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西崇左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古人过年的“钱习俗”

倪方六

①在古代过年的“钱年俗”中,“压岁钱”是最重要的一种。古人是这样定义的:在过年时“赠小儿钱,曰压岁钱”。

②如何给小孩子压岁钱?通行的是小孩给长辈磕头拜年后,长辈就会递过准备好的压岁钱。其实,清代最讲究的是将钱用红线串起来,放在孩子睡觉的房间。据清蔡云《吴歈百咏》记载:“除夜将睡,以钱置小儿女枕边,名‘压岁钱’。”

③压岁钱包含着长辈对孩子的祈望,所以准备压岁钱时都要讨个吉利,多“以百为数”,即压岁钱一般一百文,既不多给也不少给,取“长命百岁”之意,故民间又称压岁钱为“百岁钱”。

④过年时流行的“钱年俗”还有“挂门钱”,这种“年俗”有些地方至今尚存。门钱,顾名思义是挂在门上的钱,又称“黄钱”、“红钱”,在民间眼里它是“喜钱”,但并不是真的流通货币,乃五色纸钱。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岁晚节物”条记载了当时的年俗:“至除夕,则比屋以五色纸钱、酒、果,以迎送六神于门。”挂门钱风俗是为了迎接门神,到后来挂门钱又被赋予抵御“疫神”的作用,成了避灾驱疫的需要,与门挂桃符是同一原理。

⑤因为放置手法的不同,挂门钱又叫“贴门钱”。乾隆《石首县志》记载,当地大年三十,“贴五采门神与桃符,并挂纸钱于门壁。”

⑥古代做生意的人家尤其重视挂门钱,将所贴的纸钱称为“利市钱”。光绪《曲江县志》记载,当在“除夕馈年,换新春联,贴门神、利市钱。”在挂门钱风俗基础上,还衍生出挂“散钱”——把钱挂(贴)钱到家中器具上,以图吉利。光绪《沔阳州志》记载,当地过年时,“家中器物均散挂钱纸,曰‘散钱’。”

⑦摇钱树,简称“钱树”,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神树,据说这种神树,古人希望钱能生钱,像树上结果子一样挂满枝头,稍微摇摇就会落下金钱来。然而,摇钱树的最初出现并非吉祥物,而是当随葬的冥器来使用的,在汉魏以前特别流行。之后“摇钱树”的概念被移植到过年风俗中。

⑧老北京人过去就有岁末挂“摇钱树”以祈年的风俗,那时家家都会准备“摇钱树”,其制作方法在《燕京岁时记》里有记载:“取松柏枝之大者,插于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谓之摇钱树。”在南方,过年也流行挂“摇钱树”,与门钱一样,挂在门上,以求新年金钱多多

⑨摇钱树制作起来并不难,但对普通人家来说还是挺费事的。于是以“摇钱树”为主题的年画应俗而生,“摇钱树”主题的年画成为旧时最受民间欢迎的年画品种之一

⑩在中国版刻年画中,不论哪一个画派都少不了“摇钱树”主题。如河南朱仙镇年画《贵富长久》,刻画的就是明初土豪、苏州人沈万三和夫人在观赏聚宝盆里摇钱树的情形。古人迷信,光有摇钱树不行,还得有聚宝盆将财聚住,因此在有摇钱树的年画上,大都能找到聚宝盆。

