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西河池天峨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完成小题。

月光汤

(徐徐)

乡下的夜空升起一轮明月,月光洒满了山林村舍,地面上也凝起了一层透亮的“薄霜”。

②月光很亮,亮得连父亲也觉得,待在屋内睡觉未免太过可惜。于是,他便带我去村外的湖边夜钓。

③月光如水,湖平如镜,豌豆般大小的浮漂飘在水面上粒粒可见。先是点点浮颤,继而微微下沉,当浮漂猛地一沉,父亲便迅速起竿,一条白花花的鱼便在水中扑腾翻转了起来,上钩了!

④月光清激、白亮,想是鱼儿也不忍就此睡去,纷纷就着一盏月光灯,在湖中来回穿行。当鱼饵明晃晃地摇曳在水里,它们又怎会怀疑这份恬静背后的真相呢?纷纷咬钩,就这样,父亲的鱼篓,很快便满了。此时,明月依然高悬在夜空之中,意犹未尽的父亲,并不打算回家。

⑤但我们有些饿了,父亲就索性找来一个废弃的陶罐,就着湖水洗净,然后支在火堆上——他要煮一罐鱼汤。水,从湖里汲取而来,白白净净;鱼,是刚刚钓上来的,也白白净净;月光,自星空流淌而来,更是白白净净。父亲说,喝下这白白净净的汤,心里就会安宁无比,少怨,无烦。

⑥很快,鱼汤泛起了奶白色,像一捧捣碎的月光,皎洁地盛在罐子里。没有碗,父亲便让我对着罐子先喝,喝剩下的再给他,好东他总是让我先尝。这罐未放油盐酱醋葱的鱼汤,竟将鱼天然的鲜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没有一丝的鱼腥!

⑦父亲还不忘在一旁说道:“这可不是一般的鱼汤,而是一罐月光汤,只不过是里面游进了几条白白净净的鱼。”记忆中,这是父亲说过的最富诗意的话,让我终身难忘。那一刻,眼前黝黑、整日忙碌的农民父亲,俨然像个白面书生,中年文艺男,只是他把精力全给了日复一日的田间劳作。

⑧是的,为了家人,父亲不得不埋身田间地头。每遇旱季,我们都要用好几台水车,将山下的泉水往高处的梯田里翻送。白天轮不到我们翻,只有等晚上,月光下,父亲、我和妹妹,一人负责拉动一台水车,一阶一阶地朝上翻送水。

⑨父亲的水车放得最陡,梯度也最大,拉起来格外费劲,他把平缓的梯度留给了我和妹妹。即便如此,他也总是快速地拉几十下自己的水车,随后便过来帮我和妹妹。一车车白花花的月光泉便是这样,从低处翻淌进我们的梯田里。常常一忙就是一整夜。累了,父亲便以堤埂为床,躺在月光里,小睡一会儿。有时,我会抱怨,觉得这活太累,收益小,可父亲却说,百滴水就能救活一棵稻,只要水到了,就不会颗粒无收。 “莫要怨了,月亮不都在陪着我们,给我们照明嘛! ”

⑩暑假时,父亲常去集市卖红薯。凌晨2点便要担货出发,夜行山路,我替他打手电筒照路,给他壮胆。倘有月光明道,父亲便会独自上路,不要我陪。月光,便是他的伴,他的明灯,他的保护神。

⑪中考那年,我考得不好,没能被县城里最好的高中录取。一天晚上,父亲和我纳凉说闲话,他说:“你别看现在天这么黑,等月亮一出来,这里便会亮堂起来,你要相信明天一定会好起来的!”父亲的话点拨了我,让我重拾信心,后来,我考上一所重点大学。

⑫多年后,父亲才告诉我一个很大的秘密:他曾是地方政府宣传部门的一名公职人员,写得一手好文章,前途无量。可在我两岁时,他因违背了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多生下一个孩子,也就是我的妹妹,被解除了公职,回乡种田。可我从未见过他因丢了公职和乡下的清苦而抱怨。

