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鸟类在迁徙中每天平均飞行200千米-280千米,这相当于22座珠穆朗玛峰叠加起来的高度。当体力殆尽之时,它们便找寻一个食物充足、天敌较少的安全驿站停歇补给。

湿地是候鸟迁徙途中再好不过的中转站了。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许多水生植物,这无异于鸟类天然的遮蔽所。优质的水环境又孕育了丰富的鱼虾,成为鸟类能量补给的来源。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都离不开湿地,因此这些位于迁徙路线上的湿地又被誉为“鸟类的乐园”。

北京地处亚热带向亚寒带的过渡区,是众多候鸟春秋两季迁徙的必经道路。全球有八大候鸟迁徙通道,经过中国境内的共有三条,北京处于“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每年过境南迁或北徙的候鸟、旅鸟达三百多种,数万只。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候鸟在北京驻留的高峰期,鸟儿们聚集在密林、草丛、水库边觅食、休养,为下一步的长途旅行蓄积体力。

中国候鸟迁徙路线图示

(材料二)

近年来,北京重视生态涵养,百万亩造林工程让绿色越来越多,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候鸟正在纷纷回归。是不是林密水美,就能坐等更多的候鸟光顾北京?不全是如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仅要站在人的角度,也要站在鸟类的角度想一想。

候鸟最看重的是环境适宜度和食物资源的丰富度。有专家表示,北京的绿化工程确实为候鸟提供了更多栖息地,但不同候鸟习性不同,对栖息地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喜欢开阔滩涂的灰鹤,如果水域周边密植了树木,过境时就会避开;在湿地建设中有的灌木丛、草地被清理,造成鼠类数量减少,也会使得一些猛禽因觅食难而迁离。因此,湿地环境建设应考虑候鸟的栖息习性,保持其立体丰富性,以便为不同种类的候鸟提供食源。

(材料三)

当我们看到鹳的时候,就意味着春天来临了。鹳建筑巢穴,往往会选在钟楼的围墙、水边的大树或陡峭的岩石尖梢等非常高的顶部。鹳会单腿站立着休息,蜷曲着脖颈,把头往后方缩起来,然后往肩上靠。青蛙、蜥蜴和游蛇等爬行动物很容易就被它发现,这得益于它超常敏锐的视觉,当它捕食的时候,往往会把地点选择在沼泽地、水边或潮湿的山谷中,这是因为这些地方有很多爬行动物。

鹳在年迈体弱的时候,年富力强的鹳会把食物送到它们的巢穴里。鹳拥有这种感人的孝道,历史上的希腊人曾经制定过一个叫“鹳”的法律,即赡养父母的法律,希望拿鹳来作为人类的模范。

天鹅

在大地和空中生活的许多动物都惯于征战,譬如狮子、老虎、老鹰和秃鹫,它们依赖暴力对其他动物实施统治。天鹅是水中之王,却并非依靠暴力获得。天鹅兼具威势、武力和勇气,但只有在自我保护迫不得已时,它才运用武力。它一点也不害怕强悍的狗,也不害怕空中霸主鹰的攻击。当它快速而猛烈地扇动翅膀的时候,甚至能把人的腿打断。

天鹅的姿态俊俏、形体圆润、线条优美、浑身洁白无瑕、动作轻柔、眼睛有神,再加上飒爽英姿或怡然自得的姿态,浑身上下都光芒四射,令人愉悦、陶醉。它喜爱自由,我们不能将它变成我们的奴隶。它在水上四处游逛,或者登上岸,或者从岸边离开往湖的中心游去。它在岸边休息,有时钻到灯芯草丛中,藏进非常幽僻的港湾中,有时从自己居住的地方回到人类的居住地,与人类快乐地相处。

(节选自布封《自然史》)

(1)、每年春秋两季,北京的湿地公园就成了“鸟类的乐园”。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2)、学校爱鸟社的成员希望能在北京为鹳鸟和天鹅建一个“湿地驿站”,方便它们在此驻留。这一湿地驿站应能同时满足鹳鸟和天鹅对栖息地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用“既要……又要……”的句式,对此驿站建设提出一条具体要求。
(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蟋蟀

我经常可以在蟋蟀住宅的门口看到它们卷动着触须,以便使身体的前面能凉快一些,后面能更加暖和一些。它们一点儿也不妒嫉那些在空中翩翩起舞的各种各样的花蝴蝶。相反的,蟋蟀反倒有些怜悯它们。那种怜悯的态度,就好像有家庭的人谈及那些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人时,都会流露出怜悯之情一样。蟋蟀也从来不诉苦、不悲观,它一向是很乐观的、很积极向上的。它对于自己拥有的房屋,以及那把简单的小提琴,都相当满意。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

