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甘肃省兰州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A)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和少年朋友探讨人生的两个话题

周国平

①亲爱的少年朋友,我想和你们探讨关于生命的真理。

②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一个生命,生命是每个人最宝贵的东西,这似乎是一个人人都懂的道理。可是许多时候,人们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这些社会的堆积物遮蔽了生命,人们把它们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之耗费了一生的精力。

引入“生命”话题。

分析现象:在如何活的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存在误区。

表明自己的看法:人应该为生命的真正需要而活。

③那么,请允许我说:生命的真理是——单纯。作为自然之子,生命的需要原是简单的,无非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安全,以及爱情、亲情等自然情感的满足。复杂,是对生命的真理的背离。人间的各种争斗,人生的诸多烦恼,都因这个背离而起。

④生活在这个时代,我希望你们保持清醒,不被时代的风气绑架。你们经常要想一想自己的生命真正需要什么。当然,你们处在生命的早期,渴望卓越和辉煌。你们尽可以去创造不平凡,去争取成功,但是请记住,倘若成功使你们的内心和生活都变得过于复杂,失去了生命的单纯,这个成功实际上是失败。

⑤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在如何活的问题上,你必须自己做主,盲从舆论和习俗是最大的不负责任。在人世间的一切责任中,最根本的责任是对你自己的人生负责,真正成为你自己,活出你独特的个性和价值来。

总结:活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是人最根本的责任。

①亲爱的少年朋友,我想和你们探讨关于成长的真理。

引入“成长”话题。

②处在少年时期,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灵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你们的身心内部会萌动一百种欲望,它们使你们兴奋又感到无助。你们向外求助,周围的成人世界会发表一百种主张,它们使你们困惑而无所适从。

分析现象:成长中,人们会因内外因素影响,困惑而无所适从。

③那么,请允许我说:生命的真理是——自我教育。是的,你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接受教育,惟因如此,我要让你们现在就记住这个真理: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你们要自己做这个过程的主人,这便是自我教育的涵义。放弃做这个主人,任凭成长受外界的因素支配,是对成长的真理的背离。

表明自己的看法:①         

④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潜在的心智能力,教育是这个能力的生长。人是要一辈子学习的,学校教育只是为一辈子的学习打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一种快乐而自主地学习的能力,质言之,就是自我教育的能力。

⑤自我教育的目标不只是获取知识,事业有成;也是熏陶心灵,人性丰满。因此,不管你的志趣偏向文理哪一科,都要养成两个习惯,一是阅读,二是写日记。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日记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经历转变成内在的财富。人生有两个朋友不可缺,一个是你自己,一个是活在好书里的那些伟大灵魂,有了这两个朋友,你会发现你是多么强大而富有。

总结:②           

(有删改)

(1)、请补写出文章旁批处的空缺部分,以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①写出第一部分画线句中“绑架”一词的本义和比喻义。

②找出第二部分第⑤段中“推进论证”的词语,并简要说明该词语是如何“推进论证”的。

(3)、文章第二部分结尾处,围绕“两个朋友”的比喻说理,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享受高考

蒋子龙

       1994年夏天漫长而奇热,我想跟社会爆炒高考有关。

       离高考还有一个多月哪,社会就已经把高考的气氛造得十足了,学校召开家长会,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种传媒天天是高考、高考,开讲座,设专栏,将学生该怎样复习,怎样应考,怎样调节自己的心理。对考生家长讲的就更多了,要照顾好考生,给他们做好处的,增加营养,又不要让孩子感到是专为他们做的,以免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千万不要给考生施加压力,家长不得老谈高考的事,要劝孩子多休息,多陪他们外出散步,缓解紧张情绪。社会把高考锣鼓敲得惊地动天。这一年我们家是“高考户”……

       很快就到了7月7日,真正意义上的高考开始了 , 考生们必须自己上阵,别人无法替代。老天可怜,从前一天晚上开始变阴,稍微凉快一些了。学校嘱咐过,不能让考试吃得太饱,喝水太多,以免考试中途去厕所。早饭要精致,营养丰富,水分还要少,这并不难做到。

       考场离我的家甚远,骑自相车大约要半小时,我提出要送女儿去考场,在家长会上她的老师也是这样要求家长的,怕自行车万一出点问题,耽误考试。女儿起初不同意,我平时上学比去考场更远,您为什么不送?为什么不担心我的自行车出问题?这就不怕增加我的心理负担?