⑬一罐月光汤,一车月光泉,一弯月光路,我终于读懂了父亲:因为心中始终有月光,他才能在岁月的千沟万壑中岿然不动,且从不发一声怨言。

(选自2019年第5期《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文章以“月光”为线索,写了月光下父亲① ;②带我和妹妹用水车灌溉梯田;③;④以“月光” 等事鼓励我。
(2)、按要求赏析。

①很快,鱼汤泛起了奶白色,像一捧捣碎的月光,皎洁地盛在罐子里。

②我终于读懂了父亲:因为心中始终有月光,他才能在岁月的千沟万壑中岿然不动 , 且从不发一声怨言。(赏析划线词语)

(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的画线句。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第⑦段的作用。
(5)、文中“我”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写出来。
(6)、请你谈谈题目“月光汤”的含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谁能润泽我们的生命
                                                                                                          尤今
         ①书对我而言,犹如空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我,时时刻刻都需要它。
         ②自童年开始,我便明白,肚子饿了,找食物吃;眼睛饿了,找书看。我的双眸,时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只要一书在手,我便如蚁附膻,既有“蚕吞桑叶”的快乐,亦有“蜂儿采蜜”的满足。
        ③略识之无,我便发现,屋子里的每一寸空隙,都漂浮着一缕一缕的书香。视线所及之处,有书;视线不及之处,亦有书。高高低低地叠着、密密麻麻地堆着;疏疏地散放着、齐齐地排列着。书和屋子,你依我依地化成了一个圆满的整体。在那如饥似渴地从书籍汲取营养的童稚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是捉襟见肘的。书却为我营造了一个金光灿烂的世界。
       ④父亲总是买书,不是一册册地买、而是一摞摞地买,当他把书提进门时,忙家务的母亲总是很快地把湿漉漉的手抹干了,把那一摞书当成瑰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捧过来,欢天喜地地拆看。
       ⑤万籁俱寂时,母亲在荧荧灯火下执卷而读的样子,真是美丽。微鬈的睫毛静静地在眸子下方印着扇形的影子,脸上浮着一抹蜻蜓点水式的、若有若无的笑意
       ⑥她低头看书。我仰头看她。她快乐地沉浸在文字那个神秘莫测的世界里,而我,向往那个世界。于是,跌跌撞撞地闯了进去。最初,一知半解,等一进入情况,便痴痴地迷上了,书,自此成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⑦成家之后,整间屋子氤氤氲氲都是书香。我站着读、坐着读,躺着也读。我读书的时候,孩子也人手一册地读。一家大小静静地、齐齐地读书的那种感觉,美好到了极致,幸福到了极点。
        ⑧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突然想起青少年时代的一件往事。那时,零用钱有限,想买书,只能将钱一点一滴地储存起来,存够了,才得以一偿夙愿,那一回,看中了赛珍珠的译著《大地》,翻来覆去地看,爱不释手,可是,没有钱买。一连两三周,上书局时,总先去看看那部小说还在不在,如果还在,便抽出来,用手轻轻摩挲一番,才恋恋不舍地放回去。后来,学校考试,忙着温习功课,没上书店。考完试后,钱也储够了,便风风火火地赶往书店。可是,那部朝思暮想的书没了。我觉得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疼痛,在书架旁晃来晃去,像个无主孤魂。
       ⑨阅读,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活动。许多散文和小说,都不着痕迹地蕴藏着隽永可贵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它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流入读者的内心深处,那种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过:“要成为出色的漫画家,非得喜欢读书不可。画只是技巧,出色的漫画,出自无穷的想象。不读书,就表示没有好奇心,怎么可能画出精彩的漫画?”
        ⑩实际上,阅读所能带来的脑力冲击,大得超乎想象。它足以将水面上的一个小涟漪化为滔天巨浪,从而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⑾阅读带来的大快乐,是任何其他的活动都难以相比的。当它让你哭时,那种感动,能够进入心坎很深的地方;当它让你笑时,那种快乐,像是融化在心上的一块糖。它时而像铁锹,在你心叶上挖出一个个痛楚的窟窿;时而像辣椒,辣得你汗如雨下却又拍案叫绝。有时,它像雷像电,狠狠地劈下来,将迷糊混沌的你震醒;有时,它又像云像雾,让你腾云驾雾、浑然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
        ⑿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以书为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株快乐的树。这树,永不枯萎。                                    (本文原题为《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乞丐

