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海安市九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

包利民

①越是寒冷的天气,雪花落得越勤。其实,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冬季并不能将一切冻结,比如那些流淌的风,料峭的树,比如那些些酸涩而充满希望的心,都会在冰封雪地中生机盎然。

②喜欢飘雪的日子,喜欢走进那一片苍茫的洒落中,身前身后都是舞动的精灵。女儿学校的门前,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女人,在她的三轮车上,一根横着的圆木靶上,插满了红红的冰糖葫芦。她穿着一件绿色的旧军大衣,头上裹一条蓝色的头巾,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孩子们都愿意买她的冰糖葫芦,我问女儿为什么,她说喜欢阿姨的笑。

③后来知道这个中年女人身世很是坎坷,不说她那些种种艰难的经历,只是在如此寒冷的风中雪里,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

④有一个雪天,路滑。放学时间,车流如织,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路上横跑。那中年女人冲过去,抱起一个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自己却被车蹭了一下,倒在地上。幸好车开得很慢,女人并没有受伤,她从地上爬起,掸掉身上的雪,笑着告诉那个孩子以后过马路要小心。

⑤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⑥记起几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车上的几个人冻得直哆嗦。透过茫茫夜色,我们依稀看见左前方有隐约的灯光。走了近二十分钟,双脚已冻得麻木,雪花纷纷扑打在没有知觉的脸上。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犹豫着敲开了村头一户亮灯人家的门,说明了情况,那个憨厚的年轻人立刻跑出了门,而老大爷和老大娘开始抱柴禾烧火。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暖了一会儿,就见年轻人已带了七八个小伙子回来。于是我们坐着一辆农用拖拉机到了土路上,大伙儿帮着用绳子把车拴在拖拉机上,就这样把车拖到了村里。 

⑦至今仍记得那个雪夜,坐在滚热的炕头上,望着外面朦胧的飞雪,觉得充满了温暖的情趣。特别是那些乡亲们的笑脸,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⑧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⑨去年冬末,和几个朋友去山上赏雪,在一个山谷里,便看到了震惊的一幕。只见高高的悬崖顶上,已堆积了很厚的雪,如墙耸立。忽然,那雪便轰然而下,一时间如瀑布纵贯,惊天动地。约一分钟后,积雪倾尽,我们却依然沉浸在那一泻的气势里。是的,所有雪花的积累,竟会爆发出如此的辉煌,蕴含着如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一种沉重,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希望。面对飞雪的瀑布,心中似也燃起熊熊的火焰,激情满怀。

⑩常听人说,万千的雪花构成了冬季的寒,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雪花。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1)、联系全文,分条概述作者在“一片雪花”中走进了哪些温暖?
(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

