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5G如何颠覆我们的生活

①5G到底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这是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副会长武锁宁在公开场合被问及频率最高的话题。而武锁宁则会解释:5G不仅会提升你玩手机的体验,还会改变你跟世界的连接方式。简单来说,5G会颠覆你的生活。

②语音通话将变成面对面聊天。

③和4G相比,5G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带宽更宽,速度更快,因此,普通民众在5G时代最直观的感受将是飞一般的网速。在纪录片《辉煌中国》中曾有这样的画面:300多名游客在位于贵州凯里大山深处的铜关村同时用5G网络,直播当地一场传统民族节日,直播信号没有任何卡顿,峰值速率达到1G以上,对于4G时代最为人诟病的下载慢“顽疾”,5G也将是一剂“良药”,现在我们下载一部高清电影需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但5G网络下只需要几秒钟。

④当然,在通信技术最为基础的通话功能上,5G也将带来令人难以想象的改变。你只需戴上一副VR眼镜,拔通朋友的手机号,就会有一个全息的三维人像出现,不仅会讲话,还会做各种动作,犹如在跟真实的人面对面交流一样。

⑤无人驾驶汽车会礼让行人。

⑥5G速度的提升还将增加物联网的功能,实现人物相连,物物相连,代表着人类将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5G物联网时代最典型、最有前景的落地应用将是无人驾驶,5G的带宽更宽,网络信号的传输速度更快,时延可以降低到1毫秒,从而使得无人驾驶系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对突发情况作出快速反应。

⑦5G时代,无人驾驶的车将不再是被动的交通工具,而是相当于一个“人”,能在物联网的帮助下准确感知道路、其他车、行人、红绿灯、路边建筑的情况,并据此作出正确的动作反应。如果一座城市实现了无人驾驶的普及,那红绿灯就不再有用,完全可以取消。

⑧北京的医生为边疆患者做手术。

⑨5G也会给医疗领域带来巨大变革,让远程医疔真正成为现实。长期以来,中国内部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边远或者农村地区的居民想要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看病异常困难,“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突出,而远程医疔的到来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5G时代,远程医疗的内容会更加丰富。比如,救护车可与医院工作人员在急诊病人的运送过程中保持实时通信救治;救护车上的工作人员还能将病人X光片和视频等图象实时传输至医院,让医生在病人转运途中对其进行病情诊断并做好初步准备工作,为救治病人赢得宝贵时间。不仅如此,在5G的助力下,医生们还可进行远程B超:一个医生坐在电脑屏幕前,可通过操控杆熟练地给屏幕另一端的病人做B超,而镜头另一端的B超动作由医疗机器人完成。

⑩跟着裁判看比赛。

⑪对那些喜欢宅在家里的人来说,5G将会提供更便利、舒适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事都不需要出门,在家就能轻松完成,而且体验会更好。比如,你只需在家带上VR头盔,足不出户便能通过遍布在各个景区、360度旋转的高清摄像头,与身处当地的游客一样,实时同步欣赏北京颐和园、杭州西湖、四川九寨沟的全景,连在湖里的游鱼都能看到。同样借助VR头盔或者眼镜,球谜们未来可在家中的5G网络下实景观看世界杯、奥运会、亚运会的各项比赛,效果会比去了现场更震撼,因为通过分布在场馆各个角度的摄像头,你可以随意切换角度,甚至能用裁判或者运动员的视角看球,这种场景应用最快将会在2022年的杭州亚运会期间落地。这些还只是5G带给我们的一部分改变,并非全部。

(1)、选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5G带来的生活变化?请概括出来。
(2)、选文③段除了列数字外,还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⑨段加点词“实时”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4)、假如你利用5G技术在家中欣赏2022年杭州亚运会足球决赛,你将如何操作观看?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布封

