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一天快过去了。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骗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圈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压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撒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注释】①本文写于1993年,时年作者汪曾祺73岁。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跳读课文,然后填写下面有关课文内容和结构的思维导图。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两句话,体会汪曾祺“平淡”“有味”的语言风格。

①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

②年,就这样过去了。

(3)、根据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判断下列哪段文字选自他的作品。
A、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B、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C、这些“女将”都生得顾长俊俏,浓黑的头发上涂了很多梳头油,梳得油光水滑。脑后的发髻都极大。发髻的大红头绳的发根长到二寸,老远就看到通红的一截。
(4)、对于本文的写作,有两名同学向作者提出了修改建议。请你选择一名同学的建议进行回复。

小安:文章开头连用5个“没有”,让故乡的元宵变得极无生趣。后来,好不容易有了“送麒麟”的,却又“一点也不叫人兴奋”。作者这样写,冲淡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我觉得可以删掉5个“没有”的内容。

小兴:我觉得文章中介绍“草巷口吹糖人的”“北市口捏面人的”“天地坛拉‘天嗡子’的”等内容都能表现出故乡元宵节的风俗,不应该一笔带过。

举一反三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 使 这也 算 一 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 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④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⑤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⑦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⑧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课外文学作品阅读

一夜胸针

乔 叶

    那是一枚菱形的胸针,银色的表面上贴着一些人工制造的亮晶晶的小颗粒。

    它是在邻居女孩英子的衣服上出现的。被斜别在英子的外套上。以现在的审美观来判断,英子真是有点儿东施效颦。然而当时,在仅仅七岁的我眼里,她却俨然若西子捧心。

    真是美呀。我一遍又一遍暗自惊叹。玲珑剔透的小“珠宝”衬着玫瑰红的衣色,犹如黎明的露珠流淌在纯净的花瓣中,让我的眼睛深深的痴迷和沉醉了。

    “让我戴一会儿吧。”我真想对英子说,但是我始终没有开口,我自卑而倔强的性格决定了我不会那样开口。可是,胸针的光彩和魅力又决定着我的羡慕和渴望。

    这枚小小的胸针,从此便成了唯一能够照亮我笑容的太阳。不过,我也清晰地感觉到,我的笑容之后有一重隐隐的阴影。尽管那阴影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并不知道

    一天晚上,妈妈让我去英子家借东西。不知道为什么,英子家的大门半开着,却没人在家。就在我转身要走的一刹那,我突然看见英子的外套就挂在院子里的晾衣绳上!

    鬼使神差。我一步步地走到外套前,迅速找到了那枚胸针,然后从容不迫的把它取下,揣在自己的口袋里。真的,我一点儿也没有惊慌。我沉稳地,若无其事的走出了英子家,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个轻车熟路老练至极的小偷是我吗?

    是我吗?我没有深问下去,也不敢深问下去。那一刻,我只认识这枚胸针。我已经不认识自己了。

    回到家里,所有紧绷的神经方才在内部真正地松弛下来。我飞快的吞完晚饭,早早地钻进了被窝。借着昏黄的灯光,我小心翼翼的把胸针戴在了内衣上,想细细的欣赏一下。可是,我还没来得及好好地看一眼,就听见有脚步声推开了卧室的门,并且越来越近,终于在我床前停顿下来。

    我双眸闭合。“你不舒服吗?”是妈妈。“没有啊。”我假装惺忪地睁开眼。 “我总觉得你好象不太对劲。” “没有啊。”我的手压住胸针,仿佛它会萌生出翅膀,展现到妈妈的眼帘中。妈妈的手探到了我的额头上。 “你干什么呀,妈。”我口气微烦,神情灿烂,“我真的很好。”

