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沧州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四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醉春图

傅玑是国内一流的国画大师,善画花鸟、山水和人物,而在花鸟之中,又擅长牡丹。去年,他应邀到铜城画的“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在拍卖会上以三十万元的价格拍出,遥遥领先其他作品。

这个消息是他的弟子符小华告诉他的。傅玑已是八十高龄的人了,但精神矍铄,一头如银似雪的白发纹丝不乱,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

“老师,好消息好消息。”傅玑散步回来时,符小华手里拿着当天的早报,兴冲冲地迎了上去。

傅玑停下脚步,目光平静地看着符小华,缓缓地问道:“什么好消息?”

“您的画创造了一个新高,拍了三十万呢。”已届不惑的符小华,像个孩子一样手舞足蹈地说道。在以往的拍卖会上,傅玑的作品曾经拍卖过二十万元一幅。作为当代画家,作品能卖几万的就算是很有成就的了。

“是嘛?”傅玑淡淡地应道,好像这个好消息与他一点无关。

回到客厅,符小华把刊登有拍卖会消息的报纸摊在桌面上。报纸是彩印的,标题很大,也很醒目。傅玑拿过水杯,喝了口茶,然后才不紧不慢地拿起报纸看了起来。

报上刊登着几张“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不同角度的图片,还有记者的一大段文字说明。这个“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是去年傅玑应邀到铜城画的。铜城是一座有着上千年制陶历史的小城,为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铜城每年举办一届陶瓷艺术节。艺术节期间,有一项议题是邀请一些名家现场为陶瓷产品作画,然后进行烧制后拍卖。

傅玑是第一次去铜城作画,也是第一次将画作画在陶瓷上,想不到他的作品能卖出这么高的价钱。“那是他们的陶瓷做得好。”傅玑一边看一边说。

傅玑画的是两枝牡丹,分别开着两三朵盛放的牡丹花,那淡雅的笔画,错落有致的线条,将牡丹那种雍容与富贵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师,您的画是鲜花,他们的陶瓷只是一张绿叶。”符小华说道。

“鲜花少了绿叶,就没有了生气。”傅玑说着,目光落在了衬托鲜花的那几张绿叶上。忽然,他的脸变得僵硬起来——顶头的一张叶子,他少画了两笔,那叶子看上去就有些颓败的样子——但是,如果不是专业的人士,是根本看不出这个微小的错误的。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傅玑心里追问道。他沉默了好一阵子,终于想起来了,那时眼看画作就要大功告成,符小华过来催促他,让他赶快过去参加主办方关于艺术与陶瓷发展的一个论坛,回来的时候,他净想着这个画作的名称,结果就忘记把那两笔给添上去了。

几天后,傅玑和符小华专门去了一趟铜城。

他们刚下车,就被一位姓曹的中年人接到一座豪华的别墅里。中年人正是“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的新主人。那个花瓶此时正摆在他的客厅里。傅玑大步来到花瓶前,上下打量了一番,说道:“曹老板,希望您能把这个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让给我。”

曹老板抚摸着陶瓷花瓶,摇了摇头,说道:“傅老您的画作炉火纯青,这个陶瓷花瓶又是您的第一个陶瓷画作,非常具有收藏意义。”

傅玑看着曹老板,诚恳地说道:“您开个价吧。”

曹老板还是摇了摇头。傅玑想了想,说道:“这样吧……”

最后,傅玑以三十万元的价格,外加一幅画作,换回了那个“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交易完毕,符小华问道:“老师,这是何苦呢?”

傅玑指着花瓶上那片没画完整的叶子,说道:“看到了吗,这是个不该犯的失误。”傅玑说完,捧起“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往地上狠狠地摔去。只听“砰”的一声脆响,那花瓶便变成了一堆碎片。

符小华和曹老板望着一地的碎片,已是目瞪口呆。后来,听说傅玑深居简出,再也没有答应过别人在现场进行作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6期,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结合语境,分别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

①傅玑停下脚步,目光平静地看着符小华,缓缓地问道:“什么好消息?”

