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镇江市五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12月联考试卷

阅读《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完成小题。

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①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②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

③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④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⑤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

⑥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⑦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漫延。

⑧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

⑨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⑩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⑪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

⑫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

⑬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

⑭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等待无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

⑮医院里并不太安静。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

⑯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⑰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亦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

⑱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

(1)、你从选文中读出了“儿子”与“女儿”的哪些共同品质?
(2)、请赏析第9段画横线的句子。
(3)、细读选文17段,请说说为什么“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
(4)、选文有多处与文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相照应,请说说其表达作用。
(5)、从选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感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木瓜之味

       ①大约是2000年初春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去邮局发信。就在快到邮局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女子和我擦肩而过。忽然,她停住脚步,回头看了我一眼。那眼神很亲切,也有些意外的惊奇,仿佛认出了一个熟人而与之意外相逢。那眼神闹得我以为真的碰见了什么认识的人,便也禁不住停住脚步,看了她一眼:年龄不大,也就二十出头,模样清爽,中等身材,瘦瘦的。看她的装扮,初春时节还穿着一件臃肿的棉衣,就猜得出是一个外地人,大概是打工妹。我仔细地想了想,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个人,她肯定是认错了人。于是,我暗笑自己的自作多情,向邮局走去。

       ②我走了没几步,她从后面跑了过来,跑到我面前,这让我很吃惊,不知碰见了什么人。只听见她用南方人那种软绵的声音仔细而小心翼翼地问我:“你是不是肖复兴老师?”我越发惊讶,她居然叫出了我的名字,木讷地站在那里,近乎机械地点了点头。她一下子显得很兴奋,接着说:“刚才你迎面向我走来,我看着你就像。我读中学时就看过你写的书,你和书上的照片很像。真没有想到怎么这么巧,今天我在这里遇见了你!”

       ③原来是一位读者,大概她这番热情的话,很能够满足我的虚荣心,尤其是听她说她喜欢我写的一些东西,特别是说她读中学的时候读我写的东西对她有帮助,一直忘不了……我就像小学生爱听表扬似的,立刻有些发晕,找不着北了,站在街头和她聊了起来,一任身边车水马龙,喧嚣不已。

       ④从她那话语中,我渐渐地听明白了,她从小在南方农村长大,中学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家里生活困难,就跟着乡亲来到北京打工,住的地方离我家不算太远,要走半个小时左右,今天星期天休息,她是刚刚到邮局给家里寄钱,并发了一封平安家信。虽是萍水相逢,只是些家常话,却让我感到她像是在掏心窝子,一下子竟有些感动,没有想到只是写了一些平常的东西,能够让心拉近,距离缩短,心里想也应该说是如今没什么用处的文学的一点特殊功能吧。于是,我进一步犯晕,沿着斜坡继续顺溜地下滑,不知对她的热情如何回报似的,竟然指着马路对面我家住的楼对她说:“我家就住在那里,你有空,欢迎你到我家做客。”说着把地址写给了她。她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一定去。”

       ⑤回到家后,我就把这件事当作喜贴子,向家人讲了,不想立刻遭到全家一盆冷水浇头,纷纷说我,“你以为你遇到了知己呢?别是个骗子吧?”“可不是,现在骗子可多着呢,你可别忘了狐狸说几句赞扬的话,是为了骗乌鸭嘴里的肉。”“什么?你还把咱家的地址告诉了人家?你傻不傻呀?你就等着人家上门找到你头上来骗你吧!”“要真是找上门来,骗几个钱倒没什么,可别出别的事……”

       ⑥一下子,说得我发懵。一再回忆街头和那个年轻女子的相遇和交谈,不像是个狐狸似的骗子呀,再说,她肯定是读过我写的书,要不也说不出书名;并且能对照着书上的照片认出我来呀。但家里的人说得也没有错,谁也不会把骗子两字写在脑门上,高明的骗子越来越多,防不胜防。这么一想,心里连连后悔,而且不禁有些发虚。一连好几天,都有些提心吊胆。

       ⑦好在一连好多天过去了,都平安无事。时间一长,这件事渐渐淡忘了。

       ⑧将近一年过去了,春节过后的一天,我们全家从天津孩子的姥姥家过完年回家,刚上电梯,开电梯的老太太对我说:“你先等我一会儿,前两天有个年轻女子来找你,你没在家,把带来的东西放在我那儿了。”不一会儿,就拿来一包用废报纸包着的东西。回家打开包一看,是两个青青的木瓜。木瓜的旁边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几行小字,落款是“你的一个读者”。

       ⑨全家都愣在那里,谁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⑩这件事虽已过去四年,但我怎么也忘不了这个年轻而真诚的女子,忘不了这件事情,忘不了这两个木瓜。总记得切开木瓜时的样子,别看皮那样青,里面却是红红的,格外鲜艳,特别是那独有的清香味道,在房间里飘荡着,好多天没有散去。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小名

    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是颇懂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淼儿。在“淼儿、淼儿”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淼儿、淼儿”地叫。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

    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淼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

    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朋友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里挤得满满的。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菜,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精美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我立刻连声称谢着打开了蛋糕盒,喊道:“妈妈,拿刀子来!”