    妈妈疑惑着,终于走了。聆听着自己咚咚咚的心跳声,我终于明白自己做的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不错,这枚胸针现在已经属于我了,但是,它也就此被改变了以往幸福的命运。因为,只要它植根在我黯淡的手掌中,它就丧失了在众目睽睽之中绚丽的权利。从此,只要它陪着我,它就只能呆在黑漆漆的被窝里,或者,呆在最里层的内衣上,再或者,呆在只有我一个人的阳光下。

    它已经失去一枚胸针的意义,变成了一块压在我心头的巨石。对我来说,与其说它是一件美丽的首饰,不如说它更象是一种煎熬的刑具。

    我虐待了这枚胸针,也作践了我自己。我用精神的折磨和良知的痛苦来获取对这枚胸针的占有,实在是用金丸打雀。——何止是得不偿失?

    鬼使神差。我又一次想起了这个词。其实,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鬼,如果说有鬼,那鬼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意味着人自己的私欲。同样,世界上也许从来就没有神。如果说有神,那神在很大程度上讲也只能是人在私欲上对自己的清剿和拯救。

    我已经做了自己的鬼,为什么不可以做自己的神

    第二天一早,我悄悄地把胸针塞进了英子家的大门缝里。之后,又支起耳朵敏感了好几天,直到确信无人揪住我的这个“小尾巴”,才慢慢地恢复了常态。

    也许是这件事情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从那以后,我对首饰的感觉一直很淡远。因为我明白:一件首饰无论多么珍稀,多么昂贵,它永远都只是一件首饰。它永远都不应当也没有资格占据一个人的主流——心田的宁静和灵魂的平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槐抱柳

袁省梅

    ①你见过这样的树吗?

    ②本是棵槐树,扭曲的躯干,黑铁般的外表,龟裂的表皮,半腰里却被谁挖走了般,凹陷成一个马槽般的大坑。偏偏就在那大坑里长出了一棵柳树,枝条越长越大,夹在槐树横横竖竖的枝条间。(A)风沙把村里村外的树都击打地枯死了,却在槐抱柳跟前没了奈何。

    ③槐抱柳活着,也有一部分死了,死了的是槐树的一半,长在槐树怀里的柳树却活的好好的。这棵树是五里柳最老也是唯一的一棵树。没有谁不知道这棵树多少岁了,就像不知道王长信老人多少岁一样。

    ④人们都很忙,忙着搬家。人们说,五里柳不能住了,风沙要把人都给埋了。王长信老人说他不走,他说那些空荡荡的院子房子不让他走,五里柳不让他走。老人说,我走了,谁管这棵槐抱柳呢?

    ⑤王长信老人每天从很远的地方担水,给自己喝,给槐抱柳喝。

    ⑥都走了,就剩咱俩了。王长信老人给树浇着水,给给笑,五里柳就剩咱俩个活物了。老人把这棵树当成人了。王长信老人浇完树,又去挑水了。村里,地里,老人种了好多棵树苗。老人说,我就不信风沙能跑过咱。老人叨叨着,五里柳不能只有你和我啊。咱得把风沙撵走,得让房子是房子院子是院子,得让鸡飞狗跳鸟叫人闹。

    ⑦一场风沙过后,五里柳又是死寂一片,树苗东倒西歪的,有的连影子也吹刮到很远的地方看不见了。(B)村口的槐抱柳就担心,戚戚地把满身的结疤都瞪成了大大小小的眼睛寻找老人。槐抱柳担心风沙把老人也吹刮得歪倒了。沙梁上老人呵呵地笑,我的命硬着哩,不怕。

    ⑧老人在沙梁上,挖了更深的树坑,把一棵棵倒了的树苗扶起来,压实,浇水。老人说,我就不信撵不走沙,不信这树活不了。

    ⑨恣肆的阳光里,老人提着铁锹,担着水桶,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地在沙梁上忙碌。

    ⑩槐抱柳安心了,安安静静地没有一丝声息。老人再给老树浇水时,老树就对老人说,您也是一棵树,会走的树。老人呵呵呵呵笑得开心,粗糙的手抚着老树,说,我是树,咱都是树,五里柳要有好多的树。槐抱柳满枝头的叶子就哗哗哗哗响了起来。