②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的作用。
(4)、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
(5)、请谈谈你对文末划线句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
       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阅读《最小的星星也闪光》,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①潘小锋是个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瘦削的脸上有着一双透着忧郁却又叛逆的眼睛。他总是喜欢一个人躲着看他的动漫书,偶尔也会在纸上涂鸦着什么,平时很少参与班集体的活动,与班上的其他同学也极少来往,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人。
        ②那天,我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课,学生都安静地听着。突然,原本安静的教室却被一声窃笑搅起了层层波浪。我怒火中烧循声望去,发现是潘小锋的同桌张晓琴在笑。张晓琴发觉我盯着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③我铁青着脸说:“张晓琴,你笑什么?”
        ④张晓琴立马站起来小声说:“老师,他在画你——”并用手指着潘小锋课桌上的纸。
        ⑤一下子,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锁定在我和他的身上,旁边的几个学生猫着身子偷看他的画,也都偷笑起来。我一个箭步过去,一把抢过他的画,圆睁着愤怒的双眼,看着他在画我上课的样子,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⑥“潘小锋,你给我站到墙角去!”我用强硬的命令口吻叫嚷着。他耷拉着脑袋晃悠悠地走了过去。“上课不听开小差也就算了,竟敢丑化老师,岂有此理!明天叫你家长来。”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那堂课是我与他头一回交锋,也是他进入我视线的开始。
        ⑦放学后,拿着缴来的画来到办公室,教师应有的品行规范让我平静下来。细细端详他的画,觉得倒十分形象,有几分趣味,心情也渐渐舒展开来。
        ⑧第二天,我在办公室静等他和他家长的到来,可是一个上午都没见人影。后来得知他因害怕告诉他父亲实情而挨打,一个人躲进了网吧。知道这一切后我和他父亲一起在一家网吧中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了家。
        ⑨到他家天色已晚了,天边零星地冒出几颗闪着光亮的星星。他父亲把我让进家门,招呼我:“老师辛苦了!坐一坐,家里太小太乱,不好意思。”我笑笑便坐了下来,环视了一下房间。这是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低矮房,墙壁灰暗,摇摆的蛛丝零落地挂在屋角,一些旧式家具零乱地堆放在各处,上面随意堆放着一些图书报刊,看来已许久没整理过了。
        ⑩“老师别生气,您喝茶!”我接过茶杯放到桌子上。
        “你小子尽给我惹事,骨头又痒了,想挨揍啊——”他父亲说着就要打他,我连忙制止,“怎么又要打,不是和你说了吗?别总是打孩子。”
        “不是,这野小子自从我和他妈离婚后就没人管,没办法。我也下岗了,一个人忙着照看书摊,难得有时间在家。他要是有空就到我书摊来帮我照看,喜欢看动漫书,没事时也瞎画,我看他有这兴趣就给他报了个绘画班。呵呵——老师,您瞧,这墙上的奖状是他得的奖。”
        我按他指的方向看去,这才注意到墙上贴着好几张奖状。他的书桌上也散落着一些他画的漫画,有各种可爱有趣的人物,惟妙惟肖。我顺手拿起一张来看,这时他父亲迅速地收拾起来,说道:“老师见笑了,小孩子瞎画着玩,上不了台面的。”
        我笑道:“其实,你儿子挺有天赋的,画的不错,他画我的那张我还留着呢,别说还蛮像。”
         “对不起,老师!我不是有意画您,我当时只是觉得您上课很有精神,所以不知不觉就画了下来。”潘小锋有点委屈地说道。
         “潘小锋,既然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应好好培养,如果有兴趣,可以向这方面发展,创作出更好的动漫画。”我还是用老师的本职口吻教育他,“以后要是有这样的活动,希望你能发挥出你的特长哦,为班集体争得荣誉!”
        “我会的,没问题。”他豪言壮语地答应了。
         我欣慰地点点头,说:“好了,天也晚了,我也该走了。”说着便走了出来,他父亲忙说道:“那我送送您吧!”
         “不用,我一个人走就行了。好好培养你儿子,他会有出息的。”
         告别了他父子俩,我走在星光和街灯掩映的路上。我抬头望着天空,繁星满天,装饰着静谧的夜,忽然发现一颗微小的星星正闪着微弱的亮光。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潘小锋天真可爱的神情,我沉思良久,觉得他就像天空中的那颗最小的星星,虽然小其实也一样会发光。

现代文阅读

世间最贵的书

①六岁的时候,父亲教我认识了200多个汉字,还把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送给了我。母亲找出哥哥用旧了的蓝粗布书包,仔细地缝上了两个新补丁,又帮我把语文课本里的粉笔末儿抖搂干净,装进书包里。

②我如获至宝。跟着父亲去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们在教室里大声读书,我坐在门槛上,捧着书小声咕哝。跟着母亲下地干活的时候,我背着书包,坐在细瘦的田埂上,读书给花听。碰到不认识的字,就飞快地跑到母亲身边求教。哥哥在大槐树下写作业的时候,我也找根小树枝,在平整的地面上歪歪扭扭地写字。在菜园子里忙活的父亲看着我笑,在大槐树下的柴灶边做饭的母亲也看着我欣喜地笑了。

③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我就知道我不是个笨孩子,在父亲母亲不断的表扬里,我简直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我反复地读着父亲送的这本旧书,直到上了小学一年级,老师给我发了新课本,我才把它放进了母亲的大木箱里。

④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去县城里培训学习的父亲,用一天的饭钱,给我换回来一本旧书-—《在人间》。为了让我能够真正地读懂这本书,父亲给我讲了高尔基的故事。

