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陕西省延安市富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节炎是冻出来的吗?

①春寒料峭时,看到穿短裙的姑娘,老人们常说:“这样会冻出关节炎的,年轻时不觉得,年纪大了膝盖就会疼。”其实,关节炎的产生与受冻无关。

②人到40岁时,负重关节都会有一些骨关节炎的病理改变。一些过度使用的情况,比如职业损伤、运动过量等,关节会提前到达使用寿命,提早出现骨关节炎。除人之外,差不多所有脊椎动物都会发生骨关节炎,只有两种呈倒悬体位的哺乳动物不患此病,那就是蝙蝠和树獭。这种普遍性提示我们,与其说骨关节炎是一种疾病,不如说是一种关节对于磨损的自然反应。大多数关节炎都与关节达到使用寿命有关(骨关节炎),一些少见的关节炎则是由于免疫系统紊乱而攻击自身关节组织所致(自身免疫性关节炎), 此外也有微生物感染所导致的化脓性关节炎,但没有因为寒冷导致的关节炎。关节炎患者在受凉后可能会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让人误以为寒冷是导致关节炎的罪魁祸首。

③老百姓常说的“关节炎”或者“风湿”其实在医学上多为骨关节炎。骨关节炎是发病率最高的骨关节病。根据国外资料,在X线普查中,55岁以上有骨关节炎的X线表现者高达80%,而65岁以上人群中,骨关节炎的临床患病率达68%。为什么骨关节炎这么普遍呢?

④人体的关节也和很多商品一样有“使用寿命”,如果年龄达到了关节的使用寿命,关节处的软骨会变薄,软化、失去弹性,甚至碎裂、剥脱,软骨下的骨质增生并形成骨赘(即所谓“骨刺”),最终导致关节疼痛、关节僵硬和活动受限,这便是骨关节炎。

⑤高龄、肥胖、雌激素缺乏、骨密度异常(骨质疏松与骨硬化)、过度运动、吸烟、维生素D缺乏,以及创伤、关节形态异常、关节周围肌肉无力、反复的应力负荷等机械因素,是目前已知的几乎所有骨关节炎发病的危险因素,但没有证据表明寒冷是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

⑥关节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便是关节痛,而疼痛加重往往和天气变化、潮湿受凉有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目前学界还存在争论。新近的研究证实了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疼痛的程度分别和环境温度和气压的变化有关,尽管这种关联强度不是很强。研究者还认为关节疼痛可能与关节周围组织的顺应性,关节液的粘滞性,以及关节周围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改变有关。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是精神心理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由于天气变化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而负面情绪可以降低疼痛阈值,因此使人感受到疼痛,也许正是寒冷时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加重,才使大家误认为寒冷是患上关节炎的原因吧。

(1)、填空。

①第②段中所说的“这种普遍性”是指

②第③段画线的句子是为了印证这一结论。

(2)、第⑤段中的“几乎所有”是作者修改时加上去的。作者为什么要加上这一词语?
(3)、新近研究认为,造成骨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的原因是什么?其可能的原因又是什么?
(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蝙蝠和树獭不得关节炎病是因为它们的身体呈倒悬状。 B、免疫系统紊乱或微生物感染是关节炎病的罪魁祸首。 C、“骨刺”的产生主要与骨关节的“使用寿命”有关。 D、天气寒冷会导致关节疼痛这种说法或许是有道理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

神秘的人体“天网”

    ①常言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意思是说,在人类社会中,一些坏人在作恶以后,自以为能侥幸逃脱,但最终还是鬼使神差地被缉拿归案,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个天网,使得坏人终究得伏法认罪。冥冥之中究竟有没有天网?这暂且不论。科学家发现,人类社会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天网,在人体里竟然真的存在!

