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1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白鹭趣话

    白鹭,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俄罗斯、中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白鹭数量相对较多。在我国,许多省份都有白鹭的栖息地。

    白鹭天生丽质。李时珍《本草纲目》解说:“鹭,水鸟也。洁白如雪,颈细而长,脚青善翘,高尺余,解趾短尾,喙长三寸。”郭沫若《白鹭》一文,对白鹭外形有独到的评价:“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白鹭姿态优美,动作潇洒,极富飘逸之神韵。伫立时,白鹭收敛羽翼,颈部或伸或缩,修长的腿轻松地支撑着雪白的身躯,俨然“雪衣公子立芳洲”。行走时,白鹭颈部收缩成 S形,步履轻盈稳健,悠闲自在。飞翔时,白鹭颈部亦呈S形,两脚向后伸直,缓缓地鼓动宽大的翅膀,直冲云天,却又从容不迫。白鹭还有“群飞成序”的习性,故在白鹭栖息地常能观赏到“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可以说,白鹭的优雅和高贵,完全可以与白天鹅相媲美。

    白鹭以湿地为栖息地。在海滩、湖泊、溪流、水稻田和沼泽地,常能见到白鹭的美丽身影,唐宋诗词中就有“漠漠水田飞白鹭”,“草长平湖白鹭飞”等生动描绘。白鹭栖息最密集的当属江苏涟水的白鹭岛,每年夏季有上万只白鹭在岛上筑巢繁衍,有时百千白鹭齐飞,场面蔚为壮观。

    白鹭“林栖而水食”。捕食时,白鹭迈动长腿涉水漫步,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里的小动物,然后突然伸出长颈,用又长又尖的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准确地把食物叼住。有时也“久立潺潺石”,伺机捕食过往的鱼虾。傍晚,白鹭归巢,栖身于近岸的山林,在树丛、竹丛或苇草堆里过夜。

    有趣的是,富有灵性的白鹭擅长“择优而栖”。当所栖息的环境恶化时,白鹭常会不辞而别;而当环境得到改善时,白鹭又会悄然飞回。因此,诗人讴歌的“翩翩白鹭下夕阳”等景象,在环境学家们看来,其意义远不止于诗情画意,它还意味着环境的优化,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白鹭是著名的文化鸟类,它是吉祥、高雅、奋进的象征。从古到今,许多诗词歌赋、绘画刺绣、音乐舞蹈和艺术雕塑等,都常以白鹭为题材。《诗经》早就有“振鹭于飞”的诗句。我国传统花鸟画中的“鹭莲图”,常被人们作为赠品,寄寓“一路(鹭)连(莲)升”的美好愿望。生活中,人们还喜欢借白鹭为各种事物命名。单以地名为例,福建、浙江、江苏、贵州、新疆等省份都有取名为“白鹭岛”、“白鹭洲”的生态旅游景点。

(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白鹭的?请分点作答。

(2)、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其用意是什么?请联系文章内容具体谈谈。

(3)、

有位专家说:“市鸟,是一张城市名片。它能引发相关联想,增进人们对城市特色的认识。”白鹭是厦门的市鸟,你认为借助“白鹭”这张名片,能帮助人们联想到厦门的哪些特色?请联系文章内容和你的生活体验具体谈谈。(至少谈两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被微信撕碎的生活

胡珉琦

    ①微信是一种即时聊天工具,比起QQ,它更方便、更快捷,功能更强大。每天我们在微信中醒来,在微信中睡去,我们舍不得错过每一条朋友圈的新鲜事。我们无论饭前饭后都要照相,刮风下雨都要自拍,看到名牌就要合影……

    ②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第一件事不是相互问候,而是寻问wifi密码,当wifi终于连上,第一时间就是拍照并上传到朋友圈。那一刻,谁说我们不是在“为朋友圈而活”?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增长,朋友圈也开始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代购信息、心灵鸡汤、养生秘籍,不堪其扰。种种被朋友圈绑架的行为,让“逃离朋友圈”的行为正悄然兴起。

    ③对此,专家认为,自我觉察非常重要。必须意识到,刷屏的行为是否真实地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是,就需要进行控制和管理。

    ④随着微信的流行,人们所接收的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对此,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

