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素质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4—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芯片)进出口趋势图(单位:亿美元)

2014-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芯片)进出口平均价格趋势图(单位:美元/块)

(摘编自海关总署、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二:

2019年的“516实体清单”事件,让华为损失惨重,但依靠海恩、鸿蒙、HMS(华为移动服务)等“备胎”,华为依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增长。2020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再次出台了出口管制新规,要求使用美国芯片技术和设备的外国公司,要先获得美国的许可,才可以将芯片供应给华为及其关联企业。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坦言,华为作为ICT(信息、通信和技术)的设备和终端公司,能够做好产品的设计、集成电路的设计,但是超出这些之外的很多能力华为并不具备。

的产业。华为海思具备的芯片设计能实际上,实际上,芯片产业链是个全球高度分工协作的产业。华为海思具备的芯片设计能力只是其中的一环,比如芯片代工制造就要依赖台积电机、中芯乐国际、三星等企业。据外媒分析,如果台积电的代工受到影响,华为或可将订单转向中资背景的中芯国际生产,使用国产设备完成一些芯片订单。不过中芯国际在工艺制程上与台积电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从美国此次的出口管制新规来看。这个第三方购买芯片的方式能否可行,也是未知数。

(摘编自《华为再遇生死时刻:芯片供应被掐断能否安全渡劫?》)

材料三:

中国的强项在于芯片的IC(集成电路)设计,但制造方面则远远落后。中国之所以在芯片切割制造方面落后,主要是因为工艺难度太大,再加上建设集成电路厂的投资弥巨,随着芯片集成度不断提高,这种投资只会不断加大。再加上很多切割设备需要全产业链通力合作才能生产制造,但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储备不足,甚至还有技术断层。美、日、欧洲又不肯出售相关设备,导致我国在芯片生产领域始终无法快速进步,必须长期依赖台湾地区的代工厂,即便如此,其实台湾代工厂的很多加工设备也是购买自美国、日本,或者由其提供相应的驱动软件。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市场问题。芯片制造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其纯利高达90%,而毛利则超过200%。芯片厂商每年必须投入巨资迭代产品,然后通过庞大的市场测试产品的可靠性,获得数据以后改进下一代产品。但中国的芯片业起步太晚,市场早已被美国把控,想要后来者居上,难度极大。

(摘编自《触目惊心!人所不知的中美芯片产业差距》)

材料四:

到2020年前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需求规模约为72万人,截至2017年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现有人才存量40万人左右,人才缺口为32万人。芯片人才的培养,从教育层面来看无非两个认识:一是数量上的重视。比如日本之所以牢牢扼守半导体产业供应链上游的地位,恰在于强大的教育作支撑。二是结构上的优化。不能只重技术应用层面而忽略研究算法、芯片等底层系统,要从资源配置和就业导向上纠正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普遍不愿意学习系统结构,而对计算机应用更上心的怪象。

芯片人才要在企业站上“C位”。对于企业来说,要在产教融合中唱大戏,要朝着百年基业去拼积累。一方面与高校等机构合作培养“订单式芯片人才”,另一方面在企业经营生产布局上“等得及”芯片人才的杠杆效用。储备并善待芯片人才、用好并管好芯片人才,这是相关企业从“挣快钱”中走出来的关键。

(摘编自《一颗“中国芯”,牵动亿人心》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9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回落,说明我国集成电路进口数量减少,国产芯片产量有所提升。 B、近七年以来集成电路都是我国大量进口的商品,贸易逆差巨大,2018年逆差已超过2000亿美元。 C、2014-2019 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均价都高于出口,反映出我国集成电路产品竞争力还不强。 D、2014-2019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出口额整体呈起伏式上升趋势,2020年进口额可能出现下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8年华为依靠多重“备胎”一定程度上顶住了封杀压力,今年美国商务部再出新规,华为突围之路不明。 B、中国的强项在于芯片的IC设计,如果解决了芯片制造的设备问题,就能消除中美两国芯片产业的差距。 C、我国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不愿意研究究算法、芯片等底层系统,而热衷于计算机应用,这需引起高度重视。 D、虽然2018和2019两年我国芯片出口额大幅增大,但芯片进口金额居高不下,可见我国芯片仍然相当依赖进口。
(3)、芯片供应被掐断,自主造“芯”是必由之路,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实现自主造“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先秦,商族起于东夷,周人起于戎狄,由夷狄而入华夏以主中原。秦人出于西戎而一统六国,汉朝设置“都护”经略西域。在隋唐,经过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胡汉交融,王朝统治者一改以往“贵中华、贱夷狄”的民族歧视,代之以“爱之如一”的平等态度。宋代到清代,王朝统治者提出“胡汉一家”“华夷无间”等思想,创制一系列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民族宗教法规和管理体制,奠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格局。

    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随着盛衰兴亡而断流中止,始终得益于中华文明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海纳百川,包容开放。判定一个民族是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标志,不是种族,不是血缘,不是地缘,而主要是文化。无论是作为“多元”的源头,还是作为“一体”的支撑,少数民族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接受者,更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历史上,先有印度佛教的传入,后有西方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华文明均对其接纳吸收,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主干,变外来宗教为中国化宗教。

(摘自《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当前,“一带一路”倡导日益成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而跨文化交流则有利于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基础。跨文化交流能够帮助不同民族求同存异,在更好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增加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培育不同文化间相互包容的精神特质。当前,世界各国民众接触到不同文化的成本日益降低,增进了各国民众之间的日常往来,有助于普通民众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文化主体间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以更客观开放的心态面对差异,消除文化偏见和误解,从而实现民心相通。跨文化交流的本质在于通过文化互通寻求理念共识,进而为国家之间实现互利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摘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与跨文化交流》)

材料三

材料四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普遍制定了适合自己本国国情的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建设规划相结合,使得各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属于上升期,他们在公路、铁路、建材、通讯等众多产业有着巨大需求,而这些恰好是中国产能丰富、技术领先的优势产业。

    作为中国向各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战略性平台“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提供投融资支持。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同时,中国抓住机遇,来解决我们产能过剩的问题,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下,沿线各国在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的同时,人民币在沿路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融资领域使用范围和使用规模将不断扩大,逐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过去,西部地区一直为东部地区提供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全力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逐渐东部发展起来,东西差距逐渐扩大。“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全力提升西部开放力度,为西部对外贸易和投资提供契机,扩大西部的贸易总量,从而促进西北、西南地区的经贸崛起以平衡国家对外贸易的区域格局。

(摘自《“一带一路”倡议推行的经济基础及其战略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出色的英语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是“比比皆是”。

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了汉语的处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我们的后辈可能不会再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我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让守护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了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