(选自《百科知识》2019年1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钱习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钱习俗中,赠给孩子的钱叫做压岁钱,压岁钱必须为一百文,体现长辈对小孩的祝福。 B、钱习俗还包括“挂门钱”,挂门钱又叫“贴门钱”,具有抵御“疫神”、避灾驱疫的作用。 C、钱习俗中以挂门钱的风俗为基础衍生出在家中器具散挂钱纸,以图吉利的挂散钱风俗。 D、钱习俗中很受画派欢迎的“摇钱树”主题年画也成为旧时最受民间欢迎的年画品种之一。
(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明确了说明对象,揭示了文章说明的内容,通俗易懂而又贴近生活,有趣味。 B、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作比较、引资料的说明方法,说明摇钱树制作简单且流传广泛。 C、第⑨段中加点词语,表示旧时最受欢迎的年画品种之多,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按逻辑顺序介绍“压岁钱”“挂门钱”“摇钱树”这三种钱习俗的相关知识。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在给小孩子压岁钱时,古人最讲究的是将钱用红线串起来,这样可以图个吉利。 B、“挂门钱”这种“年俗”在许多地方仍然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且史书有记载。 C、摇钱树,简称“钱树”,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神树,摇钱树的出现都是当吉祥物使用的。 D、在有摇钱树的年画上,大都能找到聚宝盆,表现了古人的迷信和对财富的追求。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菊花
      ①俗云:“赏菊之趣在于赏花。”菊花的颜色五彩缤纷,以黄、红、白、紫为主。黄的如“黄昏弄月”,金光灿烂,华贵雍容;红的像“金背大红”,绚丽夺目,热情奔放;白的有“白西施”,淡妆素裹,清洁怡雅;紫的是“紫玉莲”,苍劲有力,凝重浑厚。还有一种叫“绿牡丹”的,花呈绿色,青翠欲滴,恰似碧玉,煞是名贵。另有“墨荷”的黑紫堪称花中一绝;更有那“碧玉勾盆”,粉碧兼备,娇而不艳;“凤凰振羽”,红黄相间,娇娆多姿。各种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
       ②菊花的花形也是千姿百态,风貌迥异。这是由于花瓣的千姿百态所致。瓣分挂瓣、匙瓣、平瓣、管瓣四种。每一种又有内曲、反卷、龙爪、毛刺等形态。各种花瓣以一定规律进行组合,形成一种保持机体均衡、疏密相间的参差美,并由此构成了龙、凤、狮、虎四种栩栩如生的优美造型:龙类若舞若飞,潇洒俊逸,花儿内部短瓣紧抱,外部长瓣飘洒,像“龙盘蛇舞”;凤类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花儿内部花瓣疏松或紧密内抱,外部花瓣自然下垂,如“天女散花”;狮类威武雄壮,魁伟挺秀,花儿大部分为匙状花瓣,且长短不一,相互重叠,排列参差,变化多姿,如“醒狮图”;虎类则刚劲沉稳,充盈丰满,舌状花瓣回心而抱,呈层瓦复叠状,似虎爪捕食,如虎啸长天。
      ③菊花不仅娇艳多姿,而且用途广泛。不仅它的花序是一味名贵中药材,其嫩茎、叶、根亦可供药用。此外,还能做成各种精美的佳馔,如菊花肉、菊花羹、菊花酒、菊花糖等。这些菊花食品不仅香味俱佳,而且营养丰富。再者,杭菊还是驰名中外的清凉茶饲料。至于那自古就有“虫见愁”之称的除虫菊,则是效力极高的天然杀虫剂。菊花还有保护环境、净化大气的奇异功能,被人们赞为“空气的卫士”。
④菊花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有广泛的实用价值,确是一种值得大力发展的珍贵花卉。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钱理群
      ①读文学经典惟一的目的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②要读经典,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经典”。
      ③人在受教育时期,例如中学时期,读什么书,不是小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喝“酸酒”、吃“烂肉”长大,是可能成为畸人的。鲁迅因此大声呼吁,要给青年的阅读以正确的指引。提倡“读名作,读经典”即是一种导向:惟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④阅读经典,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像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
      ⑤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经典阅读的另一个方法,应是对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它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对语言的敏感和驾驭能力,也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⑥经典的阅读,说到底,是对“人”的发现与开掘。因此,他人的示范性分析,无论怎样精彩,都只能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经典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像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决定于你自己。
      ⑦年轻的朋友,打开书,请读吧!                                                                            

                                                                                                                              (选自《如何对待从孔子到鲁迅的传统》,有删改)

阅读《加碘盐有必要吃吗》的节选文字,回答小题。

加碘盐有必要吃吗

阮光锋

       ①有人说,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吃海产品,所以不需要吃碘盐。这是真的吗?吃碘盐真的会导致碘超标吗?

