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陕西省延安市富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梁衡

①夏天到了。

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了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和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④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⑤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选自梁衡散文集《复感与秋思》,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夏”有哪些特点?
(2)、文中说,“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作者借“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意在赞美哪些人?
举一反三
阅读《社戏》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甲】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十一号楼的猫

①我们十一号楼三层的楼道里养着一只流浪猫。说是流浪猫,早就没有了流浪猫的样子。是一只米黄色的长毛猫,眼睛微微透着绿,洗过澡也梳过毛,毛色油亮有色泽。它常常蹲在三层电 梯口的小厅堂,端正地坐着,优雅地看着电梯里的人,仿佛知道我们是来看它的一样。旁边的墙 边放着猫粮盆和水盆,还有几个小玩具。

②多数时候,它只是看你一眼,有时也会跟着你走入电梯。进来后就跟所有乘电梯的人一样,乖乖等着。到了一楼,它在人们的脚步间左拐右拐地穿插着走出居民楼,往楼下社区院子里的树下一躺,晒着太阳睡半天。天色晚了,就再跟着上楼的人一起回去。我住的这幢楼里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它的存在,看到它走进来了,就帮它按一下“3”。三楼的门一开,它就不急不慢走出去,重新在电梯口小厅堂坐下。

③有一次我深夜加完班,一个人抱着一堆东西,从北区的工作室穿过漆黑的花园,走回南区的家。半路被蚊子叮了一腿的包,边跺脚边走,走到楼下的时候,脚震得又麻又疼。我用下巴很卖力地点开电梯开关,前脚刚进去,后脚它就跟进来了。我盯着它,它盯着我,我只好用额头顶了我自己的楼层,又用下巴按了它要下的楼层。等搞定之后,原本一路走回来的沮丧感消失不见,我一个人在电梯里笑得前仰后合。它出去的时候,在靠近我的腿边翘着尾巴蹭了一下。大半夜,我和一只猫同乘了电梯,还为它按了按钮,这太喜剧了。

④听楼下跳广场舞的大妈们说,它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从电闪雷鸣中逃进楼里来的。当时它毛都掉得斑秃,眼睛全被眼屎糊住,身上还有伤,走路跛的。三楼住着的刘奶奶撞见它,心生怜悯,外把它抱回家,收养了它。为了照顾好这只猫,刘奶奶甚至多次缺席了最爱的广场舞。它渐渐地恢复了体力,脱胎换骨,变成一只美貌的家猫。但它大约是流浪太久,不习惯被禁锢在小小的屋子中,成日趴在窗口嗡啮呜呜地叫,刘奶奶就又把它放出去了。

⑤可自打那以后,它似乎把三层当成了坚实的后盾,在外面野几天就回来,回到三层就安静蹲在那里等着。慢慢地,整个三层的人都习惯了,没事就来放点儿吃的、喝的,有时候甚至还有猫玩具。它也越来越把这儿当成家,从半个月一回到几天一回、一天一回,比上班下班的白领还准时。

⑥很快,整幢楼都知道了它的存在,渐渐地,它从三层的猫变成了十一号楼的猫。我经常看见同楼的住户跟别人说,这是我们楼的猫,一会儿就回去了。别人问保安,怎么总能见到那只猫?保安头也不抬地说:“噢,那是十一号楼的猫,出来溜达溜达。”听得我差点儿当场笑出来。那只黄毛碧眼的猫咪突然间变成我们的流动标签,让一些事情变得格外有意思起来。

⑦朋友来家里做客的时候,一进家门就一惊一乍地说:“你们邻居还真热情啊。这‘远亲不如近邻’,在你家我算是见识到了”。她很疑惑,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全楼的人好像都是认识的, 出个门回个家在电梯里见到了,还点个头示个意。她说:“这场面,我除了小时候住我爸的纺织厂家属大院的时候领略过,真是多年不见啊。我刚才提着一堆东西上电梯,被超过三个人问要不要帮忙。”我就带她去参观那只猫,她不可置信地反复问我:“它真的会坐电梯?它就住在三层?它几岁了?……”.