    ②前不久,德国科学家在观察人体免疫系统对付细菌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在那些被人体灭菌勇士白血球杀死的细菌周围,经常会看到一些丝状体物质。起初,他们以为这是显微镜的镜片不干净导致的观察错觉。但后来他们发现,这些丝状物总是在细菌进入人体后,很快就出现在细菌周围。它们相互缠绕,构成了网。这些网就像蜘蛛网那样,能够迅速把细菌横七竖八地粘在上面,从而将细菌擒拿。随后,这些网就密切配合人体白细胞里的其他物质,把被擒拿的细菌毒杀或者吞吃掉。

    ③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由丝状体物质构成的网还能对人体内健康的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实验发现,在对付病毒的战斗中,有一种细胞分泌出来的蛋白酶在同细菌作战的时候,有时候会伤及无辜,给人体健康细胞造成伤害。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伤害事件的发生,这个网凭借自身的粘性,主动把这些蛋白酶集中到病菌密集的局部地方,帮助它们认准来犯之敌,同时避免误伤健康细胞。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由丝状体物质编成的网,在发挥完杀敌和护体作用后,就自行化解,神秘地消失了。

    ④为了搞清楚人体免疫系统内部发生的这一神奇现象,德国科学家把目光锁定在了一种叫做中性粒细胞的身上,因为“天网”总是出现在它们周围。中性粒细胞已是人体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员: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大约有白血球5000~10000个,这其中,中性粒细胞就占了55%~70%。他们也知道,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病菌的能力,是人体内抵御病菌最出色的勇士。但中性粒细胞究竟与“天网”有没有关系,还是个未知数。在电子显微镜下,德国科学家对一群中性粒细胞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有细菌的环境里,会马上被唤醒并向细菌围拢。当它们靠近细菌后,先前没有出现的“天网”不久便悄然出现了,但在没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则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唯独不见“天网”的踪影。

    ⑤科学家通过细致观察和辨认,最后揭开了谜底。原来,白血球里的中性粒细胞在发现细菌入侵的敌情后,会马上奔赴疆场,与细菌拼杀。这些投入到疆场的中性粒细胞注定要成为烈士,因为它们就像是过河的小卒,从不知道退路在哪里,而且它们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这些投入疆场的勇士,在与细菌拼杀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便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丝状体物质。众多勇士的丝状体物质缠绕在一起,就构成了细菌难逃的“天网”。让人惊讶的是,构成“天网”的丝状体物质,恰恰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

    ⑥人体内由DNA编织的“天网”被发现后,这种奇特现象立即触发了许多医学家的联想和灵感。他们发现,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迷案,现在看来可能与人体“天网”有关。例如医学上有一种叫做先天性黏液稠厚症,它的特点是人体肺部的分泌物过于黏稠,很容易堵塞人的呼吸通道,使人断气而亡。奇怪的是,那些分泌物中总是有数量极大的DNA.长久以来,医学专家只知道这种疾病肯定和基因有关,但其中的疾病制造内幕总是弄不清楚。现在,他们才明白,这很可能是中性粒细胞在肺部抛出的“天网”过密、过多导致的。

    ⑦科学家认为,人体“天网”的发现,为人类研究自身免疫系统和相关疾病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但现在只是一个开端,因为人体“天网”本身还有许多谜题待解,如究竟是什么信号会促使中性粒细胞抛出它们“天网”的;细胞内的DNA又是通过什么路径被释放出来的;当它们把细菌一网打尽之后,又是怎样神秘消失的……等等。尽管如此,科学家坚信,这个惊人发现,定能为人类健康带来福音!

(选自《知识窗》)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每天进步一点点

赵华

    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博士传授了成功最简单的方法﹣﹣每天进步一点点。

    每天进步一点点,听起来好像没有冲天的气魄,没有轰动的声势,可细细地琢磨一下:每天、进步、一点点,那简直是在默默地创造一个意想不到的奇迹,在不动声色中酝酿一个真实感人的神话。

    撑杆跳高王子布勃卡的纪录是一厘米、一厘米升高的;110米跨栏飞人刘翔的速度是0.01秒、0.01秒加快的。一个骄人的成就来自于一点一滴的进步,有赖于一步一步地积累。

    每天一点点地进步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天天都有目标,时时都能努力,人人都可为之,仅此而言,已弥足珍贵。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最初也许只有一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天壤之别,原因就在于平时进步积累的多与寡。每天自学一小时,一周就是七小时,一年累计365个小时,几年下来就可以完成大学本科课程的学习。每天用5分钟改进自己的工作,每周5个工作日都这么坚持改进,几年下来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行家里手。虽然每天只进步一点点,但每天都超越了昨天,如此日有所进、月有所变,用心写好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加号,不论钻研什么学问、从事什么工作,都能享受胜利的喜悦,达到理想的高峰。