       我说,你心里无负担,我给增加一点也无妨。她笑了,笑得很甜,很可爱。我检查了她的准考证、文具盒,没有准考证是不准入考场的。

       我和女儿穿好雨衣,用塑料袋把她的准考证和文具盒裹好。刚出家门天上就开始掉雨点,好像我们的脚蹬子连接着播雨机,越往前蹬,雨点越大,越蹬得快,雨点越密。行至中途,已是倾盆一般,许多骑自行车的人都下车躲到商店廊下去避雨。我和女儿仍旧骑在车上,且有点兴致勃勃。

       我问她感觉怎么样?

       她说棒极了!

       对,的确棒极了,你属龙,我也属龙,两条龙一起出动奔考场,就该有大雨相随,这叫雨从龙。好兆头,预示着你的高考必定顺利,旗开得胜。你敢不敢大声说三句:我一定能够考好!

       女儿说这有什么不敢,果然大喊三声。

       我哈哈大笑,周围一片哗哗的雨声。我觉得心里轻松多了,我想女儿也是如此。

       这大雨还真有点专门护送我们爷俩的意思,到了考场雨就变得小些了。我原以为我们来得够早的,想不到考场外已经站满了家长,我估计里面有多少学生,外面就有多少家长。学生进了考场,大部分家长并不离去,还站在雨里等着,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在考试中出问题,比如:晕场了、生病了、忘记带什么东西了。我对女儿有信心,就说,我先回家,两个小时以后再来接你。放心大胆地考,考砸了也没关系!

       上午的考试快结束的时候,我从冰箱里拿了一瓶矿泉水,又回到考场外面等候女儿,在考场的大门外面家长们排成两行长长的厚厚的人墙,等待着自己的孩子从考场内出来。家长们此时的心情格外敏感,看到最前面出来的考生脸色沉重,有位家长禁不住说,看来题够难的,孩子们没有考好。其实每个人心里都在紧张地根据考生的脸色猜测题目的难易程度,猜测自己的孩子能考得怎么样。有个女孩阴沉着脸,来接她的可能是她的姐姐,一出考场她就对姐姐说,你安慰安慰我吧……不等另一个姑娘说出安慰的话,她竟呜呜地哭起来了

       我的女儿出来了,她也看见了我,远远地向我招了招手,笑了。女儿的笑清纯而灿烂,令我们夫妻百看不厌,她平时的一笑都能解我的心头百愁,此时这一笑,不管她实际考得怎么样,我的心里立刻也阳光灿烂起来。竞争是激烈而残酷的,哭和闹都没有用,就应该咬牙坚持下去。我的女儿在考后能有这样美丽的笑容,即使她考不上大学,我也是满意的。我拧开矿泉水的瓶塞,让她喝个够,她此时需要补充水分。看着她喝水的样子,我有一种幸福感。

       在回家的路上我告诉她,无论上午考好了,还是考得不太理想,都忘记它,不能沉浸在上午考试的兴奋里,赶紧让脑子进入下一门要考得功课。

       就这样我每天往返考场四次,把女儿送进考场,她出考场后把她接回家,她不再拒绝,反而觉得这样很方便,我成了她的同伴,她的管家,她的保镖。平时我们各忙各的,虽然父女关系也算亲密,但不像这样同甘苦共患难,有一种父女加战友的情谊。加上口试三天半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一切又恢复了正常。

