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肥城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海洋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国与国之间的纽带,促进了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有时也带来了冲突与危机。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630年,日本派遣第一批遣唐使来唐……渴望采纳中国文化和政治模式。649年,日本朝廷发动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改革,将日本重建成一个有法律、军事制度等和唐朝相似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与亚非各国进行了经济文化交流,在双方的协议下,进行了彼此互利的贸易,因此赢得了所到国家的欢迎,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关系……这样大规模的远航,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和换取珍宝,经济贸易是很有限的,不仅对明朝的经济发展没有产生多少积极作用,而且耗费不赀。

——摘编自王士立《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在16世纪之前,中原王朝曾遭受多次“华夷之辨”,对手都是来自陆地的草原游牧民,他们用一只落后文明的重锤不断敲打着先进文明。明朝中后期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从“内部矛盾”转向为外部矛盾,我们的敌人开始从海上来…

(1)、依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派遣唐使的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另举一例古代中日交往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一下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
(3)、请列举两例“敌人从海上来”的历史事件。清朝统治者企图通过什么政策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举一反三
 探寻古代中国的外交足迹,汲取历史真谛,启迪人生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安西、北庭都护府的建立,不仅使隋朝丝绸之路的主线西移,又形成众多支线。唐太宗时丝绸之路向西南延伸,从长安出发可到西藏再到印度。海上丝绸之路也有新发展。大运河的开通连接了南北,运河沿岸的扬州面对出海口,连接陆路丝绸之路,沟通南北往来,成为国际交往的门户。从广州出发到波斯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还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到达美洲早87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有大型宝船62艘,官兵27800余人,还有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等多种船只,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郑和七下西洋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联成一气,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

——摘编自王天有《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材料四 乾隆九年,清政府制定《管理澳夷章程》,防范来华外国人。乾隆二十二年,政府命令只许在广东贸易。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批准《防范外夷规条》,标志以一口通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最终形成。它的执行,使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历史的进程,也使统治者沉湎于“天朝上国”的迷梦而不自知。

——摘编自向玉成《清代华夷观念的变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形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