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读一首唐诗的幸运》,完成各题。

读一首唐诗的幸运

①400多年前,明朝天启年间,有一位老人,默默脱下了五品官袍,整齐叠好。

②外面有人喊:“胡先生,你怎么还不出来?我们等着接你去德州上任呢。”

③“上任?”老先生淡淡一笑,自言自语,“再见了,官场!我要回到家乡,用剩余的岁月,去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事——编一部最全的唐诗集,让后世子孙都能读到它!”

④让我们记住这位老先生的名字——胡震亨。

⑤现在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不就是编本唐诗集,很难吗?事实是,在那个年代,真的好难!那时没有这么多出版社、印刷厂、图书馆,没有百度、京东、淘宝。要找一首诗,说不定要跋涉千山万水去抄,还不一定能抄到。那时候,唐诗正在以今天物种灭绝般的速度失传。据胡震亨估算,到他所处的年代,唐诗已经至少失传了一半。

⑥你也许疑惑:“诗怎么会失传呢?只要诗人够棒,写得够好,不就会口口相传吗?”

⑦当然没这么简单。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作者是被尊称为“吴中四士”的张若虚,今天能读到他的多少首诗呢?——只有两首。唐代五言绝句的冠首之作《登鹳雀楼》,作者一般认为是王之涣,他又有多少诗留了下来?答案触目惊心——只有6首。1000多年里,不知有多少“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失传!张若虚、王之涣的遭遇并非偶然。李白有多少诗留了下来?最惨的说法是:大概十分之一。这个伟大的天才写了一辈子诗,十之八九我们永远见不到了。李白去世前整理了毕生稿件,郑重托付给族叔李阳冰,请他编辑成册,以传后世。李阳冰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用心整理出了《草堂集》10卷。然后,失传了。

⑧那些湮灭的诗文,都是因为水平不高吗?不是的。据唐人记载,李白的《大鹏赋》和《鸿猷文》会让前代辞赋霸主司马相如和扬雄都汗颜。今天,《大鹏赋》幸运地流传了下来,但《鸿猷文》呢?没有了,永远淹没在了历史中。

⑨不光诗歌在消失,各种诗集、诗选也在消失。胡震亨翻开《唐诗记》的第一卷就大失所望:“开篇就把唐高祖李渊的一首诗漏掉了,这也能称最全的唐诗集吗?”他心中暗想:“现在距离唐朝已经700年了,再不编出一本完整的唐诗集,怎么对得起那些伟大的前辈诗人?”

⑩1625年,胡震亨挽起袖子,干了起来。

⑪有人不解:“这么难的事情,你一个人凭什么能干成?”

⑫胡震亨却充满信心:“就凭我家的万卷藏书!”所谓“万卷藏书”,一点也没有夸张。他家的藏书楼,叫做“好古楼”,收藏图书万余卷,包罗万象。胡震亨本人也学识渊博,18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时人称之为“博物君子”,近人张元济称其为“吾邑第一读书种子”。

⑬昼夜交替,岁月如梭。终于有一天,胡震亨放下笔,完成了著作。此时已经是1635年——他整整工作了10年。这部巨著,被取名为《唐音统签》,全书共1033卷,不但收录了当时能见到的所有唐诗,还收录了极其珍贵的文学评论、传记史料,堪称中国古代私人编书的“超级王中王”。更传奇的是,胡震亨又用了7年时间,写出了研究李白杜甫的《李诗通》《杜诗通》两部大书。这时,已经74岁的老人才露出微笑:“我终于完成了一生的梦想,不辜负我的时代。”

⑭这样一个人,《明史》竟没有他的传。但那又怎么样呢?历史无视他,却不敢无视他的巨著,《明史·艺文志》里收录了他的许多文字。

⑮至此,全唐诗的编纂伟业算是完成了?还没呢。

⑯第二位能人登场了,他叫钱谦益,是研究唐诗的大家。他也下决心编一本全唐诗,轰轰烈烈搞了很多年,已达数百卷的规模,却天不假年,去世了。时值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明朝末年,他的遗稿七零八落,眼看就要丢光了。幸亏另一个能人出现了,名叫季振宜。他17岁中举人,18岁中进士,诗风文采及治学之勤,为人钦羡。季振宜发现了钱谦益的残稿,继续全唐诗的编辑工作。季振宜和胡震亨、钱谦益有一个共同点:家中藏书很多。当时江南最大的几个藏书楼,包括毛述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钱曾的“述古堂”等都由他继承,号称“藏书天下第一”。季振宜挑灯夜战,勤勉工作,仅诗人小传每年就要写200篇。又10年过去了,他终于编出了一部717卷的鸿篇巨制。在书稿编成的第二年,季振宜病逝了。