⑧因了猫的到来,十一号楼的人原本互相陌生,现在都变成了猫的主人;也因了它的到来,大家仿佛都成了别人生命的依靠,变得坚强而乐观起来。刘奶奶作为这只猫的原始救命恩人,也很欢喜。她跟我们说,孙子知道她养了一只这么有灵性的猫,一到假期就住过来看它。原本搭救了一只猫,结果还让宝贝孙子成了常客,简直就是节日大酬宾。说话间喜气洋洋,仿佛不是她给了它新生,倒是它带动了她的幸福生活。

⑨这只猫自己大概永远都不会明白,它变成了所有人的精神亮点。人们喂饱它,还喂饱自己的心。

(选自《智慧少年》,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碗“雪花”面

马海霞

    ①那天,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雪下得不大,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母亲去外婆家了,由我负责午饭。我在火上炖了一锅白菜豆腐汤,掐着父亲快下班的点儿,煮上了面条。我平时不怎么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面条剩下就不好吃了,若母亲看到,肯定会劈头盖脸数落我一顿。

   ②正在发愁时,我看到门外街上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出的面条送他一碗。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大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说:“今天太冷了,请您吃碗热面条暖和暖和。”

   ③瘦大叔放下手中的活计,客气地说:“不用不用。”但我哪里容得他拒绝,直接将热面条放在他的三轮车上,边往回走边说:“吃吧,吃完了我再给您盛,家里还有呢!”

   ④我正说着,父亲骑车回来了。我低声对父亲说:“面条煮多了,与其到下午坨得不能吃了,不如送给那修鞋的吃……”父亲听了,忙折回去,请瘦大叔来家里吃,说外面天冷。瘦大叔笑着说:“没事的,我在外面吃饭习惯了。中午来取鞋子的人多,我不能离开鞋摊。”

   ⑤父亲听他这么说,转身回家,让我把小桌子搬到外面,自己也盛了一碗面条,要到外面和瘦大叔一起吃饭。

   ⑥这么冷的天,父亲这是中了哪门子的邪?父亲把酒瓶装进左口袋里,酒盅装进右口袋里,双手端面,出了屋门,我只好搬着小桌子紧随其后。

   ⑦瘦大叔见父亲非要和他喝两盅,也不好再拒绝。父亲倒好酒,瘦大叔喉结动了几下,颤巍巍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那天,父亲和瘦大叔一边吃面条一边碰杯喝酒,雪花飘落在他俩身上、脸上、饭碗里、酒盅里,二人依然吃得开心,喝得尽兴。酒足饭饱,父亲又陪着瘦大叔聊了一会儿,才返回家中。

   ⑧回到家,父亲打开了话匣子,说起了一段往事——

   ⑨父亲年轻时推着小车去外县买石灰,回来的途中发现随身携带的干粮袋和水壶都忘在了石灰厂。父亲又饿又渴,便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讨水喝。男主人出来,得知原委,忙邀父亲到家吃饭。父亲落座,女主人给父亲盛了一碗野菜面。女主人说,他们这里连续两年遭了水灾,只能请父亲吃这些,很是过意不去。父亲说,那顿饭虽然吃得不丰盛,但受到了客人般的待遇,因为那家人也同样吃的是野菜面。父亲说,若人家只是盛一碗野菜面让他站在外面吃,他会有一种乞讨的感觉。

   ⑩父亲的意思我明白了。我送修鞋的瘦大叔面条,初衷是让他帮忙消灭剩饭,送给人家时却一副大善人的模样。其实瘦大叔肯定带了午饭,也不缺少我这碗面。父亲就不同了,他是把瘦大叔当朋友。瘦大叔说,他来我们这里出摊,是他下岗后的第一份职业,说实话,刚开始干,有点儿磨不开面子,心情也非常低落。但那天,天那么冷,父亲还陪他在外面喝酒、吃饭、受冻,让他非常感动,心情也敞亮起来。

   ⑪事情过去多年了,瘦大叔每次来我家,都会提及那年冬天他和父亲在雪地里喝酒吃面的场景,那碗面让他吃得热气腾腾,寒意全无。

   ⑫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

(选自《意林》,有改动)

文学作品阅读

向着一棵楝树走去

吴慧琴

    又见到了楝(liàn)树,一棵真正的长在水边的楝树。近落时分的太阳照耀着,楝树散着一层光辉。

    我们向着这棵楝树走去,楝树的根一半扎在河岸的土里,另一半裸露在水里。几近透明的黄叶子疏密有致地长在枝上,一簇一簇黄绿的楝果悬垂着。此时此地,这棵临水而立的楝树有着最好的生长的姿态,清旷的水面接着纯蓝的天空,远处的岸上有芦苇、杂树、房屋立在水天之间,河水的气息在风中飘荡,细密的水纹泛着波光。

