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苍南县灵溪学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文言文阅读

王维传(节选)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注释】①昆仲:称人兄弟。②臻:到、达到③玄谈:对佛教义理的阐述。④缙:王缙,王维之弟。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3处)

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

服其精思(

②不文彩(

③临终之际,缙在凤翔(

④舍笔而

(3)、选择分别表现王维“绘画技艺高超”和“笃信佛教”的一项(    )
A、书画特臻其妙。/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 B、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 C、笔踪措思,参于造化。/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D、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
(4)、归隐田园是王维的志趣所在,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简析。
举一反三
阅读《父亲的眼神》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②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 这样的情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③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④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⑤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辍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⑥吃过饭,父亲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没收成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⑦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得睁不开眼晴,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候,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⑧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
⑨“娃儿,种庄稼也像做学问,假如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干不好。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牟。赶快起来!”
⑩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⑪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⑫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一睁眼,又是那眼神……我坐起来,恶狠狠的说了一句:“我要上学!”
⑬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⑭尽管远离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今夜回想起来,仍然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深邃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我的今天,我永远也忘不了你的眼神!”

文学类文本阅读

永远不要忘记 ,成长里的阵痛

董宇辉

①我一开始上大学的经历非常的痛苦 。我念的是西安的一所外国语大学 ,老师每次问 问题 ,我紧张地站起来 , 因为紧张就很磕绊 ,然后我越紧张越磕绊 ,越想把话说快 。我只要说 完 ,全班就哄堂大笑 。老师当时评价说 :“ 董宇辉 ,我能清楚地从你的英语中 , 听出来你的老 家在哪里。”我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 ,从小要强 ,无法接受自己在课堂上连老师的问题都回答 不出来 ,很焦虑很羞愧 ,这让我难以忍受。

②好多年后 ,我当了老师 ,上课经常给学生们说 ,痛苦是对的 , 焦虑也是对的 ,痛苦的本 质来源于你对现状的不满 , 焦虑的本质来源于你成长速度太慢 。不开心的诗人会写出流颂 千年的诗篇 ,不开心的作家会写出获得大家好评的作品 。如果在一段时间里 ,你总是感觉闷 闷不乐 ,你要暗示自己会成为一个人才—我当时就是这样骗自己的 。每天苦练英语 ,有时 候也很沮丧 ,我的口语方言味怎么如此浓重? 但是我后来发现世界各地的英语都有它的口 音 。每个人说话都有每个人的方式 ,重点是流畅且准确地表达你的思想 。我想通了 ,就逐渐 自如 ,越来越进入状态 。练着练着 ,我就能完整通顺地表达了。

③在很长时间地苦练英语之后 ,我终于得到了一 次机会 ,被认可 。有一 次上口语课 ,老 师让我回答问题 。我 回答完 ,老师说 ,没想到你的口语还挺好的 。我突然感觉到自己的付出 被看见了 , 虽然它小到不值 一提 ,但却是我人生曲线里的 一 个转折点 。这件事也让我明白 了 ,如果你依然默默无闻 ,但你还 一 直持续专注 ,请你要不断地暗示自己 ,你做的是对的事 情 ,这是一个人的定力 。一个人的定力最终能决定他走多远 ,它跟聪明没有太大关系。

④不久之后 ,老师的同学从国外来西安旅游 ,让我帮忙当个导游 ,我爽快答应了 。那天 , 我带着这个嘉宾去西安的景点打卡 ,像什么大雁塔、兵马俑、华清池 。 当时我很兴奋 ,我把他 带到了大雁塔下 ,看唐僧那个铜像 。据说唐僧当年不是被皇帝送出去的 ,他是带着一种巨大 的使命和宗教般的热情偷偷跑出去的 ,很有可能回不来 。我想象他在回 来的那一刻 ,遥望长 安城时 , 内心的激动和兴奋 ;我想象他晚年坐在慈恩寺 ,银杏树叶落下 ,晨钟暮鼓 ,他在那里 给徒子徒孙们讲经的时候 , 内心是怎样的一种豪迈。

⑤记得那天晚上 ,我看着唐僧铜像的时候 , 突然就理解了这样一种使命感 , 然后想到了 罗素 ,想到了他的一个演讲—《 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为什么而活着?  其实先贤给出了非 常准确的答案 ,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难以遏制的同情心 。我说出这些 话的时候 ,非常激动 ,甚至手舞足蹈、语无伦次 。然后我回头看那个外国嘉宾 ,他的脸上也有 泪水 ,很激动 。那是一个农村出身、一直很自卑、尝试在大学里寻找自我、探清人生未来方向 的年轻人 ,第一次用自己的表现获得了外部的认可 。那是我人生的一    个转折点 , 因为从那 次之后 ,一发不可收 。那个外国嘉宾专门给我们学校老师发了一 个短信 ,表扬我具有诗一般 的语言和非常饱满的激情 。之后老师所有的朋友来西安都联系我 。那 一年我去了兵马俑 17 次。

⑥我在上高中或者一开始上大学的时候 , 只要女同学和我说话 ,我就脸红 , 当时我特别 害怕上课 , 因为每次上课 , 所有人都看着我 。直到连续完成导游、翻译、接待外宾的任务之 后 ,我发现 ,我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了 ,我甚至可以很合理地安排一天的日程 ,我 还能够比较熟练地跟陌生人打交道。

