?就只顾自己瞎跑。哼,现在再听话再摇尾巴也没有用了。”

(选自李娟的《我的阿勒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