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小题。

朝最厚的地方钻孔

①据说,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但有位大科学家却表示:“我尊敬这位物理学家,但我却不能容忍这样的行为,他拿出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许多孔。”科学家不能容忍在木板最薄的地方拼命钻孔的故事,其实强调了在困难面前再坚持一下的理念。“钻厚板”才能取到火种,“凿深井”方能得到甘泉,这是干事创业过程中颠扑不破的硬道理。

②“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关键在于持之以恒。成长无法抄近道,成功没有短平快。陆谷孙教授为完成一部《英汉大词典》,花费了近20年工夫,等到下卷出版时已是年过半百;享有盛名的《牛津英语词典》定期更新,有编辑甚至用了一年时间来修订“go”这一常用单词的含义。只有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反观现实,有的人缺乏韧劲,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总是在奇迹发生前五分钟停止努力”。凡事追求眼前成绩,没有“再坚持一下”的定力,那么这个人是不可能钻透人生的硬木板的。

③“朝最厚的地方钻孔”,才能收获不一样的风景。“最厚的地方”往往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却也是离成功最近的地方。乡村木匠何夕瑞,立志制作专业小提琴。他一边从木材学、地质地貌学等基础学科开始研究小提琴制作,一边自学乐理、乐器知识。为了寻找合适的木材,他曾无数次去原始森林,险些丧命;为了达到理想的音色效果,他首次跨学科地把提琴研制拓展到生物领域。他吃尽苦头,最终研制出了“何氏三圆琴”,被四川音乐学院特聘为专业教授。经常“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多到吃劲的岗位上磨练,一个人终将磨砺真本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

④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或许只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但对国家民族而言,却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譬如,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了,就会永远受制于人;深化改革中的“拦路虎”清除不尽,就会影响前进步伐。这些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直面考验,迎难而上,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有利于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⑤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在最困难的地方站住脚、生下根的那股劲。朝最厚的地方钻孔,敢于啃硬骨头,砥砺前行,我们将拥有无穷的力量,成就一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事业。

(1)、阅读第①自然段,回答:“朝最厚的地方钻孔”的含义是什么?
(2)、第②自然段划线句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结合该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3)、阅读全文,理清作者思路,填全下面的图。

举一反三
阅读《音乐巨人贝多芬》,完成下题。

       ①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

      ②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

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③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④贝多芬向他的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当他站在台上按着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⑤贝多芬对客人大声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白 杨

袁 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把爸爸的思路引了过来,他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儿,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儿生根,发芽,长出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你永远拥有两个世界
                                                                                                                  游宇明
        ①任何一个人都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手中的世界,一个是心中的世界。手中的世界是你已经掌握的世界,比如你现在从事的职业、你目前所处的地位、你当下的亲人朋友……心中的世界是你未曾掌握却时刻梦想获得的世界,比如你希望从事的事业、你渴望获取的财富、你渴盼争得的荣誉、你企望得到的人际关系……这两个世界构成了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容纳了你所有的心血和汗水。
        ②人无疑应该善待手中的世界,手中的世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它可以让你呼吸、给你温情。但人永远不能放弃心中的世界。人有一点与动物不同,那就是,若是为梦想活着的。没有梦想,人就没有朝气,就不会想方设法开发生命的种种潜能,就可能终生碌碌无为。心中的世界就像一座我们从来没有走近去的山,里面藏满了无数价值连城的珍宝;就像一条我们从来不曾趟过的河,里面充满着迷人的波涛。手中的世界只是我们走向心中的世界的一个基地,却不是我们停步的理由。
        ③我们想走向心中的世界,需要带几个伴侣上路。
        ④第一个伴侣是自信。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够创造某个辉煌、抵达某种高度的心理素质。人先要相信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一个过于自卑的人很难实现生命的辉煌。
        ⑤世界总是多角度的,生活中有阳光、云霞,也会有风雨、泥泞。抵达过心中的世界的人,在只有手中的世界的时候,无不遭逢过靠山山崩、靠水水流的日子。鲁迅先生一生的创作成就够高了吧,可他在民国教育部做公务员时,曾因支持学生运动,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开除过;写《哈利·波特》的乔安妮·凯瑟琳·罗琳现在够出名了吧,但她曾经离婚之后又碰上失业,最穷窘的时候连一日三餐都成问题。这两个人后来之所以能够走向美丽的心中的世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忍耐力这个好伴侣。向往心中的世界的人与一般人的区别在于:面对失败,一般人会想,我这人太笨,注定干不成这个事,干脆算了吧;向往心中的世界的人则认为,我这么聪明,眼前这点困难算什么,换个方向再试几次,我就不信突破不了。结果,他们真的取得了成功。
       ⑥我们还应该极力地培育自己的才华。人固然要有梦想,然而,如果你缺少抵达梦想的起码的才华,梦想再多也是废纸。
       ⑦自信、忍耐力与才华的关系,好比一条河的奔流,自信、忍耐力提供的是河床,才华是实现河流流动的势能——没有河床,河流自然流得不那么痛快;没有势能,河流根本就流不起来。
        ⑧没有一个人不想踏平手中的世界的围栏,拥抱花红柳绿的心中的世界,但生活无时不在告诉我们:心中的世界不是高蹈于云端的极乐福地,它其实是一个人在手中的世界里不断出发、抵达的结果。(选自《新时文·触摸思想的力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鼓神