       我很怀恋女儿高考的这段时间,因为,我享受了平时享受不到的许多快乐。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岁月里的空心菜

罗张琴

    ①正午,与一老妇人错身而过。老妇人怯怯放下肩上那副担子,取下脖颈间那条已然被汗水浸透的毛巾,擦了擦脸叫住我:“女俚,买把空心菜?”她拧开土箕里的水瓶子,却并没有将水倒进干渴的嘴里。她用手掌托着水,均匀仔细地洒在一把把整齐码好的空心菜上,砸摸了一下嘴,“看,很新鲜。”细细的茎,嫩嫩的叶,是长在菜园里水灵蔬菜的模样。关于故乡南山岭的记忆瞬间在我的眼前呈现。

②南山岭不是岭,它是我们村的一处菜园子。菜地边,散落古树若干,一如保家卫国的士兵。大人荷锄劳作,孩子穿梭嬉戏于述宫般的阡陌。傍晚,远山如黛,我与姑婆坐在院中那棵长满绿意的葡萄架下,撕南瓜藤,摘肥胖甜嫩的花生。那种用柴火、铁锅、茶油翻炒出来,盛在粗瓷碗里的空心菜我竟是许久没吃到了。

    ③母亲也种过空心莱,她做的空心莱极好吃,父亲却不买账。母亲直到最近才明白,父亲恼的不是她本来炒得极好的空心菜,而是与空心莱有关的岁月。

    ④父亲六岁不到,他母亲就病逝了;爷爷常年在外唱戏,亲情寡淡。是父亲的姑姑、我的姑婆收留了他。他跟着守寡的站婆艰难漂泊,靠姑婆沿街卖煎饼果子和出售手工刺绣物品维持生计。

    ⑤生活的苦不算苦,最使姑婆和父亲屈辱的是,总有些牙尖嘴利的乡野妇人,一口一声“空心菜”“小空心菜”地叫唤他们。唤人空心的缘由,大概是:指姑婆无子无根、无家无业,父亲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吧。姑婆从此对空心莱敏感,也不让父亲吃。

    ⑥姑婆有回听戏,唱的是《封神演义》。被挖心的比干当时并没有死,却在听到卖无心菜的老婆婆说“菜无心可活,人无心即死”后倒地身亡。姑婆觉得这无心过莱就是空心菜。空心菜的确是无根可活的,一截被掐断的苗裁进土里,不几天,便风姿绰约。几千年了,它一直空着心,从田垄上走过,向着岁月的方向,昂起头。姑婆突然觉得空心菜一样的人,也可以努力活得更好。

⑦一个男人晓得姑婆所有的好,娶她进门。姑婆说服姑公,带着父亲回白沙老家。姑婆说,白沙有千年的祖宗,不变的血脉,回去,才有根。大队给父亲分了田,姑婆也有了属于她的南山岭。她在菜园里种了许多菜,当中居然就有空心菜。之后,父亲在宗族祠堂里拜堂成亲,给孩子上谱…一个家慢慢枝繁叶茂起来。

⑧20世纪80年代,父母住在厂里职工宿舍,母亲在厂子仓库后头辟了一方菜园。繁殖快的空心莱顺理成章成了母亲菜园的主角。父亲本是反对的,但也无法辩驳,空心菜一吃就是好几个夏天。暑假的一早一晚,我和弟弟们跟着母亲去菜园掐空心莱。父母上班后,我一个人拎着小桶子,举着小脸盆,在水龙头下,一遍遍将空心菜清洗干净。洁着水的空心菜躺在白色搪瓷盆里,那模样儿好看极了。那个时候,父亲是平静欢喜的。他时常对着母亲一脸温润地笑,总忍不住腾出一只手来,摸摸我们的小脑袋瓜子。

