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苍南县灵溪学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文学作品

沉默

房蒙

①“五一”假期,你回去看他——那个书面称呼为外祖父的人。你立在门外,等他颤颤巍巍来给你开门。楼道昏暗的光亮使他对你需要一番确认。你小心翼翼地扶他坐下,像搁放一本古旧到一碰就碎的典籍。你看到无数的时光从他身上流淌过的痕迹,那曾经如高塔耸立的身躯,不可逆转地走向朽塌,像一首弦乐慢慢滑出走调的尖锐。他的腰弯成一张弓——没有弦的弓,扑面而来一种强弩之末的悲壮;他的两腿,万水千山走遍后,不再健硕,不再挺直,也无法并拢,成了一副大大的括号,多少不为人知的旧事隐秘其中,幻化成一种虚无和开阔。你看他的体检报告单,好几处血管布有斑块,引起血压升高、腿脚浮肿,而药物的过敏又令他不堪;他耳背的毛病已颇有些年头,你必得同他大声讲话,使你想到人间的巴别塔。坐在他的面前,你仿佛看到多年前陪伴他的那台旧风扇,你担心它转着转着,不知何时会戛然而止,像一首乐曲演绎完最后一个音符,永远归于岑寂。

②说实话,你不喜欢同他这样坐着,因为不知道该讲些什么。陈年之事不忍提,旧时光里藏匿着的无数暗礁,随时可能掀翻平和的情绪,将对话拖入不复的尴尬境地。可是,你却那样向往坐在他的身旁,安静地陪伴,仔细地沉默,你觉得任何言语都会成为一种冗余和客套。你终于相信,你再也走不进他的世界,你们之间隔着的五十多年的漫长时光,使你永远地置身事外了。

③可是,你知道,你永远忘不了他行医的本行。

④曾经,多个子女先后天亡,死在他的怀里,从此燃起他学医的念头,夜晚偷偷点起油灯苦读,那个没上过几天私塾的男人,怀揣着怎样的一种痛呢?你感受不到。

⑤曾经,他好赌的父亲输光了家产,离家外出再也没能活着回来,他是个遗腹子的事情,他从来不提;“文革”时候遭受迫害,忍无可忍,奋起还击的事情,他从来不提;带领全村人接引活水、修成甘泉的事情,他从来不提。这个前半生命运多舛,晚来享得一点清福的男人,又怀揣过怎样的恬淡呢?你听不到。

⑥那时候,他的诊所与你上课的教室一墙之隔,你时常会去那里讨一些水喝,你见他微斜着身子,安静地坐在一把藤条椅上,右手两根手指敲打着扶手,一副若有所思的专注神情。阳光从狭小的窗子里透进来,亮亮的、暖暖的,照到他浆洗得发白的灰衬衫上,更添一番安然的意境。有人来诊病,他就坐直了身子摸一摸脉,询问一番症状;若是哭闹的孩子,他会起身过去拍一拍肚腹,摸一摸额头。你见他用一支破旧的钢笔在处方签上勾画一番,之后去另外一间屋子里抓药。高大的枣红色药柜,每一格用黄笔写着三个名字,甘草、黄花、何首乌,当归、苦参、女贞子……他用一把小小的秤,专注地称斤两,然后勾在不同的草纸上,你只认得陈皮和蝉蜕,你盼着他会开出这些药,因为你晓得它们在哪一层的哪一格,可以帮上忙。可惜的是,你几乎帮不上忙,你只能傻傻地看着,看着他在窗边的阳光里走动,身上一会儿明一会儿暗,颇为有趣。

⑦暮色四合的时候,你站在半山腰的院子里,见他背着手,从山底的诊所回来,蓝紫色漆卡的中山装笔挺,即使不再做支部书记,举手投足也透出一股子的威严。夏秋之夜,支一张方桌在院子里,他一边浅酌一边教导你。他劝你读书,便吟“读得书多胜大丘,不需耕种自然收,白天不怕人来借,夜晚不怕贼来偷”;他教你讲话,便吟“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⑧乡下恬静静的夜晚,时间美好地流淌着。

⑨而今的他愈加耳背,你给他打电话,慢慢简化成一种形式化的问候,你只好减少电话的频率。毕竟现代的通讯工具如此发达,你可以随时掌握他的近况。

⑩生活的琐碎慢慢消磨了你的精力,生活的重心无可置疑地转移到了孩子们的身上,你不再常常回去探望他,你甚至可以想见将来的一天,会因为没有多陪他说说话而懊悔终生。可是,你必得接受这样的遗憾。你明白,现如今再多的陪伴又能怎样呢?永远也不可能足够。你不是没想过同他一起生活的可能,现实的种种令这样的理想渺茫。你知道永远无法回避那个结局,即使读再多的书,深谙再多的道理,甚至懂得遵从命运意旨的安排,你也无法劝慰和说服自己免于哀戚。

