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西崇左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花山岩画为何能申遗成功

①中国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为中国的第49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第一处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

②这处世界文化遗产主要位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及扶绥县境内,由岩画密集分布的、最具代表性的三个文化景观区域组成,包含蜿蜒200公里的左江沿岸的38个岩画点。它生动表现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的700年间,生息繁衍于此的壮族先人古骆越人的精神生活面貌。他们以大江转弯处的陡峭崖壁为画板,涂绘了巨大的赭红色图案记录自己的祭祀舞蹈场景。

③中国的岩画在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及江苏等地,都有大量发现,虽然存在南方、北方两大风格不同的系统,但都是描绘在崖石上的史书,是史前的大型艺术博物馆。花山岩画此次能够作为中国岩画的代表,也许是因为其所体现的独特价值。让世界遗产委员会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是花山岩画的选址,绝大部分都选在临江或江水拐弯处,巨大的崖壁是天然的画板,巨大的画幅倒映在江中,再加上河流沿岸平坦开放的台地,共同构成一幅幅“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这在世界范围内非常少见。最为难得的是,这些岩画的周围环境至今保存完好,人为破坏和干扰的因素极少,青山环绕着绿水,绿水如丝带一样维系着丛丛直立的峭壁,人在水中行如在画中游,这样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令人神往。

④人类在自己的童年遗留在岩石上的画面至少已有四万年的历史,和世界上的大多数岩画表现的动物图像居多不同,人像是花山岩画的基本元素。最大的人像甚至高达3米,单个的小人像更是比比皆是,仿佛是大人像的派生系统,有着原始的创世纪的人类繁衍的启示。他们没有面部的具体特征,全部是“蹲式”的双手上举,如蛙跳一般,整齐而有序。而那些看起来富有装饰性的铜鼓、羊角钮钟、环首刀等,不但与当地的考古发现相吻合,而且渗透到现在壮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花山岩画充分证明了古人通过简单图案的不同组合串连来表现传达复杂的情节和思想的能力。

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员,都曾走过漫长的申遗之路。“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也不例外。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的花山岩画调研,算起来陆续都有50年。光是开展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也历经了13年的努力——广西从自治区到县乡,专门进行遗产保护管理的层层机构就不知新增了多少个,各种咨询资料和大大小小的保护方案都能堆满几个房间,包括村规民约在内的保护条例无一不在贯彻“最小干预原则”,而汇聚四方人才的、先后三期的岩画保护工程更是为中国南方涂绘岩画的保护积累了最宝贵的经验……这些显然都不仅仅是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

(选自2016年7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花山岩画”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花山岩画此次能够作为中国岩画的代表,也许是因为其所体现的独特价值。 B、和世界上的大多数岩画表现的动物图像居多不同,花山岩画的基本元素是人像。 C、最为难得的是,花山岩画的周围环境至今保存完好,没有人为破坏和干扰的因素。 D、花山岩画由三个文化景观区域组成,包含蜿蜒200公里的左江沿岸的38个岩画点。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顺序是逻辑顺序。 B、文章题目用疑问形式生动地提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C、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至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选文的结构形式为“总—分”,五个自然段划分为:①//②③④⑤。
(3)、下列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人像是花山岩画的基本元素,它们没有面部的具体特征,只有简单的动作。 B、左江花山岩画的申遗工作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申报,历经50年,终于申遗成功。 C、岩画是在没有文字之前记录生活的主要方式,对于我们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都是最好的途径。 D、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位于广西境内,生动表现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的700年间的古骆越人的精神生活风貌。
举一反三
热岛效应
1810年代,英国业余气象学家路克•霍德华发现,伦敦城市和郊区存在温差现象,并将此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此后,科学家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出现热岛效应。那么,城市的热岛效应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气象学专家速炯教授认为,城市与郊区的温差主要是由水泥路面蓄热和密集的高楼大厦之间散热不畅造成的。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打了阳伞戴了帽子,一位遮住了最大的热源——太阳,可是地面却发射着更强的太阳光,烤的双脚如同在焦炭上行走。没错,热岛效应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脚下的水泥地面。为了美观整齐,城市的建筑使用砖石、水泥和沥青等建筑材料,这些材料有较大的导热率和热容量,会吸收和储存太阳辐射的热量,更糟的是,这些材料不吸收水、不透水。热量不易蒸发,进而使空气得到的热量更多,导致温度升高。
仅仅如此吗?当然不是,我们居住的高层大楼也参与了“加热”空气的过程。原来,太阳光主要是短波辐射(波长主要为0.15—4微米,其中最大辐射长平均为0.5微米),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吸收太阳光后向外辐射的红外光(波长主要为3—120微米,其中最大辐射波长平均为10微米),这部分是热辐射,比太阳光的直接照射温度更高。而高层楼房的“悲剧”在于,楼层过高会使空气流通受阻,热辐射在建筑物之间反复折射不断加热,热量散不出去,因此楼层越高,楼宇之间空地的温度越高。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为热”也加入到给城市“加温”的行列中来。人为热当然不是指生物的呼吸作用,地球上自从有陆生生物起,动物就在呼吸了,何况村庄里的居民也都在呼吸,不会造成太大温差,人为热主要指工厂化石燃料的燃烧、室内运行的空调和路上行驶的汽车产生的热量。城市里的汽车越来越多,除了造成交通拥堵、浪费时间,更严重的危害是,汽车的尾气排放正日益威胁着城市居民的健康。尾气排放形成了大量的有害气体、温室气体和粉尘,给城市升温的同时还污染了生存环境。而越来越多的空调运转与热岛效应形成了恶性循环,城市的户外环境早已不堪重负。
对于全球变暖而言,城市热岛现象只是局部现象,一般在对全球变暖进行研究时,需将城市对温度的局地影响消除掉。然而如今,水泥路面已经铺到了整个长三角地区,不仅如此,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都因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大片的农田绿地变少,这已经很难说是局部现象,而是区域现象了。

