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重庆市七校联盟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选段,完成下列题。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水中薯

张金刚

    ①一日,妻子惊叫,墙角的那几块红薯已生出芽子。

    ②扔了?可惜!忽地,我脑洞大开:水培红薯,让其新生勃发,岂不妙哉!拣品相匀溜美观、芽子饱满密集的一块,泡入宽口玻璃瓶中,灌满水,置于阳台之上。玻璃窗、暖阳光、水中薯,朴素且有生活气息。端详,如若看到绿叶青葱、藤蔓盎然、一派生机。

    ③就在那几日,我因不堪工作之重、身体之亏、家庭之困、压力之大,决然提出辞呈,结束市府办工作十一年兼职两年的文秘生涯,专职文联事务。一时哗然。质疑声有,惋惜声有,鼓励声有,而我却淡然。因为深深懂得,眼下毫无激情和创新能力的状态,一如那生芽的红薯,价值折损。于我,于工作,于培养我的单位、关心我的人们,均无益。何不退出,干自己喜欢的事,或许天地更宽,景致更美。

    ④果然,暖阳、清水、时间,唤醒了红薯蛰伏的潜能。从芽子,到新叶,到叶片,一天一个样儿;不日,便“光头生发”、支楞八翘,煞是可爱。我们白天上班,晚上安眠,这期间,红薯就如一个听话的乖宝宝,在窗前默不作声地尽情潜滋暗长,静静生发,总想着在我们有一刻看到它时,能送上一个大大的惊喜,以展示它的努力与新姿。

    ⑤回到文联,心性更趋纯净、纯粹,与清水无异。大可静坐下来,谋划一下工作,而不像兼职时的顾之不及。那本办了四年的杂志,打算更加突出品位,成为品牌;那些在文艺战线默然坚守的文艺爱好者们,打算给予更多的服务与帮持,耕耘出广阔天地。业余时间,重拾自己的小爱好,多读书,多写作,多锻炼,让兴趣成为强心剂;回归自己的小家庭,少应酬,做家务,勤操持,让生活更加有品质。相信,有一天,我也如红薯般,展现不寻常的一面。

    ⑥自从水中薯开始荣发,便“渴”得很,每天需要浇水伺候。某晚,妻子拿着水壶,站在窗前,对着红薯开始嗔怪:“你说你,怎么这么能喝水,早上刚给你倒满,现在就喝光了。你看你旁边泡的洋葱、土豆、蒜苗,就不像你。要再这么贪喝,我就掐秃你,拌成凉菜!”在一旁读书的我,愣下来,听她这么叨叨,着实感觉好玩,也很久没见妻子有这般兴致了。说归说,她还是给红薯喂饱了水,说:“                 !”

    ⑦这话,我倒觉得,妻子像是说给我的。曾经,加班加点、事务应酬,身心俱疲,照顾不上家,关心不了她不说,还经常拿家当旅馆,一进家门便沉默,懒得说一句话;有时竟然一言不合就开吵。家的温暖,渐在流逝。辞职后的这几日,在家陪伴、沟通交心、打理家务的时间多了,我俩曾一度焦灼的心墙轰然倒塌。理解、包容让温馨重新洋溢。她对红薯的“训话”,若搁在以前,她哪有闲情说,我哪有闲心听。如今,这话听来很矫情,却很烟火;很无用,却很有趣。这正是家庭需要的,也是我俩想要的。

    ⑧红薯的生命的确很有力。近一个月,那白白的须根,已长而密,满满地团在瓶底。那紫绿的秧茎,簇簇地长满了头。稍早的,根部硬挺,梢部柔嫩,顺着我拴吊的线绳,缠绕、攀爬;新生的,也不示弱,向中、向上聚拢,长得甚是欢喜,看着更是喜欢。一时,水中薯成了我朋友圈的明星,赞声一片,大有超过我的美文关注之势。

    ⑨水中薯,再平凡不过的生灵,借水而居,释放能量,完成了生命旅程的一段葱郁绽放,而我的转型仍在路上……

    ⑩不由思忖:红薯如我,我如红薯;如此,好极!

