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碗入心

林清玄

①每年的冬至到了,都使我怅然若失。因为总会想到妈妈的汤圆,那特别的滋味是满街的汤圆无法取代的。妈妈还在的时候,以厨艺闻名于乡里,特别是手作的应节食品,端午的A(    ),中秋的B(    ),寒食的C(    ),过年的D(    ),还有冬至的鲜肉汤圆。

②妈妈不在了,每到佳节,我就会想念妈妈的味道,幸而,粽子、月饼、油饼、香肠、腊肉所在多有,好吃的也很多,只有鲜肉汤圆独出一味,很难找到了。

③冬至才令我伤感。

④妈妈做的鲜肉汤圆,是自己磨的糯米皮,包着手工剁碎的后腿肉丁,和进一些葱花和蒜花,包得像狮子头大小,形状像椭圆形的橄榄。煮的时候,先以葱头爆香,炒香菇肉丝,加水煮开。然后浮汤圆,快起锅的时刻加一把大茴香,接着茼蒿,最后是一把香菜。

⑤妈妈的汤圆,个头特大,吃三颗也就饱了。由于吃茴香和茼蒿,汤头特别香,晚上吃一碗,可以香到第二天早晨。

⑥我很爱吃妈妈的汤圆,旧时的灶间,饭桌就在土灶旁边,我总会在灶旁与妈妈话家常,一边看妈妈包汤圆,煮汤圆,在没有抽油烟机的年代,灶间烟雾蒸腾,充满了香气。看着妈妈忙碌的我,感到非常幸福。

⑦从前的人有排命盘的习惯,我一落地,爸爸就拿命盘给人排八字,算出我使妈妈的健康招克。为了安全起见,每年寒暑假,爸爸总把我送到外婆家或姑妈家。

⑧不到十五岁,我离家到台南读书,之后到台北,之后到世界各地浪游,一直到妈妈过世,我离家整整三十年。

⑨三十年间,我回乡的日子屈指可数,每年少则一两次,多的时候三四次,时间一年比一年稀微。

⑩我每天打电话给妈妈,每次至少讲半个小时,才能稍解我思念妈妈的心情。时间的陷阱常使人远离,话筒中的妈妈青春如昔,每次回家,眼见的妈妈却是黑发飞雪,一次比一次苍老,这使我感到心伤不已。

⑪妈妈是不服老的,每次我回乡,她都会一大早去市场备料,一定会做我爱吃的鲜肉汤圆,把她蓄积了很久很久的爱,很用力很用力地包进去,让我的眼泪再吃汤圆的时候,随着愧疚的心,一滴一滴地落下来。

⑫我很后悔,在妈妈的晚年,我只带她到台北家里住过一次,而我答应,一定会带她去日本旅行,也永远无法实现了。

妈妈的手作汤圆,也成为我生命中的绝响了!

⑭有一年冬至,我和妻子儿女到处寻找鲜肉汤圆,听朋友说,天母士东市场有一家三客家汤圆,味美价廉。

⑮吃到那汤圆的时候,我大吃一惊,除了个头没那么大,鲜肉没那么饱满,缺了一味大茴香,味道就像我妈妈煮的一样。我对孩子说:“就好像阿嬷的味道呀!”

⑯没见过阿嬷的孩子,很难想象阿嬷的样子,但是也体会得到爸爸的欢喜和伤感。幸好客家汤圆整年都开着,想念妈妈是没有季节的,只要思念妈妈,我就会去吃一碗汤圆。

⑰岁月仿佛变得稀薄了,灶间的雾气已成梦幻泡影,多么希望把生命的影像定格在妈妈下汤圆的那一刻。

(选自林清玄《你心柔软,却有力量》)

(1)、认真阅读上文,找出文章的叙事线索。
(2)、结合语境和所了解的节日文化知识,将下边食品名称分别填到第①段中的括号内(只填序号)。

①月饼  ②香肠腊肉  ③粽子  ④肉饼

(3)、请用文中的原话概括“妈妈做的鲜肉汤圆”的特点。
(4)、下边一段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一个过渡段,请问还原到哪个自然段的前面最合适?

