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①“中国!中国!生日快乐!”10月1日上午,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队伍中,由中外青年组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阵首次亮相,备受关注。各国青年穿着特色服饰,手持中国国旗热情挥舞。虽然肤色各异、信仰有别,但无论哪个国家的人民,都向往和平、崇尚美好,这是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的。

②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预言:中华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当人类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各种机遇和挑战并存。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十字路口,面对“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历史悠久的中国,投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当今世界正处于不断发展、变革和调整时期,来自经济、政治、资源、生态环境、疾病传播、网络攻击等普遍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无论身处何国,有何种信仰,显然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成为解决全球危机和挑战的中国方案,正所谓(甲)“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④“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植根于历史,面向未来;源于中国,惠及世界。9月24日上午,随着一声嘹亮的汽笛鸣响,满载铁路建设物资的“齐鲁号”中欧班列从济南发车,历时约25天,途经蒙古、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匈牙利、塞尔维亚等国,在二连浩特、波兰转关换轨后,运抵目的地。借着“一带一路”东风,搭乘中国“快车”的朋友越来越多:东部非洲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白俄罗斯第一次有了轿车制造,哈萨克斯坦第一次有了出海通道……

⑤“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世界银行今年6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可使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使全球贸易增加6.2%,沿线经济体贸易增加9.7%,全球收入增加2.9%。6年来,“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发展持续注入“中国动力”,展现出中国这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国应有的胸怀和心志,更彰显着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智慧和担当。

⑥中国所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必将让不同文明在和而不同中生生不息,实现(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我们坚信,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中国一定能够不断铸就中华民族新辉煌,也一定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来源:《光明日报》  有改动)

(1)、本文是《光明日报》时评的一节,下面作为小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让文化自信照亮复兴之路 B、用大国胸怀弘扬传统文化 C、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D、为世界和平提供思想资源
(2)、结合文章,说说第⑤段中提到的“中国动力”具有怎样的特点。
(3)、文中(甲)(乙)两处均引用了名言警句,请任选一句 , 说说它在文中的含义。

)句,含义:

举一反三
阅读《唐三彩》(马未都)回答相关问题。
        ①唐三彩是陶器,不是瓷器。大部分人会误认为唐三彩是瓷器,其实它跟瓷器无关,它就是一件典型的釉陶,也非常容易破损。
        ②唐三彩的 “三彩”,不是三种颜色,而是有多种颜色,主要色调有黄色、绿色、黑色、蓝色、赭色、白色等。(注释:①【赭色】红色、赤红色。)
        ③唐三彩都是明器,是专门为陪葬用的一种器具,也叫冥器。汉代是中国厚葬制度的一个高峰时期,尤其是西汉。东汉以后,国力逐渐衰竭,从政府到民间都开始厌恶厚葬之风,所以墓葬里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后来,唐代成为中国第二个厚葬时期,比如唐代的大墓一挖开,里面的东西成千上万。唐代为了厚葬,大量烧制俑、动物和各种器皿,所以唐三彩的品种无所不有。唐三彩也因而在中国的陶瓷领域中成为非常丰富的一个门类。
        ④一百年前的中国人,如果挖出唐三彩,一定当场砸掉,觉得不吉利。我们对唐三彩的认知,这些年才逐步加深。起初是西方人对中国的唐三彩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的一座高峰。由于西方人的重视,唐三彩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最贵的中国艺术品。1989年,一匹非常漂亮的唐三彩马在英国拍卖的成交价是374万英镑,当时折合600万美金。这个由西方人创造的中国艺术品的最高纪录,由一匹唐三彩马保持了很长时间。
       ⑤唐三彩马的出现源于唐代人非常喜欢马。唐朝之所以重视马,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的血统有关。李世民骑术非常精湛,他把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之乐事,认为马是甲兵之本,国之大用,相当于战车。可见,马在古代社会中,首先不是最重要的农业工具,而是最重要的军事工具,是军事力量的体现。唐三彩里有很多马非常生动,非常漂亮,都是贵族的马,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李白在著名的诗《将进酒》中写道:“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其中的“五花马”就是一种非常名贵的马。所谓“五花”,大概是指马脖子上漂亮的装饰,从中也可以看出唐代人对马的珍爱。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段落和篇章,完成小题。
                                                                                                             过节
        逢到节令,我们依着老例祭祖先。我家过节共有三桌。上海弄堂房子地位狭窄,三桌没法同时祭,只得先来两桌,再来一桌。方桌子只有一只,只得用小圆桌凑一凑。本来是三面设坐位的,因为椅子不够,就改设一面。杯筷碗碟拿不出整齐的全套,就取杂色的来应用。蜡盏弯了头。香炉里香灰都没有,只好把三支香搁在炉口算数。总之,一切都马虎得很。好在母亲并不拘拘于成规,对于这一切马虎不曾表示过不满。但是我知道,如果就此废止过节,一定会引起她的不快。所以我从没有说起废止过节。
        供了香,斟了酒,接着就是拜跪。平时太少运动了,才过四十岁,膝关节已经硬化,跪下去只觉得僵僵的,此外别无所思。在满坐的祖先中间,记忆得最真切的是父亲和叔父,因为他们过世最后。但是我不能想象他们同十几个祖先挤坐在两把椅子上举杯喝酒举筷吃菜的情状。又有一个十一岁上过世的妹妹,今年该三十八了,母亲每次给她特设一盆水果,我也不能想象它剥橘皮吐桃核的情状。
        从前父亲跟叔父在日,他们的跪拜就不相同。容貌显得很肃穆,一跪三叩之后,又轻轻叩头至数十回,好像在那里默祷,然后站起来,恭敬地离开拜位。所谓“祭如在”,“临事而敬”,他们是从小就成为习惯了的。新教育的推行跟时代的转变把古传的精灵信仰打破,把儒家的报本返始的观念看得并没有什么了不得,于是“如在”既“如”不起来,“临事”自不能装模作样地虚“敬”,只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例行故事:这原是必然的事情。
        几个孩子有时跟着我拜;有时说不高兴拜,也就让他们去。焚化纸锭却是他们欢喜做的事情,在一个搪瓷面盆里慢慢地把纸锭加进去,看它给火焰吞食,一会儿变成白色的灰烬,仿佛有冬天拨弄炭火盆那种情味。孩子们所知道的过节,第一自然是吃饭时可有较好较多的菜;第二,这是家庭里的特种游戏,一年内总得表演几回的。至于祖先会扶老携幼地到来,分着左昭右穆坐定,吃喝一顿之后,又带着钱钞回去:这在孩子是没法想象的,好比我不能想象父亲跟叔父会到来参加这家族的宴飨一样。从这一点想,虽然逢时过节,对于孩子大概不致有害吧。
                                                                                                                             (选自叶圣陶《过节》)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最长的三里路

       ①一生中走过很多路,最远都走到了美国的纽约,可记忆中最长的路却是从崖头长途汽车站到水门口姥姥家门口那条三里长的小路。从一岁到三十岁,这条路来回走了一百多趟,走也走不完,走也走不够。

       ②第一次单独走,也就六岁吧。六岁的我,身上背了大大小小一群包,胳膊挎的、胸前挂的、背上背的、手里拎的全都是包,三百六十度全方位被包包围着,远看就像个移动的货架。包里装的没有一件是废物,对于居家过日子的姥姥来说全是宝。肥皂、火柴、手巾、茶杯、毛线、被单、核桃酥、牛奶糖、槽子糕……最沉也最值钱的是罐头,桃的、苹果的、山楂的……口袋里被母亲缝得死死的是钱,这一路我不知得摸多少回,生怕丢了。每次到了家门口,姥姥都会说:“小货郎回来了。”姥姥说这话的时候,眼睛转向别处,听声音就知道她哭了。先前姥姥说滴雨星,后来我说下雨了。六岁到九岁这三年,我不知道为什么看见这么多好东西姥姥会哭,九岁之后就懂了。

       ③三里路,背了那么多包,按说我是走不动的,可我竟然走得那么幸福、那么轻盈,现在回想起来还想再走一回。那时背着包的我走在大道上,简直就是在飞。但快出镇口的时候,我的步子一定是放慢的,为了见见彪春子。这是一个不知道多大岁数的女人,常年着一身漆黑油亮的棉袄棉裤流浪在街头。用今天的话说,彪春子就是一个“犀利姐”。老人们吓唬哭闹的孩子常说:“让彪春子把你带走!”但同是小孩子的我不仅不怕她,在青岛上学的日子还常常想念她、惦记她。八岁那年独自回乡,彪春子老远就跟我打招呼,走近才知道是向我讨吃的。她在吃上面一点儿也不傻,准确无误地指着装罐头那包说:“你不给我就打你!”我哭了,她笑了;我笑了,她怒了。没办法,我拿出一个桃罐头给她。她往地上一摔,连桃带泥吃一嘴。很多年后我都后悔,怎么那么小气,包里不是还有大众饼干吗?

