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黑龙江省哈九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材料:在“西学东渐”潮流之前,即16至18世纪,地球上却发生着与之相反的交流,即“东学西渐”。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随着社会变革的进行,欧洲人逐步完成了对中国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的引进和改造,同时也变革了欧洲本身的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欧洲也由此而发达。在“东学西渐”的时候,中国这个创造了先进文明的大国,却因自身的保守正处于衰落之中,直到在社会变革中吸纳、改造从中国引入的文明和制度因素而发达了的欧洲列强,又反过来以武力侵略中国时,中国人才被动地意识到自己的衰落,并由一部分先进分子倡导变革,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才从停滞中走向新的进步。这就是“西学东渐”。
---摘编自刘永佶《“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东西文明的交流”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应客观全面且有史实依据)
材料一: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的李贽对正统的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挑战。他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①,也就是说,“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②。他在批判理学家的“天理”“道心”的同时宣称“自私”是人的天性,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③他所宣扬的自私在当时的背景下,显然具有反对“灭人欲”的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价值④。他是独具个性的思想家,他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反正统意识,开启了明清之际思想的活跃局面。⑤
材料二: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盛,推动了工商业城市的兴盛,都市中的一些富商往往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金钱珠宝,视为泥沙⑥。伴随商业的发展,苏州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现象(《明神宗实录》卷361)这表明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至清朝苏州已经是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⑦。与之相随的是,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社会生活亦趋复杂丰富。
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