阅读《运动的新发现》(节选),完成习题。
①最近,瑞典大脑研究者在纽约向专业人士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进行了大量调查之后,他们发现运动与智力之间存在关联。研究者说:“运动尽管不能保证提高智力,但它可以改善大脑机能。”
②研究小组在动物实验中证明,运动可促使小白鼠的海马区生成神经细胞。大脑皮层的这片区域主要负责形成记忆。
③多年来,医生和大脑研究者都认为,人出生后便不能再生成新的神经细胞。1998年,科学家首次在人脑中发现了新生的神经细胞。这表明人脑的海马区始终有能力生成新神经细胞。两年后,又有科学家在试验中证实,运动可以刺激大脑生成神经细胞。他们发现,人体干细胞与各种发育因子接触后都会生成神经细胞,而且这种反应在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接触后尤为明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由身体运动激活。
④研究小组称,与“老年”神经细胞相比,新生的神经细胞不仅特别活跃,而且适应能力强,因而也具有更好的学习能力。这种灵活性使脑细胞可以通过神经键彼此更有效地交流信息。研究者在实验中观察到,经常运动的老鼠比懒散的同类更“灵巧活泼”。研究者说:“运动可使发育因子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促使神经新生。”因此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人的记忆力与认知能力。有朝一日,这些研究成果还可用于治疗痴呆或帕金森病等由神经衰退引发的疾病。 (选自《柏林晨邮报》,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章,结合补充材料,回答后面小题。

福尔摩斯和华生

    福尔摩斯和华生在野外露营。深夜时分,福尔摩斯一觉醒来,用手肘推了推华生。

    “华生,”福尔摩斯说道,“看看天上,然后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华生回答:“我看到了几百万颗星星,福尔摩斯。”

    “那么华生,你从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华生思考了片刻,答道:“嗯,从天文学角度来说,我眼前的景象告诉我宇宙中有数百万个星系,可能存在着数十亿颗行星。从占星学角度来说,我观察到木星正位于狮子宫。从测时法角度来说,我推测现在的时间大概是凌晨三点一刻。从气象学角度来说,我猜明天会是个大晴天。从神学角度来说,我认为上帝无所不能,而我们是如此渺小、如此卑微。呃,天空告诉了你什么呢,福尔摩斯?”

    “华生,我们的帐篷被人偷了!”

