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谊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应城市实验初中开展“咏经典·传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经典咏流传》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绎传统经典,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的悠远意境和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诗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材料二)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入在我们的基因里。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拋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1)、有同学根据(材料一)已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变形式演绎经典  下联:

(2)、阅读(材料二)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根据已给出的示例,概括出经典作品的其它三种功能。(每点不超过六个字)

②继承传统文化

举一反三
碎片阅读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成年人使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各类数字媒介的阅读率为24.5%,其中更有约2.8%的人只阅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刘稳说?:“上大学后开始接触新媒体,主要有手机报浏览新闻或直接浏览网页,以及看电子书。这种新媒体作用于人们无聊的、碎片的时间,方便而快捷,操作也容易,更利于随身携带,见缝插针地阅读。”

(中国新闻网2013年6月7日)

       材料二:“微博体”走马灯般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句“你来或者不来”就堂而皇之成了“见与不不见体”。每一个“体”都很短命——存活时间三天至一周不等,它的生命取决于下一个“体”到来的频率。“甚至有学生感叹:都不知道140字以上的东西怎么写了。”上海中学语文教师李莹莹对此表示担忧。

(屈一平《要屏幕阅读,还是图书阅读》)

       材料三:前不久,一个《我用1000条微博的时间来读一本书》的帖子,引起了网民的热议和大量转载。文中提到:“作家要写成一本书,不同于写一篇博客,写一次报道,他动用的是他全部的人生经历,从构思到写作,花上几年,每一个句子都有过推敲,每一个观点都是深思熟虑过的,再静静等待从流行到成为经典。”

(罗荣海《网络时代别冷落了经典》)

现代文阅读(22分)

〔材料一〕

想念荷花

琦 君

①我在四五岁时,想象不出西湖的银浪烟波究竟有多美,只觉得父亲敲着膝头,高声朗吟的神情很快乐,音调也很好听。

②父亲的生日是农历六月初六,正是荷花含苞待放的时候。到两个星期后的六月二十四,便是荷花生日。母亲说荷花盛开,象征父亲身体健康。所以在六月初六那天,她总要托城里的杨伯伯,千方百计地采购来一束满是花蕾的荷花,养在瓶中。〔A〕等待花瓣渐渐开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给人一份沉静安详的感觉。

③到了杭州这个十里荷花的天堂,才真正看到那么多新鲜荷花。我们的家,正靠近西子湖边,步行只需半小时就可到湖滨公园。那条街名叫“花市路”。父亲为此作了一首得意的诗,其中最得意的句子是:“门临花市占春早,居近湖滨归钓迟。”其实父亲很少钓鱼。他带我去湖滨散步,冬天为赏雪,夏天为赏荷。赏雪的时候少,因为天气太冷了,赏荷却是夏天傍晚常常去的。〔B〕夜晚,荡着船儿,听桨声欸乃,看淡月疏星,闻荷花阵阵清香,毕竟是人间天上的享受。

④六月二十四既然是荷花生日,杭州人的游湖赏花就从六月十八开始,到二十四这一天是最高潮,整个里外湖都放起荷花灯来。大小画舫,来往穿梭,谈笑声中,丝竹满耳。这种游湖,杭州人称之为“落夜湖”,欢乐可通宵达旦。我不是个懂得赏花的雅人,也体会不到周濂溪爱莲的那份高洁情操。我喜欢“落夜湖”,只是为了赶热闹。父亲却不爱这种热闹。母亲呢? 只要是住在杭州的日子,倒是每年都去“落夜湖”一番。她不是赶热闹,而是替父亲放荷花灯,为父亲祈福。

⑤记得有一天,父亲忽然问我:“‘新着荷衣人未识,年年江海客’是什么意思,你懂吗?”我说:“是退隐的意思吧。”父亲笑笑说:“就是我现在的心境,摆脱了官职,一身轻快。”但我觉得他脸上似有一丝蓦然回首的落寞神情。难道父亲仍有用世之心,只是叹知遇难求吗?

⑥抗战兵兴,我们举家避寇回乡。父亲竟因肺病不治,于翌年溘然长逝。那不幸的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六月初六。如此悲痛的巧合,使我们对一向喜爱的荷花,也无心欣赏了。

⑦在兵荒马乱中,我又鼓起勇气,到上海去完成大学学业。中文系主任夏老师非常喜爱荷花。有一天,我和夏老师还有系里几位同学一起在街上购物,遇上滂沱大雨,我们就在一间茶楼品茗谈天。俯视马路积水盈尺,老师就作了一首律诗描绘当时情景。最后两句是:“一笑横流容并涉,安知明日我非鱼。”他想象西湖此时,一定也是大雨滴落在荷叶上,形成千万水珠跳跃的壮观吧。

⑧那时杭州陷于日寇,老师慨叹有家归不得,因而格外思念杭州的荷花。

⑨胜利后回到杭州,浙江大学暂借西湖罗苑复校。我去拜谒老师,从书斋窗户向外眺望,远近一片风荷环绕,爱荷的夏老师心情一定是非常愉悦的。他提笔蘸饱了墨,信手画了一幅荷花,由师母题上姜白石的名句“冷香飞上诗句”,老师随即落款送给了我。虽几经辗转,这幅墨荷仍悬系壁间。记得那时另一位才华横溢、擅画梅花的任老师,笑他的荷花画得不像。老师随口笑吟道:“事事输君到画花,墨团羞见玉槎枒①。”

⑩不管是“墨团”也好,是“玉槎呀”也好,那总是吟诗作画、自由自在的好时光啊!……

⑪仰望壁上的墨荷,我好想念故乡的荷花,因为在荷花瓣上,仿佛显现出父亲和老师的音容笑貌。

(选自《经典文摘》2022年 10月,有改动)

〔注释〕  ①槎枒:树木枝杈歧出的样子。

〔材料二〕

夜泛西湖五绝(其四)

〔宋〕苏 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

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

更待月黑看湖光。

(选自《苏东坡全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选自《杨诚斋集》)

阅读

(一)唐诗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鼎盛时期之一,国力强盛,声誉远播,尤其是在文化艺术领 , 更是开创了一个瑰丽雄奇的诗歌时代。唐诗风格迥异,题材多变,形式丰富,把我国古代诗歌的音节和谐、韵律优美、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诗人们挣脱世俗名利的羁绊,把个人生死、家国荣辱和民族兴衰融为一体,家国情怀和人本思想从此成为了中国诗歌文化中最重要的主题。如今,那些人人家喻户晓的诗句,成为了最好的社交名片,唐诗依然在绽放,满是光华。

(二)宋词

宋词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宋词美在妙不可言,如空中之音,如水中之影,言虽尽而意无穷。有人说,宋词是中国文坛上一杯谁喝谁醉的“美酒”。宋词中有风花雪月的美好和儿女情长的缱绻,也有大江东去的豪迈和江山如画的壮丽。千年宋词,百种人生况味。宋词中蕴含着的人生真谛,隔着时光的洪流给被尘世喧嚣所困的我们人生指引。

(三)元曲

虽然元曲不如唐诗、宋词那般为人所热衷,但是元曲同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不过在创作时代、表达形式、文学体裁上不同而已。雄hún( )飘逸的唐诗,精致婉约的宋词,活泼生动的元曲,无不为后人所敬慕。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九种景物的萧瑟、凄凉,与旅人内心的凄苦相辅相成 , 他所抒发的羁旅游子的凄苦情怀,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抒发,还具有非常普遍的社会意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