    一颗颗亮着光芒的楝果挂在枝上,自然地昭示在水天之间,显现着植物柔软的躯体,果子芳香的气息。离我最近的一簇楝果注定要被采撷。楝果在我的掌心里呈现着饱满而完美的果实样子,从现在的秋到即将来临的冬,楝果会日渐干枯,落进土地与河流的怀里。

    我把采到的楝果分给菡、萏、杰。

    菡很是好奇地问,姑姑,这个叫什么来着?

    楝果果。

    它有什么用吗?

    可以做弹皮弓的子弹。以前的男孩子就是这么玩的。

    姑姑,这个楝树果果还是我第一次见到呢。

    你的家就在这儿,怎么会没见过呢?

   水气又随风送来,我把手里的楝果扔进了河里——“咚”一个轻亮的波声。不知道为什么,杰的兴致一点都不高,他故意落在后面,有点不耐烦不情愿。在我塞给他楝果的时候勉强接过。杰的个子已比我高出小半个头,比起才读一年级和四年级的菡和萏高出了一大截。一个初中男生被妈妈拉着在乡间野地闲走,还采楝果玩,    杰一定是觉得他妈妈的举动幼稚到让他难为情。

   杰小时候,我曾买了弹皮弓给他,他就在家里拉长了橡皮筋“叭叭”地朝墙壁、项灯、橱柜空射,我对杰喊:幼稚!“叭——”于是,杰会把弹弓朝向我。

    菡也把手里的楝果扔向河里,萏跟着姐姐用力掷出她的楝果,因为太用力而差点摔倒。掷出的楝果只落在离岸一点点的水里。菡笑得拍手,萏也傻傻地跟着大笑。杰绷着的脸终于露出一丝笑意,继续将手插在衣兜里一晃一晃地走过来。

    比菡还小的叶候,我常常觊觎家门前楝树枝上垂着的楝果,可是悬在头顶上方的楝果太高太高了,麻雀在枝上飞走又飞来。落在地上的楝果总是枯皱干瘪,被我拾起来又扔掉。即便像现在这样采到了完美的楝果,最后的结果还是将它扔进河里。如果将一颗楝果保存起来呢?杰一定会觉得更可笑。

    我站在楝树的光辉之下,但采下的楝果是苦的吧,不然为什么又叫苦楝呢?也曾剥出它内在的核,可终究没有尝过楝果真正的味道。我曾采过无数颗楝果,青涩的、成熟的、枯萎的,春夏秋冬,楝果在我眼里生生不已,岁岁年年。楝果在男孩的眼里就是弹弓里包裹的子弹,射向枝上躲着的麻雀和白头翁。

   我这么一意地说着楝果楝果,却把楝花忘了。楝花开的叶候,初夏的风便在枝头轻轻地摇,那淡紫的花儿细碎微小得在风里隐了身。一直以为开到荼蘼花事了,却原来不是,二十四番花信风里,始梅花,终楝花,直到楝花开罢,花事才真正了。可是为什么人只说花到荼蘼花事了,却是把楝花忘了?

    楝树的前面,坐着一排的钓鱼人。我们向钓鱼人走去。

    杰和菡、萏围看桶看,几尾小鱼在桶里碰壁,又看了看毫无动静的水面,觉得无趣,便催着要回了。我知道杰一心想着回去完成他的作业。

    看看看,前面还有漂亮的芦花啊!

    菡和萏犹豫了一会儿,还是跟着杰回去了。我跟在孩子们后面,再次经过楝树继续慢慢地走回去。姨在一排腌菜缸前择菜备饭。我的手里还握着一粒饱满结实的楝果,只是我将它存在哪里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春风

老舍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的。就是那没树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颜色——日影、草色、石层,三者能配合出种种的条纹,种种的影色。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可是被清凉的蓝空给开拓出老远,平日看不见的小岛清楚的点在帆外。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一种无目的的思虑,要思虑而心中反倒空虚了些。

③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地传送花香,同情地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 , 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⑤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记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干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

⑥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