⑦其中有一个夜晚 ,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时候已经很晚了 , 外宾的飞机延点了 ,我打车 去机场接人 ,那个司机在车费上骗了我 。我把外宾送到酒店入住后只剩下的 50 块钱 , 已经不够我再打车回 学校了 ,我只能走回 学校 。到学校的时候 , 已经凌晨 2 点多了 。寒冬腊月 ,星光抖擞 ,繁星漫天 , 学校院子里荒无人烟 , 因为大家都放假了。我特别疲惫 , 回到学校院子敲门 ,太晚了 ,宿管阿姨没有给我开门。我当时特别饿 ,又特别冷 ,从书包里拿出白天买的面包 酸奶 ,开始吃。吃完了之后 ,特别想嚎啕大哭一场 ,但是我又一想 ,连人都没有 ,哭给谁看啊。

⑧好多年后 ,我在给学生讲课时提到这个故事 ,他们问我 , 那一 天晚上是否感觉到了孤 单与漫长 。我还特别美化地、诗意般地重绘了这个画面 ,说 :“ 恰恰相反 ,我看到的是漫天的 星光和一路的歌唱。”

⑨这是我在大学成长中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

( 节选自《读者》,有删改)

文学类阅读

扁担的一生 

范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____。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慨,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⑪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文学作品阅读(14分)

那些年,我为自己建了座城

晏予

幼儿园到大学,近二十年的校园时光里,我为自己建了座城,将自己困在了里面。

②我的小学和初中都在家乡的乡镇学校就读。21世纪初,我的家乡盛产像我一样的留守儿童。

③5岁,我被送进学校。学了什么,我已记不得,唯一有点印象的是迈进教室后的紧张感。

④那些同龄孩子的父母每天都来接送。他们穿着漂亮的衣服,他们来上摆着我从没见过的文具盒。他们,跟我是不同的——我幼小的心灵,第一次感受到了差距。

四年级时,我的同桌是一个留着短发、眼睛大大的女孩。很快,我俩便熟悉起来。我知道她家里很有钱。于是,我便开始留意她的衣着、用县,心中浅浅地漫着一股酸意。

⑥拼不过家境,就只能拼成绩。我暗中跟她较劲,立志每次考试都要超过她。这期间我不仅跟她较劲,还跟许多中途出现的,如她一般,家境比我优渥的人较了无数次劲。而这一切,结束于我初中毕业的那个夏天。

我终于从乡镇学校解脱,升入县里最好的高中。九月,夏末,背带裤加白T恤,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我迈入了新的学校。

⑧办完入学登记后,是为期半个月的军训,大家都穿着一样的军训服。我想:这下我不用担心自己的穿着了。可当我坐在床上,听着女孩儿们大聊特聊穿军训服应该配什么鞋、穿哪种鞋子好看且不累脚时,我的胸腔好似敲起了鼓,咚咚咚震个不停,激得我一阵惊慌。

⑨不过,在高中,我已不再揪着比我家境好的人较劲了。因为这样的人太多了,但我仍把成绩当作唯一的救命稻草。三年来,我拼了命地想做一个靠努力变得优秀的人。

⑩可命运依然跟我开了个大玩笑。我最终只能怀揣着进入名校的梦想,踏入一所普通的大学。

⑪又一个九月,拖着沉重的行李,怀着沉重的心情,我来到大学校园。宿舍门被推开,一个女孩儿与我撞了个满怀,我抬眼望去,一张清丽的脸,犹如六月清晨含露待放的玫瑰――这是我未来四年的舍友。

作为北方女孩,她性格定快,在宿含向来不拘小节:她的来上总是乱的,她的腿经常挡在过道上,她与家人每次都在宿舍煲电话粥……

⑬她在我眼中有挑不完的毛病,可她好像毫无察觉。

⑭有一天晚上,我肠胃炎发作,疼得坐卧难安。她被我弄出的动静吵醒,得知我疼得睡不着,硬要拉着我去医院。她搀着我的手臂,我凑近仔细瞧了瞧她的脸:原来她是个实打实的漂亮女生。

⑮此后,她的桌上依旧一片凌乱,但我发现她从来不会乱扔垃圾;她的腿还是挡在过道上,但我每次经过时她都会立马挪开,随后致以歉意的一笑;她还是会在宿舍煲电话粥,但只要看到我的灯熄了,便会立马转成发信息……

⑯原来,毛病多的不是她,而是我。

⑰大二时,我拿了国家奖学金,参加了英语口语大赛,不断获得的奖励充实了我的钱包,量少但质高的荣誉鼓舞了我的信心。我渐渐明白:我的自卑,少不了所谓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我画地为牢式的自困。我亲手建了一座城,把自己的心囚在那窄窄的方寸间,既不让外面的人窥探分毫,也不愿主动放它自由。于是,它只能透过针眼儿大的小孔来看自我、看他人、看世界。

⑱这个夏天,我24岁,我选择成为一名翻译,做着烦琐却热爱的工作。我依然是一个自卑的人,但我不再自困。

⑲何其有幸,24岁时,我走出了那座城,见到了如我一样千千万万个平凡的人。虽平凡,却不负生活。

(选自《读者》,有删改)

批注

【批注1】开头就提到“我为自己建了座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批注2】“浅浅地”,这个词用得真贴切,写出了小孩子小小的羡慕和浅浅的嫉妒。

【批注3】这里为什么要描写“我迈入新的学校”的着装打扮?

 

 

 

 

 

 

 

【批注4】“向来”“总是”“经常”“每次”这几个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批注5】读完这篇文章,我联想到了“通透”这个词,我希望自己也能像文中的“我”一样“通透”。

阅读提示:

阅读时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评价或质疑,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评价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②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③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④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⑤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   

    ⑥但他也偶有使我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
    ⑦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

——《藤野先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