    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瓜刀,一边叮咛:“淼儿,小心点!”

    “咦!你原来叫淼儿呀,挺好玩的名字!”

    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的手势。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来,我的脸唰地红到了耳根。

    晚上,临睡觉时,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妈妈的脸上呈现了一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却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绕口。

    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

    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名时那样顺口熟练。我自然很高兴。

    分别的那一天,爸妈一齐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嘱四,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黯伤。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他们:“放心吧,没事的,我已不是孩子了。”

    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去,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她紧跑着,挥动起双手,脱口喊了出来——“写信回来,淼儿!”

    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麻雀

       ①我家的阳台,简直就是麻雀的天堂。

       ②每天我总是把大米或吃剩的米饭放在盘子里,搁在阳台上,等麻雀来美美享用。对于麻雀,我有种特殊的感情,喜欢它轻巧的身子,叽叽的鸣叫。

       ③麻雀其实是最卑微最普通的一种鸟,不论在城市或是乡村,麻雀总三五成群的,在房前屋后,树桠枝头,飞来飞去,叽叽喳喳,一刻不得歇息。在北方,人们喜欢叫麻雀为“家巧儿”,多好听的名字哟,如同孩子的小名,叫起来那么亲切。

       ④过去,我对麻雀做尽了坏事,这正是我如今天天喂食麻雀的原因所在。小时候,家里有个很大的园子,麻雀很多,我就用大鸡罩支着根棍子,在鸡罩里撒些米粒,用来逮麻雀。长大了一些,有次听街坊一位老人说,他们在大跃进除“四害”时用烈酒浸米,把浸了几天的米粒洒在地上,麻雀吃了后,就醉了,再也飞不起来了,学会了这个逮麻雀的妙招,回家我就如法炮制,现在想来,真是罪过,也一直让我不安。

       ⑤麻雀其实是一种有气节,刚毅的鸟。小时候逮住了麻雀,我有时就放在笼子里,但没有一只能存活三天,它们在笼子里,用自己的身体撞笼子,不吃不喝,力竭而死。麻雀是属于自然的,它只能野生,不稀罕笼子里的美食和那片狭小的天地。

       ⑥麻雀实在是太平凡了,是一种草根的。古往今来,很少有人用笔墨描写它,而屠格涅夫却例外地写过弱小的麻雀为了保护自己的幼儿,奋不顾身的故事,表现了麻雀坚强的一面,伟大母爱的一面,不禁让人们感动。

       ⑦有位作家说,世界上濒临灭种的兽类或鸟类,都是因为它们的贵族血统,比如老虎,比如天鹅。而麻雀的确太朴实了,赭色甚至灰蒙蒙的羽毛,不是婉转悠扬的叫声,普通得人们懒得用正眼看它,匆匆忙碌的人们没有谁在意它们,而麻雀,却用自己的坚韧,活着,活得踏实。

       ⑧麻雀终生守着一个城市或是一个乡村,不离弃它们的故土,不管燕来燕往,春去秋来,它们只是为着生存,为着繁衍后代,它们在城市或乡村,不浮躁,不失落,飞来飞去,周日劳顿,且快乐歌唱。

       ⑨冬天的麻雀最是艰辛的,那时候,我总是在阳台上,扫开雪,多放些米粒,我知道,在冬天里麻雀是很难觅到食物的,在温暖的屋里,隔窗看着寒风中弱小的麻雀,我奢望着与它们交谈,我想和它们做朋友,甚至知己,我真想邀请它们入屋。但我知道,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⑩双休日,我总喜欢在屋里倚着阳台门看书,看累了,我就隔着玻璃门看阳台上欢蹦乱跳的麻雀,长久地静静地望着它们,脑子里空空的,没有一点思绪。有时候,我会突然冒出一些奇怪的感觉,产生了庄周梦蝶的感触,弄不清我是一只麻雀还是麻雀就是我了。


(选自读者文摘在线阅读2015年12月31日)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蜀王为元龟 , 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禄秩:俸禄秩爵。②规:贪求。③公仪休:公仪,复姓。休,名。战国时鲁相。④秦惠王:即秦惠公。⑤大司农:官名。汉武帝时置大司农,掌钱谷之事。⑥元龟:本指大龟,这里引申为可做借鉴的前事。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严冬海猎