⑰此时,胡震亨、钱谦益、季振宜,三位能人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两部庞大的书稿,只差最后一项工作——将它们合并起来,修补完善,成为理想中的《全唐诗》。

⑱于是,第四个能人出场了。他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康熙皇帝。他酷爱唐诗,对过去的唐诗集牢骚满腹,撂出狠话:“朕,要把所有的唐诗集拿来,搞出一本《全唐诗》,让子孙万代都可以读到!”究竟选谁去修书印书呢?康熙皇帝选定了一个人——江宁织造曹寅。

⑲公元1705年,在胡震亨编《唐音统签》整整80年后,曹寅督率10位翰林官开局修书。这是集全功于一役的最后之战,可谓势如破竹、水到渠成。仅仅一年后,曹寅等人就完成了全部工作,将《全唐诗》放在康熙皇帝的面前。面对这部中国历代王朝中唯一的断代诗歌总集,康熙皇帝亲自为它写下骄傲的序言:“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厘为九百卷。……唐三百年诗人之菁华,咸采荟萃于一编之内,亦可云大备矣!”

⑳今天,每读到一首唐诗,我都觉得很庆幸。守护它的,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书生。他们呵护着脆弱的纸张和卷册,他们的藏书楼建了烧、烧了建,编的书印了毁、毁了印,仍然让四万多首唐诗渡过重重浩劫,一直传到今天。因为他们,今天我们才能跟随唐朝的伟大诗人们朝辞白帝、夜泊牛渚、暮投石壕、晓汲清湘;去想象千里莺啼、万里云罗、百尺危楼、一春梦雨;伴他们漫卷诗书、永忆江湖、哭呼昭王、笑问客来。这是何等的享受 , 又是何等的幸运

(作者:六神磊磊  有改动)

(1)、阅读本文后,你向他人推荐《全唐诗》时会着重介绍哪几个方面?(每个方面不超过4个字)
(2)、结合文章,说说参与编纂《全唐诗》的人有哪些共同特点?
(3)、结合从本文得到的启示和你的阅读体验,以一首唐诗为例,说说你对结尾句中加点词“享受”和“幸运”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下面各题。

       ①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寂寞出学问。

       ②唐玄奘的寂寞成就了西天取经的事业,徐霞客的寂寞成就了旅行天下的壮举,司马迁的寂寞成就了史家绝唱《史记》,曹雪芹的寂寞成就了鸿篇巨制《红楼梦》……寂寞是﹣首歌,是只有一个人的吟唱;:寂寞是一首诗,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独白。

       ③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甘于寂寞,潜心读书做学问。他不喜欢应酬,也反感客人来访,常以生病为由推辞。他每天呆在书房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真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④钱钟书声名远播,时常会有世界各地的人慕名造访。有一位外国女士打电话给他,表示非常喜欢他的文章,想登门拜访。钱先生听后,赶紧说道:“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那位女士深为钱先生的幽默婉拒所折服,只好作罢。也许,正是有了这种闭门读书做研究的态度,钱先生才写出了《谈艺录》《管锥编》等不朽的学术巨著。

       ⑤其实,像钱先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既能洞悉这个社会,又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喧嚣,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情。

       ⑥“芥川奖”是日本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奖项。获奖者有“登龙门”之称﹣﹣许多作家都因获此奖而名噪一时。最近一届的“齐川奖”获得者田中慎弥却是个“普通人”,他年纪轻轻,也没有什么高学历,为什么能获得如此级别的文学奖呢?媒体对他的描述可能给出了答案:“田中慎弥没有手机,也不用电脑。但他却很执著,甚至有些固执,躲在自己世界里,与寂寞相伴,专心读书和写作。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日本文学新的希望。”

       ⑦田中慎弥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埋头写作,终成正果。“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能坐得了冷板凳,自然能静得了心、做得了学问。

       ⑧我们的生活本来可以很平静,只是因为内心浮躁,无法平静,所以常常觉得自己很“忙碌”。若能守住寂寞,不为外界所干扰,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又怎能做不了学问呢?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与植物一同生长

