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把手机借给陌生人

闰红

①当时,我扶老携幼穿过长长的步行街,在树下的长凳上,一边休息,一边习惯性地刷着手机。忽然,坐在旁边的女孩转过头来,问:“你的手机能借我上一下QQ吗?我的手机没电了,我跟同学走散了,我记不住她的手机号。”

②我顿时有点紧张,因为借手机是大忌,报纸上不是老有人被先借后抢的新闻吗?但这个女孩看上去很文弱,不见得身手就有那么敏捷;况且,她说的这种处境我感同身受——我的手机也常常没电,我也记不住别人的手机号。在这样人潮涌动的步行街上,和同伴走散确实是件很麻烦的事,没准哪一天,我也会想跟人借一下手机。

③把手机递过去时,我紧张到了极限。因为我到这时才想到,她不一定是要抢劫,她也可以在我的手机上操作,比如下个木马病毒什么的。

④也许是那一刻太紧张了,我非但没有把手机要回来,还遵循着一向的习惯,不伸头看别人输入。只是紧张地盯着她飞快地在我的手机上戳戳点点,每一下都指向我无法确知的所在。同时我打量着她——棕色的挂着皮熊吊饰的包,粉红色的运动鞋,白皙的面颊上有一颗小痣,我要求自己记下这些特征,同时也知道这样其实没什么用。

⑤拿回手机,我完全没有助人为乐的好心情,反而觉得我遇上了大麻烦。我不知道这几十秒里,她把我的手机怎么着了。我打开支付宝,看到我的钱还在,但她也许是还没跑远,怕被我抓住吧,会不会半夜三更才开始行动?是否她躲在一个难以想象的角落里,把我的支付宝、银行卡上所有的钱,一笔一笔地全转走?

⑥我万分纠结,几乎没有心情继续旅行,最后决定,还是先把支付宝和银行账户全部冻结比较好。

⑦于是,当我妈和我儿子坐在剧场里,为精彩的演出大笑或是惊叹时,我手忙脚乱地将我所有的账户冻结。总算忙完,演出也结束了,跟着人流涌出剧场,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微信绑定的银行卡被冻结,我没法用打车软件了。我们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地铁站,出了地铁站又等了很久,才等到一辆空出租车。

⑧第二天早晨,我才发现,生活对我的考验刚刚开始。

⑨第二天,我还没睁眼就抓过手机,倒是没有多笔取款信息,可一条来自12306的短信让我飞快地坐了起来,只见上面简单粗暴地写着:“您购买的×月×日×次列车因故停运,您需在×月×日前到车站办理原价退票,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⑩谅解什么啊,这不是假客气吗!最要命的是,这张票我之前改签过一次,现在只能退票。被冻结的支付宝账户只能进不能出,我要是想再买一张票,就只能去火车站了。

⑪我满腹怨气地赶到火车站,排了很久很久的队,一直在纠结是改乘汽车还是买两张站票——在我前往火车站的路上,我看到当天的坐票在一张张减少,直到为零。等我终于排到售票口,我一咬牙,决定还是站着回去,因为坐火车只要两个半小时,坐汽车却要五个小时呢。

⑫好容易做好足够的心理建设,再拿手机上12306一刷,惊讶地发现,我退票的那趟车重新运行了,并且重新卖一次票。只能再去排队改签,因为我知道这站票可不是让你两只脚站着,常常是一只脚点着地,有时甚至无立足之地。就这么着,又排了将近一个小时队,才把站票改签成了二等座票。拿到票的时候,我简直热泪盈眶,也更加怨恨昨天向我借手机的那个女孩子。

⑬一转眼半个多月过去了,我的钱财还没有流失。难道“坏人”在默默地等我攒钱,到了一定额度再下手?这当然是不符合常理的,比较合理的情况是:那个跟我借手机的姑娘,可能就是想用我的手机上一下QQ。

⑭……对于此事,我唯一可以总结的是,若下次再有人这么跟我求救,除了输入密码的环节,我一定会盯紧对方在我手机上的每一步操作。

(选自《读者》2015年第20期有改动)

(1)、随着事件的发展,“我”的心情不断变化,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情节

被借手机

被迫买票

安然无恙

心情

焦虑

(2)、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设置悬念,请举一个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划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只是紧张地盯着她飞快地在我的手机上戳戳点点,每一下都指向我无法确知的所在……

②我手忙脚乱地将我所有的账户冻结。

(4)、对于陌生人的求助,作者是怎么处理的?要是换成你,会怎么做?联系实际说一说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1℃值多少钱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候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环境变化、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世界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惊人的。据估计,农业生产区气温每下降1℃,就会减少一周(7天)的生长季。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气温变化1℃时,中国华南因全年的日平均气温基本上大于10℃,故积温变化为365℃,这可种植三茬作物,相当于每一茬作物有122℃的积温变化。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均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经济学家也发现,酷夏可激发人们消费热,促进经济发展。若夏季平均气温偏高1℃,则35℃以上的高温天数就会飙升,空调器、电风扇、纸扇、冷饮、啤酒等销售量就会成倍增多,商家无不拍手称快。