⑤童年的高尔基,可怜又坚强的阿廖沙,都让我心疼不已。许多个安静的夜晚,躺在温暖的土炕上,我常常在心里对自己说:“你有父慈母爱,可以无忧无虑地上学读书,真的很幸福很快乐,你必须努力上学,好好读书!”可是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刚开始,因为家里发生变故,一心想着考中专考大学的我无奈辍学了。

⑥在玉米拔节抽穗的初夏时节,我背着一个大编织袋,踏上了去城里的路。临行的前一天晚上,母亲连夜为我缝制了一个新书包,父亲把我刚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本装进书包,又把那本《在人间》也装进了书包。在轰隆隆的火车上,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父亲的话:“兰,想家的时候,就读书吧!”

⑦在外打工的日子里,我一直牢记着父亲的话。累了,读书;苦了,读书;想家了,读书。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开始练习写作。16岁那年,我写了两篇文章投了出去。一个多月以后,我收到了编辑老师手写的退稿信。文章虽然被退稿了,我却因为那封退稿信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把编辑老师的嘱咐和鼓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不再投稿,而是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只读书不投稿的日子,我一直坚持了30年。

⑧2016年底,我重新拾起最初的梦想,刚刚开始投稿的时候,屡次碰壁,但我没有放弃努力,当我的文章一篇篇在报刊上发表时,我开心得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⑨当我捧着刚刚收到的、崭新的山东省作协会员证给父亲看时,满眶泪水的父亲,在卧室的床头柜里,拿出一本用红绸布包着的旧书,颤抖着双手递给了我。红绸布里包着的,是我只学到了第8页的“初中第四册历史课本”。课本的封面上,有我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写下的名字。

⑩这本父亲精心保存了36年的旧书,定价虽然只有3角8分钱,可是在我的心里却是这个世间最贵的书。

(有删改)

阅读

大地的语言

阿来

①今天,在远离它们故乡很远很远的地方,我看见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②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③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器上的模样。

④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⑤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⑥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⑦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⑧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麦。黍。瓜。 麻。 菽。

⑨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⑩“爰采麦矣? 沫之北矣。”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在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农家小小的仓房。

⑪就因为在让人心生宁静平和的景色中描摹过这些形状美丽的字眼,我得感谢让我得以参加此次旅行的朋友。就在这样的心情中,我们到达了周口市淮阳县。我是说到达了淮阳县城,因为此前,已经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⑫正是这样的存在让人感到安全。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中国人自己不再农耕的时候,这个世界不会施舍给十几亿人足够的粮食。中国还有这样的农业大县,我们应该感到心安。国家有理由让这样的地方,这样地方的人民,这样地方的政府官员,为仍然维持和发展了土地的生产力而感到骄傲,为此而自豪,而不因另外一些指标的相对滞后而气短。

⑬我相信利奥波德所说的:“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是认为热量来自火炉。”其实,就是引用这句话也足以让人气短。我们人口太多,没有什么人拥有宽广的农场,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森林供应木柴燃起熊熊的火炉。更令人惭愧的是,这声音是一个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发出来的,而如今我们的国家,许多精英却只热衷传递那个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

⑭离开淮阳前,我去龙湖漫步,水汽氤氲,水生植物生机勃勃,“有蒲与荷”“有蒲与莲”,让人心灵也丰沛而滋润。因为这宽广的土地,这土地上蓬勃茂盛的庄稼,因为这丰盈之水,短暂的淮阳之行值得永远忆念。

(选自《大地的语言 阿来散文精选集》,有改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瘦老头

梁晓声

①我是北方林区的孩子,上小学四年级时,从早到晚,一心只想着怎么玩儿。

②某天,我们五六个最野的小伙伴的视野中,出现了一个陌生的瘦老头。没人知道他从前是干什么的,只知道他是从南方被发配到我们林场的,患了晚期癌症。⑴瘦老头确实瘦得可怜,他面皮如同旧皮包那样暗淡,高颧骨像皮包里塞着的什么硬东西支棱出来,但他的背,却总是挺得很直。

