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江淮名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 ,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注释)①属:撰写。②进士第:考职进士,又叫进士及第。③翕然:形容一致,翕,也可以讲聚集。④南:意思是向南。⑤暝坐:闭着眼睛坐着。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无从书以观

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③门人弟子其室

④而以赴告同学者

⑤颐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3)、(甲)文中的宋濂和(乙)文中的杨时在求学的过程中对待老师的态度是相同的,这个相同点是什么?
(4)、两文写天气寒冷的句子是什么?写作目的分别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城市视觉污染  
                                                                                                              程 鑫
         ①污染是城市公害之一,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和视觉污染等。过去,人们只对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音污染进行了预防、治理和评价工作,对视觉污染并未予以重视。
         ②所谓城市视觉污染,是指城市建筑不美观、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色彩不和谐、园林雕塑无美感、人的精神面貌不佳等现象通过视觉给人造成的不快,从而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和危害。
        ③城市不仅是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进行创造活动的物质环境,而且也是人们为满足心理需要并具有审美要求的创造物。美观的城市建筑、合理的规划布局、和谐的色彩、典雅的园林雕塑艺术,都会令人赏心悦目,并使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有所提高。反之,就会给人们的视觉造成污染。例如,有的城市住宅楼的门窗像调色盘一样颜色杂乱,涂有广告的公共汽车不但过于刺眼,而且给本来生活在大城市已感到烦躁的居民更增加了一重烦躁。心理学家认为,色彩对人的思维、行为、举止、情绪、感觉和生理变化都有强烈的控制与调节作用。要是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不和谐的环境中,心情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容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从而导致健康水平下降。这就是视觉污染给人带来的损失。
        ④黑格尔曾说过:“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事实上,城市建筑的美感,确实能像音乐一般陶冶人的身心。从美学意义上讲,城市园林雕塑是静的舞蹈、史的碑碣、生活的浓缩、理想的延伸。如果园林雕塑讲究艺术,会促使人去思考、奋进,它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都是很大的。反之,则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视觉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总之,如果城市建筑杂乱、不美观,必将使人产生不愉快,长期这样,必将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这就是视觉污染带来的危害。
        ⑤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所形成的形象面貌,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连续展现, 这个展现是否和谐,对人的视觉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就十分和谐、合理,它有着瑰丽多姿的建筑和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是一座设计新颖、布局井然、设备完善和具有现代化交通设施的新型城市,给人愉悦之惑。如果一座城市的规划布局不合理,没有一个总体和谐的设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和谐,那么,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不和谐的环境中,人们的身心健康将会受到直接影响,这也是视觉污染带来的危害。
         ⑥在一个城市中,居民精神面貌的好坏,对人们的视觉也有一定的影响。像行为、仪表等,都属这一范畴。如果人们的精神面貌不佳,也将通过视觉给人带来不快,从而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要在城市中营造一种清洁、安全、和睦的社会环境和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⑦综上所述,对于城市视觉污染给人带来的影响,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应注意预防和治理,按“美的规律”建设城市,规划城市,力求使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达到一种和谐的美。(本文有删改)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动物也在全球化

    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技产品。追求同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来甚至还有可能使用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这事好还是不好。人们还在争论。

    ②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发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来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③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这种现象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已经引起了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论者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

    ④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域。这些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⑤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成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生物栖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有些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鱼得水,比如蟑螂、乌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

    ⑥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太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⑦由于人类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野生动物种群的基目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舍先生

汪曾祺

    ①北京东城乃兹府丰富胡同有一座小院。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现在大概已经很大了),到处是花, 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按季更换,都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自侍弄的。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老舍先生曾说:“花在人养。”老舍先生爱花,真是到了爱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无的了。汤显祖曾说他的词曲“俊得江山助”。老舍先生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俊得花枝助”。叶浅予曾用白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

    ②客人被让进了北屋当中的客厅,老舍先生就从西边的一间屋子走出来。这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里面陈设很简单,一桌、一椅、一榻。老舍先生腰不好,习惯睡硬床。老舍先生是文雅的、彬彬有礼的。他的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茶已经沏出色了,老舍先生执壶为客人倒茶。据我的印象,老舍先生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的。

    ③老舍先生爱喝茶,喝得很勤,而且很酽。他曾告诉我,到莫斯科去开会,旅馆里倒是为他特备了一只暖壶。可是他沏了茶,刚喝了几口,一转眼,服务员就给倒了。“他们不知道,中国人是一天到晚喝茶的!”

    ④有时候,老舍先生正在工作,请客人稍候,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你可以看看花。如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你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壁上挂的画。

    ⑤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章里提到过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如何画?白石老人只画了一脉活泼的流泉,两旁是乌黑的石崖,画的下端画了几只摆尾的蝌蚪。画刚刚裱起来时,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舍先生对白石老人的设想赞叹不止。

    ⑥老舍先生极其爱重齐白石,谈起来时总是充满感情。我所知道的一点白石老人的逸事,大都是从老舍先生那里听来的。老舍先生谈这四幅里原来点的题有一句是苏曼殊的诗(是哪一句我忘记了),要求画卷心的芭蕉。老人踌躇了很久,终于没有应命,因为他想不起芭蕉的心是左旋还是右旋的了,不能胡画。老舍先生说:“老人是认真的。”老舍先生谈起过,有一次要拍齐白石的画的电影,想要他拿出几张得意的画来,老人说:“没有!”后来由他的学生再三说服动员,他才从画案的隙缝中取出一卷(他是木匠出身,他的画案有他自制的“消息”),外面裹着好几层报纸,写着四个大字:“此是废纸。”打开一看,都是惊人的杰作——就是后来纪录片里所拍摄的。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亲自量,用一个香烟罐头。“一下、两下、三下……行了!”——“再添一点,再添一点!”——“吃那么多呀!”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了。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老舍先生的意见表现了他对人的理解,对一个人生活习惯的尊重,同时也表现了对白石老人真正的关怀。