    猫是一种不忠的家畜。尽管有柔美的体态,尤其小的时候,但是天生就奸狡,性情虚假,本性邪恶,而且年龄越大越糟,进行教育只能促使其掩饰。它们狡诈、虚伪、喜欢搞恶作剧,而这些都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天性,而且这些恶习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明显,这恐怕也是人类不喜欢它们的原因。人类养猫已有悠久的历史了,可是在这么长的豢养史中,这些恶习并没有改掉多少。成年的猫会对主人阿谀奉承、谄媚迎合,像一个老奸巨猾的谗臣,这也是人们不喜欢它们的另一个原因。除此之外,猫还很会伪装,经常粉饰自己狡猾的天性,让人类无从察觉它们的真实意图。表面上看来,猫和人类可以轻松融洽地相处;实际上,它们从不主动探索与人类的相处之道。它们看人的目光总是充满疑惑,也不会主动接近自己喜欢的人。由于它们喜欢人类抚摸带来的温暖、惬意的感觉,才勉强去主动接触人。孩子总是特别喜欢幼小的猫,因为它们可爱活泼、聪明漂亮,但其锋利的爪子却往往让孩子们心生恐惧,不能和猫太过亲密,成为彼此的伙伴。一般情况下,忠诚的动物和人类总是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而猫除外。就这点儿天性来说,猫同人还可以勉强和睦相处,但和性情率真耿直的狗就不那么容易相处了,二者甚至是水火不容。

    猫天性狡诈、残忍、欺软怕硬,那些比它弱小的动物就往往成了它逗弄伤害的对象,如小鸟、兔子、老鼠、田鼠、鼹鼠、蟾蜍、青蛙、蜥蝎等。猫躲在笼子旁准备偷袭小鸡,或是在洞口前伏击老鼠是常见的现象。猫很聪明,它们设置埋伏、突袭进攻的技术,比专门受过人类训练的狗还要灵活。可有一点很遗憾,猫没有狗那样灵敏的嗅觉。当它们准备追捕的那些小动物在眼前消失时,它们一般就不再去追赶,而是耐心悠闲地等在小动物进出的通道处,准备来个守株待兔。它们极爱搞恶作剧,抓到小动物后,即使没有胃口,也会进行一番恶意的戏弄、玩耍,似乎在享受猎物被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快感,最后再把小动物残忍地杀死。

    猫和人类同住一个屋檐下,独立意识极强,它们按自己的意愿自由行动,严格意义上讲,猫不能算是人类的宠物。人类无法控制它们的自由和行动,如果违背它们的意愿,它们就会悄悄逃离。

    猫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天性,它们喜欢过干净而安逸的生活,很会享受,休息时总喜欢找柔软的物品铺垫在身下。而对于寒冷、潮湿、水以及异味,猫又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猫白天总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喜欢蜷缩成一团儿躺着。温暖的阳光下,高耸的烟囱后,热乎乎的炉子旁,都是它们最喜欢的地方。它们总是表面看起来睡得很熟很香,似乎在做着什么美梦,不会轻易醒转,其实它们警惕得很,即使睡着了也能对异常情况做出敏捷的反应,因为它们几乎从不熟睡。它们矫健敏捷,行走时像个幽灵般无声无息,即使从房顶上跳下来,也只发出轻微的噗噗声。猫天生爱干净,它排泄时要选择离自己住得较远的地方,还要用泥土掩埋起来。它们的皮毛总是被梳理舔舐得光滑油亮,如果在晚上,我们仿佛能看见皮毛在黑暗中反射出来的光泽。漆黑的夜里,猫的眼睛常闪烁着幽绿明亮的光芒,再加上走路无声,这更让它们看起来像个可怕的幽灵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昆虫的“鼻子”——触角

    ①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刘邦节节胜利,项羽步步败退,一直被逼到乌江边,项羽在江边看到由无数蚂蚁麋集而成的六个大字:“霸王自刎乌江”,以为蚂蚁代表了天意,于是拔剑自刎身亡。

    ②其实哪有什么天意啊,这只不过是刘邦手下足智多谋的军师张良所施的小计!张良算计着项羽必定要退到乌江,便事先派人用蜜糖水在江边写了六个大字,引来了无数的蚂蚁在字迹上吃糖,鲁莽的项羽果然上了当。

    ③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犄角”——触角!我们知道,昆虫头上都长着触角,只是不同种类的昆虫有着不同形态的触角而已。就拿我们常见的昆虫触角的形态来吧:蟋蟀的触角像一簇小胡子;蝴蝶的触角像两个小鼓槌;白蚁的触角像一串念珠;苍蝇的触角像多芒的小麦穗;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小小的羽毛。

    ④形形色色的昆虫触角虽然很不起眼,却在昆虫的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蝴蝶的聚会、蜜蜂的采蜜、蚂蚁的麇集、苍蝇的逐臭等现象,无一不是依靠触角的作用。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

    ⑤触角为什么能闻到气味呢?原来触角上分布着许许多多能辨别气味的嗅觉器。据动物学家研究,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工蜂有6000多个,雄蜂有3000多个;雄金龟子的每个触角上有40000多个嗅觉器……昆虫的嗅觉器如此之多,难怪昆虫的触角要比人的鼻子灵敏亿万倍啊!