①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严寒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②“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③“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渔民服。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④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习这种原始的捕鱼法。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

⑤听到妈妈的喊声,海龙跳下礁石,赤着脚板,沿着沙滩走回来。

⑥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有时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⑦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像吹箫一样呜呜响。爸爸说:“阿龙,天气这么冷,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

⑧“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⑨天黑下来,爸爸咳嗽着躺下,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海龙装做睡着的样子,等爸爸的咳嗽和呻吟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脚溜下床,溜到门外。

⑩大海一片漆黑。墨蓝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海龙全副武装,用尖担挑着渔篓、干柴捆,快步向海滩走去。他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黯淡,和夜色融成一体。他不会喝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著,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他把尖担插在潮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柴捆,划了几根火柴。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得海面红光闪烁。他脱下衣服,迅速溜下海里。深夜的海水不同白天,像冰窑一样。海龙感受到裂肌砭骨的寒冷。他没有反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起海水擦擦身体。敏感的尖头鱼感受到一团热气,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鱼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丢进篓里。

⑪海潮不断上涨。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渔篓满了。要是爸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他太舍不得离开了。可是鱼篓满了,没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拿过裤子,用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把裤角扎牢,把篓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扎了口。海龙带着渔篓又一次溜下海里,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的尖头鱼。他激动得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渔篓里。

⑫后半夜,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一脚深一脚浅,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妈妈一个踉跄,脚下好像绊着什么,软绵绵的,只见海龙光着屁股,倒在地上,旁边的担子一头是渔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银晃晃的尖头鱼。妈妈搀扶着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⑬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进妈妈妹妹的暖被窝。冰冷的身子接触到妹妹,妹妹惊醒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说:“哥哥捡来好多好多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小屋的石缝溜走了,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作者:陈秉汉,选文有删改)

阅读

罗圈腿的小猎狗

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害羞。

它的主人,也就是那个猎人,一共有十一条猎狗。但猎人在清点狗数时,却总是只数到十。小猎狗以为猎人没看到它,它总是挤到前面去,可是猎人把目光越过它,还是数后面十条狗。

主人的忽视,很让小猎狗伤心。它决定要让自己跑得最快,终于有一天,它跑着跑着,竟然发现自己的影子越来越短了。此时,它又突发奇想,要成为世界上跳得最高的猎狗,尽管那十条猎狗一个劲地笑话它傻瓜。

终于,有一天,它跳过一堵高墙,不料,高墙那面是养鸡场。当鸡的主人找到猎人时,它自然受到了惩罚。

猎人罚它去看守潭底的石头,不要让石头浮上来。他带着其他十条猎狗打猎去了。当然,每次捕猎回来,它也分得一块肉。但小猎狗并不满足,看到小河,它竟然说要成为这个世界上一条跳得最远的猎狗。它开始起跑……跃起,“扑通”,掉进了河里,激起一大片水花。

河岸上,猎狗们笑成了一团:“哇,我们看到了世界上头号大傻瓜!”小猎狗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跳进河里。一次,正在飞跃河面的它,吓到了正准备上岸下蛋的母鸭,结果蛋全部生到了水里。

放鸭的老头非常恼火,一把揪住正在往岸边涛的小猎狗,将它扔在了猎人面前:“好好管教管教你们家的罗圈腿!”

猎人没辙了,让它去看葵花田,说要看住这些葵花,不许它们跟着太阳转:

所有葵花都跟着太阳转动。小猎狗来回跑动着,向它们“汪汪”叫个不停,但是它们根本不理睬它。小猎狗累坏了,不过,等它疲倦回家时,还是能吃上肉。

又到了给村民表演的时刻了。猎人的另外十条猎狗皮毛光滑,神气十足;

突然,一条毛发发红的公狼,愣是在十条猎狗的眼皮底下,满不在乎地跑掉了!

众人发出“嘘——”声,这太丢人了!猎人觉得颜面扫尽。

这时,小猎狗突然窜出去,穿过狗群,直向山冈上的狼扑去。它快得像一团光,人们甚至都没看清楚它的样子,等反应过来的时候,才发现小猎狗正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它的身边躺着那只雄壮的公狼,早已停止了呼吸。

从此,猎人最喜欢的一条狗,就是小猎狗。他特地做了一个漂亮的皮圈,套在它的脖子上,无论去哪里,都带着小猎狗。

人们见了,都会“啧啧啧”地赞叹:“瞧啊,那四条罗圈腿,弯曲得多美啊!”

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骄傲。后面跟着那十条猎狗,学着小猎狗,一律走成罗圈腿。

(《意林》(少年版)2012年第10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