⑪甚至你已察觉,其实远在世间的诀别之前,早就有许多零碎的疏远和道别,直到有一天,中间砌起一堵翻不过绕不过的高墙。而人生也像是一堵墙,早年的时候,一砖一石垒造起来,后来风吹走一点,雨带走一点,直到湮没无痕,杳然无闻,好在我们最终都会无痕无闻。

⑫有时候你会想,将来的将来,你会如何回忆今天呢?如何回忆他呢?对你来说,那个曾经威严而今颓倦的人,有他没他的日子完全是两种截然的生活。那个注定的痛早已预设在未来的路上,踩上去,变成你终生的痼疾,如此的痼疾累积,会变成一种决绝。而你,又将如何面对呢?或许,只好带着笑或是沉默|——是的,那种你一贯的沉默,一种被生活悄然允准的态度。

(1)、散文·厘清思路

文章在结构上将“现在-过去-未来”交织,时序变化丰富,叙述灵活多变,使得行文条理清晰。

阅读全文,完成下表内容。

时间

内容

现在

过去

追忆外祖父行医的专注和安然及和“你”相处时光的美好。

未来

(2)、散文·写法理解

文章用第二人称“你”来代替“我”行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散文·语言品析

文中对祖父的描写颇有画面感。结合全文,品读第一段和第六段中的画线句,写上批注(可以从修辞手法、细节描写等角度)。

(4)、散文·标题探究

结合文意,探究文章“沉默”文题的丰富意蕴。

举一反三
阅读说明文,完成下列小题。

把内脏当“子弹”打出去

    ①上的许多种动物皆可以视作一部励志大书,即便是那些生命形态极其简单的物种。 

    ②海参就是这样一种动物,它的生命形态简单得甚或连眼睛也没有,但仿佛世上越是简单的东西就越能练出不一般的本领。 

    ③隐身是人类眼下最热衷的“高科技”之一,比如隐身飞机,隐身潜艇等。海参数亿年前就具有这种隐身的本领,生活在礁石旁边的海参,它的身体颜色为棕色,而生活在海藻、海草中的海参则为绿色。海参变色的本领使得敌人很难发现它们。 

    ④海参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人类往往要将它们作为餐桌的美味。为了不致于被贪得无厌的人捕捉,它们终于练就一种绝技,这就是自溶。海参通过进化,体壁中拥有了一种自溶酶,当海参离开水时间太长,体壁就会变形,自溶酶发生反应让整个海参迅速溶解成液体。 

    ⑤海参离开海水后六七个小时就溶解成水,是在向人类宣示:不要大量捕捉海参,即使存储起来,也是一场空!这样海参也就有效地保护了自己——至少在科学落后的时代是这样。 

    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溶成了海参们的一种自然归宿,在海洋中生长约10年时间,海参就会把自己溶解在海洋里,以此结束坚强而奇葩的一生。 

    ⑦海参的奇葩还在于它们一年两眠。海参除了冬眠外,还会夏眠。海参的食物来自于海洋中的微生物,微生物的特点是趋温避冷,冬秋之季水下的温度比海面要高,微生物就生活在海水下面。海参只在水深处13至15米的地方活动,这就让它们有了足够的食物。到了夏天,海水表面温度随着阳光的照射开始升高,海底的微生物上浮到海面上来活动和繁殖。这时海参的食物匮乏,它们于是开始夏眠,睡它三四个月的觉,一觉醒来,那些浮游生物正好沉入水底,在海参身边快乐玩耍着,这时海参只要开开合合嘴巴,很快就痛痛快快地吃了一个肚儿圆。冬天,浮游生物虽然在海水下面,但已不多了,这时,海参就再睡一个长长的大觉。 

    ⑧海参最为奇葩的技艺是遇到危险时,它们会把内脏当作“子弹”打出去。天敌来袭了,它们的身体一收缩,海参的肛门就有一道黑烟喷出。这可不是它们从体内排放出的对敌人造成伤害的有毒液体或气体,而是它们的身体内的肠子、肝脏以及大量的体腔液。海参的这一“子弹”也不是去伤害敌人,而是让天敌的眼前有一片障碍,不,海参是以整个内脏给贪心于食物的天敌,自己则借助内脏及体腔液喷射出去对身体所起的反作用力,从而迅速逃掉。 

    ⑨当然,海参这不是以自己的生命作代价。海参体内有一种结缔组织,这种结缔组织由若干个形状的细胞构成,让海参具有了很强的再生能力,它们一旦抛掉内脏等器官,仍然能够完好坚强地活着,并在适宜的条件下重新生出内脏。 

    ⑩纵观海参的各种绝技其实是一种自我牺牲,比如变色牺牲了特有的个性皮肤;夏眠牺牲了夏日海底世界的热闹与美丽景色;尤其是喷射出自己的内脏,海参更是忍受着巨大疼痛,还要牺牲一段时间享受美食。 

    ⑪正因为此,海参以极其简单的个体,在世界生存了6亿多年,成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有海洋活化石之称。

(选自《知识窗》2015年第7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给予

丹·克拉克

    我有一位朋友名叫保罗,在圣诞节前夕收到一辆新车,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圣诞前夜,他从办公室出来,看见一个小淘气正在看他的新车。小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保罗点点头,“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你一分钱都没花?天啊!我希望……”他犹豫了一下。

    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

    “我希望,”小男孩接着说,“我将来能像你哥哥那样。”

    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一圈吗?”