    ⑥触角除了有嗅觉功能外,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像蟑螂,如果你在它探头探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它那细长的触角,它便会立即逃掉;雄蚊子凭着触角,能听到雌蚊子发出的营营声,找到雌蚊子在哪里呼唤;水中生活的仰泳蜻蜓用触角来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触角来帮助呼吸……

    ⑦仿生学家们也因此受到启迪。他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如装置在宇宙飞船座舱里的一种仪器,能及时发出警报,以避免事故的发生。看来,昆虫小小的触角里大有学问啊!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人类体温普遍降低意味着什么?

    ①最近,因为疫情的关系,每天都要测三次体温,却发现每次测量结果都在36.3℃左右,夜晚略高。记得小时候生物课上讲过,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7℃,但为什么现在身边所有人的体温都不到37℃呢?

    ②2020年1月7日,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朱莉·帕森内特和她的团队刚刚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发现自19世纪以来,成年人的平均体温在持续下降,从37℃降到36.6℃。近年来,许多科学家也认为,人类体温在不断下降,37℃已成为历史。但体温下降并非好事,研究显示,体温每降低1℃,免疫力就会下降30%以上;体温每升高1℃,免疫力就会提升5~6倍

    ③众所周知,体温是和基础代谢率挂钩的。体温每上升1℃,基础代谢会提高13%;反之,基础代谢率低。体温下降,血液流速放缓,白细胞的工作效率也随之变低。慢慢悠悠的白细胞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异物,即使发现了,也很难迅速召集其他白细胞来消灭异物,导致机体容易感染细菌和病毒,引发疾病。

    ④科学家分析,人类体温在170年间下降了0.4℃,近20年的下降幅度尤其大,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运动。在离我们并不遥远的50年前,人们每天都要做很多运动:农民要种庄稼或者放牧,城市人群也会每天手洗衣服、做饭、清扫房间,出门会优先考虑步行或自行车,闲暇时靠户外运动打发时间。

    ⑤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好像越来越“懒”了——吃饭靠外卖,出门就打车,洗衣服有洗衣机,洗碗有洗碗机,扫地有机器人,随时可以躺在床上打游戏,男生打篮球、女生踢毽子的校园场景已一去不复返。

    ⑥每个人的基础代谢与任何外在活动无关,是他在什么都不干的时候的自然消耗,而肌肉是人体内最大的发热器官。一个肌肉含量高的人,即使什么也不做也仍然在消耗能量。现代人运动量的减少,导致肌肉含量普遍下降。

    ⑦空调导致的出汗困难也是现代人体温下降的一大原因。人们长期在空调屋工作和生活,大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失去了接收刺激的机会,久而久之,体温调节中枢对外界温度不再敏感,从而导致体温降低。

    ⑧此外,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财务问题和家庭问题等生活压力,也和体温降低有关。在压力状态下,人体处于应激状态,身体会分泌一种叫“皮质醇”的激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皮质醇是一种分解代谢激素,不仅会分解肌肉,还会促进脂肪储存,优先把脂肪存储于内脏。生活压力导致皮质醇长期过量分泌,体温也就随之降低。

    ⑨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细节,适当提高体温。

                                                                  (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着眼湿地,呵护“地球之肾”

杨志峰

①在我们居住的这颗蔚蓝的星球上,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生态系统:湿热的雨林、广袤的海洋、寒冷的苔原,还有时常寒风凛冽的高耸山脉和四季分明的温带平原,为诸多的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生存环境。但几乎没有哪个生态系统能够像湿地一样,以狭小的面积,孕育了如此众多的生命。

②顾名思义,“湿地”就是富含水分的湿润地方。广义的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或咸水体,还是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以及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而狭义的湿地则仅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且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

③即使按照最为宽泛的定义来划分,湿地在地球陆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也只有大约6%。它们可能是天然形成,也可能由人类活动所塑造。但就是这些只占地球表面积很小一部分的区域,却为全球大约20%的生物提供了居所。栖居于湿地的野生动植物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数量繁多,以至于湿地成为了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④当我们走近湿地,我们可以领略到栖息其中的动物们的独到生存智慧。黑鹭会将自己的翅膀围成伞状来遮住阳光,使想要寻找阴凉的鱼落入陷阱;丹顶鹤演化出修长的双腿,使它们可以在沼泽地带跋涉和觅食;弹涂鱼独特的身体结构,使它们可以离开水生活一段时间……如果有幸观察这些生活在湿地里的生灵,相信你会不由得感慨演化的力量留在它們身上的印记。

