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舒缓,再舒缓一点儿

朱铁志

①紧张忙碌的生活,让人越来越感到疲惫乏味,越来越困惑于自己的价值追求。近年来,肇始于欧美的“慢生活”理念逐渐西风东渐,开始影响国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一些明智的青年开始放弃“漂泊”生活,将目光投向二三线城市,在那里寻找自己的价值定位和幸福生活。我以为,这是一种时代进步和观念更新的表现。

②我写过一篇文章,呼吁人们在一路奔波之中,稍微放慢脚步,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体会一番细腻的感情,让自己的精神小小地放逐一次。然而,直到现在,我自己也仍在生活的轨道上疾驰,周围朋友的节奏也丝毫未见放缓,似乎总有做不完的事情、开不完的会议、完不成的计划、没完稿的著述……一句话,总没见到那个期盼中的从容悠闲的日子。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塑造的流水线工人的形象,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所描述的曼彻斯特纺织工人的生活场景,正是国人当下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③慢生活理念之所以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也许正因为他们的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基本完成,他们更清楚“快节奏生活”的代价是什么,什么才是生活中最为可贵的东西。“过来人”的反思,对于刚刚起步的我们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对所谓的“生活品质”的追求,他们也不像某些国人那么疯狂:私家车多为普通的两厢车,在个人房屋占有率、奢侈品购买率、家用电器更新率等方面,也不那样高……我们的追求早已超出“基本需要”的范畴,演变成“无限欲望”的极度膨胀,这正是我们的节奏慢不下来,抑或是很多烦恼和痛苦的根源。

④150多年前,美国作家梭罗厌倦了社交界浮华可笑的生活,只身来到瓦尔登湖畔。一把斧子、一条绳子、一只钢笔、几打稿纸,是他携带的全部家当。宁静的湖水、翠绿的山林、鸣叫的鸟雀、奔跑的野兔,是他每天面对的外部世界。正是在这样一种简单宁静的生活中,梭罗深刻反思人类生活,写下了不朽名篇《瓦尔登湖》。在书中,他用优美的笔触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用犀利的语言嘲讽人类肤浅虚荣的生活,得出“需要其实很少”“欲望实在太多”的精辟结论。

⑤直到今天,“过简单的生活”一直是有识之士追求的目标。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呼吁人们放弃对外部世界过多的“敏感性”,倡导“钝感力”,希望人们适当遮蔽自己的感官,放弃部分“知情权”,回归宁静的内心世界,过充实而自然的生活。这样的声音多年来虽不占据主流,但从未停止,“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呼唤,依然鸣响在无数文人墨客的心底。

⑥正像一个财主家的对联说的那样:“放开眼界原无碍,种好心田自有收”。偏居一隅的土财主尚且有这样的见识,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们,却为了自己的无限欲望,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为名缰利锁所困,成为物欲的奴隶,异化为非我的存在,这是一种多么卑微可怜的生存状态!

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慢生活”值得我们悉心揣摩。其中最本质、最关键的,是重新界定自己的“需要”,冷静面对物欲的诱惑,不使“需要”演变为“欲望”,更不使“欲望”膨胀为永远无法填满的“欲壑”。如此,可使内心宁静,姿态从容;可以远离痛苦,笑看世俗;可以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能要什么、该要什么;更可以明白不需要什么、该放弃什么、该鄙视什么;可以真正提高生活质量,做回本真大写的“人”。

⑧在生活这道数学题面前,我们做惯了加法,现在到了学做减法的时候了。要尽可能从头脑中删除那些可有可无的内存,最大限度地为“需要”减负,不把自己变成“物”的奴隶,不使自己受制于世俗观念的约束,不把“自我”变成“非我”。要在个人和社会之间保持一个谦卑的自我,像梭罗那样,过简单而纯粹的生活,做善良而高贵的人。使生活舒缓再舒缓一点、简单再简单一点。唯其如此,才能有时间做高尚的事情,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1)、阅读全文,根据文意,分点概括“慢生活”的具体内涵。
(2)、梭罗远离浮世尘嚣,亲近自然,和一棵树对坐,与一朵云对话,过着简单而纯粹的慢生活,并写下不朽名篇《瓦尔登湖》。请你仿照第④段划线部分,为本文再补充一个事例。
(3)、小文在学习第⑤段时对“钝感力”一词产生了质疑,假如你是小语,请你根据文意并结合加点字帮助小文解决困惑。

小文:“钝感”一词给人一种迟缓、木讷的感觉。加之,现在是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倘若一味地封闭自我,岂不OUT了?