③那年秋天,瘦老头问我们,为什么总不见我们背着书包去上学?我们回答他:因为去上学路太远了。又问,那你们还想不想学文化知识了呢?我们就一时你看我,我看他,都有心诚实地回答:不想——学了又有什么用?可谁好意思诚实地回答啊。便都违心地说,可想上学呢。

④瘦老头沉吟片刻问:我教你们学,你们愿意不?就这样,我们成了身患绝症的瘦老头的学生。

⑤瘦老头很会教学生,他每教我们识一个新字,都会从那个字一千多年以前是怎么写的讲起。他说每一个中国字都是长寿佬,都有婴儿时期和童年、少年、青年、中年阶段。每经过一个阶段几乎都要变一次,到再也不变的时候就是固定在最美妙的时候了。

⑥瘦老头讲算术也特有意思。他说这世界基本上是数字的世界,比如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而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组成的,二比一这种数字关系永远包含在不受污染的水中。眼看着一碗水,也可以想象是看着万万亿亿的数学比例式。几乎人眼所见的每一种东西,将它们用化学的方法化解到最小单位时,便都是些数学式的关系了。那些数学式一变,某一种东西就开始发生质变了。甚至,连世界也开始发生某一方面的变化了,比如我们……

⑦瘦老头渐渐将我们迷住了。⑵他讲课时,腰板挺得尤其直,一只手背在后边,一只拿粉笔的手自然而然地举在胸前,目光几乎一刻也不离开我们的脸。有时,我们一时回答不上来他的问题,他也从不急,只是说:“想想,再想想,上次我讲过的。”

⑧自我们成了他的学生,他住的小木板房就因我们而变了,他将一张破桌子重新摆放,使一面墙壁一览无余;又不知从哪儿搞到半瓶墨,涂黑墙壁,于是成了黑板。在那年冬季,小木板房成了我们几个孩子的阳光房。

⑨那时候,我们已不叫他瘦老头了。有一次,我们当面叫他老师。他正要提问,一下子被叫愣了。愣了几秒钟,走到窗口那儿去了。背着一只手,腰挺得笔直,一动不动地在窗口那儿站了很久,我们全都呆望他的背影,不知他是怎么了。终于我们听到他低声说:“今天的课就讲到这儿,我有点儿不舒服,孩子们你们可以走了……”我们一个个悄没声地离开,我走在最后,忍不住轻轻将门推开一道缝,往内偷窥,我看到他双手捂在了脸上。我看得出来,他是在无声地哭,尽管我窥到的只不过是他的背影。我们当然都无法理解那是为什么,却互相告诫,以后都不许当面叫他老师了,只在背后叫他“咱们老师”……

⑩某天他讲着课,忽然一手捂胃,接着额上渗出汗来;再接着,弯下了他那一向笔直着的腰。那是他第一次在讲课时弯下腰去。很快他又直起腰来,说他去茅房,不许我们离开屋子,我们只当他是肚子疼,他半天没回来,我们都有点儿不安了,出去见他蹲在门旁,双手握成拳,一上一下抵压着胃腹,他脸上滴落的汗,湿了鞋尖前的地面儿。我们当年真傻,一点没察觉他竟病到了那步田地。

⑪两年半以后,他还活着。一天他对我们说,我们不可以再是他的学生了,而应该到县里去读中学。他说中国的将来,究竟会产生多少新的行业,需要多少文化高、知识广、能力棒的人才,是他难以想象的,更是我们这些孩子不可能想象的。如果我们只由着性子,在年龄这么好的时候虚度时光,高兴怎样就怎样,不高兴怎样就不怎样,那是不对的。人有时候更应该明白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道理。

⑫就这样,我们不舍地离开瘦老头,来了县初中。

⑬那是放寒假到家的当天,吃午饭时,我父亲一时想起地告诉我——“你们应该感谢的那个瘦老头,他死了,才几天前的事儿”。我搁下饭碗便往外跑,一口气跑到了小木板房那儿。几场大雪将小木板房的门埋住了半截。园子里,只有几只绒球似的麻雀在雪上蹦来蹦去的……

(选自梁晓声散文集《小人物走过大时代》,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