    ⑤脑科学得出的一种结论是,这种形式会严重分散人的注意力。因此,有科学家相信,这种“浅尝辄止”的方式,会使大脑在参与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肤浅”。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提供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让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碎片化的阅读会“矮化”阅读者的文化。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耐心和习惯去阅读一本书籍,甚至是一篇长文。而文化是思想的产物,它需要创造者付出时间和专注力。

    ⑥不过,反对者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这低估了年轻人在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深度,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数字一代”往往是用建设性的方法与信息互动来感受信息并获取信息。

    ⑦你知道“同辈压力”吗?就是朋友之间要做同样的事情,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遵循同样的规则。网络时代,人们的“疯狂”并不是真正源于对信息的渴求,而是害怕被“out”。

    ⑧韩寒曾写道:“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什么都是来得快去得快,多睡几个小时就感觉和世界脱节了,关机一天就以为被人类抛弃了……”

    ⑨2014年冬天,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火遍全中国。朋友圈中讨论着各种相关的话题。根本用不着推荐,因为周围人几乎都在观看。那时候,如果你不知道“都教授”,恐怕就什么可聊的了。

    ⑩我们处在一个对信息遗漏恐惧的时代,每个人都害怕自己会错过皯什么。我们担心就在眨眼的那一刻,一个大机会就溜走了。其实,真正可怕的是,因为害怕这种错过,急于想要跟上时代的节奏,而乱了自己的步伐。

    新媒体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它无法代替诵读经典所能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的收获。新媒体只是丰富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但不会彻底颠覆我们的阅读习惯。

    微信仅仅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大块的时间仍然是应该用来正经地工作、学习,以及阅读严肃作品。事实上,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会放弃深度阅读的时间。无论在地铁上还是航班上,发达国家乘客手持书本阅读的比例明显高于国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更早受益于新技术的人恰恰也更懂得抵御它、控制它。我们并不是要反对新媒体,而是必须时常反思,并对此保持警惕。无论何时,人类都不能被技术主宰。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颗图钉

叶大春

       小米在总经理办公室外等待应聘接谈的时候,忐忑不安,就用硬币占过卦:徽面受聘,字面不聘。三次都是抛的徽面。小米心存一份侥幸和欣慰。

       轮到小米接谈时,阴差阳错,小米一走进总经理办公室,突然打了一个大喷嚏。总经理皱了皱眉头,脸色险沉起来。小米心慌意乱,想好的谈话内容忘到爪哇国去了,结结巴巴地谈了一通。她看见总经理已对她的谈话不感兴趣,在自顾自地揉着太阳穴。小米心更慌了,语无伦次。总经理委婉地下了逐客令,小米的泪水在眼眶里打着转转儿。

       该死的喷嚏!小米恨得牙痒痒的,眼看有些希望的受聘机会被喷嚏搅黄了。小米到深圳闯世界的三个多月里,已是第四十九次求职受挫了。她疲惫不堪,精神沮丧,连下楼梯的劲都没有了。

       小米真想站在楼梯间里嚎啕大哭一场。但深圳不相信眼泪,哭也白搭,只会让人瞧不起你。真是鬼迷心窍,小米在内地一家市直机关里吃皇粮挺安逸的,忽然心血来潮,想跳出人浮于事、臃肿不堪的机关,破釜沉舟到南方去闯荡一番。

       小米的父母苦劝,小米的男朋友力阻,都没能动摇小米南徙的决心。别看小米是个妩媚温柔的女孩,倔起来却如犟牛。父母无奈,只得串通小米的男朋友,将小米反锁在房间里"软禁"起来,想让小米冷静下来,打消南徙的念头。小米去意如磐,心已展翅,翻窗跳楼,背起简单的行囊,一瘸一瘸地乘上了夜行列车。

       小米到深圳后,才发现这儿美女如云,人才如林,求职者更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小米貌不惊人,才不出众,在深圳的硕士博士多如牛毛,哪还轮得上她这样的夜大结业生。她屡碰钉子,吃闭门羹,把身上的盘缠几乎都花光了,眼看要沦落到盲流乞丐的窘境,被送到收容遣返所去了。

       小米一阵晕眩,急忙扶住楼梯扶手才没跌倒。她想起来了,昨晚失眠了,天快亮时才睡着。早晨醒来,时间不早了,顾不得吃早餐,就往应聘的单位匆匆赶。又饿又急,自然晕眩。小米在低头的瞬间,看见了一颗图钉。她怕这颗图钉扎了行人的脚,就把它拾起来,扔进了垃圾箱。

       就在小米转身要离去时,总经理办公室的门开了,秘书小姐喜吟吟地跑出来,喊住小米:“米小姐,请留步!总经理叫你!”