王雁

    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做归乡的打算。

    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鼓锣做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响。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凉,孤独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

    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顶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铜钹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他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我惊愕了,世上竞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选自《首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还情

孙道荣

    ①一对老夫妻报警:他们收到了一个神秘的包裹,包裹里是整整1万元。

    ②钱是假的?警察帮他们检验,100张百元钞票,张张都是真的。这是一个陷阱?包裹里夹着一张纸条:“本公司抽出10位幸运人士,这1万元是公司送你的幸运钱,别担心有诈,请放心。”警察分析,一般的诈骗案中,骗子都是找各种理由让当事人汇钱,哪有骗子直接送钱的?不像是骗局,也看不出有什么陷阱啊。

    ③有人劝他们:“既然是真钱,又确实是寄给你们的,你们就收下。”可不弄清楚钱的来路,老两口哪敢要这个钱?为了这个来路不明的包裹,老两口愁得茶饭不思,老太太更是急得病倒了。

    ④事情到了这一步,寄包裹的人终于现身了。她是老两口的一个忘年交,两家常有走动。问她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给老两口寄钱,她说是为了还情。

    ⑤原来,她孩子小的时候就在附近的小学读书。那时候,孩子下午3点多就放学,而她和丈夫快6点才下班,这中间的近3个小时成了空白时段,孩子没人管。她让孩子在学校边上的车棚里等她,而老两口就在车棚边经营着一家小店。有一次,在车棚里等妈妈的孩子咳嗽得很厉害,老太太闻声心疼地将孩子喊进了自己的店里,给孩子倒了杯热水。天黑了,当她心急如焚地赶到车棚接孩子时,惊喜地看见,孩子正坐在店里安静地做着作业呢。

    ⑥问清了孩子的情况,老两口对她说,今后,就让孩子放学后坐在他们的小店里等她吧。就这样,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坐到了小学毕业,一坐,就是6年。老两口还特地给孩子弄了张小桌椅,方便孩子做作业。有时候,她来接迟了,孩子已经跟老两口一起吃过了晚饭。

    ⑦对老两口,她一直心存感激。她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谢意。

    ⑧中秋节到了,她买了一盒月饼,带着孩子去看望老两口,老两口喜滋滋地收下了。可是,临走时老两口硬是送还她两盒月饼。她自然坚决不肯收,老两口脸都变了:要是不肯收,下次再也别来了。她只好收下。

    ⑨快过年了,她托人从乡下买了一条家养的猪后腿作为年货送给老两口。老两口一见礼物,乐得合不拢嘴,好多年没吃过正宗的乡下家养猪肉了。可是,临走时老两口硬是送还她两条金华火腿,老两口说:“火腿太硬,我们吃不动了,你们帮帮忙。”她只好无奈地收下。

    ⑩重阳节到了,她给老两口每人定做了一件唐装,老两口开心得不得了,这一次,老两口没回送她礼物。可是,第二年儿童节,老两口给孩子买了一个新书包,还有一套漂亮的服装。

    ⑪她发现,每次送老两口礼物,老人一定加倍送还。她觉得自己欠老两口的越来越多,于是她想出了这个主意,偷偷地给老两口寄钱。

    ⑫事情真相大白,老两口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老人将钱还给她,对她说:“经常带着孩子来看看我们,比什么礼物都好。”

    ⑬她点点头,豁然明白:有些情,是不需要还的;有些情,是一辈子也还不完的。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1年第4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冰窗花

    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熨帖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母亲选了废旧的布料,熬了浆糊,炕头置一炕桌,安安静静地做着鞋垫。父亲借了炉火,熬着罐罐茶,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着茶罐,茶水滋滋地发着声响,茶香随着响声氤氲开来,整个屋舍内顿时茶香弥漫,即便是不常喝茶的人,浸淫在如此的茶香里,也会有几分迷醉,几分品咂的热望。而我,总是斜倚在墙角,捧了热爱的书籍,一页页,在缓慢流走的时光里,细品一份恬美与温馨。冬日的白天总是很短,像兔子率性的尾巴,一甩,一天的时光就溜走了。而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远山近水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村庄阔大的臂弯里。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③晨曦微亮,不必急于晨起,和衣而坐,望向邻近的窗棂,你会惊喜地发现,整个窗玻璃上冰窗花葳蕤如春,轻轻地凑近鼻息,似乎能嗅出冰窗花散发着馥郁的馨香,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手指轻轻抚摸上去,冰窗花棱角分明,如一朵朵雪花,被夜神的手指悄悄安抚上去,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不是俗世那一双巧手能够裁剪得出的。面对如此精美的自然神物,又有谁忍心去擦拭呢?但又有谁能长久地屏息凝视,而不凑近鼻息呵气顽皮呢?于是,悄然撮圆了嘴唇,凑上前去,吹灰般轻吹一口气,冰窗花随着热气消融开来,逐渐地四散开去,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美妙而悄然无声。

    ④就这样,冰窗花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而今我已走过而立之年,故园的老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去,像一个人的暮年,正在经历着风吹日晒的剥蚀。而盛开在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还依旧长久地驻扎在我的梦中,每每半夜惊醒,我都在与冰窗花相视而笑,彼此言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⑤冰窗花,你盛开在故园窗棂上的,不只是花,更是人生路上愈走愈远的梦幻,带着我的牵念和期望。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注】①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