李晓

      ①当我躺在乡村的草丛中,长久地凝视一滴露珠的时候,我会在一瞬间变成一株植物,失去了对人类生活的记忆。在风中,我听见我的骨节都在响。

      ②而我真的对现实生活有过温存的记忆吗?走在回家的路上,远望那一节一节像火车车厢组成的楼房,我就感觉到自己的滑稽可怜。我这一具一百多斤重的肉体,每天的生活都是被囚禁在这沉闷的车厢中,在那里排泄病毒和废气。我仿佛看见,一幢一幢楼房的顶端,林立着一座又一座虚拟的烟囱,把喘息的废气飘散到天空中去,形成一团又一团阴云,将我们彻底覆盖和笼罩,让我们的身躯不断萎缩,可怜如蚁地在大地上艰难蠕动。

      ③许多年前,看到梭罗的《瓦尔登湖》,我就着迷似的寻找我的瓦尔登湖。终于,在我老家的山梁上找到了一座群山环抱中的水库。我在烟波粼粼的水库旁边,相遇了几间废弃的农屋。夜里,躺在床上,听着稻花香里的蛙鸣、满山满坡昆虫的合唱,我的身体常常呈现一种羽毛的状态

      ④渴望在自然中生活,这只是让灵魂里穿着一双草鞋的我,于假寐之中的一次脱身。因为在人群中,我得常常紧抿厚厚的双唇,和哑巴一般的大地保持沉默的姿态。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人,其实已经没有了对大地表达感恩的方式。

      ⑤对大地表达感恩,其实,与对母乳表达感恩又何其相似啊。回归自然的最佳姿态,就是让我们做大地上的一株植物,不需借助任何想象,与大地肌肤保持最贴身的亲近。自然界中的繁殖力,总是让我们下意识地屏住呼吸,于浩荡的天宇之中,触摸到我们在大地的根须。

      ⑥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周旋于人群中之时,我发现,我的身体总是呈没有规则的摆动,失去了最自然的生活,也失去了内心里最需要的生活。

      ⑦在创造着物质生活巨大繁荣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已经远离了最自然的生活?平时,我们总以为这棋盘式的建筑群就是生活的全部,在这狭隘的空间里为生计蚂蚁一般忙碌,蚂蚁一般无助,我们几乎忘记了这天幕下的大地上,还有季节的流转,还有最原始最美感的生活。

      ⑧当我们把房屋建在郊外,独享最豪华的别墅,采取粗暴和自私的方式践踏、占有大地,我们把肉体暂时寄存在这个大地上,灵魂是否已经脱窍?

      ⑨静静聆听大地之歌吧,稚童一样守望着大自然的风景,我们的心灵才会饱满多汁,心胸与天空一样开阔。

      ⑩在自然中生活,人的天性,与植物一样生长,找到最贴近幸福生活的状态,与自然友好相处,自然使一切存在于美丽之中。

(有删改)

阅读《散步》,完成小题。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至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这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随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我的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阅读下文,回答提问

文明旅游

【事件回放】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公民出境人数激增,2014年中国公民出境游人数约1.17亿人次,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约1.2亿人次。随着中国人出境游的不断增多,一些游客乱丢垃圾、大声喧闹、不守规矩、入乡不随俗等不文明行为也逐渐成为中国游客的专属“标签”。

       每逢假期过后,凡是出境游归来的人首先不是描述那个地方有多么好,而是会抒发一句感慨:人真多。紧跟着的一句话十有八九会是:中国人真多。假日一到,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被中国人包围。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旅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至于旅游地的风光到底好在哪,那里有什么文化底蕴和特色,此番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被无意识地忽略掉了。比拍照更让世界瞠目的,是中国游客的疯狂购物能力。不知从哪个黄金周开始,总是会看到中国游客将某品牌店抢购一空的新闻,人们一边看着中国游客排队抢购名牌包,一边不住咂舌“中国人真是挺有钱的”,视中国人为“暴发户”。

                                                                                                                                                                                                     (《城市快报》)

【数据调查】近日,某网站进行了一项“文明出境游”调查,盘点出国民心目中“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

“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

不文明行为

乱丢垃圾

不尊重风俗习惯

对景区规定不以为然

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插队

随地吐痰

投票结果

72%

31%

13%

46%

8%

65%

【观点碰撞】

       观点一:20世纪80年代,日本游客曾被视为“暴发户”,出境旅游疯狂购物、大声喧哗。被贴有“暴发户”标签的还有俄罗斯人,他们几乎能吃光所有的自助餐食物,甚至掏出小塑料袋将食物偷偷带走,对酒店工作人员大呼小叫。此外,法国游客缺乏礼貌、态度傲慢、爱挑剔等行为同样招致非议,而美国游客也贴有“粗鲁”、说话声音大的标签。总而言之,外国人也有这样那样的不文明行为,在卢浮宫前泡脚的也不仅仅是中国人,实在不必专门针对中国游客横加指责。                                                                                                                                              (新华网)