    ⑪然而有一天,老人没有来。太阳在天上肆无忌惮地滚着,从东滚到西,老树都没看见老人,老树的每个枝条都耷拉的没了精神。老树开始担心起来。没有老人,五里柳就真的完了。老树忧愁地想着。

    ⑫夕阳给五里柳罩了一件金线银丝般的外衣时,老树看见了老人。老人晃晃悠悠地担着水,说,不服老不行了,得叫他们都回来,回来栽树。老树看着老人,满树的枝条都担心地揪扭成了一团。

    ⑬第二天,老人果然唤来了四五个人。老人和这几个人回到村里。老人摘下一把猩红晶亮的大枣给这几个人吃。那是老人栽种的沙枣树上结的大枣。

    ⑭老人说,好吃吧?老人说,不能白吃,你们得帮我栽树。吃一颗枣,栽一棵树。

    ⑮那些人看着沙梁上的树,说,栽树栽树。我们都栽树。把五里柳的人都唤回来栽树。

    ⑯老树看见老人脸上狡黠的笑,一层一层地堆积。老人悄悄地给老树说,不急,他们会回来的。五里柳还是五里柳,你信吗?

    ⑰果然,更多的人来到了五里柳。人们栽树累了,就坐在老树下,望着槐抱柳说,树老成精哩,有槐抱柳护佑着五里柳,五里柳就不会被黄沙埋了。

    ⑱老树说,老人才是精哩,他是五里柳的精魂。

    ⑲老人呵呵呵呵地笑着,靠着老树的槽坐了下去。

    ⑳老树看见老人慢慢慢慢地坐在了它的怀里。

    21 老树用它糙糙的、却温暖的“马槽”,像抱柳树一样,抱住了老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山脊

谈歌

    ①褐色的大山裸露着粗壮的骨骼,暴虐的山风狂笑着在绵延几十里的山脊上疯跑。

    ②年轻的副部长沿着崎岖的山路攀上山来。十几个随从紧紧跟在他的身后。两年以后,这里若再找不到新的矿点,十里之外,那座赫赫有名的、喧腾了半个世纪的矿山,就要弹尽粮绝,永远地归于沉寂了。

    ③年轻的副部长仰头望去,目光焦灼。

    ④山脊上,3座几十米高的钻塔,逼入云端。

    ⑤两个月前,这3台钻机被47条汉子推上山脊,在海拔数千米的高山上,引吭高歌。过了一个月,钻机的歌声低哑了。这一个月见不到蔬菜,喝山涧里的泥汤汤过日子,山脊上的汉子们无法忍耐了。

    ⑥请假走了一个,又走了一个,又走了……还有人要走。年轻的分队长急哭了。

    ⑦这天,年近60岁的前任分队长从医院里跑出来,上山了。走了的7个人,也被这凶神似的老汉像逃兵一样带了回来,满脸惭愧。

    ⑧大队派人追到山上,央求老汉回去。

    ⑨“软骨头的都走,我不走!”老汉吼。

    ⑩47条汉子齐声吼:“老汉不走我们也不走!”

    ⑪老汉笑了。钻进的歌声又重新雄壮起来……

    ⑫年轻的副部长终于攀上了山脊,挥一把汗,检阅着他的士兵。最后,目光盯住了满身泥浆的老汉,皱一下眉,叹口气:“您的身体?”

    ⑬老汉笑了:“不碍。”

    ⑭“您还是下山的好。”副部长用商量的口气说。

    ⑮老汉收住笑,摇摇头:“找不到矿我不走!”