⑤而在滋养生命的同时,湿地也发挥着调节水分平衡和净化水体的功能。湿地如同天然的海绵,在洪水来临时充分蓄水,削减洪峰;在干旱的季节则成为重要水源,补给河川和地下水。而且,不同于河流,湿地里的水流较缓,使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逐渐沉淀下来,通过化学转化、微生物分解和植物吸收富集等途径去除污染物,从而有效地净化水质。这种全方位的调蓄和净化能力,使湿地扮演着“地球之肾”的角色。

⑥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许多多的湿地特别是天然湿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围填海、城市扩张和工农业活动,都在挤压着本已不多的湿地;而在一些湿地周围,过度排放的污染物也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令“地球之肾”面临“坏死”的命运。但如果某一个湿地系统完全退化,栖居于其中的动植物,还有巧妙的食物网,以及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也会随之永远消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呵护脆弱的湿地系统,是人类社会在21世纪里需要认真审视的任务。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9年02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死海不死

①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 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②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真是“死海不死 ”。

③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④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 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135.46 亿吨氯化钠(食盐);有 63.7 亿吨氯化钙;有 20 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 23%~25%。 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⑤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先听一个古老的传说吧。远古时候,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 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 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去看。 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哎哟,转瞬之间,好端端的村庄塌陷了,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死海。她因为违背上帝的告诫,立即变成了石人。虽然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扭着头日日夜夜望着死海。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让他们既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

⑥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 75 公里,东西宽 5 至 16 公里,海水平均深度 146 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 400 米。 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 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一一死海。

⑦几十年前,死海还是一片荒凉。 为了开发利用它的资源,而今死海旁边已出现了一些工厂,同时修建了一些现代化的游泳池、高级旅馆和游乐场所。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海水治病的功能不逊于温泉,吸引着许多游客。 这样一来,就使它出现了不少生气。
       ⑧但是,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降。 据专家统计,最近十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 40 到 50 厘米。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玉林“十字街”城事文化艺术节开幕。在“鬱(yù)见纸境”剪纸艺术展馆内,玉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玉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陈海英展示了她的剪纸作品。她的作品栩翔如生,充满创意和美感。“95后”小玉是“鬱见纸境”剪纸艺术展的策展人,他告诉记者,希望通过“非遗+创新”的方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潮”起来,让更多的年轻人领略传统文化之美。

此外,玉林以City walk城市漫游为概念,联动奶茶店、老字号门店发布了“漫步·玉林”打卡任务和旅游线路地图。这种新颖的营销方式不仅吸引了市民的关注,也促进了消费和经济的发展。在这次艺术节上,咖啡与牛巴的搭配成为亮点。这种创新的饮食方式不仅展现了玉林本地特色,而且融入了更“潮”的饮食理念,满足了市民的口味需求。

据统计,这次艺术节吸引了数万人次前来参观和体验。其中,“鬱见纸境”剪纸艺术展馆吸引了超过5000名市民前来参观和学习剪纸技艺。“漫步·玉林”打卡任务和旅游线路地图也带动了场域消费,为商家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总的来说,玉林“十字街”城事文化艺术节非常成功,它通过创意艺术、非遗展示和城市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国潮元素的魅力,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承。

(摘编自2023年9月22日中国新闻网报道)

【材料二】

“国潮”将中国文化符号与文化产业等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消费和时尚潮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国潮风”强势崛起,“华流”成为顶流,“国潮”的崛起既有民族自信和中国情怀的驱动,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宣传。

药食同源、科技美业、智能家居、消费AI,新的“国潮”产品层出不穷。这些产品既承接传统,又面向未来,以科技助力中国品牌崛起。《2022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创新报告》显示,2022年,某购物平台非遗店铺有32853家,较2020年增长9.5%;非遗商品交易额较2020年增长11.6%;非遗商品消费者规模达亿级。《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2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为94.8%。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杨乘虎表示:“从2019年开始,短视频有了特别明显的转型,内容上体现出鲜明的文化赋能的特点,比如刺绣、剪纸、印染、竹编等非遗,借助短视频平台变成了网络传播非遗文化的热词和热点。”

[摘编自2023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

【材料三】

2023年某APP“国潮品牌消费者年龄分布”统计图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