屠格涅夫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表服,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

       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采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抖颤着。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黄伟经 译)

白菜汤

屠格涅夫

       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工人。

       农妇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问他的母亲。

       那母亲在家里。

       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也阴暗,眼睛红肿着。……然而她的身子却挺得笔直,像在教堂里一样,“呵,天呀!”太太想道,“她在这种时候还能够吃东西!……她们这种人真是心肠硬,全都是一样!”这时候太太记起来了:几年前她死掉了九岁的小女儿之后,她很悲痛,不肯住到彼得堡郊外美丽的别墅去,她宁愿在城里度过整个夏天。然而这个女人却还继续在喝她的白菜汤。

       太太到底忍不住了。“达地安娜,”她说,“啊呀,你真叫我吃惊!难道你真的不喜欢你儿子吗?你怎么还有这样好的胃口?你怎么还能够喝这白菜汤?”“我的瓦西亚死了,”妇人安静地说,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下来,“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给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汤是不应该糟蹋的,里面放得有盐呢。”

       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在她看来,盐是不值钱的东西。

(巴金译)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待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得待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省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待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行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般无聊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鼾歌

从维熙

①母亲的鼾歌,对于儿子来说,仍然是一支催眠曲。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鼾声也是生活的“晴雨表”。

②我四岁丧父,母亲带着年幼的我,开始了女人最不幸的生活。我没有看见过她的眼泪。却听到过她在我耳畔哼唱的摇篮曲。那时,外面的风正摇晃着冀东平原上的小屋,树梢像童话中的怪老人,发出尖锐而又凄厉的声响,我却在母亲古老的童谣中闭上了眼睛,到童年的梦境中去遨游。

③我十几岁时到北京求学。为了交付学费,母亲远离家乡到我学校附近的一家富户当保姆。当我坐在课堂里学习的时候,我的母亲,正汗流浃背地洗着一件件脏衣裳。母亲做梦也想不到,她用汗水供养的儿子,因为在代数课上常常偷看小说,而成为寥寥几个留级学生中的一个。

④她没有为此垂泪,也没有过多地责备我,一如既往地洗衣、做饭、刷碗、扫地……独自一人,支撑着苦难的重压,在命运的匆匆小路上,默默地走着她无尽的长途。常常是我还在昏暗的灯光下看小说,她就睡着了。清楚记得,那时的母亲,从不打鼾。那一年,因为生活的变故,我寄住在通县的叔叔家,母亲只能独自返回故里了。

⑤十六岁的我,在一个飘着零星小雪的冬晨,送她到十字街头。她用手抚去飘落在我头上的雪花:“你要好好用功,像你爸爸那样。”“嗯。”听着母亲的嘱咐,我默默地垂下头来。

她用手掌抹去我脸上的泪痕,又系上我的棉袄领扣,叮咛我说:“逢年过节,回村里看看妈就行了。妈相信,没有涉不过去的河。”

在这离别的瞬间,我第一次感到母亲的可贵,第一次意识到她的重量。从这天起,我开始发奋地读书,如饥似渴地学习。1950年秋天,我到北京师范学校报到后,马上给她寄了一封信。第一个寒假,我就迫不及待地回故乡去探望母亲。

⑧夜深人静时,我和分别两年多的母亲躺在热炕上,说着母子连心的话儿:“妈妈,我让您受苦了。”

⑨母亲则笑道:“没有又留级吧?”显然,我那年留级的事情,给她心灵上留下了伤疤。

⑩“不但没留级,我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呢。”我拿出刊登我处女作的报纸,递给她。她小心地接过来,把油灯挑得亮了一些,从炕上半翘起身子,激动而神往地凝视着那密密麻麻的铅字。

⑪“妈妈,您把报纸拿倒了。”

⑫她也笑了。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她欣慰的微笑。从心底漾起的笑容,浮上了嘴角眉梢。

⑬她是带着微笑睡去的。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却充满了( )之感。在静夜里,听见她轻轻的鼾声,我无声地哭了……