       小米一愣,疑惑地随着秘书小姐进了总经理办公室。

       总经理说:“恭喜你,米小姐,你被聘用了!”

       小米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是幻觉。

       总经理说:“你一定感到奇怪,我为什么突然改变了主意吧?不瞒你说,你已经通过了我的特殊考试!”

       小米如坠五里云雾:“什么特殊考试?”

       总经理叫秘书小姐放一段录像带,小米看到了自己拾图钉扔进垃圾箱的镜头。小米倍感蹊跷:“这算什么特殊考试?一件小事嘛……”

       总经理喟然慨叹:“唉,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注意这种小事了!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八方求职四处碰壁。一次,我去一家银行求职时受挫,下楼时,我看见了一颗图钉,就拾起来扔进了垃圾箱。这一小事恰好被行长撞上了,大受感动,就聘用了我。这次招聘,我叫人在办公室周围放了十颗图钉,暗地里用录像机监视,几天来只有你细心地拾起了它。我的公司里就是需要你这样细心的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主题阅读

    (话题背景)

    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也可在其他学科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进行。其中,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

    (调查数据)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

    71.4%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气质;

    72.5%的受访者曾经有拿字帖练字的经历;

    4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字拿不出手;

    74.7%的受访者认为,即便在互联网时代,写一手好字仍很重要。

    (摘自《中国青年报》)

    (精选案例)

    书法是戴敏的一项特长。她回忆,小学放暑假,天天待在家里练字,开始也觉得苦,“但练着练着就练出感觉了,十分享受这过程”。戴敏练书法源于父亲一次不经意的鼓励,后来就渐渐爱上了书法,而老师也通常会在写得好的字上画圈,“每次看到自己字上的圈多了就会感到很开心”。

    对于用依帆来说,少年时代的练字更多的是痛苦的任务,“老师布置的练字作业每次都拖到暑假的最后一个星期”。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真正用笔写字的时候越来越少,“也就剩下在商场刷卡签名时会写写字了,我身边许多人都这么认为”。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各方声音)

    网友冰水椰子:我是教语文的,又兼上书法课,常常觉得力不从心。好在一个学期上的书法课不多,期中和期末考试前就偷偷地改上语文课了。

    网友吞可吞:很喜欢书法教室和教室走廊陈列的名家作品。很羡慕写得一手好字的同学。但总是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上了初中,作业多了,就更没时间练字了。

    沈尹默(书法家):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

    郭振有(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书写,表达一种感情,与电脑写不是一种状态。如果一切都机械化了,就没有审美,变得贫乏而没有了想象力。

    沙如(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初中虽然学习压力加大了,但是练习书法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练书法,之后学习效率会更高。

    (摘自互联网)

    (新闻现场)

    本报讯 今天,“传承兰亭——绍兴市区中小学生‘兰亭雅集42人展’”在书法圣地兰亭右军祠启幕,这成为今年兰亭书法节的一个亮点。市内许多中小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展览。一位带队老师说,他们学校有很多书法爱好者,在征集作品和报名参观的时候,大家都很积极,他们是传承中国书法、传承中华文化的希望和未来。

(摘自《绍兴晚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世纪冰心

周振华

①能活成世纪老人,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

②冰心与世纪同龄,生于1900年,卒于1999年,于是便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世纪老人”。

③100多年前,居住在烟台的一个小女孩儿,常常跟随军官父亲到东炮台来。一个地方,能留下作家的足迹,那是一件非常美妙而又非同寻常的事情。冰心,曾在山东这块英雄的土地生活了8年。她与山东的这份缘分,是她人生最大的收获与财富。冰心笔下的海,就是炮台前方那一望无际的碧蓝的大海。

④冰心喜欢大海,她离不开大海,那里似乎能够满足她所有的精神诉求。她把对大海浓浓的眷恋储存起来,日后又将所有储存的记忆和信息一一释放出来,写成诗,写成文,变成一篇篇永不泯灭的文字!

