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
材料一:
洪涝等自然、地质灾害历来是危害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古老的文物建筑在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面前尤为脆弱。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古桥梁、古城墙、古民居等文物建筑,都是历经岁修、大修以及灾后重修才得以保存至今。我国文物建筑多为木构架结构,且分布区城复杂,许多位于山区、河流湖泊、沟谷区域,更容易在自然地质灾害中受损。一旦赶上极端天气,文物安全压力更是大增。
2016年中秋,受台风“莫兰蒂”影响,浙江泰顺的文兴桥、文重桥、薛宅桥被洪水冲毁。我们当时第一时间通知当地居民注意抢救保护被冲散的廊桥木构件。在大家的努力下,三座廊桥大部分木构件、石构件第一时间被搜寻回来,保证了廊桥后期的修复可以使用原构件,再对抢救回来的原构件进行检测分析。我们综合考虑构件受力特征和构件残损的情况后,对糟朽和开裂严重的伸臂梁、木拱架、木平梁等构件采用墩接、镶补、拼接和铁件加固的方法进行处理。保证其可以再次使用。如今,廊桥以崭新面貌重新回到老百姓身边。
要持续发挥古建筑的作用,需要付出巨大的维护成本。从李冰修建都江堰以来,后人坚持每年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维护。形成了包括岁修、大修、特修和抢修在内的维护保养机制。每年岁末,堰官利用枯水期对工程进行“体检”和“治疗”称之为岁修。隔几年,对整个工程“全面体检”,对看不见的水下破损进行修理,就是大修。都江堰成为世界遗产后,对它的日常监测更加科学化。
岁修与大修,对古老的文物建筑安全十分必要。要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将文物建筑的抢险加固和保护性设施建设纳入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总之,我国不可移动文物需要细致的呵护,形成一套完整的预防灾害方案,方能“延年益寿”。
(摘编自黄滋《岁修机制为古建“延年"》)
材料二:
随着贴金工序的结束,沈阳故宫大政殿彩画工程日前竣工,这也意味着沈阳故宫古建筑油饰彩画保护修复一期工程全部完成。该工程于2013 年初正式启动,工程范围为大清门、崇政殿、左翊门、右翊门及大政殿共5处建筑。
沈阳故宫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 年,自上世纪50年代修缮后,大政殿彩画已近70年没有修缮。由于保护不善和管理不当,以及当时的经济能力有限,上世纪50年代的修缮改变了部分彩画纹饰,新绘制纹样质量较差、笔触祖糙,而且部分使用了现代材料。而这部分现代材料劣化性状与传统材料不一致,导致出现了起甲、变色、发黑的状况。又进一步影响了原有彩画的保存现状。
古建筑修缮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尽量使用原材料、原工艺来进行修缮,什么地方坏了就修什么地方,而不是进行整体、全面修缮。第二是遵循可逆性的原则,就是维修之后要让别人知道哪些修过,哪些是原始的。
大清门,崇政殿、大政殿油饰彩画保护修复工程的保护设计和修缮工作严格遵守“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原则。在材料上,坚持使用传统矿物质原材,主要有群青、石绿等;在形制上,一方面以原有彩画为基础,同时参考历史资料并结合清代官式做法进行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大清门、崇政殿、大政殿的历史原貌;在工艺做法上,多次组织召开油饰彩画工程专家论证会,聘请国内具有优秀彩画施工技术的匠师参与,坚持采用传统的清代官式彩画工艺做法,确保地仗及彩画的质量。
(摘编自辛阳《古建修缮,不求“返老还童”》)
材料三:
据统计,山西73%以上的古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险情。古建告危,附属在古建筑上的壁画情况亦岌岌可危。山西现存壁画约2.4万平方米,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及外在环境的改变,这些珍稀罕有的文化遗存出现了断裂起甲、空鼓酥碱等多种病害,其中相当一部分险情严重。此外,一些古村落虽未废弃,但村中现代化新房比比皆是,传统风貌被破坏殆尽。
虽然山西古建筑保护一再被媒体及各地文物管理部门重视,但真正实施起来难上加难。文物主管部门也承认,大量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尚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原因有二:一是缺少资金;二是缺少人才和技术。
为了拓宽融资渠道,山西省曲沃县2010年出台了《古建筑认领保护暂行办法》,组织、鼓励、引导民间资金认领保护古建筑。古建认领,有效破解了“文物部门有心无力,民间力量有力无门”的难题,为文化遗产保护找到了一条好出路。山西文物部门拟将核心、精华的古建筑保护起来,把省保以下的文物全部放开,借助社会力量来维护。而山西省文物局则建议,地方政府应负起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市县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让文物建筑有人负责、有计划、有钱养护和维修。此外,山西拟出台《文物建筑构件保护管理办法》,让有关部门在监管时“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对破坏行为进行制约。