    ⑨一场车祸将父亲对空心菜的隐忍暴露无遗。也是夏天,在县上买了房的父亲心情.好,摩托车开得快了些,出了车祸。好在父亲戴了头盔,命大。医生准许父亲不再吃流食的那天,母亲特意熬了半只猪脚。母亲说,那一天,父亲的吃相将她吓坏了,转眼间一锅子猪脚见了底。一连几天,父亲拒绝母亲带来的空心菜,只将所有大荤狼吞虎咽剿灭一空。母亲惴懦不安,其实她忽略了重要的一点,父亲好久没吃过这么隆重、纯粹的牵了。病中的父亲,理直气壮地狠狠解了一次馋。

    ⑩海角天涯,心安即吾乡。这林曾被人唤作“小空心菜”的男人,大难不死,还置下了属于自己的家业。家业,是父亲的南山岭。

    ⑪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贴近属于自己的天地,我心有戚成,恨不得把老妇人这两土箕菜全部买走。我从老妇人的土箕里买了两把空心莱,老妇人谢过我,挑着莱转身向前走。我盯着她的背影出神。

    ⑫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南山岭。

(选自2018年4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注】当地人表示亲昵和疼爱,称“女儿”为“女俚”。

文本阅读

蓝色的蓝

丁立梅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讶异极了。“蓝,蓝色的蓝。”她笑着说,红唇鲜艳。继而介绍她的名,居然单单一个字,蓝。她的名字,蓝蓝。那会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她的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色。如此诗意,真是让人妒忌。

    ②我们一行人游西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萨,还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也没做什么啦,就是帮人家拿拿接接的。”她满不在意地大笑起来。灿若一朵木棉花。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小导游喊同团稍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却叫她,蓝蓝姐。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

    ③我们都羡慕她的明媚和精神气。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大家,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精神饱满得如枝叶葱茏。“你真不简单!”我们由衷地夸她。她听了,哈哈大笑,开心极了。

    ④她爱笑,热情,说话幽默。一团的人,分别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间有戒备,一路上都是各走各的,少有言语。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众人受她感染,都变得活泼起来亲切起来,有说有笑的。原来,大家都不是生来冷漠的人哪。很快地,她跟全团的人混熟了。这个头疼,她给止疼药;那个腹泻,她给止泻药;有人削水果,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她伸手到口袋里一掏,就掏出几块创可贴来。仿佛她会变魔术。大家对她敬佩和感激得不得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 “这没什么,我只不过多备了点常用药。”

    ⑤西藏地广路遥,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几百公里,要翻过许多座山,涉过许多条河。天未亮,我们就摸黑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忪,根本来不及收拾自己,只把自己囫囵塞进车子了事。她却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心里生出无限的感喟与感动来。

    ⑥知道她的故事,是在纳木错。面对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她孩子一样欢呼奔跑,然后,突然双膝跪下,泪流满面。我们都吓了一跳,正愣怔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听到她喃喃地说:“感谢上帝,我来了。”

    ⑦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裂。她在意过很多,得失名利,都曾是她主题曲。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略了家庭,让自己憔悴不堪。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短短三个月时,双手曾经紧握着的那一些东西,都成了浮云,她只要自己能活。

    ⑧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命变得充盈起来。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起一阵欢喜:感谢上帝,我又拥有了一天!她把每一天都当做是崭新的,是自己的重生。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她活过了医生预言的三个月,活过了一年,活过了两年,还将活下去。         

    ⑨我们听得涟漪四起。生命本是如此珍贵,当爱惜。我们不再说话,一起看湖。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

    ⑩那是湖的蓝,天的蓝,广阔无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长大了

①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②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③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④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我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能证明你长大。”

⑤渐渐地,“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⑥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⑦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一个路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心想: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站起来准备迅速逃离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一个瘦小的老太太。

⑧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⑨我把老太太送回家后,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顺。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⑩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⑪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⑫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太太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太太。

⑬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⑭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籍修补匠老范