《昆虫记》与《自然史》都是博物学的经典著作。从写作手法上看,“蟋蟀”与“鹳”“天鹅”这几段文字有什么相似之处?请再举出一个《昆虫记》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说说这部书为什么能引人入胜。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谈“自省”
        ①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对它的解读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在改正错误以前,你得发现和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惟有如此,及时反省,我们才能将自己从过失和失败中拯救出来。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看来,这些先哲们早已将自省当作一种自觉的行为了,他们所推崇的“自省意识”,千百年来一直作为精神财富施惠于人类。
        ②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精神世界的极度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甲】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而是习惯在悲伤、沮丧、悒郁、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于是,我们对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神经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
        ③缺乏自省可怕,不正确的自省同样可怕。有些人一旦陷于失败或遭受打击,惟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④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乙】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⑤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鸟儿为什么歌唱
         ①英国大提琴演奏家哈里森每天都会在小树林练琴,有一天,一只夜莺突然飞来,与他的琴声合奏,接下来,越来越多的夜莺加入其中。1924年,BBC录下这些人与鸟的二重奏,在广播里播放,80多年过去了,这段录音成为珍贵的历史研究资料。如今,人们把自然界的鸟儿组成一个交响乐团——键盘手乌鹊、背景音乐红尾雀、鼓手啄木鸟、电吉他苍头燕雀、歌手夜莺……
         ②鸟儿为什么歌唱?它们的大脑构造如此小巧,却将如此庞大的一部分用于音乐。让我们进入奇妙的探索之旅。
         ③一只澳大利亚琴鸟歌唱前通常要花好几个星期搭建它的舞台——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土堆。园丁雄鸟要花费数个星期建造精巧复杂如同艺术品的窝,而且一定要用蓝色的物品来装饰爱巢,如果找不到蓝色花瓣,它会从数公里外的餐桌上带回蓝色的塑料汤匙。这些举动,其实都是为了最美妙的音乐来临。按照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鸟男们”如此特殊的歌舞只有一个解释——取悦雌性。因为澳大利亚的这片丛林里,是个“男多女少”的卖方市场,琴鸟姑娘每年仅产卵一枚,受荷尔蒙困扰的小伙子们竞争格外激烈。
        ④这一学说得到了科学的印证。科学家研究了从38000只日本鹌鹑身上提取的大脑样本,然后将其分别放在光线下接受时间长短不一的照射。他们发现,当春天来临时,鸟儿就开始唱歌是因为春天日照时间比冬天长,在鸟类特殊的大脑细胞与阳光的共同作用下,其体内便开始分泌荷尔蒙。它们用唱歌来吸引异性。
        ⑤然而,这只是众多解释之一。另一种令人信服的理论指出,鸟儿歌唱是为保卫自己的领地。理论上,这叫“波盖斯提假说”,这个名字出自著名的同名电影,它讲述了一个法国士兵在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通过模仿许多士兵说话声,使得敌人相信堡垒里住满了军团而不是只有一个人,他靠自己的力量保卫了一个堡垒。鸟儿正是用这种方式保卫自己的领地,它们通过模仿其他生物的尖叫有效地赶跑敌人。
        ⑥还有更多的研究者致力于“快乐说”:鸟儿歌唱就是为了快乐。尽管这一观点还缺乏许多论据——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计算快乐的地步。
        ⑦理论越来越陷入无序,五花八门。甚至有科学家用诗歌来解释。他分析云雀歌唱的发音、节奏、韵律,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一首捷克斯洛伐克诗歌。结局不难想象:这个鸟类研究科学家最后真的成了诗人。
        ⑧当然,人们往往更加相信拿着手术刀的科学家。在鸟儿热情的歌唱开始之后,他的大脑被取出,在干冰中冻结,用机器将大脑组织切成只有10微米厚的切片。“一曲未终”的鸟儿换来了最新的发现:只有鸟儿歌唱的时候才能进行蛋白合成。当一只金丝雀学习一首新歌的时候,它的大脑的顶部会出现新的脑细胞,这跟人类18岁开始脑细胞将一个接一个地衰老死去的古老教条全然不同。
        ⑨全世界有将近100个实验室在研究鸟类的大脑。有的实验室每年要杀死大约2000只鸟儿。“它低头唱歌,脑袋就掉下来了。”鸟类没有签发同意手术的表格,所以科学家更喜欢用“牺牲”而不是“杀死”来描述鸟儿因科学研究而失去生命的那一刻。他们更愿意信奉:动物就是机器。
        ⑩如今很多动物保护者质疑这种科学实验伦理。或许正如有人所说:鸟儿是森林的喉舌,它们能告诉我们的比我们所知的更多。鸟儿为何歌唱?与我们人类歌唱的理由是一样——因为我们能够歌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后一个鸡蛋