⑭我毕业后到北京日报社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进北京。她几乎夜夜都发出微微的鼾声。久而久之,我也养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条件反射,似乎只有听到母亲的鼾声,我才能睡得更踏实,连梦境也仿佛随着她的鼾歌,变得更为绚丽。

⑮可惜,此后多年,我再难以听到母亲的鼾声了。当时,我和妻子被迫踏上了风雪凄迷的漫漫驿路,家里只剩下她和我那个刚出生的儿子。她的苦难重新开始,像孑然一身抚养我时一样,抚养着她的孙子。

⑯我偶然得以回来探亲,和母亲、儿子躺在那张吱呀作响的旧床板上。夜间醒来,常常发觉,母亲在睁着眼睛望着我。

⑰“妈妈,您怎么还没睡?”

⑱“我都睡了一觉了。”她总是千篇一律地回答。

⑲当我再次醒来,在月光下扭头打量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庞时,她还在睁着酸涩的眼睛。我心里清楚,在我背向她的时候,她那双枯干无神的眼睛,一定在凝视儿子黑发中间钻出来的白发,一根、两根……

⑳我的确无法计数,一个历经苦难的普通中国女性,她躯体内究竟蕴藏着多少力量。我没有看过她的眼泪,却听到过她在我耳畔哼唱的摇篮曲……

阅读

文学类阅读

洋槐花香润心田

郭军平

①呀!这是什么香?

甜甜的,淡淡的,如蜂蜜,如香水,一缕一缕的,若波浪起伏,若炊烟袅袅,又若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置身其中,我莫名地陶醉了,烦恼消失了,心情舒畅了,心灵放飞了。这醉人的清香啊!是要人带到一个如仙似幻的世界吗?

③是什么,竟能产生这样大的魔力?难道是富贵的牡丹?娇艳的芍药?还是令人倾倒的玫瑰?不,什么也不是,它既不是富贵的牡丹,也不是娇艳的芍药,更不是令人倾倒的玫瑰,它就是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洋槐花。

④抬头看,瞧!在那满枝密叶的洋槐树上,那些晶如玉、白似脂的一串串、一支支洋槐花多么香甜诱人呀!在微风的轻拂下,在绿意葱茏的枝叶间,它们仿佛翩翩起舞的仙子,衣袖挥舞间,洒下一阵阵、一缕缕醉人的清香。那无法遮挡的清香啊!仿佛要将美丽的乡村熏醉,醉如梦,醉如仙,醉如幻!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你不能不诗情大发,逸兴遄飞:谷雨时节百花凋,长恨春短愁难消。转入闾阎绿荫里,一缕清香醉乐陶。

⑤当母亲把采摘的一萝筐槐花淘洗干净后,然后将它和白面粉拌在一起,放上调料和盐,搅匀,上蒸笼。二十分钟后,一笼热乎乎、香喷喷的槐花麦饭就被母亲端上了餐桌。喜欢吃蒜辣子的,浇上些,吃起来香甜可口,令人回味无穷。

⑥槐花麦饭不仅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医疗作用,可以治疗便秘等症状,是春天里最美的野味。正因为槐花麦饭香甜可口,所以采摘的人特别多。这样,美丽的洋槐树就算倒了大霉。

⑦记得我们老屋的后面曾经有两棵大洋槐花树,因为父亲在外教书,我们周内上学,母亲一个人又采摘不了。结果,等我们周末采摘时,我们屋后的大洋槐花树已经不知道被谁采摘得七零八落,一幅伤痕累累的样子,看着让人心疼。父母都是文化人,忍住了愤怒。他们实在不会像那些受了委屈的人在村子里大声叫骂一阵。

⑧“都是邻里乡亲的,采摘了就采摘了,不要计较了!”看着我们气愤的样子,父亲安慰道。

⑨想吃槐花,有的是,你看,那些水渠旁,那些野地里,到处都有开着珠玉般散发着诱人清香的槐花。槐花的生命力可真是强啊!难道它们是先知先觉,知道自己的美丽可能会受到更多的伤害,因而它们就保持了强盛的繁衍能力?

