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蚌埠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五月,赴一场与槐花的约会

①文友在群里晒出一张“花”照:将吐未吐的白花,衬着绿色的花萼,形似将开未开的蚕豆花。我只看了一眼便认出:槐花!霎时间,莫名激动。隔着手机屏,我似乎闻到了那馥郁的馨香。有关槐花的过往带着馨香,从记忆中闪过。

②自小长大的北方工厂大院里,遍种着槐树。每到春夏之交,整个大院就沉浸在槐花的香气中。从厂子弟学校放学回家的一路上,几乎一伸手就能够到路边大槐树上垂下的槐花。第一次跟小朋友一起,试着把槐花放进嘴里嚼,立刻睁大眼睛,哎呀,这甜丝丝的香比闻到的花香还要美呀。那时,大多数孩子没什么像样的水果可吃,这槐花不就是现成的水果?只是我们人小,不会爬树,垂手可得的槐花过不多久就被捋光。只能眼睁睁看着生在高处的槐花被那些会爬树的大孩子用绑上钩子的竹杆钩走。不过,都在一个院里,前后楼住着,如果开口跟他们讨,也会抓几大把塞给我们。

③槐花在我整个童年、少年时期开过又复来,每年五一节前后,充溢着馥郁花味的那段日子里,总是不知不觉地沉醉其中。直到那年毕业季,我几乎忘了它。那年,我随学校大部队去了离家几百公里的另一座城市实习。年轻人对于新奇环境的适应总是特别快,白天在工厂实习,晚上和小伙伴们找各种乐子:看电影,逛街……休息天背上包转遍周边景点。什么“想家“,简直没有。不仅不想,到两个月后实习快结束时,竟然有些乐不思蜀,直到不情不愿地坐上火车,抵达自己家所在的城市。

④一出站,瞬间,自己似被扔进一个大花缸里。正是五一节前一天,乘公交车回家的一路上,车窗外不停歇地闪过整棵整棵开满白花的槐树,花香汩汩,穿窗而来,像熟悉的亲人探头迎接。我这才意识到,回家了。这样想着,不由得生起些小愧疚,为自己的“不想家”。这种愧疚感在车抵站头,一眼望见车下等我的父亲时,更甚了。

⑤毕业几年后,我离开那座城,移居上海。在我生活的区域周边,再不曾见到过槐树。人可真是奇怪,越是离得久的事物,越是随着时间变化,生出几分念想。每至春暮,眼前是江南盛春美景,心中不自觉想起的,竟总是这个季节里北方特有的槐花。

⑥父亲去世那年的春天,我没能忍住那份念想。趁着五一黄金周,回了趟北方。不出我所料,槐花以最盛大的花事接纳了我。可终是没有了那个站在公交站等我的父亲。父母的老房子空关着,我找不到回家的感觉了。

⑦此去经年。我再没在暮春时回过北方。但有一次,不期然竟在上海遇见槐花。

⑧那是在一所大学的校园,等孩子参加棋类比赛的间隙我随处闲逛。春和景明,校园里花香四溢,我却忽然从中辨识出一阵熟悉的味道。我有点不敢确定,循香而行,很快发现它来自附近的一个人工小池塘边。走近,果然,几棵枝干粗大遒劲的槐树,看似生长有年头了,白花开得垂垂累累,而学子们来来往往,无人伸手去摘。当然,我也不舍得伸手。只是尽力地呼吸着那香气。心想,若是能将这花香带走,该有多好。那个香气袭人的下午,我就在这几棵槐树旁流连许久,直到不得不离开。

⑨之后,每年,我便只在朋友圈里见到槐花了。还时常会梦到和童年的小伙伴们一起采下槐花,在槐树下嬉戏打闹;梦里,槐花的香气若有似无,醒来回想起,竟有些怅然。想过不知道多少次了,什么时候再有假期,一定回去,哪怕只为了闻一闻槐花的香气。今年,似乎可以得偿所愿了。五一小长假档期一刚公布,我第一时间就买好了回去的车票。但,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一次的回去与以往所不同的,在于去赴一场与槐花的约会。

⑩在心底里,我认为槐花是只属于北方的。闻到它,见到它,就意味着,我回来了。

(1)、请以“槐花”为线索,梳理情节及“我”的情感变化。

情节

“我”的情感

上学时吃槐花

惊讶

实习归来看槐花

思念

父亲去世后,我回家看槐花

流连忘返

朋友圈见槐花,决定返乡赴槐花之约

怀念

(2)、请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3)、朗读下面这个句子,你打算把重音落到哪个词语上?请说明理由。