⑤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经济增长,农作物增产,但是它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由于气温上升,到2030年,我国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情况会更加严重,南方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37℃,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比气温32℃时,高出达30%以上。

      ⑧气温变化1℃还与人的死亡有关。如上海市在炎热日(≥34℃以上),夜间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8人;午后每升高1℃,死亡增加10人。广州市炎热日最高气温的时候,每升高1℃,死亡增加2.3人;炎热日最低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1.5人。

      ⑨综上所述,1℃对我们人类的影响实在不可低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___A___。“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___B___。“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___C___。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请阅读《阳关雪》,回答下列小题。

阳关雪

余秋雨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褶皱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

       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也没有被吞食、被遮蔽,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

       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上已见斑斑沙底,却不见湿痕。

       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

       地上有一些奇怪的凹凸,越来越多,终于构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我猜了很久,又走近前去蹲下身来仔细观看,最后得出结论:那全是远年的坟堆。

       这里离县城已经很远,不大会成为城里人的丧葬之地。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塌,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排列得又是那么密呢?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甲】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我相信,死者临死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座。

       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没有换来史官们的几行墨迹?堆积如山的中国史籍,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因为这儿是历代王朝的边远地带,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所以,这些沙堆还铺陈得较为自在,这些篇页也还能哗哗作响。就像眼下单调的土地一样,出现在这里的历史命题也比较单纯。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那儿没有这么大大咧咧铺陈开来的坦诚,一切都在花草掩映中发闷,无数不知为何而死的冤魂,只能悲愤懊丧地深潜地底,使每片土地都疑窦重重。相比之下,这片荒原还算荣幸。

       远处已有树影。疾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树愈来愈多,开始有房舍出现。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

       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拌和着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

       向前俯视,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直伸天际。【乙】我突然觉得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王维的笔触实在是温厚。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文静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也许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

       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声声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神貌,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由此联想到,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笑容那么肯定,神采那么自信。

       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途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这些艺术家以多年的奋斗,执意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而更早就具有这种微笑的唐代,却没有把它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限,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只允许他们以文化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这里,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人性寄托。

       于是,九州的文风渐渐刻板。阳关,再也难以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越来越少,只有陆游、辛弃疾等人一次次在梦中抵达,倾听着穿越沙漠冰河的马蹄声。但是,梦毕竟是梦,他们都在梦中死去。

       即便是土墩、石城,也受不住见不到诗人的寂寞。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旅途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宏广。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如壮汉啸吟,与自然浑和,却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不再欢悦,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吧,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儿歌

邓云乡

    古人说:“千秋万岁名,不如少年乐。”也还记得袁子才的一句名诗:“不羡神仙羡少年。”这都是至理名言。别的不用多说,在北京的夏日,看着听着娃娃们唱歌,就使人感到有说不清的乐趣。

    为什么说夏天呢?因为五月端午之后,天气渐热,万物生发,人们都换上夏衣,男孩子小褂、汗背心、短裤,小姑娘也是花小褂或者花裙子。孩子们都在户外玩,有趣的事情多了,所以夏天的儿歌也特别有情趣。

    (甲)夏天天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用不着等什么“油然作云,沛然作雨”,头顶上一片黑云,西北风一卷,“噼里啪啦”就下起来了。小孩们欢喜地在小院中乱跑,大人在屋里、廊子上还喊不应。这时就会有一首动听的儿歌: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反复地唱,欢蹦乱跳,十分顽皮。

    (乙)夏天雷阵雨来了,又是风,又是雨,小小的三合院、四合院似乎都是一个避风港,每间屋子似乎是一条小木船,在风浪中震撼着。母亲抱着被子,从窗眼里望着外面的雨,唱着儿歌道:

    风来了,雨末了,老和尚背着鼓来了。

    至于为什么是“老和尚背着鼓来了”,却没有人注意,只是这样说。后来看到老先生们写的儿歌的书,说是“背着谷来了”,这可能是南方的说法,而北方仍然是读“鼓”的。难道说北京夏天的儿歌只是这两个吗?不然,北京夏天还有一个最美的儿歌,那是其他任何地方也没有的。