    我们不知道福尔摩斯到底是如何得出他的结论的,不过他的思维过程可能是这样的:

    ①我之前睡在帐篷里,但现在我看见了星星。

    ②基于和过去类似的经历进行类比,我的直观猜想是有人偷走了我们的帐篷。

    ③我们可以通过排除其他猜想来证实该猜想:

    A.也许帐篷仍然在这里,只不过有人在帐篷顶上投影了一张星图。基于我过去关于人类行为的经验,以及理应出现在帐篷里却显然不在的投影仪器,这个猜想无法成立。

    B.也许帐篷被风吹走了。基于我过去的经验,这么大的风或许不会吵醒华生,但一定会吵醒我,因此这个猜想也无法成立。

    C.诸如此类的猜想……

    D.不,我认为我一开始的猜想多半是正确的。我们的帐篷被人偷了。

【补充材料】

    归纳逻辑:由具体事例进行推理并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举个例子,我们通过观察得知,今天、昨天,以及昨天之前我们所知的所有日子里,太阳都升起了。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太阳每天都升起,未来的每天也都会升起,但这一结论无法通过已知事例从逻辑上推导出来。(注意:该例子不适用于身处北极的读者们。)

    演绎逻辑: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演绎论证的基本模型就是三段论——“人终有一死;苏格拉底是人;因此苏格拉底也终有一死。”

    无矛盾律: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逻辑原则,某一事物不可能同时既这样又不这样。如果说“你的裤子着火了,另外,你的裤子没着火”,那就是在自相矛盾。

    芝诺悖论:所谓悖论,就是某一看似合理的推理基于看似正确的假设之上,结果却得出了前后矛盾或明显错误的结论。

阅读《读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读沧海

刘再复

    ①我又来到海滨了,又亲吻着海的蔚蓝色。这是北方的海岸,烟台山迷人的夏天。我坐在花间的岩石上,贪婪地读着沧海——展示在天与地之间的书籍,远古与今天的启示录,我心中不朽的大自然的经典。

    ②我读着海,我知道海是古老的书籍,很古老很古老了,古老得不可思议。

    ③原始海洋没有水,为了积蓄成大海,造化曾经用了整整十亿年。造化天才的杰作啊,十亿年的构思,十亿年的积累,十亿年的吸吮天空与大地的乳汁。雄伟的横贯天地的巨卷啊,谁能在自己的一生中读尽你丰富而博大的内涵呢?有人在你身上读到豪壮,有人在你身上读到寂寞,有人在你心中读到爱情,有人在你心中读到仇恨,那些蹈海的英雄,那些自沉海底的失败的改革者,那些越过怒浪向彼岸进取的冒险家,那些潜入深海发掘古化石的学者,那些耳边飘忽着丝绸带子的水兵,那些驾着风帆顽强地表现自身强大的运动健将,还有那些仰仗着你的豪强铤而走险的海盗,都在你这里集合过,把你作为人生拼搏的舞台。

    ④你,伟大的双重结构的生命,兼收并蓄的胸怀:潮与汐,深与浅,正与反,日出与日落,洪涛与微波,怒吼与低唱,珊瑚与礁石,巨鲸与幼鱼,明朗与朦胧,喜剧与悲剧,壮剧与闹剧,温柔与狂暴,都在你身上冲突着,交织着。

    ⑤哦,雨果所说的大自然的双面像,你不就是典型吗?

    ⑥在颤抖的漫长岁月中,不知有多少江河带着黄土污染你的蔚蓝,不知有多少狂风带着大陆的尘埃挑衅你的壮丽,也不知有多少巨鲸和群鲨的尸体毒化你的芬芳。然而,你还是你,海浪还是那样活泼,波光还是那样明艳,海水还是那样清澈。不是吗?我明明读到浅海的海底,读到沙,读到礁石,读到飘动的海带。

    ⑦啊!我的书籍,不被污染的伟大的篇章,不会衰老的雄奇的文采!我终于找到了书魂伟大的力量,一种比海上的风暴更伟大的力量,这是举世无双的沉淀力与排除力,这是自我克服与自我战胜的蔚蓝色的奇观。

    ⑧我读着海,从浅海读到深海,从海平面读到海底——我神往的世界。但我困惑了,在我的视线未能穿透的海底——伟大书籍最深的层次,有我读不懂的大深奥。

    ⑨我知道许多智勇双全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探险家,也在读着深海,他们的眼光像一团炬火正在越过黑色的深渊去照明海底的黄昏。全人类都在读海,世界皱着眉头在钻研着海的学问。海底的大森林在哪里?海底火山或石油的故乡在哪里?古生代里怎样开始生物繁衍的故事?寒武纪发生过怎样惊天动地的沉浮与沧桑?海底有机界的演化又有过怎样波澜壮阔的革命的飞跃?