       ④见了三里路上第一个想见的人彪春子之后,就快步走了,到了丁子山,我又慢下来了。不高的山崖层层叠叠绿绿幽幽,几乎没有缝隙地挤在一起,山下是湍急的河水,一动一静,分外壮丽。拐弯处是一个三岔口,从东流过的是上丁家的水,从北流过的就是水门口的水了。从没见过黄河的我以为这就是天下最大的河了。走到这儿我更是舍不得走了,常常一站就是几分钟,看那些挽起裤腿提溜着鞋袜过河的男女老少,有的站不住会一屁股坐进水里。这番景象是我心中说不出的乡情。

       ⑤再往前,我的心和脚就分开了,心在前,脚在后,就像在梦里奔跑,双腿始终够不着地

       ⑥三岔口往前走两分钟是水门口最大的一片甜瓜地,清香的瓜味牵引着你快飞过去。“小外甥,回来啦?先吃个瓜吧,换换水土!”看瓜的叔伯舅舅几乎每年都招呼我在这儿歇会儿,有一年他根本不在,我却也分明听见喊声。依旧是那个老地方,依旧没卸掉身上的七八个包,依旧是不洗不切地吃俩瓜,然后站起来往前走。从来没付过瓜钱,也从来不知道那大片的瓜地怎么没有护栏。

       ⑦水门口的河道不宽,夏天河床上晾满了妇女们刚洗完的衣服,大姑娘小媳妇举着棒槌,捶打着被面,五颜六色真是怪好看的。我一路叫着舅妈、喊着舅姥地快速走过她们,因为姥姥家就在眼前了。

       ⑧最后的十米路是姥姥家的院子。先是路过两棵苹果树,每次也都是从这儿开始喊姥姥,等走过了长满茄子、辣椒、黄瓜、芸豆、韭菜、小白菜、大叶莴笋的菜地时,我已经喊不出姥姥了,嗓子里堵满的都是咸咸的泪水。绊倒了茄子,撸掉了黄瓜……红的柿子、绿的辣椒,姥姥全都没舍得摘,就等着我这个出外的城里人回来吃。欢呼啊,豆角们,欢笑啊,茄子们,满眼的果实,满脸的笑容。等走过这三米菜地时,我已经喊不出姥姥了。嗓子里堵满的都是咸咸的泪水。头发梳着小纂儿的姥姥出来了,我的三里之路走到尽头了。

       ⑨我到家了。

(选自《倪萍画日子》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希望是一根坚韧的拐杖

梁阁亭

    她出生于非洲索马里沙漠的一个游牧民族。12岁那年,仅仅为了5头骆驼,天真无邪的她被父亲嫁给60岁的老叟。眼前的这个猥琐老男人一脸坏笑:“喜欢我的手表吗?你将是我第四任妻子。”望着那双邪恶的眼睛,她选择了在新婚之夜于一片黑暗中逃离,投奔摩加迪沙的外祖母。在荒芜空寂的沙漠中奔走,她的内心充满了无助和忐忑。慢慢地脚步越来越重,上下眼皮也开始打架。猛地,她看到前面地上有一片红色。她踉跄着奔过去,借着微弱的光亮,她看到一片玫瑰色的世界,三五成丛,鲜红妍丽,瑰秘神奇,灿烂似火,一朵朵小喇叭状的小花在她眼前随风起舞。这团火激活了她内心的勇气,她采了一朵花拿在手里,舔舔嘴唇,继续上路。第三天早晨,她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外婆。外婆告诉她,她手里拿的花叫“沙漠玫瑰” , 是沙漠中唯一能够开花的蕨类植物。摸着外孙女的头,外婆一字一顿:受一些苦一定是为了另外的东西,这个东西的名字叫希望。