妈妈和我是情深缘浅,一出生的时候,就注定要半辈子分离。

(5)、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⑬段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6)、上文第⑧段说作者不到十五岁便离家外出求学,心中十分思念妈妈。请你模仿作者林清玄的口吻,用一组排比句编一则短信,以表达作者对妈妈的思念感激之情。(30字左右)。
(7)、积累链接:请写出曹植的《梁甫行》一诗中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抒发感慨,深化主题的两句。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父亲的期望

父亲是个修车的,虽年届四十,却略显苍老了,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

打我记事起,父亲便开始忙碌在修车铺里,从早一直到晚,靠着他那仅有的手艺,维持着这个家。虽然整天忙碌,但在人们的眼中,修车的毕竟是一个“低等”的活儿,因此父亲常受到人的鄙视。然而父亲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他不自卑,而是把他仅有的希望和那希望受到安慰的心交付给了我,希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晚上,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我一见到他,便兴奋地扑到他怀里。接着,父亲便给我讲一些伟人的故事,虽然他只知道一点, 但这已尽他的所能了 。每当这时,我总是似懂非懂地听着,用我那天真的眼,盯着父亲的那张脸。

不久,我便上学了,这是父亲对我寄托希望最深的时候。父亲为了能让我安心念书,除了白天在修车铺忙以外,回到家还要做家务。有时我真想帮他,但父亲总是笑着对我说:“没事的,你管自己念书。”

一次,父亲带我上街,我好兴奋。到了一家卖鞋的商店时,父亲停住了,他看看我脚下的鞋,说:“这双鞋太破了,太寒伧,还是买双好点的吧,上学哪能没有鞋?”我却说:“爸,不要,我脚下的还能穿,几双跑鞋够穿两年了。”但父亲执意要为我买。接着,为我在柜台下选了双皮鞋,虽然是鞋柜里最便宜的,可我的泪水已在眼中打转了。“拿着,”父亲把鞋放在了我手里,并从找下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给我,折了几折,放在我口袋中,说,“上学时,买东西吃,别空着肚子念书!”

一路上,父亲送我上车,我只是一路沉默,父亲则好像很轻松。半路时,父亲有急事要走了,临走前,他用他那 双粗糙的手,抚摸了一下我的头,轻声说道:“去吧,上学别迟到了,爸晚上来接你。”我吃力地点了点头,看着父亲远去的身影,情不自禁地哭了。

我呆呆地立着,此时此刻的脑子中又浮现出了父亲那张黝黑的脸,那不平凡的脸。我此刻拿着的仿佛不仅是一双鞋,更是父亲的真心和那浓重的一片希望……生活的艰辛消磨了父亲的英俊,但永远消除不掉他的深切期望!

——父亲,走好!儿子我会圆了您的心愿……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曲艺

【材料一】

        曲艺,是由我国古代民间的口头文字和说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艺术特征是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表演故事,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现在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曲种约三百多个,包括大鼓、相声、快板、二人转、双簧及山东快书、河南坠子等等。这些曲艺形式,深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一段好曲艺,可以引发人的联想。人们在欣赏的同时,所感受到的不只是作品主题所要表达的内容,并且能联想到更为广泛的、观赏者所经历过的东西,有时这联想甚至是非常浪漫的。这联想的深浅是与作品的厚度深度成正比例的。好艺术品是有意境可寻的。要想使作品(表演)有意境的深度,就必须以少胜多,要用以一当十的艺术手段来处理,使欣赏者从你外在表现出的“一”立刻想到你外在暗示给观众的“十”来。这“十”是在创造过程中全部吸收进入的;而从“十”中凝聚出这个能代表“十”的“一”,这“一”可以起到“十”的作用。比如“一轮明月照纱窗”,演员如果面向观众,用手比个大月亮,再用手指指窗户,那就太蠢了。而如果作一个抬眼望月的有深思激情的凝望,那就有了意境。这个意境化的动作就代替了包括推窗、举手、抬头、伤感或喜悦等多种动作,这就是以一当十和十中求一。曲艺的表演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准则来创造自己的表演动作。

       要达到有意境就必须使动作典型化。这里说的典型,就是别的动作几乎不能替代的。它是经过精选出来的、体现深刻内涵而表现到外在的最能集中说明感情内容的动作。因此,在曲艺表演动作中同样要反对杂、碎、乱,而要求准、精、深。

       杂碎乱的“杂”是动作多而不清楚;“碎”是动作没有感情上的连贯性,不是经过内涵的酝酿而做出的动作,而是演员临时漫无目的指指戳戳,甚而把“十”都罗列性的表现出来,抛弃了以一当十的艺术法则;“乱”是干脆胡来,上蹦下跳,东窜西跑,手忙脚乱,眼耳口鼻好像在脸上赛跑似的。乱、杂、碎现象,是演员缺乏基本的艺术常识,又未经过严格的训练学习造成的。它既不能算作“创造”,也不感人。

