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城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12月月考试卷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调查显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与肥胖等成年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在低龄化,逐渐成为威胁城市少年健康的突出问题。15至17岁少年高血压患病率高达7.0%,学龄儿童血脂异常率为2.2%,13至17岁少年糖尿病患病率为3.6%。在包括高血压、肥胖、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血脂异常等一系列代谢异常指标的“代谢综合征”检测中,有4.1%的孩子至少有一项指标异常。

(选自《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1)、调查报告反映的主要问题。(20字以内)
(2)、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禽流感是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病毒是“寄生虫”,它们不能独立生活,需要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如果找不到寄生的宿主,病毒就会逐渐失活,如果所有的生物体内都没有了某种病毒,这种病毒就灭绝了——天花病毒就是这样灭绝的(只有一些标本被人为地保存在实验室里)。有的病毒一直在某种生物群体里传来传去,我们把这种生物称为病毒的天然宿主。禽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是某些鸟类,特别是水禽。换句话说,禽流感病毒已在水禽里传来传去传了很长时间了。病毒有个特性,传播的时间长了,其毒性就会慢慢地减弱。如果病毒毒性很强,快速地把宿主杀死了,宿主体内的病毒也就跟着死去,传播不开。如果毒性很弱,宿主就可以携带着病毒到处传播。所以根据自然选择,“旧”病毒的毒性会很弱,和宿主形成了共生关系。禽流感病毒与水禽的关系就是这样的,感染了禽流感病毒的水禽并没有生病的症状。
      ②但是这些感染了禽流感病毒的水禽虽然看上去很正常,而其实它们的分泌物、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禽流感病毒,这些水禽飞到哪,拉到哪,也就把禽流感病毒传播到哪。禽流感病毒离开了水禽身体后,并不会马上就失活,在环境中还可以存活一段时间,环境温度越低,则存活时间越长。在28摄氏度的淡水中,禽流感病毒可存活一个月;17摄氏度的淡水中,可存活100天;如果冰冻起来,则可以无限地保存活性。在鸟粪中,禽流感病毒也可存活几十天。

阅读《豆腐之味》,回答后面问题。
                                                                                     豆腐之味
        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此亦豆腐之谓乎?
        ②豆腐,古称“福黎”,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在前164年,由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发明。刘安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烧药炼丹的时候,炼丹失败,得一白色糊状物体,入口香甜,滑腻,取名豆腐,豆腐由此而来。唐代鉴真和尚在公元757年东渡日本时,把制作豆腐的技术传入日本。在宋朝时传入朝鲜,19世纪初才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
        ③有人说豆腐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能不能提到这样的高度暂且不论,但豆腐好吃不贵,营养丰富,有极高的保健价值,确是不争的事实。
        ④豆腐是我国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不受季节限制,豆腐可以常年生产,历来受到人们的欢迎,被人们誉为“植物肉”。豆腐在五代时被人们称为“小宰羊”,认为豆腐的白嫩和营养价值可与羊肉相提并论。豆腐主要以大豆为原料加工制成的,豆腐营养丰富,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两小块豆腐,即可满足一个人一天钙的需求量。还含有糖类、植物油和丰富的优质蛋白,因此豆腐营养价值也较高。
       ⑤豆腐是老人、孕、产妇的理想食品。豆腐其消化吸收率达95%以上,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食物。豆腐为补益清热养生食品,常食之,可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清洁肠胃。现代医学证实,豆腐除有增加营养、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功能外,对齿、骨骼的生长发育也颇有益,在造血功能中可增加血液中铁的含量;豆腐不含胆固醇、热量低,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症及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的药膳佳肴。
       ⑥豆腐不仅营养价值高,有益于人体健康,更用它独特的方式给予我们关于人生的诠释。
      ⑦豆腐的制作过程可谓复杂。要将黄豆浸泡12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让豆子膨胀、充实,随后,将豆子放入磨盘,加入水进行研磨,经过研磨的豆子成了生豆浆,再将它放入锅中煮开,热乎乎的鲜豆浆就新鲜出炉了!接着,鲜豆浆要用豆腐包过滤,用卤水点成豆腐,最后用石板压成形。豆腐的一生经历了泡、磨、熬、挤、压,不断地经受磨炼,不断在挫折中站起,在逆境中抗争,才有了豆腐坚韧的品性和不屈的意志。
       ⑧豆腐本身无味,但却能兼百草之味。无论是肉还是菜,不管是海鲜还是禽蛋,与豆腐一起做菜,都会有鲜美的味道。无论清炖还是红烧,管他凉拌抑或煲汤,豆腐的香嫩都无法替代,回味无穷。豆腐取之于五谷之一的“菽”,菽予多取少,没有麦之芒,不像高粱那样张扬……包容、宽厚、谦和、低调,它甘于默默奉献、不图名利,这应是豆腐的智慧吧。
        ⑨“旋乾磨上流琼液,煮月档中滚雪花。”(唐诗)如此升华当永随国人。“味异鸡豚偏不俗,气含蔬笋亦何嫌。”(清·高士奇《豆腐诗》),如此佳肴当长存人间。“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清·胡济苍《豆腐》),如此精神美味应永存天地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麦自曝身世:我的名字又叫“来”

    ①从西汉的张骞算起,丝绸之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实际上早在张骞之前,东西方就已经通过这条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大通道互通有无了。

    ②让我们先远眺一下前丝路时代物种输入中国的最典型最珍贵的标本——小麦。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证明,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北非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

    ③而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出土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小河墓地,东边就是著名的楼兰遗址。小河墓地的每座墓里,都随葬有一个草编篓,里面装的就有小麦。小河墓地距今约四千年,也就是说,早在四千年前,小麦就已经从两河流域传入。大约一千年之后,小麦的身影又出现于小河墓地以东的吐鲁番地区,这一地区的洋海古墓群中,随葬的植物、食品中就包括小麦。这一发现生动地描绘出小麦由西向东渐次传入中国的路线图。

    ④距今约三千年、出土于中原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中的“来”和“麦”这两个汉字保存了小麦由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这一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

    ⑤“来”的甲骨文字形(图1),像一株小麦的形状,上面的斜撇像成熟后下垂的麦穗,中间是麦秆,上面是左右对生的麦叶,下面是麦根。“来”的金文字形(图2),误将下垂的麦穗之形变为一横,而且表示麦茎的一竖还穿透了这一横,这就为字形的“讹变”埋下了伏笔。

    ⑥由此看来,“来”的本义是外来的小麦,后引申为来去的来。

    ⑦“麦”的甲骨文字形(图3),上面是“来”,即麦子;下面是“夊”,也就是“止”的倒写,像一只脚趾朝下的脚。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就表示从外而来,而“麦”的所有甲骨文字形,脚趾都朝下。因此整个字形会意为:麦子是从外地引进而来的作物。

    ⑧“来”和“麦”的甲骨文字形,再结合小河墓地和洋海古墓群出土的小麦这两个重大的考古发现,清晰地记录了小麦的传播密码。

    ⑨南宋初年,北方人大量迁移到长江以南,小麦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小麦从此成为遍布中国国土的作物。

                                       

图1甲骨文“来”       图2金文“来”         图3甲骨文“麦”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