(选自《南方都市报》2017年3月20日,有删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入清泉之境 悟人生真谛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溪边浣纱、亭中赏雪,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④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⑤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根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他“休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车站食堂里的老人

(俄)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在迈奥尔的车站食堂的一角里,坐着一个清瘦的老人,生着满脸硬胡子。里加湾的上空,冬天的暴风一阵阵呼啸而过。海岸上覆着很厚的坚冰。透过风雪可以听见波涛冲击岸边坚冰的声音

    显然这位老人是到食堂里来取暖的。他什么也没有点,无精打采地坐在长椅上,把两只手笼在补得很坏的渔夫短大衣袖子里。

    和老人一起来的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小白狗,它蹲在老人的脚边哆嗦着。

    在老人的邻座上,有一群年轻人,后脑勺绷得很紧,而且脸色通红地、大吵大嚷地喝着啤酒。帽子上的雪融化了。雪水滴到啤酒杯里,漏到熏肠面包上。不过,那些年轻人正在争论一场足球赛,所以没注意到这个。

    当一个年轻人拿起面包一口咬下一半时,这条狗忍不住了,它到小桌边,举起前脚,阿谀地望着年轻人的嘴。

    “彼契!”老人轻轻地叫它道,“你多不害臊!彼契,你干吗去打扰人家?”

    可是彼契仍然站在那里,只是它的前腿不住地哆嗦,因为举乏了,耷拉了下来。等到两脚碰到潮湿的肚子上时,便忽然醒悟过来,又重新举了起来。

    但是那些年轻人没注意它。他们正谈得津津有味,而且不时把冷啤酒倒到杯子里。

    “彼契!”老人又叫,“喂,彼契!过来!”

小狗很快地摆了几下尾巴,好像告诉老人它听见了,请他原谅,不过它一点办法也没有。它不看老人,甚至完全背过身子去。它好像在说:“我自己知道这不好。不过你又不能给我买一块这样的面包。”

“唉,彼契,彼契!”老人低声说,因为心里难过,声音有点发颤

    彼契又重新摇了一下尾巴,顺便哀求地看了老人一眼。它好像请求他别再叫它,因为它自己心里也不好受,若不是万不得已,它当然绝不会向陌生人讨的。

    一个颧骨高大、戴着绿色帽子的年轻入终于看见了这条狗。

    “要吃的吗,狗崽子?”他问道,“你的主人在哪儿呢?”

    彼契欢喜地摇摇尾巴,看了老人一眼,甚至轻轻叫了一声。

    “您是怎么回事,先生!”年轻人说,“您既然养狗就得给食吃,不然就不文明。您的狗跟人家讨食吃,我们这儿有法津规定不许讨饭。”

    那些年轻人哄堂大笑起来.

    “净是胡说八道,瓦尔卡!”其中一个人喊道,掷给狗一片香肠。

    “彼契,不许吃!”老人喊道,他的脖子涨得通红

    小狗蜷缩起身子,耷拉下尾巴,回到老人身边来,甚至看都没看一眼香肠。

    “一点渣儿都不许动他们的!”老人说。

    他开始痉挛地翻他的衣袋,掏出几个银角子和铜子来,放在掌心上,一面数着,一面吹掉钱上粘着的脏东西。

    他走到柜台边,把几文零钱放到潮湿的台子上。

    “来一块香肠面包!”老人哑着嗓子说。

    女售货员在碟子里放了两块面包,递给了老人。

    “只要一块!”老人说。

    “您拿去吧!”女售货员低声说,“我不会因为您受穷的……”

    “谢谢!”老人说,“谢谢啦!"