       观点二:一个真正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地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贫富不是文明的标准。我们希望明天的中国能够无愧地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记去不断清洗历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时站在自省的镜子里检点自己,宽容和直面一切批评,并从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坚实的自信来。                                                                                                                                                            (冯骥才《中国人丑陋吗》)

       观点三:拥有财富未必受人敬,修养与财富相匹配,才值得尊敬。如果财富上涨了,而素质更低下了,这是文明的耻辱,而个体的文明素质往往勾连着国家形象、软实力。中国是文明之邦,理应坚守并传递文明礼仪,而不是比丑、比恶、比坏。尤其是走出国门时,更应该有操守。弘扬文明,这才是大国公民应有的气质与气场。                                                                                                                                    (网友评论)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饺子记盛

谢冕

    ①中国人的主食,南方重米,北方重面。这是由于南方多产稻米,北方多产小麦的缘故。北方盛产小麦,因此面食的花样层出不穷,眼花缭乱:面条、烙饼、馒头……其中最主要的是饺子。北方人年节、宴客乃至日常居家,最常见、也最隆重的餐食活动是“包饺子”。

    ②包饺子是一场让人愉悦欢乐的活动,北方人居家想改善生活了,就说“咱们今天包饺子吃吧”。一说包饺子,就来了精神。物资匮乏的年代,不像如今可以随意上馆子,包饺子就是一件奢华之举。过年过节,亲朋来家,最富亲情的待客之礼,就是包饺子。一声令下,立即兴奋起来,揉面的,和馅的,准备停当,就围坐包起了饺子。边包边说笑,不觉间一切停妥,用笸箩摆放,如花盛开。饺子下锅,热气腾腾,饺子出锅,狼吞虎咽。有情,有趣,有气势。数十年北方生活,享受过数不清的这般热闹,可依然觉得好吃但包起来费事。

    ③我至今不会擀皮,却在北京乡间学会了包。双手一捏,就是一个,迅疾,结实,下锅不破。别人包饺子讲究花样,多少折,怎么折,图好看,玩花的。据说我包的饺子“其貌不扬”,但我很自信。这是包,即制作的环节,而饺子是否好吃,关键却是调馅。调馅的功夫其实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一是馅中的主客关系,肉和菜是主,葱姜等为辅,要适当;再就是肉和菜的搭配,肉为主,菜为辅,也需适当;就肉而言,就是肥瘦的搭配,一般说来,不能全是精肉,二分瘦一分肥,比较合理。什么肉,配什么菜,这里有大学问,韭菜配鸡蛋,羊肉配胡萝卜,最家常的是猪肉白菜馅,加些海米,人见人爱。吃饺子,一般人爱蘸醋,而我谢绝,我深信只要馅调的好,无需借助“外援”。

    ④北方人吃饺子不仅是享受美食,而且是享受家的温暖。在记忆中,满含着亲情的饺子被替代,甚至等同于家乡、父母。游子离家远了,想家,连带着想起妈妈包的饺子,炊烟的味道,此刻,饺子就是乡愁。即使是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遇到年节,想家,又不能回,相约若干同样怀乡的朋友一道包饺子,为的是一解乡愁。记得那年在维也纳,短期开会,不是什么怀乡情切,也说不上乡愁,倒是一位奥地利教授一顿“饺子宴”令我大为感动。

    ⑤在维也纳,那些奥地利红葡萄酒,那些名目繁多的奶酪、香肠、起司和面包,特别是烟熏三文鱼,这些异邦的美味都令我着迷。可是,接待我的汉学家李夏德却是别出心裁,带我进了维也纳中心区的一条小胡同吃饺子。铺子的名字记得是“老王饺子”,山东人老王开的,小门脸,不加修饰的若干桌椅,设有醋瓶,如同国内规矩。饺子是地道的,热腾腾的饺子上桌,捎带着一小碟大蒜。一切如国内乡间的小铺。一下勾起了亲切的记忆,浓浓的齐鲁乡音带着胶东半岛的气息。小店只有一个厨师(老王自己),一个收银的,外加一个“跑堂”。那跑堂可是高大上,一位在维也纳学音乐的留学生。

    ⑥李夏德介绍说,这里的饺子本色,地道,纯粹的中国味道。他经常在这里“宴客”,有时不接待客人,自己也来。这里也常有本地人光顾,那都是一些中国通。

2018年1月24日

此日丁酉腊八

(选自2018年2月23日《文汇报》,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