    ⑦老舍先生很好客,每天下午,来访的客人不断。作家,画家,戏曲、曲艺演员……老舍先生都是以礼相待,谈得很投机。

    ⑧每年,老舍先生要把市文联的同人约到家里聚两次。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他的生日——我记得是腊月二十三。酒菜丰盛,而有特点。酒是“敞开供应”,汾酒、竹叶青、伏特加,愿意喝什么喝什么,能喝多少喝多少。有一次很郑重地拿出一瓶葡萄酒, 说是毛主席送来的,让大家都喝一点。菜是老舍先生亲自掂配的。老舍先生有意叫大家尝尝地道的北京风味。我记得有次有一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这道菜我从未吃过,以后也再没有吃过。老舍家的芥末墩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芥末墩!有一年,他特意订了两大盒“盒子菜”。直径三尺许的朱红扁圆漆盒,里面分开若干格,装的不过是火腿、腊鸭、小肚、口条之类的切片,但都很精致。熬白菜端上来了,老舍先生举起筷子:“来来来!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⑨老舍先生对他下面的干部很了解,也很爱护。当时市文联的干部不多,老舍先生对每个人都相当清楚。他不看干部的档案,也从不找人“个别谈话”,只是从平常的谈吐中就了解一个人的水平和才气,那是比看档案要准确得多的。老舍先生爱才,对有才华的青年,常常在各种场合称道,“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而且所用的语言在有些人听起来是有点过甚其词,不留余地的。老舍先生不是那种惯说模棱两可、含糊其词、温吞水一样的官话的人。我在市文联几年,始终感到领导我们的是一位作家。他和我们的关系是前辈与后辈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老舍先生这样“作家领导”的作风在市文联留下很好的影响, 大家都平等相处,开诚布公,说话很少顾虑,都有点书生气、书卷气。他的这种领导风格, 正是我们今天很多文化单位的领导所缺少的。

    ⑩老舍先生是市文联的主席,自然也要处理一些“公务”,看文件,开会,作报告(也是由别人起草的)……但是作为一个北京市的文化工作的负责人,他常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

    ⑪北京解放前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的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他们的“玩意儿”和睁眼的艺人不全一样。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盲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有出路,别让他们的“玩意儿”绝了。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盲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唱了一次。老舍先生亲自主持,作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当皮箱》。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话; 有一个牌子叫“鹦哥调”,句尾的和声用喉舌作出有点像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逗。这个段子和这个牌子,是睁眼艺人没有的。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

    ⑫北京有一座智化寺,寺里的和尚作法事和别的庙里的不一样,演奏音乐。他们演奏的乐调不同凡响,很古。所用乐谱别人不能识,记谱的符号不是工尺,而是一些奇奇怪怪的笔道。乐器倒也和现在常见的差不多,但主要的乐器却是管。据说这是唐代的“燕乐”。解放后,寺里的和尚多半已经各谋生计了,但还能集拢在一起。老舍先生把他们请来,演奏了一次。音乐界的同志对这堂活着的古乐都很感兴趣。老舍先生为此也感到很兴奋。

    ⑬《当皮箱》和“燕乐”的下文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⑭老舍先生是历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当人民代表就要替人民说话。以前人民代表大会的文件汇编是把代表提案都印出来的。有一年老舍先生的提案是:希望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那一年北京芝麻酱缺货。老舍先生说:“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不久,北京的油盐店里有芝麻酱卖了,北京人又吃上了香喷喷的麻酱面。

    ⑮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

    ⑯一九五四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

1984年3月20日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各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定走。”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火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妖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户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文言文阅读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鱼,溪深而渔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某不幸,少孤。先人为绵州军事推官时,某始生。生四岁,而先人捐馆[1]。某为儿童时,先妣尝谓某曰:“吾归汝家时,极贫,汝父为吏至廉,又于物无所嗜,惟喜兵客,不计其家有无以具酒食。在绵州三年,他人皆多买蜀物以归,汝父不营一物,而俸禄待宾客,亦无余已。罢官,有绢一匹画为《七贤图》六幅此七君子吾所爱也。此外无蜀物。”后先人调泰州军事判官,卒于任。比某十许岁时,家益贫,每岁时,设席祭祀,则张此图于壁,先妣必指某曰:“吾家故物也。”

  后三十余年,图亦故,某忝[2]立朝,惧其久而益朽损,遂取《七贤》,命工装轴之,更可传百余年,以为欧阳氏旧物,且使子孙不忘先世之清风,而示吾先君所好尚。又以见吾母少寡而子幼,能克成其家[3],不失旧物。盖自先君有事后二十年,某始及第。今又二十三年矣。事迹如此,始为作赞并序。

【注释】[1]捐馆:舍弃所居之屋,为死亡的婉称,即去世的意思。[2]忝:谦辞,有辱于的意思。[3]克成其家:能担负起持家治业的重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