小语:不是这样的。

小文:哦,原来如此。看来今后还要细读文本,切不可望文生义或囫囵吞枣。

(4)、据媒体报道,杭州朱女士双十一因花费10万元清空购物车,被丈夫送往医院问诊精神科,经诊断,朱女士患有重度强迫性购物障碍,需要心理及药物治疗。

结合本文第⑦段及以下材料,请你写一段话劝说朱女士控制自己的物欲。(100字左右)

材料一:哲学家苏格拉底走在繁华的古希腊大街上,看着玲琅满目的商品,他不禁惊叹:“这个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东西是我并不需要的。”

材料二:断舍离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事件

       宋欣是一名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的白领,每天乘地铁上下班。在地铁上的工夫她都会关注微信里的朋友圈,看朋友晒孩子、晒出游、晒美食,不亦乐乎。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机,吃饭的时候看手机,开会的时候偷着看手机,睡觉前不看手机睡不着觉,连上厕所都要争分夺秒地刷微信朋友圈。                                                                                                                                                                                                (天津网)

      昨天中午,我在某百货公司的肯德基吃午餐,一对母子在我邻桌相对而坐。穿着校服的儿子一直微笑着刷着微信的朋友圈,母亲则聚精会神地打“全民飞机大战”游戏。半个小时过去了,两人未说一句话,甚至连眼神交流都没有,只在临走时,母亲说了句:“儿子,走吧。”(浙江在线)

      上海地铁公司日前公布一段惊险视频,一名女子在搭乘地铁的时候,由于醉心于看手机,竟然径直走下站台,跌至轨道,让人捏了一把汗。

                                                                                                                                                                                                  (《温州商报》)

【材料二】数据

                                                                                                                                                                                                     (艾瑞咨询)

【材料三】声音

       网友“迷茫的旅程happy敏儿”:很讨厌和朋友一起时,他们玩手机,忘记我的存在。(浙江在线)

       华泰里社区的朱阿姨:现在特别怀念以前的生活,女儿一放学就会跟自己聊天,聊学校的见闻,聊学习的感受,聊母女间的悄悄话。可是,现在手机改变了这一切。(天津网)

       某医院推拿科医生:如今接诊的颈椎病患者中,20至35岁的大学生和白领就占了“半壁江山”。而几乎所有的年轻病人都会对他说,他们喜欢长时间低头玩手机和iPad。(百度百科)

【材料四】观点

      “低头族”的产生源于他们对自媒体的依赖。媒体具有工具的属性,应该为人所用,而“低头族”却被工具所控制,出现心理疾病,患上手机依赖症,这都是过度使用自媒体造成的结果。(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丛春华教授)

       不夸张地说,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面前不自觉地低头,已经成了一种“现代病”,代表的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患有这种“现代病”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多。既然是病症,就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真到了呼吁人们看路看天看风景,不要甘做“低头族”的时候了。(媒体人  苑广阔)

       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玩手机”的“低头族”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自我约束,增强自控能力,树立理性使用手机的意识,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多与人交流。也可以通过培养其他兴趣,转移注意力等,来减少“低头”的时间。其实,现实世界很美好,很温暖,很精彩,只要你肯关掉手机,抬起头,就能感受得到。(时评人  曹改青)

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有一次,他从昏迷中被一种喘息的声音惊醒了。他听到病狼喘着气,在慢慢地向他逼近。它愈来愈近,总是在向他逼近,好像经过了无穷的时间。他始终一动不动地躺在那儿,静静地等着。它已经到了他耳边,那条粗糙的干舌头正像砂纸一样地摩擦着他的两腮。他的两只手一下子伸了出来,他的指头弯得像鹰爪一样,可是抓了个空。

       狼的耐心真是可怕。人的耐心也同样可怕。

       这一天,有一半时间他都一直躺着不动,尽力和昏迷斗争,等着那个要把他吃掉,而他也希望能吃掉的东西。

       当他又一次从梦里慢慢苏醒过来的时候,觉得有条舌头在顺着他的一只手舔去。他静静地等着。狼牙轻轻地扣在他手上了,扣紧了。狼正在尽最后一点力量把牙齿咬进它等了很久的东西里面。突然,那只被咬破了的手抓住了狼的牙床。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也慢慢地摸了过去……

       五分钟之后,这个人已经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了狼的身上。他的手的力量虽然还不足以把狼掐死,可是他的脸已经紧紧地压住了狼的咽喉,嘴里已经满是狼毛。半小时后,这个人感到一小股温暖的液体慢慢流进他的喉咙。后来,这个人翻了一个身,仰面睡着了。

