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房山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垃圾分类难在哪里

        2018年7月1日,《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那么在有了地方性的强制法规和大力宣传实施之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到底进行得怎么样呢?遇到了哪些问题?为此记者在广州进行了走访调查。

        现在我们垃圾围城的形势很严峻,而垃圾分类的目标是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对于可回收物,很多家庭是能卖的拿去卖,即使有的家庭把有价值的垃圾扔到垃圾桶,也会被拾荒者捡了去。一些民间组织和有关部门也负责居民家中有害垃圾的回收。这让很多生活垃圾可以物尽其用,变成新的再生资源,也使垃圾分类变得简单起来。所以在广州云龙苑小区,一年前政府部门设立了四类垃圾投放口,即放可回收物的蓝桶,放餐厨垃圾的绿桶,放其他垃圾的灰桶,放有害垃圾的红桶,如今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两个投放口已经被锁死,不再使用了。很多小区甚至简化成了餐厨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两个,也就是说,居民只要把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就做到了垃圾分类。

        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实际上就是“干湿要分开”。所谓湿垃圾,是指果皮、菜头菜尾、剩饭剩菜等易腐蚀性的垃圾,比如带有剩饭的快餐盒,剩饭可以理解为湿垃圾,快餐盒以及塑料袋等包装物却是干垃圾。而腐蚀的剩饭剩菜、果皮菜叶等湿垃圾的纯度达到95%,才会有利用价值,实现垃圾减量化。

        可是一些小区的居民由于长期养成了“简单方便”的垃圾混装习惯,环保意识不强,餐厨垃圾桶里面都混杂了各种包装物、废纸等,甚至纯度连50%都达不到。很多居民虽然能有意识地把厨房垃圾用塑料袋装着投进餐厨垃圾桶,但还是把垃圾分类中“干湿要分开”理解错了。他们①         有垃圾分类的概念,②        行为上没有做到真正地精准分类。《条例》中规定,个人违反条例将被处以200元以下罚款,但③         缺乏持续的监督和约束,④          干湿要分开的意识在很多市民当中渐渐淡化,干湿垃圾混装在一起被随意投放的现象随处可见。

        纯度高的餐厨垃圾可以制造工业油脂、肥料、沼气,实现循环经济。现实情况是,即使末端处理企业把标准放宽到85%,从居民生活小区里出来的餐厨垃圾还是难以达到,所以没有被精准分开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只能拉到焚烧发电厂一烧了之。在焚烧发电厂的总控室,记者看到各种垃圾混杂在一起,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餐厨垃圾。

        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不仅是居民,包括社区、地方政府各环节都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了实现干湿垃圾的精准分类,广州市也曾经设立了垃圾分类监督员,协助居民对干湿垃圾进行二次分类。那么这些被干湿分开的垃圾又被运到哪里去了呢?

        记者看到,在垃圾转运站,居民和垃圾分类监督员分好的垃圾又被混装到了一辆垃圾车上。同样,在建设二马路附近的一个垃圾转运站内,装着厨余垃圾的绿桶和装着其他垃圾的灰桶也被混装在了一辆垃圾转运车上。环卫工人告诉记者,因为干湿垃圾混装,所以只能全部拉到垃圾场去填埋。“干湿两分开”就是为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可是到中间环节又被混装在一起,垃圾分类就变得毫无意义。居民、社区街道、地方政府,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还是说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些问题?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垃圾分类,大势所趋。但从现状看,还存在不少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公民意识的提高、分类知识的普及、后续处理的科学合理、垃圾处理产业化等;虽然任务艰巨,但也必须要循序渐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续推进。公民、企业、政府,全社会人人动手,让垃圾各归其类,各有所去,我们的环境和生活才能更“绿色”。

摘自2019年07月08日《焦点访谈》

(1)、在文章第四段中①②③④处的横线上,依次填写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由于②所以③虽然④但是 B、①虽然②但是③由于④所以 C、①不仅②而且③由于④所以 D、①虽然②但是③不仅④而且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根据规定,餐厨垃圾应放人绿色垃圾桶,其他垃圾应放入灰色垃圾桶。 B、要想实现垃圾减量化,有利用价值,湿垃圾的纯度需要达到95%。 C、广州一些居民干湿垃圾混装在一起被随意投放是因为政府没有宣传。 D、垃圾分类需要我们每个环节都要做好,才能实现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3)、针对垃圾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你认为还需要从公众、企业和政府分别做出哪些努力?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些人觉得电脑的记忆和人脑的记忆在工作方式上差不多,信息输进来,大脑进行记录,需要时再提取出来。对不对?