    在外婆的帮助下,她只身一人来到陌生的国度,给索马里驻英国的大使夫人做女佣。后来,又到一家快餐店打工。面部黝黑的她始终保持微笑,因为有一朵亮丽的沙漠玫瑰开在她的心灵深处。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被一位著名的模特摄影师发掘,最终成为世界名模。38岁时,她成为联合国代言人,活跃在各地。她的名字叫华莉丝·迪里,她生命中所体现的那种非凡勇气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去面对意想不到的困境。华莉丝的人生就像一朵顽强、丰润的沙漠玫瑰,一朵尽情释放希望的沙漠玫瑰。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被诬陷入狱,由一个风光无限的银行副总裁变成一个囚犯,在监狱中饱受种种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与摧残。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残酷的环境下,他依旧满怀希望和梦想,就是这样一个坚强得“不可理喻”的人,在绝望中生活了20年以后,还能有勇气向狱中的好友瑞德讲述自己出狱以后想要的生活:去墨西哥的泽华塔尼,它位于一片没有回忆的太平洋畔;在泽华塔尼沙滩上开个小旅馆,翻新旧船,让客人包船钓鱼;在日落的时候看星辰,脚踩柔软的沙滩,享受自由的美好。安迪微笑着告诉瑞德:“希望是个好东西,或许是人世间最善最美最重要的东西,而美好的事物永远不会消逝。”正是这种根植于内心的希望,支撑安迪用20年的时间挖了条在瑞德看来600年也办不到的隧道,然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他穿过自己挖的隧道再爬过污垢的河流,在污水中洗掉他所有所谓的“罪恶”,在彼岸洗净重生,奔向他的泽华塔尼,他希望中的人间天堂。

    英国诗人查尔斯·金斯莱有一句名言:永远没有什么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罗素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携带它们,人可以登上永恒之旅。让我们记住,最贫瘠的沙漠中,也可以开出神奇的沙漠玫瑰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年第9期)

阅读下面的写人记事类文本,完成小题。

用奋斗书写人间值得

李娈启

①青春,是人生最美丽的季节。奋斗,是人生最美丽的风景。选择奋斗,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挑战,都会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不断前行。选择放弃,却往往能找到各种理由和借口为自己的退缩辩护。奋斗与放弃,一念之差,决定了人生的走向和结果。

②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加多彩,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

③在最美的年华里,为了铸国之重器,他三十载春夏秋冬未曾归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青丝变白发,初心仍如磐。他就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④黄旭华本名黄绍强,早年的志向是成为一名医生。但在敌人的炮火轰炸中,他痛心于偌大的国土竟无处安放一张书桌,于是一心救国的他毅然改变志向走上科技报国之路,给自己改名为“旭华”,意思是中华民族必定如旭日东升一般崛起,他要为民族强大而奋斗。

⑤新中国成立后,国际环境恶劣,还遭到核威胁。苏联的赫鲁晓夫轻蔑地说道:“中国人永远也造不了核潜艇。”但中国人不信邪,更不服气。毛主席硬气地回应赫鲁晓夫:“核潜艇,中国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伟人高瞻远瞩、掷地有声的话语指引了黄旭华的人生走向。

⑥核潜艇研制初期,除了要承受荒岛恶劣的条件,最大困难是没有人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有人统计,从最初的方案论证,到技术设计、施工设计,黄旭华团队总共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画了45000张设计图纸,连接起来有30公里长!在一穷二白的年代,新中国的科研赤子们从零开始,埋下头,直起腰,用最“土”的办法,做最精的设计。

⑦没有先进的计算工具,黄旭华和同事们就用最原始的算盘和计算尺应对挑战。为了保证没有算错,往往组织三组人马同时计算,校对后,只要三组数据中有一个不同,就必须重算。这个“土办法”被同事们戏称为“斤斤计较”,而正是靠这个“土办法”,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获得的测试数据与设计值毫无二致。功夫不负有心人,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1974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⑧如今,中国首艘核潜艇早已退役,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已经度过百岁寿辰,他是青春无悔的榜样,是奋斗人生的楷模。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寄语是“一句誓言,一辈子事业”。他的这份“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的情怀,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奋斗的姿态,投身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事业中去。

⑨陶行知曾说“奋斗是万物之父”,而青春是最好的奋斗期。韶华易逝,“躺平”的思想要不得,“摆烂”的人生更不值得。以青春为墨,以奋斗为笔书写最华美的篇章,老去的你才会由衷地感谢曾经奋斗的自己,感叹此生无悔、人间值得。

(选自《洛阳日报》2024年5月15日,有增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往事依依(节选)

于漪

①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②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③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

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④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⑤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