阅读《几生修得到梅花》,回答问题。

几生修得到梅花

李榕桦

    ①在万紫千红的花的世界,梅花是最特立独行的一种。

    ②江南的冬天还未过去,寒风肆虐,雪花纷飞,万木都在沉睡之中,而梅花地在这时绽开一树树的花朵,向人们报告着春之将至的讯息。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③怒号的狂风不是不想吹灭她的火焰,漫天的大雪不是不想掩息她的娇媚,而她却在凌霜斗雪中更加灼灼有神。那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雪花,似乎成了她玉洁冰清的知音,心魂相印的伴侣。

    ④在无锡梅园观赏过梅花。走近梅花,你会感到诗意像潮水一样漫上心头。润如凝脂的红梅,洁如瑞雪的白梅,碧光盈盈的绿梅,明艳灿灿的黄梅,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彩的梅的世界。小小的花朵似乎不受半点尘埃的侵染,宛若俏然飘落凡尘的仙子,真正是冰肌玉骨。你若拿俗常的桃花、杏花和她们对照,越发显出梅花的脱俗。置身花下,你会被随之而来的清幽的芳馨环绕,使你立刻想到“暗香浮动”。梅花的香气不像梨花、水仙花那样肥硕袭人,它若有若无,清逸幽雅,它是那么婉约和内敛。观赏梅的枝干,姿态极美,有的疏影横斜,有的奇崛突兀,有的苍劲朴拙,有的狂放洒脱。怪不得古人说“梅以形势为第一”。

    ⑤最喜欢看那棵古梅,虬曲盘错,势如游龙。铁骨嶙峋、古朴苍劲的枝头,绽放着朵朵温润率真的红梅,那种强烈的对比给你以心灵的撞击,无法用语言描述。仿佛眼前的梅花是从悠远的历史深处走来,她曾与宋代林和靖相伴相守,在西湖孤山朦胧的月色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她曾和画家王冕相交,是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那幅墨梅的范本,在王冕精心经营的梅园里度过许多春夏秋冬。她是陆游一生痴迷的梅花,她是王维、苏轼、杨万里、苑成大他们曾经反复歌咏的梅花,她是被鲁迅识为“只有梅花是知己”的那一树,她是历代有道的君子仰慕钦敬、视为修养的典范,感叹“几生修得到梅花”的那一树。

    ⑥特立独行的梅花从历史深处走来,那冰肌玉骨的韵致,高标清雅的圣洁,横斜疏美的仙姿,傲岸坚贞的风骨,凌霜斗雪的意志,独步早春的气魄,铸成了华夏民族的心魂,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袭的品格和精神。站在梅花前,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境,还是陆游说得好啊,“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选自《青海湖》2014年第2期,原文有删改)

【注】①林和靖:林逋(968—1028),字君复,北宋诗人,谥号和靖先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皇帝亲自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来了。两个骗子每人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②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一点儿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叫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③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④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⑤“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⑥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最忆故乡年味红

①许多年过去了,每当回到故乡的家,我仿佛就看见父亲肩披一条汗巾终日忙碌的身影,依稀又听到门前街巷热闹的脚步声、鱼货叫卖声,邻里街坊带着浓浓虾油味的欢声笑语......

②上世纪80年代初,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到偏远的渔镇,父亲告别了赖以生存的渔业,将二十余年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大胆做了个决定:建屋开饭馆。原木屋旧址需重新设计门面,当时交通十分闭塞,父亲历经千辛万苦,一个人跑到外地,找到建筑市场,好说歹说用最少的钱委托他们将庞大、沉重的木石材运回渔村,之后日夜奔忙,终盖起三层水泥砖房,开起了渔镇最早的饭店。

③记得乔迁那天,正值年关前夕,整条街巷挤满了道贺的亲友乡邻,洋溢着喜悦和欢乐。在四周均为低矮的木房丛里,矗立于巷中的新房显得格外醒目、气派。一进门左边摆放案板菜样,右边为灶台厨房,中间过道设计成拱形门,里边摆两张桌子。左转上楼梯到二楼,偌大的空间可以摆四五张大圆桌。沿着扶梯蹬上三楼,那是全家人的卧室:父亲在右侧靠阳台狭小的一间,设计了两架竹床十字相横的方式,来节省空间干完活就在这间休息;大的一间留给了母亲、我及幼小的弟弟。