    ⑯副部长从秘书手里接过挎包,取出两瓶“五粮液”塞到老汉手里,说:“少喝点。”

    ⑰老汉笑弯了眉:“找到矿再喝。”

    ⑱副部长告辞下山,走下去十几步,又停住脚,回头望,老汉正含笑望着他下山。

    ⑲一年零9个月过去了,山脊上钻出了大矿。

    ⑳最后3个月,老汉瘦成了一根柴。他一手按着腹部,一手扶着机台,豹子一样的眼睛盯着旋转的钻杆。47条汉子流着泪,在老汉越来越弱的吼声里干活。终于,在新大矿发现的第二天,老汉说了句“大家喝五粮液”,便含笑倒下了。

    21 喜报和丧讯同时发出。

    22 大队领导来了,年轻的副部长也来了。

    23 还未起灵。47条汉子让老汉安睡在山脊上,那两瓶酒,被47条汉子轮换拿着,洒在老汉周围。一下子温顺了的山风,默默地从老汉身上掠过,带走了浓郁的酒香。

    24 年轻的副部长,缓缓地走到老汉身边,猛地跪下,伏在老汉身上,悲痛欲绝地哭喊着:“爹——!”

    25 凄绝的喊声,在山脊上传得老远,老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候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②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2000年2月初,我向上海文艺出版社郝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郝先生对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同样出版四卷本《周有光语文论集》,并由他自己担任编辑,不过要我大力协助,我把这件事报告给周先生,他也很高兴。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转交给出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因为这些文章是周先生的著作,我很愿意做一点编辑加工,弹不到什么名利。这部论集出版时,没有具体说明由谁主编,只在“出版说明”里提到“论集的编选工作主要由北京大学苏培成同志担任”,这就足够了。

    ③我和周先生很快就 开始了论集的编选。周先生极为认真,经过多次商讨,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前三卷收入单行本著作,第四卷收单篇论文。每一卷文稿先由我复印做编辑加工,整理好后由先生审定。周先生同意后,再寄到出版社。我、周先生和出版社三方面合作愉快,工作进展顺利。论集出版后,郝先生亲自带着样书来京,我们一齐到周先生家。周先生专注地翻看样书,表示满意。至此,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

    ④2007年5月,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开展人文社会科学奖的评奖活动。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按要求买了三部《周有光语文论集》,亲自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申请参评。事有凑巧,过了不久,我收到吴玉 章基金会的聘书,聘请我为这次评奖的评委。我被分在语言学著作评选小组,组长是胡明扬先生。八月份,评选开始。我所在的小组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座谈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锡良说:“我认为,在语言学类参评的图书中,只有《周有光语文论集》够得上特等奖!”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专家的相应,这部书最后被评为特等奖。

    ⑤在那次评选活动中,有一部参评图书是《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胡明扬先生要我仔细看看这部书,提出初步的意见供各位评委参考。我认真读了这部书,可是有的地方自己也拿不准,就想起了周先生,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把书转给周先生,没几天就收到了 先生写来的读后意见,指出:“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不妥。这种旧说法,不符合事实。汉字中有假借字和形声字,都表音,而且数量大。汉字是表意和表音是音意文字。”“书中胡乱混淆语言学和文字学,不妥。文字学在逻辑分类上属于语言学,但是语言学的理论不能胡乱用于文字学。”

    ⑥虽然这部作品最后未能获奖,但书中引用的美国学者D.S白瑟拉托《文字以前》中的话引起了周先 生的注。周先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很想读一读。他对我说,你看看北大图书馆有没有。我到北大图书馆一查,还真有,于是借出来给周先生送去。那时周先生已经102岁了,正在生病住院,我到医院把书交给他。这是本很厚的英文书,不到半个月,周先生就把书读完了。这令我十分敬佩。

    ⑦今年6月,周有光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的信件118封。《语文书简》出版后,语文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给我发来邮件,谈了他的读后感。他说:“昨天一口气读完了《语文书简》,才知道您和周先生之间的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我也从中获得做人、做学问的许多教益。”我受了他的鼓励,就写了这篇文章,用以自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