②“是嘛?”傅玑淡淡地应道,好像这个好消息与他一点无关。

(3)、除傅玑外,文中还写道了符小华这一人物形。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4)、从全文看,文中画线语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5)、小说结尾处写“符小华和曹老板望着一地的碎片,已是目瞪口呆。”请根据上文,分别揣摩符小华和曹老板此时的心理活动,将其“内心独白”以第一人称表达出来。

符小华:

曹老板:

举一反三
阅读《紫檀》,回答1-4题.

紫檀的特性

马未都

①紫檀是一种名贵的木料。假如你去故宫参观,会发现宫殿里的紫檀家具比比皆是。在雍正、乾隆年间,皇家对紫檀的使用十分频繁。清官用了100年的时间把家具都替换成了紫檀木的。

②那么,紫檀有哪些特性呢?

③紫檀颜色沉静,有光泽。当紫植被开启、打光以后,颊色非常沉静。闪着一种如同金属、绸缎一样的光泽。这种光泽可不是一种单纯的木头的光泽,这种光泽只有当你见到最优良的紫檀时才能感受到。

④紫檀出料少,特名贵。我们没有证据证明过去有非常大的紫檀料,绝大部分的料都比较小,偶尔才有大一些的。紫檀长大了以后,90%上内心都是空的,所以常常不出材料。紫檀因出料少,而显得更加名贵。据说,乾隆时期,工匠们连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紫檀大钟,乾隆知道后大发雷霆。可见,皇上在用紫檀的时候也是非常心疼的。

⑤紫檀应力小,不易变形。应力小俗称“性小”,就是脾气小,不怎么变形。普通的木材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遇冷收、遇潮胀,非常容易变形。比如我们家里的木门木窗,有时候打不开,关不上,这都是变形造成的,但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一般来说,紫檀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外形。

⑥紫檀纤维细,易雕刻。紫植材质的优点在雕刻它的时候最容易体现。紫檀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它的横断面雕刻时运刀特别流畅,与竖着运刀的感觉差不多。用雕工们的行话来说,就是“横向走刀刀不阻”。它不像竹子,横向不能走刀,因为根本切不断它的纤维。竖着运刀时还不能用力过大,否则就会“势如破竹”。紫檀没有这些毛病。横向、竖向,任何一个角度去雕刻,感觉都是一样的。另外,当紫檀被雕刻、打磨以后,它有一种模压感,花纹就像是冲压出来的。有些上乘的紫檀雕刻,甚至给人的感觉不像是雕刻出来的,像机器在高压下压出来的。正是由于它的这些材质好处,所以紫檀倍受众多雕刻家的青昧。

⑦几百年来,紫檀在家具行业中长盛不衰,牢牢地坐稳了中国古典家具材质的第一把交椅。

    (选文有改动)

【注】势如破竹:形势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底下的都随着刀刃分开了。

阅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文明理念》。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文明理念

      ①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少一些在黑暗中的摸索。

      ②先进的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引领者,是民族前进的灯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许多有价值的理念和精神,值得挖掘和弘扬。

      ③首先是和而不同的理念。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国人自古就主张和而不同。春秋时期的晏子曾说,“和”就像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高低、长短、徐疾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孔子也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君子以“和”为准则,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和”不是争,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和而不同”的具体体现。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相互尊重,共享和谐生活。

      ④不可或缺的是勇于担当的精神。孟子讲“以天下为己任”,“己任”就是责任担当。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对他人、对国家,甚至对自然所负有的责任。我们今天讲的担当精神,可以从这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中获得不竭的动力。我们今天讲勇于担当,就是要直面问题、知难而进,逢山开路、遇河架桥,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担负起属于自己的历史责任。

      ⑤还有经世致用的胸怀。中国思想文化史告诉我们,做人和做学问这二者应当统一,而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将学问用在匡时济世上,首先要有高尚的人品,要有气节和操守,如果做不到,所谓“经世致用”就失去了灵魂。经世致用也是端正优良的学风。《论语》第一句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习”有两个含义:一是温习,一是践行。儒家倡导“行胜于言”,强调知来源于行,行高于知。当然,我们更应该把知识和行动联系起来,就像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主张的,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做到慎思笃行、行以致知、学以致用。

      ⑥习主席曾说:“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所以,我们要用优秀文化引领人们的生活,不断挖掘和弘扬其积淀的文明理念和民族精神,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注】:①“经世致用”本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后发展为要有远大理想抱负,胸怀天下,并将“学用结合”,脚踏实地,做有成效。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爱藕说

        映日荷花,接天连叶,亭亭莲蓬和藕,本是四位一体的。

        爱佼佼荷花者有之,咏田田莲叶者有之,赞点点莲子者有之。偏心的诗人哟,为何厚此薄彼?为什么不肯为嫩藕多唱几支短歌?