       ②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来看,不论是沿海居民还是内陆居民,都需要吃碘盐。

       ③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我们脖子上有个腺体叫甲状腺,它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具有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容易引发克丁病和大脖子病。

       ④碘的饮食来源主要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紫菜和海鱼等。不过,国际上公认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导措施就是食盐加碘。为什么呢?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低碘还是高碘地区,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于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因为这些食物虽然含碘量较高,但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而且海盐本身其实也不含碘的。在沿海地区,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的话,碘摄入量就会不足。所以,即便生活在海边,仍然需要食用含碘盐。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这是过于担心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正常饮食的话,普通人的碘摄入基本不会超过这个量。

       ⑤很多人认为碘盐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都不这样做,其实,恰恰相反。食盐加碘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的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盐中的碘添加量为20-40毫克/千克,而我国食盐的碘添加量低于这一标准,目前为20-30毫克/千克。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阅读《思想的微光》,完成下列各题。

思想的微光

    人的日常生活,常常是无序的。在无序的生活细节中,人的头脑常在无意间被“触头”触着,倏然生出一些小杂感。所谓“触头”:或是几节精彩的文句,或是与友人谈话时的意外撞击,或是某种情绪的突然漾动,或是一束小花对眼眸的一次撩动,等等,不一而足。

    人人都有这倏忽间的小念头,但大多数的人并不曾留意它,任其自生自灭了。

    而有一种人,特别敏于这种小念头,会备一支笔,几张纸片,将小杂感随手记下。其小79,感虽芜杂,但埋头展玩,也会看到几丝思想的微光。

    这种人或许就是人所称的作家。但我不管他们叫作家,我只把他们看成是特别注意生命体验的人。他们固执地把人的痕迹保留在生命史上,使生命的原野,青翠繁茂起来。

    有谁不希望美丽常在呢?然而,一朵花开得最艳丽的时候,也就是将要凋敝的时候;有谁不希望欣赏到美丽的全部呢?然而,时空的阻隔和人类认识及眼界的局限,人们看到的,往往是美丽的局部。

    于是,有人叹息,有人忧郁,甚至于无奈之后,沦入消沉和虚无。

    其实,花朵之后,便是果实。果实是美丽的另一种存在,是更沉雄更蕴藉更质朴的一种存在。旧的美丽在一个瞬间消亡,而新的美丽在另一个瞬间诞生;美丽是变幻而不息的过程,我们只须抱着不泯的希望和恒在的信念。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半夜醒来,发现海棠花在夜间开放得最动人最忘我,便感叹道:自然的关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但川端康成并未因此而黯然神伤,而是自言自语地说:看来,要好好活下去。

    于是,我为哲人的豁达而感动。时间会让我们看到美丽的全部,关键的,要永远热爱生活!

    有谁不希望春光永驻呢?不要说春天里花的开放、爱情的萌发、青春的灵动,单说那一片片春草,绿绿的,茸茸的,静时如毡如帛,动时如歌如蹈,看一眼,便顿消心中块垒,生一种莫名感动。然而,又有谁能留住逝去的春水呢,“一江春水向东流”,乃自然之法则。

    于是,有人叹息,有人忧郁,甚至于无奈之后,沦入消沉和虚无。

    其实,又有谁不热爱夏荫之宏阔,秋景之丰盈,冬雪之妩媚呢?痛苦的犁刀一方面割破你的心,一方面又掘出新鲜的血液,人类总是有新的所得。

    如果春天是________,那么,夏天便是________,秋天便是________,冬天便是抗争。希望、绸缪、品格和抗争,是人类摆脱命运束缚的必备四品。没有希望,便没有欲念,便不会有行动;没有绸缪,便没有韬略,行动便失之于盲目;没有品格,便没有纲纪,行动便常常误入歧途;没有抗争,便没有在痛苦中的最后冲刺,可能便一事无成。

    于是,如果只有春天,仅仅有希望,人类将始终是幻想国中的一尊美丽而无用的幼芽。

    有谁不愿长生不死呢?然而,一切生命最终都要面对死亡。

    于是,有人叹息,有人忧郁,甚至于无奈之后,沦入消沉和虚无。

    其实,死亡是另一种美丽。贫穷的、富有的、高贵的、低贱的,一切生之不平等,在死亡面前都归于平等;人类平等的法则,大概缘于死亡的昭示。而且,衰老的躯壳总不如婴儿更新鲜……

