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家的树

①不用说,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只有松柏,才能挺立在严寒中,擎起一树清郁的墨绿。可是,小时候,只记得松柏总是种在一些大户祖茔的墓地上,每回经过,就觉得雪地里的黑松林,特别神秘,特别恐怖,黑黝黝里面藏着些什么,心里认定那些松柏不是属于我们的。读书之后,书中有数不尽的松柏颂歌;不管书上怎么说,我还是喜欢活在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树。我喜欢柳的娇柔、榆的粗犷、白杨的潇洒,我喜欢槐、椿以及各种常见的树木,我还是不喜欢松柏,总觉得松柏不是我们的。直到我走出了家园,跋涉过千山万水,看遍了人世的冷暖沧桑,渐渐地,我才懂得:松柏是多么可傲的树!

②松柏,挺立在山峦最高处,与白云絮语,与天风唱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树产出一种生命的风范来。它站在高处,超脱于红尘之外,让群树仰望,仰望而无法企及。松柏,虽然享有无数的赞颂,却也承担着千古的寂寞啊!在红尘之中,那些不甘寂寞的人,却想借着松柏的风采,让自己伟大起来,崇高起来,这是何等的自私和愚昧啊!因此,一想到老家的原野上的那些松柏被种在坟地里,我就为它们感到屈辱与难堪。可是,我也更懂得:为何在大风雪的旷野中,松柏要傲然挺立,擎着一树墨绿抗拒严冬的淫威了。是的,冬天的淫威,可以让柔弱的暂时低头却永远征服不了顽强的生命

③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那些树木,当然,我更想念老家的人,想起那劳苦而沉默的人们许多熟悉的面孔,就浮现在我眼前!那与我血肉相连的亲人,您们可好?三十多年的岁月,三十多年的动乱,可曾把您们摧折?知道吗?今天对你们,我是如何地想念!

(选自台湾作家郭枫的《老家的树》)

【注释】①(祖茔)(yíng):祖坟。

(1)、作者先写自己不喜欢松柏,再写自己赞颂松柏,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2)、第①段写“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的作用是什么?
(3)、文中“生命的风范”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第②段文意从三个方面概括。
(4)、结合全文的主题来看,本文中的“严寒”和“松柏”各象征什么?
(5)、对于松柏,你能联想到哪些名句或诗句,请写出一两句。
举一反三
记叙文阅读,回答相关问题

水边的文字屋

①小时候在田野上或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忙忙碌碌的,就像一个人家真的盖房子,有泥瓦工、木工,还有听使的小工。一边盖,一边想象着这个屋子的用场。屋子盖起来了,大家嘴里发出噼里啪啦一阵响,表示这是在放爆竹。然后,就坐在或跪在小屋前,静静地看着它。终于要离去了,孩子们会走几步就回头看一眼,很依依不舍的样子。回到家,还会惦记着它,有时就有一个孩子在过了一阵子后,又跑回去看看,仿佛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流浪了一些时候,现在又回来了,回到他的屋子,他的家的面前。

②再后来就有了一种玩具——积木。

③我用这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积木,建了一座又一座屋子,与田野上用泥巴、树枝和野草盖屋子不同的是,我可以不停地盖,不停地推倒再盖——盖一座不一样的屋子。我很惊讶,就是那么多的木块,居然能盖出那么多不一样的屋子来。除了按图纸上的样式盖,我还会别出心裁地利用这些木块的灵活性,盖出一座又一座图纸上并没有的屋子来。总有罢手的时候,那时,必定有一座我心中理想的屋子矗立在床边的桌子上。那座屋子,是谁也不能动的,只可以欣赏。直到一只母鸡或是一只猫跳上桌子毁掉了它。

④屋子就是家。

⑤屋子是人类最古老的记忆。

⑥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其实,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都和家有关。幸福、苦难、拒绝、祈求、拼搏、隐退、牺牲、逃逸、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家有关。成千上万的人呼啸而过,杀声震天,血沃沙场,只是为了保卫家园,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像高高的槐树顶上一个鸟窝不可侵犯一样。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看到的一个情景:一只喜鹊窝被人捅掉在了地上,无数喜鹊飞来,不住地俯冲,不住地叫唤,一只只都显出不顾一切的样子,对靠近鸟窝的人居然敢突然劈杀下来,让在场的人不能不感到震惊。

⑦家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

⑧当我长大之后,儿时的建屋欲望却并没有消退——不仅没有消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感悟的不断加深,反而变本加厉。只不过材料变了,不再是泥巴、树枝和野草,也不再是积木,而是文字。

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⑩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里碰得头破血流时,我就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虽有时简直就是铩羽而归,但毕竟我有可归的地方——文字屋。而此时,我会发现,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⑪多少年过去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自己的屋子。

⑫我想,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概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我是一个在水边长大的人,我的屋子是建在水边上的。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背影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 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
        ⑥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954年10月2日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撤。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独。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品紫砂壶