        藕,自生与世间,变委身水下,不见日月,在浊泥污土的围困中生活。一旦出淤泥。风采翩翩,洁似玉,白如学,一尘不染。不是贞洁操守。孰能如此?它孔窍玲珑,称得起虚心;它居下而有节,贫贱不屈;它虽然嫩而且柔,藕牙儿却能穿透青泥碧水,劲挺起翡翠一般的绿茎,托起红花碧叶,算得上是柔中有刚。

        古人将六月二十四日,奉为荷花节日。默默困顿于泥水里的藕,谁知它声于何时?它像竹鞭那样,孕出藕牙,长大开花,再生出莲子以续生生之脉,谁知它年寿几何?它节节横生,从未与花叶争宠夺艳,甘居地下,无日无夜的托着花儿叶儿,像是母亲的玉臂偎抱着幼子,谁知它有几多辛劳?

        给我一支花的诗笔吧,我想寻找动情的诗句,写给养育那莲花的母亲——玉藕;也想把真挚的感情奉献给千千万万的妇女——伟大的含辛茹苦的母亲!

咏莲

        迸发出心中最真的火焰,打印在夏日的扉页中的是莲。你在这里重新锤炼,终于挣脱出那泥牢中的锁链,婷婷盛开在这苍茫大地间,向世人倾诉着至善的语言。坚忍的意志在这苦海中尽显,最终铸成一朵金刚净莲。

        心中的一团圣火,理想中的一只白鸽,都成了你的主宰,多少智者依你而眠,多少善者永远在心中把你挂牵。看那一柄净碧的荷叶荡涤着人们迷中的眼,一片淡粉的莲瓣成了多少代人的梦幻,凸起的莲籽成了永不改变的琴键,奏响了激荡万古的乐章。

        人间的一朵净花,凡尘的一方净土。生命因你而明白了纯净的内涵——哦,莲!

莲子

        中国是莲子的故乡。早在五千年前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曾发掘到两粒莲子;三千年前的《诗经》中,就有“隰有荷花”的诗名。

        莲子补中养神,止渴去热,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是一种纯天然高级营养保健品,历来为御膳房必备之物。莲子食用方便,既可制成莲子羹,莲子汤,八宝粥,糖水莲子,又可炖鸡,炖鸭等制作美味佳肴,是强身健体,养颜驻容,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品。

        产于浙江宣平的莲子更有它的独到之处。一般的莲子颗粒较小,久煮不酥,而宣莲由于本地独特的土质和气候条件,颗粒较大(465粒即达500克),酥而不烂,味美爽口。它含有高蛋白质、钙、磷、镁等多种物质。因而浙江宣莲成了历代的贡品。

阅读

山 魂

曹多勇

八公山,山是青山,树是绿树,溪是清水。 山呀,树呀映水里,风儿吹,浪儿起,一下活起来了。画家笔端的山、树、水皆僵。画家知他只是画山形,缺少魂。山魂是什么?画家心、眼没抓住,笔也抓不住。

春天,山人都出门,出来亲近山。 山脚,山人荷锄侍弄庄稼;山间,山人涉水洗涤衣服;山上,山人种植树木。这是位老者,额头布满深深的皱纹,腰佝背驼,却还精神抖擞地来种树、剪枝。种树,先挖坑,坑挖妥,底层垫一层暄土,置进树苗,埋半坑土,提提树苗,下脚踩踩,后浇水,不多不少湿润土,上面再覆盖严实。

画家问:“底层垫暄土干什么?”

“树根扎得易。”老者答。

“埋一半土捉苗干什么?”

“树根扎得匀。

“脚踩干什么?”