春和景明,校园里花香四溢,我却忽然从中辨识出一阵阵熟悉的味道。

(4)、请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车窗外不停歇地闪过整棵整棵开满白花的槐树,花香汩汩,穿窗而来,像熟悉的亲人探头迎接。

(5)、文章第⑨段写到“这一次的回去与以往所不同的,在于去赴一场与槐花的约会”,请结合全文说一说这“与槐花的约会”中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那一束伴地莲
       ①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②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的苦香。
       ③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许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了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④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我去山后的医疗社看医生。临走,医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⑤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衬映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⑥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寻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⑦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做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⑧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娇,她愣怔片刻,顺着我的提示她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天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⑨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⑩活着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

                                                                                                                           (《散文》1997年9月)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风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冰坨,狂风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②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员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他们面临的将是十分a(恶劣、恶浊、拙劣)的环境和十分b(残暴、残酷、残忍)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样呢?能不能经受住C(严密、严明、严峻)的考验?
      ③将军思索着……
      ④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⑤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⑥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⑦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⑧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从容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之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给他?
      ⑨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⑩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⑪“——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剧烈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⑫终于,有人对将军小声说:“他就是军需处长……”
      ⑬将军发火的表情突然凝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为闪烁的明珠……他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⑭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⑮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耳边回响着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感悟七贤庄

陈朝慧

    ①今年6月,我应邀到甘肃省岷县参加中国文艺家走进岷州采风暨中国西部第三届散文节,回昆明途经西安时,在西安小住了几日,这便有了机会去瞻仰七贤庄。

    ②走进七贤庄,你会感到一种崇高和神圣,有一种庄严和肃穆。你不敢咳嗽、不敢高声喧哗,你深怕惊醒了什么,你只静静地看,默默地感悟那些曾经被白色恐怖围困了的人生。

    ③此时此地,我同样也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兴奋和感动。想像中我是一个当年的热血青年,为了革命,为了理想不远千里来到西安,如饥似渴地奔赴革命的怀抱。七贤庄,革命者的接待站,迷茫者在这里获得了思想,失望者在这里获得了希望,人生的理想在这里鼓满了风帆。在老交通的带领下,革命者一个又一个地从这里奔赴延安……

    ④七贤庄,夜行人的北斗。

    ⑤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让我感到十分的亲切,这里的所有情景都会让我感动。在周恩来坐过的桌椅跟前,我驻足了很久很久。想像对面还坐着那个思想深奥、指挥若定的圣者。我把那把他坐过的椅子审视了很久,可那把椅子却默默地立在我的面前,默默地一声不吭,好像还在感受那种能让整个中国都温暖的体温,回忆那个伟大运筹帷幄的往事。

    ⑥是啊,在那风风雨雨的战争年代,日本军队正对中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中国革命正处于紧急关头。那里的七贤庄,是抗日战争的桥头堡,是一把插在敌人心脏里的尖刀。

    ⑦七贤庄,西安版图上一个小小的点,但这个点和八路军、新四军的装备给养有关;和老区延安的医药、布匹有关;和罢工、学潮有关;和转移革命青年到延安投身革命的活动有关。海伦是美国著名的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毛泽东称她为“伟大的女性”。1937年她到达西安后,就是通过七贤庄摆脱了监视她的密探,由地下党护送她到达延安的。

    ⑧七贤庄,占地只有13600平方米,与整个中国的版图相比,它很小很小。就是在西安的地图上,它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点,但就是这个小小的圆点,它却成了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一个支撑点,中国革命一个十分敏感的神经结。

    ⑨是的,七贤庄很小,小得就像一个奶嘴,但它哺育了战争,奶大了中国革命。就是这个小小的点连接着延安和西安、连接着国统区和解放区、连接着共产党和老百姓。七贤庄,是国统区喷发革命热情的井口,是凝聚革命力量的大本营,是国统区向革命中枢传递信息最紧要端口。

    ⑩七贤庄小若芥粒细若游丝,但中国革命常常在此一发千钧。在延安的窑洞里,七贤庄是一个让毛泽东时刻牵挂着的地方,是一个能让毛泽东兴奋和苦恼的地方,是一个能让毛泽东时而拍案而起、时而又笑容可掬的地方。

