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读一首唐诗的幸运
①400多年前,明朝天启年间,有一位老人,默默脱下了五品官袍,整齐叠好。
②外面有人喊:“胡先生,你怎么还不出来?我们等着接你去德州上任呢。”
③“上任?”老先生淡淡一笑,自言自语,“再见了,官场!我要回到家乡,用剩余的岁月,去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事——编一部最全的唐诗集,让后世子孙都能读到它!”
④让我们记住这位老先生的名字——胡震亨。
⑤现在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不就是编本唐诗集,很难吗?事实是,在那个年代,真的好难!那时没有这么多出版社、印刷厂、图书馆,没有百度、京东、淘宝。要找一首诗,说不定要跋涉千山万水去抄,还不一定能抄到。那时候,唐诗正在以今天物种灭绝般的速度失传。据胡震亨估算,到他所处的年代,唐诗已经至少失传了一半。
⑥你也许疑惑:“诗怎么会失传呢?只要诗人够棒,写得够好,不就会口口相传吗?”
⑦当然没这么简单。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作者是被尊称为“吴中四士”的张若虚,今天能读到他的多少首诗呢?——只有两首。唐代五言绝句的冠首之作《登鹳雀楼》,作者一般认为是王之涣,他又有多少诗留了下来?答案触目惊心——只有6首。1000多年里,不知有多少“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失传!张若虚、王之涣的遭遇并非偶然。李白有多少诗留了下来?最惨的说法是:大概十分之一。这个伟大的天才写了一辈子诗,十之八九我们永远见不到了。李白去世前整理了毕生稿件,郑重托付给族叔李阳冰,请他编辑成册,以传后世。李阳冰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用心整理出了《草堂集》10卷。然后,失传了。
⑧那些湮灭的诗文,都是因为水平不高吗?不是的。据唐人记载,李白的《大鹏赋》和《鸿猷文》会让前代辞赋霸主司马相如和扬雄都汗颜。今天,《大鹏赋》幸运地流传了下来,但《鸿猷文》呢?没有了,永远淹没在了历史中。
⑨不光诗歌在消失,各种诗集、诗选也在消失。胡震亨翻开《唐诗记》的第一卷就大失所望:“开篇就把唐高祖李渊的一首诗漏掉了,这也能称最全的唐诗集吗?”他心中暗想:“现在距离唐朝已经700年了,再不编出一本完整的唐诗集,怎么对得起那些伟大的前辈诗人?”
⑩1625年,胡震亨挽起袖子,干了起来。
⑪有人不解:“这么难的事情,你一个人凭什么能干成?”
⑫胡震亨却充满信心:“就凭我家的万卷藏书!”所谓“万卷藏书”,一点也没有夸张。他家的藏书楼,叫做“好古楼”,收藏图书万余卷,包罗万象。胡震亨本人也学识渊博,18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时人称之为“博物君子”,近人张元济称其为“吾邑第一读书种子”。
⑬昼夜交替,岁月如梭。终于有一天,胡震亨放下笔,完成了著作。此时已经是1635年——他整整工作了10年。这部巨著,被取名为《唐音统签》,全书共1033卷,不但收录了当时能见到的所有唐诗,还收录了极其珍贵的文学评论、传记史料,堪称中国古代私人编书的“超级王中王”。更传奇的是,胡震亨又用了7年时间,写出了研究李白杜甫的《李诗通》《杜诗通》两部大书。这时,已经74岁的老人才露出微笑:“我终于完成了一生的梦想,不辜负我的时代。”
⑭这样一个人,《明史》竟没有他的传。但那又怎么样呢?历史无视他,却不敢无视他的巨著,《明史·艺文志》里收录了他的许多文字。
⑮至此,全唐诗的编纂伟业算是完成了?还没呢。
⑯第二位能人登场了,他叫钱谦益,是研究唐诗的大家。他也下决心编一本全唐诗,轰轰烈烈搞了很多年,已达数百卷的规模,却天不假年,去世了。时值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明朝末年,他的遗稿七零八落,眼看就要丢光了。幸亏另一个能人出现了,名叫季振宜。他17岁中举人,18岁中进士,诗风文采及治学之勤,为人钦羡。季振宜发现了钱谦益的残稿,继续全唐诗的编辑工作。季振宜和胡震亨、钱谦益有一个共同点:家中藏书很多。当时江南最大的几个藏书楼,包括毛述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钱曾的“述古堂”等都由他继承,号称“藏书天下第一”。季振宜挑灯夜战,勤勉工作,仅诗人小传每年就要写200篇。又10年过去了,他终于编出了一部717卷的鸿篇巨制。在书稿编成的第二年,季振宜病逝了。
⑰此时,胡震亨、钱谦益、季振宜,三位能人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两部庞大的书稿,只差最后一项工作——将它们合并起来,修补完善,成为理想中的《全唐诗》。
⑱于是,第四个能人出场了。他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康熙皇帝。他酷爱唐诗,对过去的唐诗集牢骚满腹,撂出狠话:“朕,要把所有的唐诗集拿来,搞出一本《全唐诗》,让子孙万代都可以读到!”究竟选谁去修书印书呢?康熙皇帝选定了一个人——江宁织造曹寅。
⑲公元1705年,在胡震亨编《唐音统签》整整80年后,曹寅督率10位翰林官开局修书。这是集全功于一役的最后之战,可谓势如破竹、水到渠成。仅仅一年后,曹寅等人就完成了全部工作,将《全唐诗》放在康熙皇帝的面前。面对这部中国历代王朝中唯一的断代诗歌总集,康熙皇帝亲自为它写下骄傲的序言:“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厘为九百卷。……唐三百年诗人之菁华,咸采荟萃于一编之内,亦可云大备矣!”