    ⑩我读着我不懂的深奥。于是,在花间的岩石上,我对着浪花,发出一串串的“海问”,从我起伏的热血涌流出来的“海问”。我知道人类一旦揭开了海谜,读懂这不朽的书卷,开拓这伟大的存在,人类将有更伟大的生活。

    ⑪我有我读不懂的大深奥。然而,我知道今天的海,是曾经化为桑田的海,是曾经被圆锥型的动物统治过的海,是曾经被凶猛的海蛇和海龙霸占过的海。而今天,这荒凉的波涛世界变成了另一个繁忙的人世间。我读着海,读着眼前驰骋的七彩风帆,读着威武的舰队,读着庞大的轮船,读着海滩上那些红白相间的帐篷,读着刚刚拥抱过海而倒卧在沙地上沐浴着阳光的人们。我相信,若干年后的海,又会是另一种壮观,另一种七彩,另一种海与人和谐的世界。

    ⑫伟大的书籍,你时时在更新,在丰富,在进化,从不停歇。我曾经千百次地思索,大海,你为什么能够终古常新,能够有这种永不消失的气魄。而今天,我读懂了:因为你自身是强大的,是健康的,是倔强流动着的。

    ⑬别了,大海,我心中伟大的启示录,不朽的经典。今天,我在你身上体验到自由,体验到力量,体验到丰富与深刻;也体验到我的愚昧,我的贫乏,我的弱小。然而,我将追随你滔滔的寒流与暖流,驰向前方,驰向深处,去寻找新的力量和新的未知,充实我的生命,更新我的灵魂!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有一点”,不只是“一点点”

①儿子感冒了,咳嗽,吃的药里有一种散剂需用温水化成药汤喝,其味极苦。

②我用温水化开药,搅拌均匀,另端着一杯温水和一颗糖果,送去儿子房间。

③儿子抬头问我:“妈,这药苦吗?”

④我想给他一点心理安慰和鼓励,于是答道:“有一点。”

⑤儿子听我这样说,对药的抗拒心理似乎放松了些。接过碗,先把鼻子凑到碗口闻了闻 , 大概是想确定一下苦的程度,然后停顿了几秒,屏住呼吸,鼓起勇气,“咕咚咕咚”把药喝了下去。喝完的瞬间,他就“啊啊——”地叫喊起来,“老妈,这药苦得可不是有一点!”

⑥我笑着坦诚相告:“特别苦,我知道。”

⑦儿子也无奈地笑了,说:“妈妈说的‘有一点’,从来都不只‘一点点’。

⑧儿子说得对,妈妈口中的“有一点”,并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更多是根据不同的情景而刻意营造的善意谎言。

⑨前不久我和闺蜜闲聊。说到她被女儿的班主任叫去学校的事,班主任反映她女儿期中成绩考砸了,还说了不少其他学习上的问题,听得她很是焦虑。

⑩回到家后,女儿谨小慎微地凑到她身边,轻声问:“妈妈,老师是不是说我特别差劲?”她却轻描淡写地说:“没有。老师说你诚实,待人友善,热爱班集体……只是成绩最近有一点波动,只要再努努力,肯定会有提高的。”她女儿听了,悬着的一颗心放下来,安安静静去看书了。我很赞赏闺蜜的做法。

⑪有时候,尽管孩子明知道妈妈说的“有一点”并不只是“一点点”,但也是愿意听的,因为他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来自妈妈的情绪安抚和心理安慰。

还有的时候 , 妈妈并不希望孩子知道自己说的“有一点”不只是“一点点”。

⑬上周末,我和诺诺妈一起带着孩子在小公园里玩滑板,两个孩子从林荫遮蔽的坡道上滑下,玩得不亦乐乎。可正当诺诺站在滑板上再一次往下滑时,重心突然偏移了,他吓得尖叫起来:“妈妈救我!”诺诺妈闻声,飞奔上前一把捞起儿子,而那迅速冲下来的滑板却重重地撞上了她的腿,疼得她本能大叫了一声

⑭诺诺连声问:“妈妈,妈妈,你没事吧?”看到儿子担心的眼神,她强忍疼痛笑着说:“没事儿,有一点疼而已。”等到两个孩子继续去玩,诺诺妈才一瘸一拐走到一旁,坐下来察看伤处。我看到她小腿外侧被撞破了皮,血都流到脚踝了,于是惊讶地提醒她,“伤得这么重,赶紧包扎一下。”她却竖起一根手指压唇,轻声说:“别让诺诺听到了,不然他心里自责,又要担心我的伤口。”

⑮我心里一动。是啊,很多时候,从妈妈口中说出的“有一点”,并不是我们常规理解的少、小、轻微的意思,而是藏着她在语言上的小心思。

⑯妈妈们口口声声的“有一点”,从来都不只“一点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