郑洁渊

    整个鸡家族都不甘心自己在地球上的地位——任人宰割,供人食用。鸡王决定扭转鸡家族的处境,于是就召集幕僚想办法。

    “要想人类放弃吃鸡很难。”一个幕僚说,“他曾经用十斤鸡蛋收买了人类中一位写东西的人,让他在报上写文章说,吃鸡容易患癌症!可人类还是照吃不误。”

    “依我看,人类吃咱们并不是因为恨咱们,而是说明他们离不开咱们。”另一位年纪大点的幕僚说,“不如,大王下一道圣旨,命令所有母鸡停止下蛋,保证人类不会再像现在这样对待咱们了。”

    “停止下蛋?”鸡王吃了一惊。

    “对,停止下蛋。没有鸡蛋就不会再有小鸡出生,光一点,就够人类伤脑筋的了。”幕僚说。

    5分钟后,鸡王向整个鸡家族下达了圣旨:停止下蛋!

    当人类发现全世界所有的母鸡都不下蛋了时,地球上只剩下一个鸡蛋了。

    人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地球上的鸡吃一只将少一只,最终灭绝。

    人类专门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会议的结果是制定了一部关于保护珍稀动物——“鸡”的法律。鸡终于改变了卑微的地位,加入珍稀动物的行列。

    人们以拥有一只鸡为荣,狗和猫的地位一落千丈。在公园里常见到牵着鸡散步的达官贵人。一只鸡的售价已高达上千美元。

    地球上惟一的那个鸡蛋更是价值连城,光是守护它的军队就有两个旅之多。这鸡蛋的妈妈是最后一个听到鸡王圣旨的,当时她正在下蛋,想把这个蛋退回到肚子里已经是不可能了,于是,她成了地球上惟一一个鸡蛋的母亲。人们将延续鸡的生命的期望寄托在她身上,人们给她吃最好的食物,为她建造了豪华的住宅,还让她上报纸上电视。

    这只母鸡日益显赫的地位渐渐引起了鸡家族其他成员的不满。同样是鸡,凭什么她吃的好,住的好,还能上电视?就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是,在某一天的上午,另一只母鸡违抗鸡王的圣旨,公然下了一个蛋。这只母鸡立刻成了全球新闻的焦点,她的待遇马上超过了前一只母鸡。

    鸡家族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紧接着第三个鸡蛋出生了。

    第四个鸡蛋问世了。

    第五个鸡蛋诞生了。

    第六个鸡蛋降临了。

    鸡王感到大事不妙,连忙再次降旨制止母鸡下蛋,但他已经控制不了他的臣民了。所有的母鸡都想比别的鸡过得好,她们拼命地下蛋。

    于是,保护鸡的法律取消了。

    没有人牵鸡去公园了。鸡又重新出现在餐桌上了。

    鸡王不甘心,还想继续降旨制止母鸡下蛋,被幕僚劝阻了。幕僚说:“没有必要。因为人类已经掌握了对付鸡不下蛋的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戴车匠

(汪曾祺)

    ①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

    ②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店里正面的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前面,是作坊。作坊放着两张车床。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现代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③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

    ④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人走到他的工作之中去,是可感动的。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

    ⑤有的时候,忽然,他停下来。那就是想到了一点什么事。或是刘长福托他斡旋一件什么事,那一头今天该给回话;或是儿子塾师过生日,该备一点礼物送去;或是澡堂里听来一个治风湿痛秘方,他麻二叔正用得着……似乎他每天派给自己多少工作,把那点工作做好,即为满意。能分外多做几件就很按捺不住得意了。他自然可以有时间抽一袋烟,喝两口茶,伸个懒腰。

    ⑥车匠做的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罐盖须严丝合缝,木理花纹不错分毫。做得了的东西,都悬挂在西边墙上,真是琳琅满目,细巧玲珑。

    ⑦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⑧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⑨这里的小孩子一年四季有各种各样的玩物:秋天的陀螺,夏天的水枪,春天的竹蜻蜒,过年的兔儿灯。特别是清明,吃螺蛳之后还可用车匠做的螺蛳弓射螺蛳壳玩。孩子们用竹箭的尖端把螺蛳掏出来吃了,用螺蛳壳套在竹箭上,一拉弓弦,哒的一声,螺蛳壳便射了出去。射得相当高,相当远。家家孩子吃螺蛳,放螺蛳弓,因此每年夏天总要从瓦楞里打扫下好些螺蛳壳来。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

    ⑩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八岁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⑪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