    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并不容易,因为任何丝毫的进步都不会从天而降,都不能唾手可得,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贵在每天,难在每天。“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要耐得住寂寞,不因收获不大而心浮气躁,不因目标尚远而情移心摇,而应具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就要顶得住压力,不因面临障碍而畏惧退缩,不因遇到挫折而垂头丧气,而应具有攻坚克难的勇气;还要抗得住干扰,不因灯红酒绿而分心走神,不因冷嘲热讽而犹豫停顿,而应有专心致志的定力。

    每天进步一点点,使每一个今天充实而又饱满;每天进步一点点,终将使一生厚重而充实。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2年第7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善良的种子

    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⑩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种爱

丁丽梅

    ①认识陈家老四,缘于我婆婆。婆婆来我家小住,我下班回家,陈家老四正站在我家院门口,跟婆婆热络地说着话。

    ②陈家老四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亲过世早,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已另立门户。他们与他感情一般,与母亲感情也一般,平常不怎么往来。只他和寡母,守着祖上传下的三间平房度日。

    ③他没正式工作,蹬着辆破三轮,上街帮人拉货。婆婆怕跑菜市场,有时会托他带一点蔬菜回来。他每次都会准时送过来,看得出,那些蔬菜,已被他重新打理过,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婆婆削个水果给他吃,他推托一会,接下水果,憨憨地笑。路上再遇到我,他没头没脑说一句,你婆婆是个好人。

    ④他却得了绝症,肝癌。穷,医院是去不得的,只在家里吃点药,等死。精气神儿好的时候,他会撑着出来走走,身旁跟着他的白发老母亲。小区的人,远远望见他,都避开走,生怕他传染了什么。他坐在我家的小院子里,苦笑着说,我这病,不传染的。我们点头说,是的,不传染的。他得到安慰似的,长舒一口气,眼睛里,蒙上一层水雾,感激地冲我们笑。

    ⑤一天,他跑来跟我婆婆说,阿姨,我怕是快死了,我的肝上积了很多水。

    ⑥我婆婆说,别瞎说,你还小呢,有得活呢。

    ⑦他笑了,说,阿姨,你别骗我,我知道我活不长的。只是扔下我妈一个人,不知她以后怎么过。

    ⑧我们都有些黯然,春天的气息,正在蓬勃。空气中,满布着新生命的香,叶在长,花在开。而他,却像秋天树上挂着的一枚叶,一阵风来,眼看着它就要坠下来,坠下来。

    ⑨我去上班,他在半路上拦下我。那个时候,他已瘦得不成样,脸色蜡黄蜡黄。他腼腆地冲我笑,老师,你可以帮我一个忙么?我说,当然可以。他听了很高兴,说他想在小院子里种些花。你能帮我找些花的种子么?他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见我狐疑地盯着他,他补充道,在家闲着也无聊,想找点事做。

    ⑩我跑了一些花店,找到许多花的种子带回来,太阳花,风仙花,虞美人,喇叭花,一串红……他小心地伸手着,像对待小小的婴儿,眼睛里,有欢喜的波在荡。

    ⑪这以后,难得见到他。婆婆说,陈家老四中了邪了,筷子都拿不动的人,却偏要在院子里种花,天天在院子里折腾 , 哪个劝了也不听。

    ⑫我笑笑,我的眼前,浮现出他捧着花的种子的样子。真希望他能像那些花儿一样,生命有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⑬一晃,春天要过去了。某天大清早,买菜回来的婆婆突然说,陈家老四死了。

    ⑭像空谷里一声绝响,让人怅怅的。我买了花圈送去,第一次踏进他家小院,以为定是灰暗与冷清的,却不,一院子的姹紫嫣红迎接了我。那些花,开得热情奔放,仿佛落了一院子的小粉蝶。他白发的老母亲,站在花旁,拉着我的手,含泪带笑地说,这些,都是我家老四种的。

    ⑮我一时感动无言,不觉悲哀,只觉美好。原来,生命完全可以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存活的,就像他种的一院子的花。而他白发的老母亲,有了花的陪伴,日子亦不会太凄凉。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陆军医院的青年医生尼娜·弗拉基米罗夫娜坐在她寝室里的小桌子旁边,翻着她那本厚厚的淡紫色的日记本,里边是她用优美的斜体字所做的记录:

1920年8月26日

今天救护列车送来了一批重伤员。一个头部受伤的红军战士被安置在病房角落靠窗的病床上。他只有十七岁。……此外还有一张似乎是他亲笔写的纸条:

拜托诸位同志,在我战死的时候,请通知我的家属:谢佩托夫卡镇调车场钳工阿尔焦姆·柯察金。

他从八月十九日被炮弹片打伤的时候起,一直处在昏迷状态中。明天阿纳托利·斯捷潘诺维奇要给他做检查。

8月30日

柯察金仍然没有恢复知觉。现在已经把他移到专门病房去了,那里都是将要死的人。一个叫佛罗霞的女护士差不多成天地坐在他身旁。她原来是认识他的。他们从前在一起做过工。她对待那个病人多么温存呀!不过,现在连我也觉得他是没有希望的了。

9月26日

今天有人叫我到楼下的接待室里去,我看见两个姑娘在那儿等着我。其中一个很漂亮。她们要看柯察金。她们是冬妮亚·杜曼诺娃和塔季亚娜·布拉诺夫斯卡亚。冬妮亚这名字我是知道的——柯察金在说梦话时常常喊着她。我允许她们进去见他。

10月8日

今天柯察金第一次独自到花园里去散步,他屡次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出院。我告诉他说快了。那两个姑娘一到接见的日子就来看他。现在我明白他疼痛的时候为什么不呻吟的道理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呻吟时,他回答说:

“您读读《牛虻》,就明白了。”

10月14日

柯察金出院了,我们十分亲切地互相道别。他眼睛上的绷带已经去掉,只是前额还包扎着。那只眼睛是失明了,不过从外表上看不出来,同这么好的同志分手,我感到十分难过。

向来就是这样:病人好了,就离开我们走了,而且希望不再回来见我们。临别的时候,柯察金说:“还不如左眼瞎了呢,我现在我怎么打枪呀?”

他仍然一心想着前线。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三木小记

梁衡

①“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物人相通,世界是一个有机体。所以才会见物思情,由物及理;才有艺术,才有哲学,才有朱子格物、达摩面壁。其实,我们不一定行万里、读万卷,只要稍微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它就会对你微笑,开示出一点什么道理。

在院里遇见一株桃树

②本来,这院里的树都是为美化环境而栽的,有很多碧桃,只为看花,不为结果。但今天从楼下路过时竟发现了一株果实累累的桃树,我怀疑是园林人进货时混进了一株真身。它像一匹溜出了马厩的野马,逃脱了平时果园里整形、压枝之类的管束,身心舒畅,红果满枝头。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惋惜那些天真烂漫的梅花,被扭曲绑扎成奇形怪状的盆景,大哭三日,发誓要将它们全部松绑,放归大地,正是此意。

③昨夜风雨,桃子落了一地,我随便捡起一颗便是蜜汁横流,尝了一口,一下勾起小时候的山野记忆。怕有半个多世纪没有邂逅过这种味道了。七分甜,二分酸,还有一分难言。因为平常吃的桃子都是商店里买来的,多是反季节的温室大桃,就算是应季的桃子,也是未熟时就摘了下来,留出了运输的时间,等到了你的嘴里,白马非马,已不是原来的味道。这桃子经过化肥农药的变性,加上路途遥远的疲劳,还有冷藏后的冻馁,它在强颜欢笑 , 以一个疲惫之身来满足你的口腹之欲。只不过因为你没有尝过最本真的桃子,便以为它就是这个样子。而眼前的这一树桃,既不是供人赏花的碧桃,也不是作为商品培养的肥桃。它回归自然,吸取泥土之香,承受日月之华,酿造出了一颗颗真桃、原桃。正当那些桃液饱满,薄薄的皮都快要被撑破时,恰好来了一个幸运的我,看到了它们。

④原来世界上的事物,千好万好,自然最好;千变万化,美在一刹。最甜的瓜在地头,最好吃的桃在树下,蓦然回首忽相遇。

抬头看见一丛荆条

⑤这是一个干部大院。我每天散步时要经过一个小坡。坡顶上长满了凌霄、迎春、连翘、樱花、牡丹、玉兰,都是些富贵之木。一年一年,秋有红叶春有花,一团锦绣无尽时。

⑥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坡顶上还有一丛荆条树。它黄褐色的枝干钻出地面,紧紧地吸抓在坡堮上。叶扁而薄,花小而碎,跻身在这些华木荣花之间显得很不协调。让我吃惊的是它的枝条。按常规应该只有筷子或者手指般粗细,它却有一握之粗,十分强壮。大概是它特别能吃苦的山野基因突然遇到了水饱肥足的条件,便发育得格外硕壮。可惜它生错了地方,这个院里几乎没有人认识它。