    讲一个悱恻的故事。一个老人坐在一个陌生姑娘身边,都无言地低着头,周围一片寂寥。突然,老人紧紧地握住姑娘的手:“别害怕,姑娘,我已经没有了欲念,只因你长得与死去的她太像,我想再把握一下已逝去的那一份情感。年轻时没有学会珍惜,认为什么都会再来,可什么都不会再来。”说完,老人便婴儿般地哭泣。姑娘正是一个恋爱中人,一下子明白了些什么,也紧紧地握着老人的手,呜呜地哭起来。

    我们明白了什么呢?死亡最大的功绩,便是让我们懂得了珍惜,珍惜现在,珍惜我们已拥有的生活!

文学类文本阅读, 完成各题。 

水乡寻梦

申琳

①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枕河人家……眼前是一卷水墨,耳边是摇橹咿呀,身处其中的人们不禁有点恍惚, 自己是在一幅中国画里吗? 这不正是梦里水乡的美丽图景吗?

②随着春风吹绿杨柳,同里、木渎……江南的水乡古镇总是游客盈门,人们都想把自己融入这令人如痴如醉的美丽画面。记不清来过多少次了,我的脚步还是不由自主踏入水乡的画框,我知道, 自己和那么多远道而来的游客一样,是来寻梦。

③可是,这水墨画般的梦里水乡,究竟承载着人们怎样的梦呢?

④“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儿时课本里的这两句古诗,让多少人梦到这样的水乡:小楼、深巷、杏花、春雨……这是美,这是一个清秀的、风姿绰约的江南。 自从读到这美好的诗句,水乡的杏花春雨,便时时打湿少年斑斓的梦。

⑤水乡的诗意,在水乡深处的粉墙黛瓦间,在高高的马头墙上,在一处处隔出来的幽静空间里。一树桂花,几株老梅,数块湖石……庭院也罢,天井也罢,水乡人家的院落无论大小,多有几处寄情自然的所在,抬眼处便有几许生机。至于其中寄寓的主人生活的情致,也“妙处难与君说”了。

⑥水乡的宁静让人感受真切。木渎古镇的虹饮山房,一墙之隔就是游人如织的山塘街,跨入院内,那纷杂的市声仿佛一下子被过滤掉了,连推开一扇窗户的“吱呀”声都听得格外分明。习惯了市井喧嚣的都市人,一脚跨进水乡小院,心头会突然一静,有一种回到少年时的故乡老屋,趴在板凳上一笔一画做作业的沉静。 白天,一束阳光明亮地射进门里; 晚上,一盏煤油灯照亮眼前的方桌,门外是白云悠悠,月光如水。在水乡的梦里,有多少人青春年少时的身影,有多少人夜深思念的故乡……

⑦小河蜿蜒,一条青砖铺地的小街,就傍在河边,小吃店、文具店、杂货店沿街依次排开。水乡小街的节奏是慢的,在清晨的薄雾中醒来,一块块门板拆下来,烧饼、馄饨的香味飘开去,街上开始晃动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蹦蹦跳跳的身影,清脆的笑声在空气中荡漾。太阳一点点升高,街上行人多起来,人们走走停停,向熟人打个招呼,在店前驻足观看。小街的每一个角落都是那样的亲切、悠然。闲暇时,倚在河边柳树上发一下呆,凝神看一条摇橹船“吱吱呀呀”地驶过,等回过神来,船也就在不远的前方随波荡漾。

⑧徜徉在水乡,远道而来的都市人仿佛回到了往昔的岁月。上学的路,是那长满青草的乡间小路,是那洒落一串自行车铃声的林荫道;放学后,是小伙伴一路追逐着奔跑过的田野,是远远看到的村庄林梢飘起的袅袅炊烟,是一路有着各种色彩、香味、声响的长长的街道。那是遥远而温馨的记忆。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把脚步放慢,从容地看看身边的风景,陪孩子慢慢长大,伴父母慢慢变老。

       ⑨在水乡静静的夜里,我渐渐懂了,这么多寻常人为何要来水乡寻梦……

(选自《人民日报文艺》,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