“树根扎得牢。”

画家说:“我也种一棵。”画家挖坑、垫土、埋土、提苗、踩土、浇水。待画家忙完,老者说这地场不该栽柳树。画家说:“你上棵栽的不是柳树?”老者说:“什么地场选什么树,什么树栽什么地场。柳树好水,得栽在溪边,这儿远离水,土干宜栽松树。”画家放眼量,前后栽下的两棵树相距两米,因山坡陡,土性湿干天差地别。画家说:“老者,你怎么不早说呢?”老者说:“这世上有些事能明说,有些事不能明说,得靠自己的一双眼、一颗心。”

老者种完树,剪枝。一把刀,一架梯,爬上爬下,砍下旁逸斜出的枝枝杈杈。画家边转边瞅,手痒欲试,接过刀,爬上梯“咔嚓”断一枝,“咔嚓”又断一枝。老者高声断喝:“停!”画家停住刀,人下梯。老者说:“头一枝,砍狠了,赶明儿得留树疤,第二枝砍轻了,赶明儿得留树疔。树有疔有疤,再长也是缺陷。”画家瞧瞧老者心疼的样子,不敢再砍。

画家暂住山脚尹镇,特来采风。时日到,画家空画纸归。画家的城市离八公山也不远,却感觉有十万八千里,还想抽空来,就是来不了。画家有老婆要过日子,有孩子要问功课,有工作要上班,有朋友要走动联系,更有画展要参加。诸多琐事缠身,自己不是自己。画家偶生闲情,拉开画架也不敢画山。画家知山魂只能在山里。

隔年春,画家重住山脚尹镇,重上镇旁这山。 时隔一年,这山还是这山,这树还是这树,这水还是这水。人呢?画家山前山后转悠,没见老者身影。画家打听,山民说死了,年头腊月天。 山民见画家不信,指一堆土,说:“就睡那儿。”只四个月,土旧而不新,草芽破土而出,一片欣欣向荣。 画家遇自己植的那棵柳,树不近水,苍老如老者生前身骨,弯曲如老者生前腰背;遇到自己打理的那棵树,树疤、树疔如老者生前皱皱巴巴一张脸,混混浊浊一双眼……画家举目四望,山上山下皆有老者的身影在晃动;一阵山风吹过,树叶哗哗起声,也如老者沙哑的声音。画家眼湿,有暖热融进自己身上,画家急忙架纸,操笔,唰唰地画起来。

画一座山,画一棵树,画一条溪。 山在上,树在中,溪在下。 山不是山,是老者一颗头颅;树不是树,是老者一副身躯;溪不是溪,是老者一双足。脚趾随流弯曲,像树根,好长,好长。画题名:山魂。

此后,画家每年春天还来八公山,只是不再画画。这山、这树、这溪,一生得一幅足矣。

(选自《中国当代微小说 300篇》,有改动)

第三小组以“如何将回忆之乐写精彩”为主题,探究进入初中后的无穷乐趣,请你跟着

    他们一起完成探究学习吧。

父亲归来那一天

①在我小时候,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不可思议。

②父亲是天文望远镜工程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科院下属的国家级天文台中,不少观测星系的望镜都是他设计的。设计组装好的望远,小心翼翼地运往各地的天文台安装完毕,需要父亲前往调试,确保望远镜的运行达到设计标准。通常,他一出差就会有一个月左右。父亲对出差毫无怨言,我们全家也毫无言。因为我和母亲都发现,当父亲归来时,那个木讷、谨快,甚至有点刻板忧都的工程师会怎然变得浪漫起来。

③我记得,父亲到陕西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工作结束后正值临的石榴丰收,父亲带回了六个硕大的石榴。那是物流极不发达的时代,我们这些江南小孩,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石榴,父亲按照临潼小版教给他的方法,在石果顶上找到一个下刀处,在外皮上轻划了一图,用力册开。里面的石榴籽紧紧抱团,莹别进,红润发亮。我们用勺子挖着石榴籽,细细品尝,它的甜是多维的、立体的、丰富的,有些许醇厚甜安,还有些许酸克。我终于明白古诗中为何说:“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繁密的石榴籽,是在怎样的大地上孕育,才能够散发出如此滋味?这是陕西大地的结晶。那时候,我就立誓要到北方去,看一看与南方黏腻、湿润的气候完全不一样的土地。父亲说,只有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才能结出如此硕大的石榴。