余显斌

    ①一个茶人,拿着一把紫砂壶,泡上一壶茶,坐在古柳大树下的青石上,有一口没一口地喝着,简直是山水田园般的生活。这一刻,什么名利,什么得失,都已了无踪迹,心中唯有茶花如雪,清香细细,唯有蝉鸣声声,山泉溅溅。

    ②周作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不是山中饮茶,是都市茶寮饮茶。山中饮茶,当用紫砂壶,与田园生活,与篱笆豆角的山村风光很是吻合。

    ③陶渊明诗歌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时,茶饮还不普及,紫砂壶更未出现,否则“归去来兮”的他,捏着一把紫砂壶,在东篱下一边品茶一边观赏着菊花,真有一种“人淡如菊”的情态。

    ④紫砂壶的出现,要晚于许多茶具,譬如邢瓷、青瓷、兔毫盏等。可是紫砂一出,后来居上,竟然成为一品茶器,也成为文人的喜爱之物。文人,竟然将一把紫砂壶,当作一方宣纸世界,作为抒发情感的对象。于是,造壶已经不只是匠人之事,也成为一些文人写诗填词之余的爱好。

    ⑤紫砂壶能葆茶香,能提茶味。明末文震亨谈论紫砂壶的妙处时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紫砂壶让茶香清新如初,毫无异味,毫无变更。紫砂因茶而兴,茶也得紫砂而香远益清。

    ⑥文人收藏紫砂壶,已不仅仅是为了品茶,更是为了在闲暇之余,在竹影琳琅、绿影映墙之时,拿在手里细细把玩,修身养性、涵养品德。紫砂壶也因之成为文人梦寐以求的茶具,甚至千金难求,罕如美玉。紫砂壶名家供春所制紫砂壶,清朝时期成为极品。雍正年间的状元周澍曾得到一款供春的紫砂壶,绘画著文之余,泡茶独品,清雅非常。此壶价钱,用他的文字描述:“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年,则值金一笏。”

    ⑦紫砂壶古朴厚重,如君子的为人;紫砂壶外实内虚,如君子的品德;紫砂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特质,如君子的________。文人赞美紫砂壶:“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

    ⑧这说的是紫砂壶,也是中国文化的君子风度。

    ⑨一品的紫砂壶,一品的君子人格。

(选自2019年5月1日《中国教师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春韭

关立蓉

①春初的韭菜,生于土中,长到四五寸,茎白叶绿,绿油油一片。柔和的春风挽着轻盈的春雨,惊醒了菜园里的苗,那一地的葱翠摇曳着细长的身子,在春光中翩翩起舞。

②在古代,春韭被列为时蔬的第一位。古人在每年的正月初八这天,把韭菜和肉一起炒,再裹以薄饼而食用,称之春饼,这是春天的美食。

③这凡俗美味,因为有了诗人的衷情,又平添了一份温婉和雅致。

④春日某天,南朝诗人沈约偶有闲情逸致,褪去褒衣博带,着件短衫,察看自家菜园,但见亭亭玉立,葱茏一地:初菘向堪把,时韭日离离。诗人忍不住剪去一把韭菜,想到割取还能速长,心生欢喜:野蔌剪不尽,春风吹又生。

⑤但,山肴野簌众多,它又如何脱颖而出呢?还亏了南朝隐士周彦伦(周颙)的现身说法,拉上了卫将军王俭和文惠太子萧长懋同台献艺,可谓“春韭”的最强代言人。卫将军问山中隐居人:“卿山中何所食?”颙曰:“赤米白盐,绿葵紫蓼。”文慧太子问:“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隐士的几句作答,何其让人神往,粗茶淡饭,戒荤全素,也可以色彩缤纷,清苦中独享一份清静。

⑥到了唐朝,诗人与韭菜就发展出更深的缘分了。杜甫访问老友卫八,卫八是位处士,以山野之味待远道而来的好友,雨夜割来的春韭嫩嫩长长,刚烧好黄粱掺米饭喷喷香,再加上一壶好酒,杜甫诗兴大发,写下了千古名篇《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这样坦荡的友谊,后人羡慕不已。把酒话情谊,原来无须山珍海味,一把春初早韭炒鸡蛋,足矣!