④那时家中的生意特别好,时常挤满了讨海回来的渔民。但开店异常辛苦,通常凌晨四点多父亲就要起床,挑着篮筐乘车到十几里外去买各种食材,然后匆匆赶回,放下满满的担子,早饭都来不及扒拉两口又马不停蹄地洗、切、熬、煮,进行分类、拼盘。当时家乡渔业繁盛,在大船拖网的渔民们,随潮水隔三岔五都会预定酒席名曰“做福”,来庆祝丰收。一到年关就更加忙碌,“分年”是家乡隆重的仪式,必备祭品为“十全十美”,全头猪、羊、鸡、鸭,大碗盘的鱼丸、太平蛋燕、鲜炸鱼、果蔬福橘等。乡人委托给父亲任何繁琐细小的事,父亲总是安排得井井有条……当踩着点把所有筹备的工作忙乎完,马上紧接着迎来中午的客人,因此都要到下午二点后,全家才得以吃午餐与休息片刻。

⑤晚间生意也是重头戏,需要制作大量的鱼九。只见父亲摊开大掌,立在砧板前像个主帅,一边动作,一边观察火候。那时,都是纯手工制作鱼丸,需将“马鲛”等鱼,削掉骨头、刺,留下好的鱼肉,剩余的骨头等另作鱼汤。父亲从小就学得各种娴熟的刀工,“哐哐哐”“切切切”不时在店中回响。我和哥哥、弟弟,轮流帮忙搅鱼粉,将切好的鱼块一个个放入搅拌机,由一人摇动手柄,另一人放鱼块,搅拌机内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一条条细细滑滑的鱼粉随着螺旋的动力向圆孔外流出,用手掂捏,显得细腻均匀。此时,父亲也已切剁好肉馅,随即在一个大缸里用他强有力的手臂将鱼粉与配置的面粉沿弧形甩了无数遍。随后,他带领我们包鱼丸。看他流利的两手快速地一捏、一舀、一包,顺势再将包好的鱼丸放入滚烫的锅中,我们都很羡慕。后来,我也学会了包鱼丸,甚至能在砧板前学会了剔鱼皮、去骨刺这些适合大人干的活。

⑥年前的客人比平时还多,家里忙乎得团团转,于是,母亲负责收拾桌椅、洗碗,我们有时也去端菜,端着盘子与汤碗摇摇晃晃到二楼,从热闹的人群中嫩生生地唤一句:菜来了......直到街灯笼罩了整条横街,犬吠声在深夜惊起,一家人的劳累才慢慢停歇下来。我们都到三楼入睡了,而父亲整理完所有的卫生,为第二天该做的事情做好盘算统筹,他才上楼躺下,不一会,整条小巷都可以听到他雷鸣般的鼾声。第二日天未亮,他继续挑起扁担出发了。

⑦最令人期待的春节来了!海风凛列,顽皮地将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风灯、喜灯吹得摇摇晃晃、红光四射。每每忙到大年廿八、廿九,我家才将店门关闭。父亲去采购年货,母亲置办新衣等。到了年夜饭晚上,父亲又亲自煮了我们爱吃的荔枝肉、南煎肝、梅蝶甜白粿等,待全家吃好了,我们便在鞭炮声声中提着纸花灯,大街小巷地去找小伙伴串门。暮色中,火红的灯笼与其他出外游玩的少年的灯笼相辉映,微弱的火苗在青石板跳跃着,像一串串寒冷夜空中相互眨眼的星星。初一拜年时,祖母、叔伯等递给珍贵的一角、二角、五角的压岁钱,可以惊喜整个冬天。那时,梳着羊角辫的我常常瞒着大人买了许多糖果,一颗一颗咀嚼着人生最初的甜美,而后将彩色的一张张糖纸叠得齐齐整整,闻着杨梅水果、菠萝奶白、桔子香糖等还遗留在纸上的丝丝清香,将它们或夹在书里,或与伙伴们交换。我尤其喜欢玻璃糖纸,有时一边闭着眼睛,一边透过玻璃纸那朦胧玄幻的红、黄、蓝、黑等色调,望向天空、瓦顶,世界在我幼小的眼里充满着无尽的神秘与憧憬。

⑧就这样休息几天,到了家乡正月初四开业大吉的日子,父亲又挑着扁担,开始了周而复始的营生。慢慢地,父亲的店名声在外,成为当时梅花古城的一张名片。也就在那些年后,父亲盘下了连着店面的后面一个房子,又添上一层,家里紧巴的住宿条件才得以改善。

⑨如今,家乡新房林立,车喧路阔,当年醒目的房子也早已隐没于其间。家乡的鱼丸已经产业化,拥有了流水线的机器。离家多年,每当忆起火红的年味,忆起锅碗瓢盆“叮叮咚咚”的交响声,一种鱼香就从心底漫溢而出。

(选自《海内与海外》,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