①老范做修补古籍的匠人已经15年了,到今天他还遵循一条原则:我和我所有的徒弟,都不用隔夜糨糊。

②也就是说,他的襁糊可不是市面上买来的,而是自己当天清晨熬炼、捶打出来的。

③为什么?很简单,修补古籍需要使用裱梢新纸,而新纸与残破书页之间的黏结全靠襁糊。

④襁糊只有涂得极薄,又具备极好的黏性,补好的书才不会在纸页与纸页之间鼓出一小块难看的硬痂,旧纸的肌理,才会完全融入新纸中,书页的气韵才一致。唯有自己熬出来的襁糊才有这样的效果。

⑤老范早上5点就起来打襁糊。先要自己和面、醒面,醒完面,洗出其中的面浆,再过滤、沉淀。然后把稠的面浆水用小火熬炼,熬到半透明状,再倒出来,放到打年糕的石臼里一下下捶打,让它产生韧性,直到能拉出丝来。

⑥这样的襁糊也只能用一天,因为经过24小时的水分蒸发,它的黏合力就下降了,不宜再拿来修补古籍。

⑦这么多年来,老范收徒弟,打襁糊要打三个月,看他耐不耐烦。熬过这一关的徒弟,考验依旧没完,下一步是选纸。

⑧师傅也不教徒弟怎样选纸,就把人领到库房里,让他面对一屋子乌泱泱的纸,洁白莹润的、淡黄纤薄的,像老僧的面皮一样黄中泛褐的,像无花果的果皮一样呈半透明浅红褐色的,像夕阳中的芦苇一样雪白中笼罩一缕暖橘色的……徒弟把一张张纸铺在宽大的工作台上,与原书比对。一开始,很有信心,能找出起码五六种纸来,对师傅说,这些,还有这些,都很合适。

⑨老范说,翻开古籍,再去看看。

⑩这一看,越看越没信心。从上百种纸中找出来的纸,细究起来,有的与原纸厚度不一,有的纤维纹理走向不同,有的韧性与松紧程度有差异。这些差异,将直接导致补纸刷上襁糊后膨胀系数与原纸不一样,补完后书页上就会出现皱纹。

⑪徒弟再到库房里细找,又坐着乡村巴士,到泾县的各个宣纸作坊里,去问有没有老底子的纸。因为,只有在作坊的纸库里放了起码一二十年的老纸,边缘与纸芯之间才有微妙的色彩过渡,才可能在一片手掌大的范围内,找到那种古旧的味道。

⑫找到与原纸厚度、纹理、松紧完全一致的纸,就会受到师父表扬吗?未必。老范眯着眼睛觑了半天,三下五除二把徒弟寻来的纸拨一边去,反而挑出了与之相近的但老旧的味道并不明显的一张纸

⑬他解释说:修旧不能完全如旧,打上去的补丁既不能看出这书明显补过,也不能毫无修补的痕迹,因为这也不符合古籍所承载的历史。有一点点补过的痕迹,但整体上依旧很舒服,手感非常之平整、松软、敦厚,就像渡过浩劫的人依旧有足够温暖的晚年,这样的古籍修缮才算是“得其所哉”。

⑭找到修补的材料是第一步,之后,就要着手修补。

⑮修补时,老范与他的徒弟们都不开手机,不喝水,不上厕所。尤其是那些书页已像残破的蝴蝶翅膀,吹一口气就可能让某些碎片消失不见的古籍,修补起来更是大气儿不敢喘一口。补完了,要用包着老宣纸的大青石压书,让古籍阴干压平,之后,还有折页、锤平、压实、齐栏、打眼、穿稔、捆结、装订等几十道工序在等待他们。

⑯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里就说古籍修复师需要有一双“补天之手”,同时需要有“贯虱之晴”,气质禀赋上更需要“灵慧虚和、心细如发”。从前当过兵的老范,竟能在50岁左右锤炼出这等气场,着实了不起。

(摘自《扬子晚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