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宜春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试卷
在悠久的使用历史中,筷子的性能、使用方式及使用禁忌等构成了中国跨民族的“筷俗”,并有了约定俗成的“筷文化”,这两者成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次性筷子产生并被人们大量使用,其独有的快消品文化特性对传统的筷文化属性和内涵形成了冲击和挑战。两者之间的博弈延伸到了资源利用、餐饮业发展和对筷文化非遗价值的维护上。
非遗文化是能够彰显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审美品位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技艺、经验的活态流变文化。在一个长期信奉“民以食为天”的国家里,食具的性能往往会延伸出器物使用的价值观。筷子是中国人三餐常见的饮食工具,本身不具备遗产价值,但其背后悠久的习俗、文化、工艺则映射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脉络。筷子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食具,在席座间衍生出了文化意识功能,中国人习惯将喜怒哀乐、婚丧嫁娶、应酬交际等导向饮食活动,宴席之上的个人行为往往在与社交属性的结合下被解读,而用筷习惯成为透视个人品格修养的一大门径。“十二用筷禁忌”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约定俗成的重要餐桌礼仪。例如,筷子在用餐时被视作手部功能的延伸,因而以筷指人如同用手指他人一样,暗含斥责、不尊重之意,是被称为“仙人指路”的不礼貌行为。法国作家罗兰•巴特认为,相比于其他餐具,筷子不切、不抓、不毁、不穿,不把食物作为需要施以暴力的捕捉对象,具有一种母性的温柔。筷子的设计诠释了中国文化和合万物、谦谦尚礼的特质。故此,筷子的沿袭,象征着中华民族个性的生活方式、精神品格的传承。
江户时代,日本人发明了一次性筷子,并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由于方便、易得、低价、首次使用的特性,一次性筷子迅速在我国低档小型餐饮店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移动互联网兴起后,外卖配送使其更广泛地使用。但一次性筷子自出现以来就饱受争议,新闻屡次曝光其存在资源浪费、安全隐患等诸多弊端。一次性筷子对林木资源消耗巨大,虽然目前已较多取材于速生林,但速生林的过度单一种植会导致林木多样性遭到破坏和病虫灾害的加重。由此,负载于筷子的原有文化品格受到了快消品低端廉价、弃之如敞展等标签化印象的冲击,且产生了有害、浪费的负面舆论认知。
筷子文化的非遗性和快消性的博弈,实质上是传统民族餐饮工具价值观和当代工业化方便工具价值观的冲突与对立,其背后是两类不同的餐饮方式和餐饮文化,当前亟待讨论的是如何调和二者,使传统得以继承发展,而重点在于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市场应加快整合,有实力的正规厂家应率先倡导建立生产、使用的市场分级标准,针对不同级别餐饮场合、使用人群推出不同等级的产品,促进标准化、分级化、有序化的产业政策实施。此外,媒体要加强对包括速生林知识在内的一次性筷子生产常识的普及,建立人们对一次性筷子的正确、客观的舆论认知。而对于市场营销人员,可以致力于重新设计“一次性”新概念,增加筷子的纪念性、收藏性、仪式性的文化使用价值,增强消费者对一次性筷子使用的情感黏着,如成年礼用筷、祈福用筷等,通过挖掘一次性筷子在不同使用场景、特殊时间节点的文化意义,延伸其快消性特性的新内涵。
(选自《艺术科技》2019年第9期,有删改)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