错!数据和信息被输进电脑的内存,等到需要提取时,若无技术故障,它会与当初存进去时一模一样地被提取出来。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吧?有时候,原本正在房间里做着什么事,突然想起来要到另外的房间拿个东西。结果,去拿的半路上,被什么打了岔,到了那儿,却一下子想不起到底是来干什么了。这种令人沮丧、心烦的情况,却偏偏是大脑处理记忆的方式出奇复杂而造成的诸多怪癖之一。

大多数人最熟悉的记忆分类方法是区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者区别明显,但又相互关联。它们的名称很恰当:短期记忆最多持续一分钟左右;长期记忆可以与你相伴终生。

短期记忆维持时间不长,但负责对实时的信息做有意识的操作,也就是我们当前正在想的事。我们之所以能够思考,是因为信息就在短期记忆中;这就是短期记忆的功能。长期记忆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辅助我们思考,而真正进行思考的是短期记忆。

短期记忆为什么限量呢?部分原因是它在不停地工作。我们清醒时的每一刻都在经历和思考着什么,源源不断的信息以惊人的速度进进出出。因此完全不适合把短期记忆用作长期储存,后者需要稳定和有序,否则就会像把你所有的箱子和文件夹都扔到了繁忙的机场入口。另一个因素是,短期记忆并没有“实体”基础;短期记忆储存在神经元的特定活动模式中。以神经元活动的模式储存记忆会带来很多问题。有点儿像把购物清单列在卡布奇诺的奶泡上,单纯从技术层面来讲是有可能做到的,因为奶泡会让字形保留一会儿,但维持不了很长时间,因而以这种方式储存并不实用。短期记忆用来快速处理和操作信息,而在源源不断的信息流中,不重要的会被忽略,然后很快被覆盖或消失。

这套系统并非万无一失。实际上,常有重要内容还未得到恰当的处理就从短期记忆中被顶了出去,于是就出现了“我到这儿是干啥来着”的情节。短期记忆还会负荷过重,受到太多新信息和新要求的轰炸而无法集中到任何一点上。既然用来“想”的短期记忆只有很小的容量,我们还做得成什么事儿啊?幸运的是,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相连,因而长期记忆分担了很多压力。就拿专业译员来说吧,他们一边听演讲,一边把它译成另一种语言。对于一个还在学习外语的人来说,这必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对于译员来说,两种语言中的字词和结构都已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短期记忆只需要处理词序和句意。

信息有多种途径可以变成长期记忆。在意识层面,我们可以靠背诵让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比如反复默念某个重要的电话号码。反复的必要性在于,与短期记忆短暂的电活动模式不同,长期记忆基于神经元之间的新连接,而建立连接的基础是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节点),重复想要记住的事情能够刺激突触的形成。

突触被看成是脑中真正“记住”信息的地方。和硬盘里特定的一串0和1代表某个文件一样,特定区域的一群突触代表了某段记忆,当它们被激活时,我们就有了一段“回忆”。所以,突触就是记忆的实体形式。就像我们可以从纸上的墨迹中读出具有含义的字词一样,当某个或某一群突触变得活跃时,大脑就解读出了一段记忆。通过形成新突触新建长期记忆的方式叫作“编码”,即记忆在脑中储存的过程。短期记忆并不形成新的突触,只是触发一些多功能的突触。利用复述信息的方式可以使短期记忆保持足够长时间的“活跃”,让长期记忆有时间编码。不过,“死记硬背”法并不是让我们记住事情的唯一方法,显然我们也没有用此法来记忆所有一切能记住的东西。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我们的每一段经历几乎都会以某种方式储存在长期记忆中。

那么,如果说长期记忆把一切都记住了,那为什么我们还是免不了会忘事呢?被遗忘的长期记忆其实还在脑子里,除非外伤造成物理性损坏。不过,长期记忆要派上用场必须经过三个阶段:产生(也就是编码),有效储存,提取。一段记忆如果取不出来,就和根本不存在没差别。有些记忆容易提取,因为它们更突出,如附带强烈情绪的记忆往往很容易回忆。除了事件本身,同时回忆起来的还有当时的情绪、想法和感觉。所有一切在大脑中与特定记忆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关联,意味着前面说的巩固过程为这段记忆附加了更重大的意义,添加了更多连接,让它变得更加容易提取。相反,那些没有重要连接、孤零零的记忆就没能得到充分的巩固,因而也就难以提取。没有哪段记忆是孤立形成的。有研究揭示,哪怕是在平淡无奇的场景中,获得记忆时的情境都可以成为帮助记忆提取的“触发器”。

如此复杂难懂、前后不一、脆弱易伤的一套系统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很简单,大多数时候,它的确管用。它依然值得惊叹,其容量和适应力甚至可以让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脸红。它固有的灵活性和奇特的组织结构毕竟演化了数百万年,所以我还能苛责什么呢?人类的记忆并不完美,但已经足够好。

(摘编自迪安·博内特《是我把你蠢哭了吗》)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