    他拿起面包到月台上去了。月台上一个人也没有,一阵暴风已经吹过,第二阵暴风正在刮来,不过离得还很远,甚至可以在利耶卢皮河对岸的白色树木上看见微弱的阳光。

    老人坐到长凳上,给了彼契一块面包,把另一块用灰色手帕包起来,藏在袋里。

    小狗痉挛地吃着,老人看着它说道:“哎,彼契呀,彼契呀!真糊涂啊!”

    小狗没听他说活,它在吃东西。老人看着它,用袖子揩着眼睛——风吹下了眼泪。

(选自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下题。

握 手

清山

①小丁、小张和老李以前都在一个单位共事。那时,老李也只有三十岁左右,而小丁和小张刚刚大学毕业、二十出头。

②三个人脾气相投,很谈得来,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当时小丁和小张还是单身,经常到已经结婚成家的老李家蹭饭。老李是一个乒乓球高手,在他的带动下,小丁和小张也爱上了打乒乓球。

③小丁和小张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几年后,市里机关招考工作人员。通过考试,小丁成为了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而小张也成功进入了一个执法单位。

④老李虽然心有不舍,但也真心为两人高兴。老李一双手分握着两人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小丁和小张安慰有些失落的老李:李哥,我们兄弟俩不会忘了你,空闲的时候,我们还一起打球。

⑤随后的几年,小丁和小张事业顺利,职务不断提升。小丁在周末的时候,有时会约老李一起打球。而小张许是工作太忙,老李很少再见到他的身影。偶尔的几次见面,让老李记忆犹新。

⑥分手后,老李第一次见到小张,是小张考进新单位不久。老李的单位和小张的单位偶有业务往来,老李到小张的单位办事,小张热情地喊着李哥,紧紧握住了老李的手。

⑦再见小张,那时小张已经是单位科室的负责人了,整个人看起来精神抖擞,老李快步走向小张,而小张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矜持地伸出手来等着老李来握。小张的手热而温软,老李握起来,却感觉不到一丝暖意和温情。

⑧老李不想再见到小张,但在小张的办公室门口再次狭路相逢,此时的小张已是张副局长。老李自然地伸出手去,让他想不到的是,张副局长只是冲他伸出了两根手指头。握着小张的两根手指头,老李感觉眼前的小张是那样的陌生。

⑨这次见面不久,小张又来老李的单位检查指导工作。小张看到了老李,迅速把目光移到别处。

⑩从此老李和小张形同路人。

⑪小丁对小张态度上的变化,让小张百思不得其解。

⑫市里的会议,两人经常碰面。每一次碰面,小张都热情地和小丁打招呼。小丁却只是冲他点点头。主动上前和小丁握手,小丁要么伸着手,等他来握,要么只伸出一根手指头。最令小张感到尴尬的是,小丁有一次竟然无视自己伸出的手,从他身边掠过。

⑬实在憋闷,小张打电话给小丁,约他在周末时一起聊聊。小丁回应道:周末,我们一起去打乒乓球吧!

⑭一见到小丁,小张就忍不住抱怨:我没有做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吧?

⑮小丁笑了:你清正廉洁,是你们单位有名的“工作狂”。

⑯小张不解道:那你为什么对我不冷不热? 我们可是十几年的朋友了,我哪里得罪你了?

⑰小丁收起了笑容,反问道:你是怎么对待李哥的? 你还认识李哥吗?

小张脸红了。

⑲小丁语气越来越严厉:正是因为我们是十几年的好朋友,我才想提醒你,作为年轻的领导干部,不能忘记了初心,你得罪的不是我,而是李哥,还有像李哥一样的普通群众。一个领导干部,如果心中没有了群众,就像是无源之水,早晚会干涸; 就像是无根之木,早晚会枯朽。

⑳小张的额头上冒出汗来。

㉑此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向他俩走来。

㉒小丁主动上前和他握手,

㉓小张也赶忙走上前去:李哥。对不起! 我错了——

㉔小张和老李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