⑦在挑剔的美食家苏东坡的眼里,春韭实在是好滋味,一句“满园春韭随意剪”,何等潇洒。亭亭玉立的春韭赏心悦目,只要瞟上一眼便满口生津。在满园春韭里放飞自我,用美食愉悦心情,令多少人心驰神往。

⑧再看湖湘三公子之一陈三立,看见道旁的菜田里蔬菜长得春意盎然,写下“韭甲菘苗纵复横,清渠倒引白虹明。游人指取春深处,恰有晴鸠一片声”。韭菜叶,白菜苗,纵横交错,倒引来的清清渠水,美得像白虹鲜明。苗的背后,有沈约,有周彦伦,有杜甫,有苏轼……穿越历史空间的遥远回声。

⑨三立先生与韭菜,还有一则趣味。1934年,先生腰脚尚健,归金陵小住,以轻车载之游园,出中山门,见道旁秧田成簇,丰腴翠美,先生顾而乐之,语车中同伴:“南京真是好地方,连韭菜也长得这样齐整!”闻者大噱,以为先生故作谐语。先生写过“韭甲菘苗”这样的诗句,大概能辨菽麦,偶有混淆,是其心地浑厚质朴如此。

⑩有时,我想,年老了,回故乡做一个菜农,只要有一片属于我的一亩三分地,种上一畦韭菜,在一夜春雨之后,去菜地里割下一茬茬经过了雨水润泽的韭菜,炒着吃,味道鲜嫩而爽口;包一顿韭菜馅儿饺子,透过薄薄的饺子皮,看到里面如翡翠般、绿莹莹的韭菜。在香气蒸腾中,读上几段关于春韭的诗词,该是多么幸福啊!

(摘编自《新民晚报》2021年3月14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一件珍贵的大衣

①在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中,数千件文物让人流连忘返,而让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莫过于这件珍贵的大衣了。它被陈列在展厅里,无声地诉说着背后的沧桑往事。

②那是1939年1月,李先念奉命南下信阳四望山开展敌后抗战。隆冬腊月,正值年关,四望山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本应是团圆的祥和安宁,突然被爆炸声撕碎 , 火光瞬间照亮了整个村子。炮火声惊醒了沉睡中的李先念,他猛地翻身下床,对着门外的警卫员韩清源大声喊道:“集合部队,掩护村民!”万般紧急之时,韩清源突然发现一个小女孩在大声哭喊,眼看一架敌机从空中俯冲而下,说时迟那时快,韩清源一下子扑了过去将孩子紧紧护在身下,后背却被弹片炸得皮开肉绽、鲜血崩流,可他硬是咬着牙抱起小女孩,艰难地向村口跑去。几百米的小路变得格外漫长,爆炸声、惨叫声不绝于耳,他牢牢抱紧孩子,一刻也未曾松手。终于到了村头,韩清源见到了正在指挥作战的李先念,他将孩子塞到李先念手中,两眼一黑,昏了过去。看见战友那触目惊心的伤口和毫无血色的脸庞,李先念的心紧紧地揪在了一起,他大喊着:“卫生员,救人、救人!”可因战事紧急,他甚至没能多看一眼便匆匆赶赴战场。

③韩清源醒来时发现一件厚厚的大衣盖在自己身上,一股暖流瞬间涌上心头,他一眼就认出这是首长的,无声的关怀使他泪流满面。之后他的背伤严重(无法痊愈),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再也无法担任警卫工作了。在接到调令的第二天,韩清源一大早便怀揣着大衣来到李先念的房前,谁料首长有要事在外。韩清源捧着大衣走过来、走过去,时不时地向村口望去,期待着能望见那熟悉的身影。也不知徘徊了多久,天色渐渐黑了下来,韩清源深知军令如山,临行之际耽误不得,他将大衣叠放在李先念的床头,忍着后背的疼痛,敬了一个挺拔的军礼,把一声“再见”默默地埋在了心底。

④1989年4月,李先念回到信阳视察,下榻浉河宾馆。听闻这个消息后,年过七旬的韩清源激动不已,迫不及待地从桐柏赶赴信阳,探望老首长。远远地,一行人阔步走来,李先念一眼就认出了当年的老部下,阔别了半个世纪的两双手终于再次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原来首长此时穿着的还是那件大衣,脚下的土地正是当年那片挥洒热血的疆场____纵有千言万语,韩老却如鲠在喉。

⑤早春的夜晚依旧清冷,李先念察觉韩清源双手冰凉、越发颤抖,赶忙脱下大衣披在了他的身上,深情地说:“清源同志,你受过伤,一定要保重身体啊……”韩清源攥着大衣,眼里浸满了泪花,他再三推阻,也敌不过老首长的真挚。当问起现在老区人民的生活时,韩老感慨万分地说:“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老百姓都发自肺腑地赞叹‘共产党是永远想着俺们、念着俺们的’。”李先念听后欣慰地笑了,他告诉身边的干部,一定要做到脚踏实地、一心为民。

⑥韩清源对这件两度温暖了自己的大衣视若珍宝,每每看到它,就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南征北战的岁月。如今,大衣被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珍藏,2018年2月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⑦这件大衣从血与火的峥嵘岁月中一路走来,见证的不仅是两位老人感人肺腑的战友情谊,更承载着革命军人舍生忘死、保卫人民的大义大爱,彰显了老一辈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品格,也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怀揣初心为人民,在新时代的中原大地上奋勇前行、再创辉煌!

(选自《营口日报》,原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