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①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②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
③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④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①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②
③
④
①白求恩同志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②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链接材料:白求恩总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案,一次,有个伤员腿受了伤,不得不从膝盖附近的地方做断离手术。以往此类手术都是将断肢体整体切除而这次,白求恩让助手们帮助把残肢上的皮肤和肌肉往上推,然后锯断腿骨。白求恩一边做,一边解说:“骨头和肌肉不能锯得一般齐,应该比肌肉短些,将来肌肉一收缩,正好把骨头包起来,便于安装假肢。否则,肌肉包不住骨头,没有办法装假肢,不得不做第二次手术。既然一次可以成功,就不要再有无谓的第二次、第三次……”
(摘自《白求恩传》)
【材料一】
喝无糖可乐,点“不另外加糖”奶茶,买零食先看配料表。
当追求健康的年轻人发现单纯给食物“减糖”不足以“快乐翻倍”时,注意力开始转移到自己的社交状态上。“零糖社交”成了新风尚。
“零糖社交”顾名思义,就像吃零糖食品一样,既能获得满足感,又让人轻盈、无压力。告别“常联系”、“腻一起”的社交方式,保持一定距离和独立性,不依赖他人提供情绪价值,更注重自身需求。
面对这种“松弛感”满满的社交新模式,这届年轻人趋之若鹜。相比于社交,他们似乎更喜欢独处。放弃精神内耗,表面上是年轻人对社交疲劳的反击,背后也是营造人际关系舒适圈的捷径。
(一)社交不必“随大流”“半糖主义”刚刚好
“我要对爱坚持‘半糖主义’,真心不用天天黏在一起。”
20年前,风靡大街小巷的《半糖主义》就用“糖分”诠释了年轻人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如今,听这首歌长大的“90后”们,并没有盲目追求“零糖社交”,而是选择了更加温和的“半糖主义”。
而在工作中,“糖分”并非奢侈品,近几年流行的“搭子社交”,便是介于“零糖”和“半糖”之间的社交新模式。以兴趣划分圈子的“搭子社交”,是浅于朋友、重于同事的关系,社交关系处理也更灵活、自由,被称为是垂直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如饭搭子、旅游搭子、午睡搭子、追剧搭子等。
与浅社交注重的广度与数量不同,“搭子社交”更注重圈层的精细化,被视为高效、快捷、轻松、简单的社交方式。
(二)“君子之交”并非遗世独立,深度交往无法完全替代
好的社交关系,是在分寸感上彼此保持淡然,不取悦,够真实。保持本真并非任性自我,遗世独立在当今社会并不可取。
王忠武认为,“零糖社交”并不是“零社交”,现在有的年轻人不去社交、拒绝社交,把这种极端的社交行为当成一种个性的展示,对自身发展是不利的。再优秀的人,也有自己无法胜任的工作;再强大的内心,也有难以排解的困惑。“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放弃社交等于放弃自身发展的机会,这样的‘个性’得不偿失。”王忠武强调,“零糖社交”有其优势,却无法完全替代深度交往的模式,尤其在数字化的互联网时代,过度依赖“零糖社交”会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弱,关系不断疏远。“尽管‘零糖社交’能带来一些社交上的新奇体验,但我们仍应相信真正的亲密关系和深厚友谊,是那些能够与我们长期相伴、不离不弃的密友所带来的。”
据 JustSoSoul 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社交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当代年轻人平均2个知心好友,在面对“和朋友相处的最理想状态”这一问题时,有54%的年轻人选择“经常联系,但也有自己的独处空间”。仅有12.6%的年轻人选择“每天都可以黏在一起”。
(2024.7.30济南日报《零糖青年的社交圈,为啥不喜甜?》有删改)
【材料二】
鲁迅 | 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
庄子 | 君子之交淡如水。 |
子路 | 愿车马衣裘(qiú,毛皮衣服),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材料三】
传统的社交模式往往强调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而当代年轻人更倾向于建立一种基于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的社交关系,希望通过社交活动促进个人成长,而非受限于过度情感依附。从“为他人”到“为自我”,“零糖社交”强调的是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真实交往,让社交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
(2024.7.30杭州日报《“零糖社交”并非“零社交”》,有删减。)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