    要体现出以一当十的艺术法则就必须在动作的准、精、深上下苦功夫。“准”是动作的目的性明确;“精”是在大量的可以表现某种思想感情的动作中选择出最准确而又最完美的动作。有时这动作仿佛明灯,能放射出艺术的光华;“深”就是动作所体现内容的厚度不浅、不泛,而从动作中表现出某种内容需要的意境。只有这样才会使动作曲艺化。因为曲艺的表演是辅,所以更要求动作要以少胜多。动作绝不能多,多了就不成其艺术了。要追求“万绿丛中一点红”,而不能“满纸尽是殷红色,不知何处是牡丹”。这就是曲艺传统中所讲的“宁可不动,不能乱动,一动值千金”的体现。既然曲艺是以说唱为主的,表演是为了辅,就不能使众多的动作压倒了说唱的份量。

【材料二】

       大鼓,是中国曲艺的一个类别。一般由一个人自己鼓,数人用三弦等乐器伴奏。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序幕——《重整山河待后生》,就是一曲京韵大鼓的形式:

千里刀光影

仇恨燃九城

月圆之夜人不归

花香之地无和平

一腔无声血

万缕慈母情

为雪国耻身先去

重整河山待后生

       这段鼓词悠扬动听、声情激越,韵味浓厚、高亢悲壮,由七十多岁的驼派大鼓艺人骆玉笙先生演唱。使听众深深地领受了大鼓艺术的魅力。这种曲艺形式起源于清代的河北、山东、辽宁以及京、津等地。

       大鼓书迅速的流传到全国各地,由于演唱风格、伴奏乐器、语音唱腔各异,又分出很多流派。影响较大的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和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其唱腔悠扬婉转,长于抒情,并有半说半唱的特色,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在演唱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这一派的著名艺人有刘宝全、张筱轩、白云鹏、白凤鸣、骆玉笙等。梅花大鼓,脱始于清末北京北城的清口大鼓,以金万昌、卢成科、白凤岩为代表。其特点是长于在叙事中抒情,声腔活泼有力,多为一人打鼓说书,后出现了对唱。西河大鼓,起源于河北中部,流行于山东、东北、西北的部分地区。一人演出,说唱并重,唱腔和谐流畅、生动活泼,似说似唱,易唱易懂,为了表现各种情感的需求,还创造有多种曲调的花腔,如悲调,用于表现悲哀、愁苦的情绪。西河大鼓有以郝英吉为代表的“郝派”、以田荫庭为代表的“田派”和以艳桂荣为代表的“艳派”等。此外,大鼓书还有乐亭大鼓、京东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安徽大鼓、湖北大鼓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决定成功的利器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丁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⑤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 ——   [甲] 谓之“圣人”;    [乙]     谓之“愚人”;      [丙]   谓之“君子”;      [丁]    谓之“小人”。

    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班级开展“中国传统村落”专题学习活动,请围绕以下材料,完成答题。

材料一:截至2022年,住建部评审批准六批共计8171座国家传统村落,遍及贵州、云南、湖南、浙江、山西、福建、安徽、江西、四川、广西等地。这些国家级传统村落保存着完好的物质和文化记忆与痕迹,犹如一座座农耕文明博物馆,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价值。我国传统村落生态优良、风光秀美、内涵丰富,可分为田园生态类、遗产文化类、历史商贸类、传统民俗类、特色产业类五大类型。

材料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传统村落所蕴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消失不见,部分村民也缺乏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一些传统村落,掌握传统手艺的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不少民间绝活濒临消亡。有的地方因为过度商业化,不仅失了传统村落的本来面目,也丢了人气。有的地方对传统村落的开发脱离当地生产生活历史原貌,急于改造传统村落,忽视了对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乡村底蓝的充分考量,破坏了当地传统文化的根基。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4月17日,有改)

材料三:“中国传统村落”潭湾村完整拥有“雕刻字模、字、排版、印刷”等全套木活字印刷技艺,珍藏有约8万个梨木雕刻的字模。如今潭湾村开办了木活宇印刷非遗馆,当地小学在五、六年级开设《让木活宇印刷术走进课堂》校本课程,不少学生已学会书写反字,并能刻出笔画较为简单的汉字。学校不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示、现场雕刻等活动,孩子们乐在其中,他们中有望出现新的木活宇印刷传人。在潭湾村,木活宇印刷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印制婚书、请函、活动招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木活字印刷成为推动小河乡、潭湾村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名片”。

(选自“光明网”2023年5月4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