④父亲还去过新疆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当时绿皮车要走56个小时的漫长旅程。父亲带足了榨菜、方便面,还有自己做的紫菜饭卷上了车。等他归来时,他居然带着一个大纸箱,难道父亲是带回了新疆的冬不拉?打开纸箱,全家人都笑了,父亲居然带回了新疆的棉花,是生长在棉枝上的一朵一朵的棉花哦。

⑤父亲说,调试完望远镜,他去城里办事,搭乘老乡的拖拉机,路过浩瀚无边的棉田,被一望无际的丰收场景震撼了,他便用口袋里的清凉油,向棉农换了几枝棉花。棉农困惑地问他:要做一副棉手套,或者一顶厚棉帽,这点棉花都不够,要不要多送他一点?父亲笑着说:够了,千万别把棉花从棉枝上扯下来,他要让两个女儿看一看,真正的棉花是什么样子。记得那天,我们把家中腌萝卜干的空坛子反复刷洗,接着,父亲将这干燥的棉枝插入坛中,成了家中别致的装饰。父亲让我从掉落的小棉枝中扯出棉花,摸摸里面的棉籽儿。他说:“在新疆,每一地有上万亩这样的棉花。那里的棉花质量之好,做一床棉胎,可以用20年都不会扁塌。”

⑥父亲还去过云南天文台,那次他去调试望远镜,我已经上高三。母亲觉得在这节骨眼儿上,家里的顶梁柱不应该再出长差,但是父亲说,云南天文台的这台望远镜,对研究星系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意义。只有它装成了,我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才能更进一步,所以,他必须去。父亲承诺说,等他归来时,会带给我们惊喜。

⑦父亲去了40天,带回从花卉市场批发的一箱子白玫瑰花。我们都吃了一惊——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给母亲买花。家里没有这么多花瓶,母亲不仅动用了没有来得及扔掉的白醋瓶,腌腊八蒜的坛子,还抱着余下的玫瑰,四处去送邻居。

⑧这次昆明之行,给父亲带来的最大喜悦,不仅是望远镜的调试成功,还有他归来时,我的高考成绩已经出炉。高过一本线41分的成绩,令他十分满意。他送了我一个礼物作为奖励,是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镜片是父亲跟着云南天文台的磨镜师傅学习并磨制的。满月时,用这台小望远镜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看到清辉四溢的月亮上,有山地,有凹坑,也有被宇宙风暴吹袭后形成的暗影。

⑨我记得,父亲归来那天所带回来的,是外面那个浩瀚无垠的世界。他曾经说过,女孩子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要看到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看到在宇宙星际之间,自己是一颗多么幸运的尘埃。如果你的视野之内都是乌云,那肯定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眺望得还不够远。归来的那一天,作为父亲,他想给予我的教益,就是如何跳脱个人的狭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别致角度,小到一个石榴、一枝棉花,大到一架望远镜。他做到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医心

卢涛涛

①庞北睁开眼的时候,第一个看到的人,居然是王二娃。不,应该叫他王晚叶医生。

②肺部巨大的压迫感,让庞北感觉到非常难受。吸气时,整个房间的空气好像被包装在一个看不见的气球里,一点点地被进鼻子里,令人窒息。庞北试图动动身体,王晚叶按住了他晃动的肩膀,说: “别乱动,你才刚刚脱离危险,保留体力。”

③庞北说: “王二娃,是你吧。 ”

④王晚叶没有搭话。

⑤庞北又羞又恼地说:  “王二娃,你别以为你换上这副装备,我就认不出你。告诉你,我一看眼睛就知道是你。”说着,他想抬起自己的手指向对方,却感觉到一阵无力。

⑥王晚叶把庞北的手往下按了按,才缓缓开口: “庞北,这么多年,你还记得我?”