    ⑪七贤庄,由10座“工”字形、土木结构的平房组成的院落,从头到脚都是一身的灰色,土不溜秋的,咋看咋像一些穿灰布军装的军人。七贤庄,没明没夜地站在历史的暴风雨里,有被特务的目光盯咬过的疼痛,有被敌人的阴谋和暗自袭击过的内伤。走进七贤庄,我想像着那不屈不挠的艰苦卓绝,感悟着它的刚毅和艰苦的神圣。在这里,生命和历史有了一次舒心的邂逅,信念和精神有了一种宝贵的会悟,思想和力量有了一种无声的融入,人性有了一种新的迸发和张扬。在这里转悠久了,你就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应该怎样去铸造自己的理想和人生。

    ⑫七贤庄,革命暴风雨年代的一座大棚,里面栽满了意志,蓬蓬勃勃地生长民族精神!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片片蝶衣生

    ①那日闲暇,独自一人到鼓浪屿游走。挨挨挤挤的游客们,成群结队涌向琴岛。耳畔不是那些错乱的碎步之音,便是天南海北的吆喝声。我在嘈杂之中,内心焦躁而又不安。

    ②走着走着,前方万绿丛中现出几抹蓝色。那是一片花木丛,繁茂的花枝上缀满蓝色的小花儿,花瓣娇小并不起眼,如果不是花开得很多,我或许真的会忽略它们。可我到底还是厌倦了嘈杂的人群,被那一抹微蓝所吸引。

    ③移步花丛中,仔细瞧去,蓝色的花容宛如蝴蝶仙子一般,让人一眼惊艳。时值冬季,它们的四片花瓣成对绽开,恰如一群翩翩起舞的蓝蝴蝶,生动,活泼。微风拂来,它们的翅膀随风颤动,飘来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微风吹动蓝色的花朵,花朵起伏,与那身披蓝衫的蝴蝶别无两样。

    ④借助手机搜索,原来此花实名正是蓝蝴蝶。我惊叹于造物主的神奇,将这样一朵小花装扮得如此美丽。它那对生的叶子,平展两侧对称盛开的花瓣,还有那如蝴蝶触角一般细长的雄蕊,无不娇美可人。在这个微寒的南国之冬,这蝴蝶花,静守一处,花非花,蝶非蝶,宛若一群蝴蝶仙子,着一身微蓝的薄衫,是那样的惹人怜惜!

    ⑤我在这片蓝色的花海中徘徊,想起杜甫那首《江畔独步寻花》,想起眷恋芬芳的花间彩蝶,想起自由自在的欢啼黄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择一西郊草堂为安身之所,他在春暖花开时节,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不正是源于他对生活的知足与热爱吗?

    ⑥眼前的这片蝴蝶花,生在鼓浪屿这片少人踏足的草地上,将点点微蓝开放在绿丛中。它们没有娇艳灿烂的三角梅那般耀眼夺目,也没有悬挂在枝头的曼陀罗那般高高在上,不似红粉的合欢那般寓意高雅,更不像月季那般千娇百媚。它们生来便如蝴蝶一般,长在花丛里,飞在绿叶间,在湿润的草地上,片片蝶衣生。

    ⑦我常常想,这世间的花不也和寻常的人一样吗?人有人性,花有花性。有的人生来不甘,总不愿栖息于荒芜之地,纵有迁徙,也难逃“枯萎”的命运;有的人知足惜福,不攀不比,即便生长在乡野间,也是一身正气。好比这蓝蝴蝶,它形貌小巧,生长于潮湿的山坡草地之中。它不俗不媚,凭一身高洁之色来示人,在一片淡然的幽香之中静默绽放。

    ⑧夕阳西下,通往码头的行人越来越多,我流连在这片花丛中,为邂逅此花而欣然。它们清婉的姿容,密密丛丛的风韵,将永远盛开在我的梦里。

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①风裹着黄沙,席卷着呼吉格尔村。一连几天,耿臣都坐在大门口,在村里生活了四十多年,他忽然对眼前的一切感到陌生。田里的麦苗歪在沙尘里,山坡上仅存的几棵榆树也被剥出老根,目之所及,骨黄一片,他记得小时候,沙丘离村子还挺远,不像现在,虎视眈眈,随时要把呼吉格尔村吞掉。

