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②往之

③是得为大丈夫乎

④以顺为

(2)、把下面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下面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 ”和“论据”展开批驳。 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夫的内涵。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与“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4)、请你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①师之。时②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③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④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注释】①翕然:一致。②时:即杨时。③赴告:报丧。④游酢:人名,北宋文人。
                                          (选自《宋史·杨时传》)                                                   

阅读

【材料一】

欧阳修与三座滁州亭

醉翁亭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之者谁?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欧阳修) 

丰乐亭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欧阳修)

醒心亭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醒心亭记》(曾巩)

[注释]①君:国君。

【材料二】

苏轼与三座快哉亭

滁州快哉亭

原名阳春亭,因徐州知州苏轼在此亭作《快哉此风赋》而改名。

贤者之乐,快哉此风。

——苏轼《快哉此风赋》

密州快哉亭

苏轼贬密州时所建。

满襟高兴属轩槛,野阔风长真快哉。

——文与可《寄题密州苏学士快哉亭》

黄州快哉亭

张怀民(字倔佺)贬黄州时所建请苏轼为之命名。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