⑦庞北想把自己正上升的怒气压下去,却因为过分激动引来一阵剧烈的咳嗽。他说:“王二娃,今天,我的命是被你救了,就当我欠你的。过去你欠我的,还是算数,你别想赖账。咳咳……”

⑧王晚叶用带着橡胶手套的手擦了擦护目镜外层的雾气,谁都看不清他在口罩下的表情。  “庞北,你不要激动,为了老师……”

⑨庞北像是被这句话施了魔法,把头别向白色的墙壁,闭上了眼睛,不再暴躁,好像睡着了。

⑩这个新冠肺炎的重症病区里一片静谧,像庞北这样刚刚经历抢救苏醒过来的人,更需要安静的休养。

⑪王晚叶走到护士台,对那几个黑着眼圈的小护士说: “准备交班了吧,大家都辛苦了。那边那个32床,注意他的情绪,他心脏不好。”

⑫整整24个小时,王晚叶做了两个大手术,都成功了,其中包括把那个庞北从休克状态中抢救回来。疲惫的他心想,今天算是幸运呢还是不幸呢? 比起上一个班次,那个在最后一刻撑不住而离开人世的病人,他今天的战绩让他足以得到一点温暖。他甚至忘记了自己十几个小时没吃东西。

⑬可是,救活的人却是庞北。

⑭医者仁心,从王晚叶穿上这身白色医生袍的第一天,他就告诉自己:要做一个半夜睡觉不惊醒的医生。不管病人是谁,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绝不能跑偏。

⑮王二娃,是王晚叶小时候的乳名。从小就在山沟里野花野草陪伴下长大的他,根-本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会成为一名医生。

⑯医学院里大名鼎鼎的庞安华教授也是从农村苦过来的娃,他对王晚叶这个大弟子总有一种特别怜惜的感情。再加上王晚叶能吃苦,心特别细,是块当医生的好材料,庞教授平时常给王晚叶开小灶,把他当作自己的医术传人来培养。

⑰庞教授在过去的行医生涯中,采集了很多民间的药方子。有时候,教授让王晚叶帮忙整理誊抄,这引得教授的儿子庞北特别不高兴。庞北觉得这些都是庞家自己的东西。

⑱“搞不好,我们拿着这些药方子,是要发财的。”庞北的咆哮声从教授的书房里传出来。王晚叶至今还记得那一天的情形。  “你不要受外人蛊惑了,告诉你,我才姓龙! ”庞北气冲冲地摔门而去。

⑲王晚叶随后进到庞教授的书房,看到一个双鬓斑白的老人,正在把一张张看上去代久远的泛黄的小纸片慢慢地摩挲平整。

⑳庞教授抬头看到王晚叶,平静地笑了笑, “没事,别理会他。你看,这张药方是当年我去神农架下谷坪医疗支援,一个土家族的老阿妈给我的偏方,专门治肺部虚寒。只可惜,那个老人家,最后还是因为肺水肿走了。二娃啊,就算是再铁石心肠的医生,也见不得病人在自己的手里死去啊。”

王晚叶看着眼前这个像自己父亲一样的老人,内心升起一种说不出的热,直到他的喉咙。

㉒只是谁也没想到,庞教授在当天夜里,在睡梦中静静地离开了,突发性心肌梗塞。

㉓葬礼结束后,庞北恶狠狠地瞪着王晚叶,大声骂道:  “王二娃,如果不是你,我不会和我爸吵架,我爸就不会死。你记住,这是你欠我的。”

㉔王晚叶没有和这个被愤怒冲昏头的年轻人继续争执,他只是把手里那朵白色的雏菊紧紧地握着……

㉕20年后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人平静的生活。

㉖王晚叶接过手术室护士递过来的患者资料卡,他看到了庞北这个已经陌生却又熟悉的名字。

㉗第二天,庞北再次醒过来的时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护士温柔地对他说:“你醒了! 这个文件袋是我们王医生交代拿给你的。”

㉘庞北挣扎着用手打开了这个黄色的文件袋,里面整整齐齐地叠放着王晚叶手写的药方子。文件袋上端端正正地写着四个大字“医者仁心”。

㉙  “王二娃, 你……”

㉚ 庞北觉得肺部的压迫感更强烈了,泪水什么时候滑落的,他竟然不知道。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