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襄阳市五校(宜城一中、枣阳一中、襄州一中、曾都一中、南漳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伯颜当时是朝廷重臣,独揽大权,排斥汉人,他废除科举,采取民族压迫政策,抵制“汉法”。脱脱从维护元朝统治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元顺帝支持下发动政变,驱逐了伯颜。1340年,脱脱为中书右丞相,采取了系列措施:复科举取士;开马禁,免除百姓拖欠的各种税收,放宽对汉人、南人的政策;平反昭雪一批冤狱,调整蒙古统治集团内部关系;整顿吏治。1343年召集各族史学家,亲自主编《江史》、《宋史》《金史》。他推行的革新,史称“脱脱更化“1350年,脱脱复相,为解决财政危抓,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使钱币兼行。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卓著,赢得灾民的民心,被赞誉为“贤相”,元顺帝时期出现“至正(年号)中兴”。1356年,脱脱因奸臣所害在流放云南时被毒死。纵观他短暂的一生(年仅42岁),堪称“鞠躬尽痒,死而后已”,其人格影响和历史功绩有口皆碑。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一:中华文明对于人们在相貌、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出了很强的宽容心态,甚至所谓的“华夷之辨”也仅仅是文化观念的差异,而不是本质性的区别。在与来自“中华文化圈”之外其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中华文明先后容纳了外部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萨满教、基督教等宗教及教派,吸收了外来宗教的许多文化元素,包括哲学思想、话语体系、制度形式和文学艺术。
——摘编自马戎《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特质》
材料二:清代,来华的耶稣会士先后把中国的四书五经等古代经典翻译成西欧文学。中国的优秀文化在启蒙运动澎湃展开的时代,催促了近代欧洲文明的诞生。18世紀,大批中国瓷器运往欧洲,成为普通家庭的日用品。清政府还曾聘请耶稣会士白晋、张诚等入宫讲授西学,并用西法实行全国性的测量。在建造圆明园时,在建筑、绘画、雕刻等方面,也有不少模拟西方风格的地方。
——摘编自郑宝琦《中国古代通史》
材料三:1735年在巴黎刊印的《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法国百科全书派启蒙学者与德国、英国的知识界均以此书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材料。欧洲启蒙学者多是开明君主专制论者,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成为启蒙思想家们追求的社会楷模。霍尔巴赫主张以德治国,并公然宣称“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一 宋代,除官员公服外,民间一般服装更多地使用复杂而调和的色彩。当时出现了在木板上雕刻图案并印在丝织品上的“缬帛”,又出现了加入金线编织的“销金”。织锦也进入了全盛时期。尽管官府三令五申,禁止民间男女穿戴销金衣帽,但并未奏效。
徽宗崇宁年间,汴京妇女们“作大鬓方额”;政和、宣和之际,又“尚急把垂肩”;宣和后,“多梳云尖巧额,鬓撑金凤”……都是“自北传南者”。钦宗靖康初年,汴京妇女的首饰、衣服、丝帛等备有一年四季的节日礼物或花卉,称“一年景”。南宋孝宗时的梁克家说,三十年前“自缙绅而下……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而后“渐失等威,近岁尤甚,农贩、细民至用道服、背子、紫衫者,其妇女至用背子、霞帔”。
——摘编自朱瑞熙《朱熹的服装观》
材料二 宋人的服饰是十分拘谨和质朴的。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服饰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
——摘编自姚伟钧《中国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影响》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