⑤一晃冰心离开我们20年了。这位世纪老人出生在福州一个海军军官的家庭。她的父亲谢葆璋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北洋水师军官。1904年,谢葆璋奉命到山东烟台创办海军军官学校,年仅4岁的冰心也随父母来到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开始了她长达8年的童年生活。

⑥冰心的童年经历,铸就了她敢爱敢恨的个性,也为她成人后的文学创作铺开了道路,提供了支撑。在她海边的岁月里,对她影响最为深重和长久的应该是她心目中的大海和父亲。

⑦烟台留给冰心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她爱烟台,爱得执着而深沉。

⑧烟台这块土地上正发生的事情,是冰心最好的文学启蒙。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寄托着冰心的文学梦。她记住了烟台,烟台令她永生难忘。

⑨父亲谢葆璋并没有把冰心当作一个孩子看待,他对冰心说:“在烟台建海军学校,是为了建设一支我们自己的强大海军,我们要从敌人手中夺回威海、大连、青岛等失地。”父亲永远不会忘记中日甲午海战中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罪行和欠下的血债。父亲对祖国的爱是深沉而坚定的。他的那些斩钉截铁的话语,一次次打动着年幼的冰心的心。父亲的爱国精神在女儿的眼里是铿锵的,充满了军人的魂魄,父亲是在用生命捍卫我们的国家。在烟台,他们数次搬家,但一直都是临近营房、旗台、炮台、码头的周围,这些都成了冰心儿童时期的鲜明记忆。在父亲对女儿长时间的熏陶下,她很快具有了高尚的精神品质与爱国情怀,也迸发了超然的感触,其文笔的基础就是那时奠定的。

⑩8年的海边生活,辽阔的大海自然常常出现在冰心的童年记忆中。大海已成为她灵魂的皈依之处,给了她宽厚博大的品格。这段经历无疑对日后冰心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深远影响。在冰心的笔下,大海的身份是多重的,它丰盈而饱满。一方面它是人化的自然,反映了主体的喜怒哀乐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切思考;另一方面,汹涌的大海又烘托着当时中国所历经和面临的压抑、残酷、冰冷的现实世界,这些使冰心的内心更加理性,对是非判断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

⑪谢葆璋将那么小的女儿带到烟台是有着他的用意的,这样可以在军营中时时处处历练和影响女儿。特别是在冰心到通个世界已有了朦胧的认识和判断的时候,这种影响更是充满了引导与教育,因为在时这不处,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要树雄心,当自强。

⑫有一次冰心随父亲在海边散步,父亲告诉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那都是非常美的,可它们都被外国人占领着。虽然是我们中国的领海领土,但不为我们中国人所有。只有烟台还是我们的!”父亲的话语,深深地触动着她,从那时起冰心就将一颗理想的种子植入了幼小的心灵。在这样的环境和土壤里,她的笔下知道该开什么花,结什么果。以至日后冰心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形成均留下了父亲的影子。

⑬冰心,受其父亲的影响,产生了与其父亲有着高相似度的品行与人格,是一位具有柔软与坚毅双重人格的女性。她纯真、善良、刚毅、勇敢、正直,正如她的父亲。

⑭冰心在作品里或生活中写过和说过很多经典的话语,如“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她的爱是博爱,她的善是大善。冰心用她手中的笔将爱播进每个人的心田。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的明艳,又有谁知道,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这时再看看她,有多刚毅、多坚强。

⑮父亲为她铺设了一条长长的路。

⑯父亲渴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于是通过读书、吟诗的形式,言传身教。父亲没有因为冰心是女孩儿,忽视她的智慧与能力,而是不断地引导、鞭策与鼓励她。父亲摒弃重男轻女的思想,这在当时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父亲的开明,如海一般深邃宽容,其教诲一点点增强了冰心的爱国情怀。她在诗文中多次描述过父亲,选择采取与表现母爱主题所不同的方法,更多的是将这样一种爱融入对大海、对童年以及对士兵抒写的题材中。

⑰如果没有父亲伟大而深沉的爱,那我们看到的或许就不是和海一样沉静博爱的冰心了。         (选自“参考网”2021 年7月7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