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流淌在荆楚大地的汉江,清澈、安宁,她传承了悠久的秦楚文化,抚育了一江两岸的儿女。孝感市××中学开展了 “背起行囊走汉江”专题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在行走汉江的过程中,小组搜集到下面两则材料,激发了同学们作为汉江儿女的自豪感。请写出你的发现。

材料一:西汉刘邦曾住在汉江上游之汉中,被封为汉王,建立的朝代名“汉”。我们这个民族为“汉族”,使用的语言为“汉语”,文字为“汉文”。章太炎先生说,“中国又称华夏,就因华山和夏水(今汉江)得名。”是汉江赋予我们民族名字,将汉民族的血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材料二:汉江万古流,她孕育了宝贵的民族精神。周封熊绎“子男五十里”,在汉江流域建立了楚国,几代楚人在荆山披荆斩棘,使楚国逐渐强大。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苦创业的开拓精神,令人景仰。

我的发现: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研学旅行,在国外又称为修学旅游、教育旅游。在16-17世纪的欧洲地区,兴起的“大游学(Grand Tour)”运动是教育旅行的前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发展营地教育,日本于1946年发展修学旅行。迄今为止,己有许多国家将研学旅行作为学校系统内能拓展大中小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并且积累了有益经验。   

    (摘编自《2019-2025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专项调查研究报告》)

    材料二:我国建国初期,国家为培养顶尖人才,开展具有奖励性质的公派游学,只有少数优秀大学生才能参加的。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学校作为组织主体,全员参与型研学旅游活动开始兴起。活动内容重观光、轻教育,以浏览讲解模式的单向教育为主。二十一世纪以来,学校、旅行社、培训机构与留学中介之间实现跨界融合,开启双向互动模式教育的研学旅行。经调查,从2015-2017年,我国的研学旅行行业运行情况如下。

    (摘编自《2019-2025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专项调查研究报告》)

    材料三:立人中学组织九年级全体学生到永定土楼开展“探究客家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九年级(1)的成龙同学带着“永定客家土楼楹联文化探究”的课题去研学。在参观和听讲解的过程中,他拍摄了许多有关楹联(对联)的图片。研学总结阶段,他为了更好地呈现自己的研学成果,把所拍的图片进行分类整理,发现其中一张在衍香楼拍的楹联照片,上联是“不因富贵求佳地”,而下联只能看到“但愿儿孙     ”, 最后三个字刚巧被一位游客的头部挡住了,对此他感到非常的可惜,并猜想,那会是什么字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