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生命力强悍的洋槐花树,就像自强不息的君子一样,表现出了昂扬的斗志;而这肥沃的土地,多么像宽厚的母亲,以博大的胸怀给予坚定的支持。

⑪是啊!做人,就要像洋槐花树一样,即使在挫折面前,也要保持昂扬奋进的姿态;做人,就要像这宽厚的土地一样,要有容纳万物的胸怀和气量。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

春耕,在大地上写诗

仇士鹏

①春耕,是沉默寡言的农家人对土地的一次盛大的抒情。

②水田里,白鹭三三两两地立着,侧耳倾听春天的脉动。燕子剪开了柳叶,衔着从南国带回的阳春的消息,在天地间奔走相告。风中,春寒犹在,却已润上了晨光的明媚,拥抱着父亲的每一次呼吸,在水田里划开道道涟漪。

③“走,下田去。”父亲抖了抖牛绳,招呼着老伙计,共赴与春天的约会。

④牵着牛,扛着犁铧,父亲像是诗人,举起手,把灵感提在笔尖,准备在地上纵情泼墨。走进水田,脚步认领着大地的肥沃与强壮,闲置了一个冬天的犁鼓起臂膀,坚硬、充实的触感让父亲感到踏实而愉悦。

⑤随着风甩出一声清亮的呼号,蓄势已久的耕耘终于从名词变成了动词。趁着激动的心情,借着一鼓作气的东风,为整片田地写下农家人对春天崭新的定义。你看,犁铧正卖力地破开土层,种下入木三分的诗行,用铺陈、起伏的排比虔诚地颂扬春天。当波浪涌动的时候,一声声惊叹将顶着深深浅浅的绿意,从大地上次第生长出来。

⑥父亲把鞭子的力度全留在了半空,只将声声催促送到牛的耳旁。十年了,这头牛和我一起长大,已经成了家中不可或缺的一根脊梁骨。不会说话的它,用调皮甩动的尾巴阐述它的欢喜。蹄子下,烂泥块向后翻起,又被父亲踩开——就像是踩碎过去一年的苦涩与辛劳。让它们化作岁月的福祉,呵护新生的故事生长、冲破,一年更比一年丰茂。

⑦休息的时候,父亲也要让自己的脚和田野靠在一起。坐在云的下面。坐在田野的边缘。他的目光缓缓向上抬起,超过一株幼苗的高度,越过村庄的篱笆,沿着杏花遥指的方向一路飘向天空,望向降落到未来的一场场大雨,望向贮存在天空上的一米米阳光。那一刻,无数农谚在他的旱烟里冒出,他佝偻的身影里渐渐有了气象学专家的轮廓。

⑧唐代诗人钱起曾遗憾地说道:“日长农有暇,悔不带经来。”其实,这片漠漠水田就是最好的经书,农家人一直是最勤奋的求学者 , 日日耕读,夜夜怀想,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于是耕种的姿势成了五千年中华文明最质朴的缩影,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而稳重地前行、收获。

⑨“知时节的雨就是好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亲并不会背《唐诗三百首》,却能慢条斯理地吟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和播种的技巧一起深深烙印在他的骨子里。当春雨如约而至,父亲便会点起烟,坐在窗户旁,静静地听它呢喃细语,听着这一年的生活淅淅沥沥、轻轻抽芽的声音。这是来自上天的恩赐,莫名地,他也相信这是老天爷对他这新的一年的预言。

⑩或许,比起我,父亲更懂得春天的浪漫吧。在他弯曲的腰背上,我看见了春天最生机勃勃的力量。

⑪如今,我已经脱离了乡村,过着脚不沾土的生活。但每到春天,我总会想起春耕时的情景。原来,时间也像一头老牛,早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一些风雨温柔的梦里,我依旧能够听见犁与土壤的耳鬓厮磨。而春天便在日子里更茁壮地生长出来。

⑫我渐渐意识到,春耕已经脱离了一项农事的概念,成了一枚文化符号,一种生存美学的象征,一种希望与喜悦在春天的隐喻。那一幅田园风光的素描,在每一年春回大地的时候都酝酿着勃发的灵感,等待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前去耕耘,去着色。

⑬于是,每一年,我们都将收获更美好的生活。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3年5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