“许多本应挽救与保护的古建筑,却在城镇化建设浪潮中遭到破坏。”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门就堿镇化过程中古建筑及古村落保护与利用进行过调研,指出:对于古建保护,首先要摸清存在的问题,梳理出当地古建筑及传统村落的分类、分布及发展变化趋势,研究其发展客观条件和内在相关因素。其次要立足于当地经济文化特点,确立“古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驱动力模式,形成兼顾各方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系。第三是在规划建设上进行探索,在保持古建筑和村落特色、特征和时代风貌的基础上,形成城镇化建设类型和利用模式。
(摘编自邢兆远、李建斌如何留住历史的记忆》
材料一:
“民宿”作为一个“舶来词”于2014年7月开始,拥有相关搜索热度。在政治、经济、资本环境良好的大背景下,客栈民宿市场日益火爆,及至2016年8月,“民宿” 的搜索指数超过了“酒店”。
因为“民宿”具有由“主人文化”带来的当地特色化体验,住宿空间高度个性化、体量小而美的特点,如今越来越多人旅行时选择“民宿”——这种非标准化住宿形式。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民宿的发展迎合了当下“自由行”的热潮。
从提供民宿的企业来说,民宿相较于标准化住宿,更容易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不同的地缘环境,不同的装饰风格,不同的风俗习惯,都能天然地打包、呈现出受到“自由行”游客欢迎的产品形态。特色化住宿迎合了出行用户的关注点多样化的特点,“特色”逐渐成为影响出游决策的重要因素,正如民宿预订OTA大鱼自助游的宣传语“为一张床,赴一座城”,昔日的小众市场快速扩张。与此同时,我国在线旅游渗透率持续快速提升,在机票、酒店、景区门票等格局稳定的情况下,民宿的流量入口价值逐渐显现,为在线旅游创新企业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在万亿级周边游市场中抢占一部分市场份额。
表一:用户预订民宿关注点分布
关注事项 | 关注比例 |
价格便宜 | 64.4% |
居住体验特别 | 51.2% |
装修/建筑风格多样 | 47.9% |
房间洗衣做饭功能设施齐全 | 37.4% |
和陌生人社交 | 17.1% |
入住灵活 | 15.6% |
表二:2015年中国客栈民宿分布(家)
(摘编自《2016-2017中国客栈民宿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材料二:
由于乡村旅游民宿发展时间较短,尚存诸多问题。
首先,民宿经营涉及旅游、安保、卫生等诸多方面,由于缺乏主管部门,需要地方多头管理,难免出现责任推诿、监管不力的情况。再者,目前,国内尚未出台针对民宿从业的具体法律法规,不能对整个行业的规范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其次是民宿产品。一是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民宿除了满足基本的吃饭、睡觉需求外,个性化、特色化并不耀眼,乡野、风俗、乡情、文化等要素无法做到有效融合。二是基础设施不健全,目前,民宿经营者多是乡村农民各自为政,自我发展,财力上不足以完善娱乐、购物、交通、卫生等旅游基础设施,眼界上不足以做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规划与布局。
最后,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一是建设与经营过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多数经营者只看到了经济利益,环保、绿色等理念被弃之不顾。二是游客数量的持续增多直逼环境承载能力。乡村民宿吸引的游客数量与日俱增,部分地区超过环境承载量,这将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冲击,进而造成不可修复的危害。
(摘编自王璐《乡村旅游民宿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材料三:
台湾南投县民宿观光协会总干事、民宿主人陈巨凯认为,有些地方对民宿的认识存在很大问题。“台湾平均1家民宿只有4个房间。我到浙江莫干山随便住一些民宿,发现每家都超过20个房间。到天津看一些民宿,有的超过70个房间。”他说,民宿的界定应该是小而美的,能够为游客提供独特和精致的体验,而不应该追求酒店化经营。民宿一定要有特色,这可以来自建筑风格,也可以来自“主人风格”。如果建筑缺乏特色,则“主人风格”可以弥补,例如设定专门化的有意思的主题体验。民宿的重点不在硬件,而在软件,应该通过全面而细致的服务,让客人回忆、回味、回头。
(摘编自《海南日报“民宿要小而美 令人感动回味”》)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