    (丙)几场好雨过后,小小的四合院中,都是花花草草,绿油油的、香喷喷的、湿漉漉的。在当院荷花缸、大水缸外面,在各屋的马头墙角上,在大树的根部……都有小小的蜗牛翘着两只小小的肉角在爬行。这个背着半透明躯壳的小动物,永远不会担心没有房子住,或为分不到房子、交不出房租而发愁,它永远是那样善良而悠闲地、像诗人散步般的爬行着。北京话很奇怪,因为没有水牛,所以语言中没有“水牛”的词汇,却把蜗牛叫“水牛儿”,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小不点,写出来两个字完全一样,这不要说外国人翻译起来容易弄错,就是外地人听到恐怕也会弄不清楚。它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孩子们把它轻轻地拿在手中,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盼望着它的触角快点伸出来,抑扬而深情地唱道:

    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儿噢!你爹你妈,给你买烧羊肉吃噢——

    妙就妙在似通非通之间。

    我在北京做小学生的时候,已过了玩水牛儿的年龄了,但我听惯了妹妹们和同院小孩玩的时候的歌唱声,我多么爱听这首美妙的儿歌啊!

(选自《燕京乡土记》,邓云乡著,中华书局2015年6月版,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赵丽宏

    ①友人赠我一株水竹,栽在一个姜黄色的小陶盆里,细细长长的茎,举着几片水灵灵的扇形绿叶,清秀文雅,十分可爱。然而隔不多久,不知什么原因再也没能恢复生机。小陶盆便空了。

    ②空陶盆搁在桌子上,实在不美观,想再栽一些什么花草,却总是没有机会。一天,母亲打扫厨房时,在屋角发现几个芋艿 , 这是去年冬天留下的,已经萌出了青青的芽。这芋艿不也可以种在空陶盆里吗?母亲笑了:“这怎么是芋艿待的地方?小小一个花盆会憋死它呢!”我不以为然,把一个鸡蛋大的芋艿种进了陶盆。盆儿太小,只两把泥土,就把芋艿埋起来了。

    ③我决定在花盆里种芋艿,倒并不全是盲目,因为我喜欢芋叶的形状,并且觉得它们有点像荷。那是儿时的事情了,一次去乡下,看到农民在一大片芋田里浇水,我忍不住惊叫起来:“那不是荷叶吗?怎么不长在水里呢?”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两点根据:首先是叶的形状,圆圆的,翠生生的,接近荷叶;还有一点更要紧,水珠滴在芋叶上,就像一颗颗亮晶晶的珍珠微微颤抖着、滚动着——我总以为只有荷叶才如此……

    ④芋芽蹿得很快,开始只是细细的一小段,就像孩子们削得尖尖的小铅笔头,没过几天就有食指那么长了,再过几天,一片椭圆形的叶悄悄舒展开来,像一顶绿色的小伞,撑开在小陶盆之上。第二片叶子很快又蹿出来了,而且一下子就超过了第一片叶子,那细细的叶茎足有一尺多长。这以后,它就似乎定了形,再也没有什么变化。

    ⑤“噢,真美!这是什么花草?”见到它的人几乎都会赞叹和疑问。

    ⑥我的回答自然挺得意:“是芋艿。没想到吧!”我为自己这小小的“创意”而得意。

    ⑦真的,这样长在小陶盆里的芋真有一股子灵气。纤长的叶茎托着一大一小两片圆叶,组成了一个“V”字。叶子是浅浅的绿色,浅得近乎透明,像是用玛瑙和绿玉雕刻出来的。每天夜里,芋叶悄悄地卷起来,清晨又不知不觉地舒展开了,这时候,叶面上总是凝聚着一颗晶莹闪烁的水珠。书桌上有了这样一盆植物,屋里的气氛变得清新而又生动。比之先前的那株水竹,这芋一点儿也不逊色呢!

    ⑧芋叶没再增加,茎却越来越长,并且愈加显得纤细柔弱。有一天傍晚回家,我发现它有了很大变化,原来那个“V”字不见了,两片叶子都倾向了一个方向,仿佛两个人同时在向谁深深地弯腰鞠躬。芋叶依然是浅浅的、近乎透明的绿色,并没萎缩的迹象,这是怎么回事呢?母亲走过未瞅了瞅,说:“它是想见光。”我一看,果然,芋叶倾斜的方向正是窗子的方向。于是,我轻轻地将小陶盆转了半圈,两片芋叶便背向窗口了。我想,这样一来,它们自然会转过来的。第二天,芋叶真的动了,先是直起来,到傍晚,竟又恢复了前一天傍晚的模样。

    ⑨这样经历了好几个反复。不管把小陶盆转向哪一边,两片芋叶总是不屈不挠地再转过来,倒向窗口。它的顽强和执着使我惊讶,我时常有一种幻觉,书桌上的这株芋仿佛变成了一只关在小笼子里的鹤,它拼命地扇动着两片绿色的翅膀,想冲出去,失败了一次,又冲了一次,……“哦,这坚忍而又可怜的鹤啊!”它终于显得疲倦了,原来水灵灵的叶子耷拉着,失去了绿玉般的光泽,微微泛出黄色,纤长的茎叶上也出现了好些焦黄的斑点。它憔悴了。

    ⑩它未能开花结果,就悄然结束了生命的旅程,面对着又变得空空的小陶盆,我的心里充满了内疚,母亲的话在耳畔回响着:“这怎么是芋艿待的地方?小小一个花盆会憋死它呢!”