②“沙子快埋脖梗啦,这日子啥时是头!”媳妇决定要搬家。“谁爱走谁走,俺坚决不走!“耿臣有他的想法。大家都走了,就等于把村子拱手让给沙漠。那样,家就没了。

③风,在旷野里回旋、扭转,像极了吼叫的野,呼吉格尔村的夜晓,看不见明月星辰,只有无边的黑暗与深深的恐惧。

④耿臣坐在炕上抽烟,烟头一明一暗,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子里渐渐成熟:种树治沙,把呼吉格尔山闹绿了!村长被耿臣大胆的想法吓了一跳,直盯着耿臣看了半分钟。仔细再听,耿臣嘴里嘟哝着:“俺在呼吉格尔山上放了七年羊,山变秃了,俺有责任。”

⑤于是,耿臣卖了一百多只羊,买树苗上山。耿臣媳妇怂恿根子阻止耿臣上山,而根子却说他也要上山,爹是山大王,他就是小山大王。

⑥耿臣的老母亲听说了,从十多里外的大儿子家赶来了。瞅见憨笑的儿子站在门前迎接她,眼角顿时有了泪。日子过成这样不容易,为哈非要上山受罪呢?这时,根子抱一捆山杏树苗跑进院子。耿臣媳妇埋怨;“呼吉格尔山上人都难活,这小树苗还没有你结实呢!”

⑦根子却说:“我叫根子,杏树苗也有根,只要有根,在哪儿都能活。”

⑧就这样,耿臣在呼吉格尔山上搭了一间牛顶架窝棚,里面盘了火炕,摆上小桌椅好歹算个落脚处。每天天不亮,他就起来挖坑种树,夜幕降临才收工休息,饿了吃点干粮,一想到山上将长满绿树,身上便有使不完的力气。

⑨夜幕下,耿臣弯腰挖坑。月光照在他精瘦的脊背上,照着一排排深色的树坑,也照在媳妇泛泪的眼睛上。与丈夫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出来,耿臣固执,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做成。当初,她也正是喜欢丈夫这一点。

⑩十多年后,呼吉格尔山长了草,各种树木也更显挺拔。相互辉映的绿色是那么难得,那么夺目,像一块蛋糕,馋得人想上去咬一口。这也招来了羊群牛群。根子发现有人来山上放羊。骂,不行。打架,更不是办法。耿臣几乎一宿没睡。他要想个彻底解决的

办法,第二天一早就下山了。

⑪原来,耿臣去找了蒙古族朋友巴图,想借几条狗看护草场。巴图爽快地答应了,让女儿娜仁送狗上山并帮助训狗护山。

⑫山上有了狗,放羊的不敢来了。于是他们开始报复,把耿臣家的水井用大石头堵死了……耿臣的母亲一着急,病了。临终前,她留下了一个小布包,包里有她半辈子积攒的钱,说要给孙子说媳妇用。弥留之际,老人说:“儿啊,你可坚持到底呀!”

⑬因为一系列的变故,根子原来订下的婚事也吹了。

⑭ “咱不能在山上待了,下山吧。”媳妇哭着求耿臣。耿臣心情复杂,斗争激烈。“上山这么多年,我已离不开呼吉格尔山了。”根子忽地站了起来,抓住妈妈的手,安慰道 “妈,我一定给您娶上儿媳妇,娶一个像奶奶、妈一样爱山上一草一木的媳妇。”

⑮耿臣的媳妇含着眼泪笑了。根子张开双臂,对着天空大喊:“我是根子,是呼吉格尔山旱不死的草根子,是拔不掉的树根子,”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根子的喊声在天空中回荡。

⑯根子和娜仁在农校参加畜牧培训班时再次相遇。爱情就像对接的电线,一旦心通了,就不再分开。根子和娜仁结婚了。

⑰转年,耿臣拉树苗时,汽车翻了。再次清醒时,耿臣发现自己躺在担架上,被众人抬着往山下走。他太累了,眼皮沉重,真想美美睡上一觉。耿臣拉着儿子说:“根子呀,爹是怕不行了,你和你媳妇可不能把治沙的事儿半道撂下。”

⑱“爹!”根子含着眼泪,大喊。

⑲村长说:“老耿,放心,咱村开始全面推行治沙造林股份制,鼓励全村人上山治理生态,现在,咱蒙汉乡亲都支持!”

㉑担架被抬起来,向山下走,后面的人紧跟着。乡亲们不断地从家里、田间地头涌来。

㉑山路崎岖,鸟鸣阵阵。苍莽辽阔的呼吉格尔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迎风挺立。耿臣长舒了一口气,露出轻松而幸福的微笑。

(选自《内蒙古日报》,王樵夫作品,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