⑳今天,每读到一首唐诗,我都觉得很庆幸。守护它的,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书生。他们呵护着脆弱的纸张和卷册,他们的藏书楼建了烧、烧了建,编的书印了毁、毁了印,仍然让四万多首唐诗渡过重重浩劫,一直传到今天。因为他们,今天我们才能跟随唐朝的伟大诗人们朝辞白帝、夜泊牛渚、暮投石壕、晓汲清湘;去想象千里莺啼、万里云罗、百尺危楼、一春梦雨;伴他们漫卷诗书、永忆江湖、哭呼昭王、笑问客来。这是何等的享受 , 又是何等的幸运!
(作者:六神磊磊 有改动)
文明旅游
【事件回放】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公民出境人数激增,2014年中国公民出境游人数约1.17亿人次,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约1.2亿人次。随着中国人出境游的不断增多,一些游客乱丢垃圾、大声喧闹、不守规矩、入乡不随俗等不文明行为也逐渐成为中国游客的专属“标签”。
每逢假期过后,凡是出境游归来的人首先不是描述那个地方有多么好,而是会抒发一句感慨:人真多。紧跟着的一句话十有八九会是:中国人真多。假日一到,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被中国人包围。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旅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至于旅游地的风光到底好在哪,那里有什么文化底蕴和特色,此番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被无意识地忽略掉了。比拍照更让世界瞠目的,是中国游客的疯狂购物能力。不知从哪个黄金周开始,总是会看到中国游客将某品牌店抢购一空的新闻,人们一边看着中国游客排队抢购名牌包,一边不住咂舌“中国人真是挺有钱的”,视中国人为“暴发户”。
(《城市快报》)
【数据调查】近日,某网站进行了一项“文明出境游”调查,盘点出国民心目中“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
“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
不文明行为 | 乱丢垃圾 | 不尊重风俗习惯 | 对景区规定不以为然 | 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 插队 | 随地吐痰 |
投票结果 | 72% | 31% | 13% | 46% | 8% | 65% |
【观点碰撞】
观点一:20世纪80年代,日本游客曾被视为“暴发户”,出境旅游疯狂购物、大声喧哗。被贴有“暴发户”标签的还有俄罗斯人,他们几乎能吃光所有的自助餐食物,甚至掏出小塑料袋将食物偷偷带走,对酒店工作人员大呼小叫。此外,法国游客缺乏礼貌、态度傲慢、爱挑剔等行为同样招致非议,而美国游客也贴有“粗鲁”、说话声音大的标签。总而言之,外国人也有这样那样的不文明行为,在卢浮宫前泡脚的也不仅仅是中国人,实在不必专门针对中国游客横加指责。 (新华网)
观点二:一个真正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地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贫富不是文明的标准。我们希望明天的中国能够无愧地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记去不断清洗历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时站在自省的镜子里检点自己,宽容和直面一切批评,并从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坚实的自信来。 (冯骥才《中国人丑陋吗》)
观点三:拥有财富未必受人敬,修养与财富相匹配,才值得尊敬。如果财富上涨了,而素质更低下了,这是文明的耻辱,而个体的文明素质往往勾连着国家形象、软实力。中国是文明之邦,理应坚守并传递文明礼仪,而不是比丑、比恶、比坏。尤其是走出国门时,更应该有操守。弘扬文明,这才是大国公民应有的气质与气场。 (网友评论)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