【注】①芋艿(yù nǎi):简称“芋”,俗称“芋头”。 ② 耷(dā)拉:松弛地下垂。

阅读文学文本,完成问题。

蓝瓷碗盛不下

包利民

①刚记事的时候,就知道家里有一个宝贵的大碗,就摆放在高高碗橱的最顶层。那碗极大,在农村叫海碗,碗外壁全是蓝青色花纹图案,看上去很美。我们这些孩子不知多少次被警告,严禁够触那只碗。那碗平时并不使用,只在年节的时候,才会摆放在饭桌的正中央,我们每人都有幸吃上几口里面的菜肴。

②年龄渐长,听家里人说,这碗是祖辈传下来的,称之为传家宝也并不为过。祖父那时就常常小心地捧着那碗细细端详,想来应该是极珍贵的。不知道多少年传下来,碗上连个缺口都没有,可见每一代人都是细心地呵护。

③渐渐地,我们惊喜地发现,蓝瓷碗竟还有着许多意想不到的神奇作用。有一次我生病,上吐下泻,吃了许多药也不见好。这个时候,祖父请出了蓝瓷碗,把捣碎的蒜汁放进去,让我喝下。那是我第一次亲手碰触这宝贝碗,竟顾不上蒜汁的辛辣,一口气全喝了下去。说来也怪,当晚就止了泻,第二天就恢复了正常。蓝瓷碗诸如此类的神奇事件还有许多,比如用它盛上少许酒,放里一片止痛药,把酒点燃,待药片化开后喝掉,不知治好了我们多少次的头疼、感冒。蓝瓷碗在我们的心里愈加神秘。

④后来,此碗就引起了风波,险些毁于一旦。祖父极疼爱姑姑,姑姑出嫁时,祖父曾想将此碗作为嫁妆,于是引发了家里人的强烈抗议,大家都认为这是全家共有的宝贝,谁也不能独占,除非卖了钱平分。祖父先是笑,后是气,最后当着全家人的面高高举起碗要摔掉。姑姑拼命阻拦,才抢下了宝碗,姑姑说:“我不要这碗,大家都和和气气的就比什么都好!”于是蓝瓷碗躲过一劫,仍高居于碗橱之上。只是总见祖父盯着它,眼神中透着复杂的光。

⑤听父亲说,在动乱年代,祖父去当兵,多年不曾回来,是祖母一直保护着蓝瓷碗,不管怎样颠沛流离,都不曾离弃。

⑥祖母在我未出生时就已经去世,想来她应该是一个很精明且执着的女人,那些年中没有男人在身边,她拖着一家老小从关里到关外,竟不曾丢掉任何一个人,这是男人都极难做到的事。每当提起祖母时,祖父都会眯眼看着蓝瓷碗,目光里满是柔和的色彩。

⑦我初中毕业那年,父亲要搬进县城,于是面临着分家。祖父谁都不想跟,自己单过,于是叔叔们开始讨论家产的分配事宜。实际上生活虽然比以前强了许多,却也没有什么家底,大家心之所系的,只有那蓝瓷碗。为此,叔叔们还背着祖父,拿着碗去县城里找懂行的人看了看,回来后都一脸喜色,说了些半通不通的术语,总而言之就是很值钱。只是祖父不发话,谁也不敢打这个碗的主意。

⑧在一个冬天的下午,家族里的人全都聚在一起,因为祖父终于要拿出意见了。祖父手捧蓝瓷碗,缓缓看了看他的子女们,说:“这碗你们知道,是你们的妈留下来的,那些年她拉扯着你们走到这儿,不容易!”一提起祖母,大家的脸上全是想念,眼中都闪着泪光。祖父接着说:“我知道,你们都把它当成宝贝,而我也确实把它当成了宝贝。不过,今天我告诉你们,这碗其实并不值钱,它只是那个年代最平常的碗。可它的确是咱们家的宝贝,那时你们都小,可能不记得了,你们的妈,当年就是拿这个碗,一路讨饭把你们养活,把你们带过来!所以说我把它当成了宝贝,和你们想的宝贝不一样!”

⑨听了祖父的话,大家全沉默了,没有人不信祖父的话,因为祖父一生都不说谎。最后,大家擦干了脸上的泪,表示要继续保存这只碗,一直传下去,因为那是真正的宝贝!

⑩如今,蓝瓷碗仍存放在老叔的家里,依然美丽,没有裂痕。那碗虽然空空,却盛满了祖母当年的爱,和我们不尽的感恩之情。

(原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