⑦荆条是一种最普通的野生灌木。八岁以前我生长在农村,放学后的一项任务就是上山割荆条。背回家后连枝带叶弯成手臂粗、半尺长的“荆条把”、晒干备用。它枝细叶干,木坚而韧,是引火的好材料。放入炉膛里再加上几铲子煤,投进一根火柴,拉几下风箱,就火苗狂舞,呼呼有声。这时,袅袅炊烟起,饭菜满院香,是农家最享受的时刻。当然它还有其他用途,即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大到屯粮的粮仓、盖房的篱笆、担土送肥的箩筐,小至孩子们的背篓、灶台上插筷子用的插兜。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就是充当乡村教师手中的教鞭。它挺直细长,无论是敲着黑板认字还是敲哪个顽皮学生的脑壳,都很应手。这都因了它柔韧、刚劲、能伸能屈的个性。

⑧后来,在书里读到了“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对荆条又有了新的认识。廉颇持功自傲,与蔺相如争名斗气。而相如则以国事为重,处处屈身相让。一日,廉颇突然觉悟,便背着一把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本是准备让对方用荆条抽身来解气的,但这荆条并没有派上用场。相如连忙将廉颇扶起,宽容大度地唱了一出将相和。荆条虽没有抽在廉颇的背上,却抽在了千万人的心上,在史书上留下了深深的一痕。从此,“负荆请罪”成了谦诚自责、光明磊落的象征。

⑨我每天还是照旧走过这个斜坡去散步,但是自从发现了头顶上方的这丛荆条,每过其下,总有一种上悬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味道,会仰头向它行一个注目礼,有时还要发一会儿呆。散步的人们仍是围着那些华贵的牡丹、玉兰拍照留念,少有人注意到这丛卑微的荆条,也叫不出它的名字。然而它劲枝挺立,紫花低垂,静静立于华木之中,不以出身山野而自卑,却因曾登临庙堂而益刚,昂首坡上,威仪四方。

⑩我独爱这荆条出瘠贫而益增其坚,入富贵而不改其韧,柔条绕指可亲可近,长干如鞭,威严自重。它来自山野,以布衣之身而执公卿之责;它植根青史,铜干铁枝尽显纯朴绵长的古风。

小摊上的实心竹

⑪一日逛街,见竹一节,拇指粗细,三寸之长,拈之沉沉,并不空心。问之为何物,曰“实心竹”,不觉大奇。向来说竹,“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从未听过有什么实心之竹。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有竹之初本来也是实心,在山间与它木竞争,追探阳光,拔身比高,为节省体量,减少自重,渐成空心。为保结实,便每隔尺许生一竹节,遂成现在这个模样。这就是达尔文说的,万物总是向最完善处进化。竹虽进化,但它不忘初心,留下了少许原始的实心之竹,藏在深山人未识。现在随着旅游商品的开发,它逐渐显身于世。竹本有许多可爱之处,现又加一实心之奇,不由人不动心。

⑫现在摊上卖的实心竹是供人把玩的,类似人们手中转的核桃、玉件。但我觉得这节实心竹远比珠宝古玩更珍贵。你想,它为史前的孑遗之物,体积虽小却珍如恐龙。这三寸之物凝聚了一个物种的进化史,包含了竹子的前世今生。我取一根在手,润滑清凉,抚之如玉,嗅之如兰,古意悠远,初心依旧,色泽照人,于是买了几支。我和摊主说,他现在卖的只是裸竹,可依竹之虚实两性,于其身刻两行字:

虚心待人人人归,

实心做事事事成。

⑬如此,游人买去,无论做纪念品还是赠送大小人物、政商民等,皆合口味。一握在手把玩乾坤,滋养精神,定能增价十倍。摊主听了,喜不自禁。

⑭我说:“待明年再来,买你的有字之竹。”

(《光明日报》2023年8月11日,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