    “当然,我非常愿意。”

    车开了一段路,小男孩转过身来,眼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保罗笑了,这回他想他知道这小男孩想于什么:这个小男孩想在邻居们面前炫耀一下他是坐新车回家的。但是保罗又错了,小男孩请求他:“你能把车停在那两个台阶那儿吗?”

    车停后,小男孩顺着台阶跑进了屋,不一会儿,保罗听到小男孩又返回来了,不过这次他回来得很慢。他背着脚有残疾的弟弟,他把他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然后扶着他,指着车对他说:“伙伴,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在楼上告诉你的一样?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一分钱也没花。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车,那样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节商店橱窗里那些好东西!”

    保罗下了车,把那个小男孩抱进了车里,那位小哥哥也坐进了车里,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②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

       ③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④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回家!”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⑤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

       ⑥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⑧“你们去哪儿呀?”光亮后面的人影问。“陈坊。”父亲应声答道。“你儿子多大了?”那人又问。“八岁。”父亲答。

       ⑨“我送送你们吧!”

       ⑩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⑪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⑫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

       ⑬“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他边走边说。

       ⑭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得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爸,我脚疼,走不动了!”父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就快到了!”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脚踩下去,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

       ⑮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眉毛,浓浓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

       ⑯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

                                                                                                                                                                        (选自《轻悦读丛书》,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怀揣两块糖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山西一个偏远而清苦的山村,来自大洋彼岸的金发女孩玛丽亚,正在心中慨叹这里的生活实在太穷了。

    忽然,她的目光被一株百年老树下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所吸引。老人衣着简单,微眯着眼睛,一脸慈祥地跟一个小男孩说笑着。玛丽亚好奇地停下脚步,不远不近地站定了。她听到老人给小男孩出了一个字谜:“一人本姓王,怀揣两块糖。”那个小男孩显然此前听说过这个字谜,立刻大声地回答:“是金。”老人满意地咧嘴笑了,从贴胸的衣兜里掏出两块水果糖,一块递给男孩,一块送到自己嘴里,两人甜甜地吮吸着,似乎正享受着无边的幸福。

    玛丽亚羡慕地望着面前这被快乐包围着的一老一少。蕁然,她想起了祖母的那栋带大花园的漂亮别墅,想起常常邀请一帮孩子到家中分享她的糖果和故事的祖母,想起祖母和孩子一样单纯而畅快的笑声。

    原来,快乐和幸福,就像阳光一样无处不在。一个人,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无论是富庶还是清贫,只要他怀揣着两块糖,一块慷慨地赠人,一块留下自己慢慢品尝,就自有真实的快乐如泉涌来,自有绵绵的幸福飘逸在生活当中。

    就是那两块普通的水果糖和那两张淳朴的笑脸,让玛丽亚骄傲地做了一个选择——留在中国西部,做一名帮贫助困的志愿者,播撒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后来,玛丽亚跟村里人一起劳动,给村里的孩子上课,还帮着山村招商引资,办起了一个农产品加工厂,山民的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

    村民感激地称她是“幸福天使”,她却笑着说自己只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兜里的两块糖,她还要感谢大家呢。与他们在一起追求、奋斗的那些日子,让她发现自己原来还能够做那么多的事情,让她品味到了从前没有过的甜蜜。

    玛丽亚的小故事,不禁令人怦然心动:多么简单啊,不需要太多的寻寻觅觅,不需要太多的权衡论证,只需怀揣两块糖,慷慨地与人分享,就完全可以拥有快乐的时光,就可以拥有幸福的人生。

本文题目“怀揣两块糖”有何深意?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这篇文章主旨的理解。(90字左右)

现代文阅读

碧浪清波

李昌祥

十五岁的肖咨询对着穿衣镜,悄悄给前额披下了一绺黑发,像极了小女孩额前的刘海。妈妈见了,知道儿子有了对美的冀望了。

这天午后,肖咨询优哉游哉,目光落在了爸爸给他订阅的报纸上。一个“碧浪清波”的词语,跳进了他的眼帘,一下子像攫住了他的什么,让他不由地想到了王维的那句“清泉石上流”:崖涧青石上,一股潺潺流淌的山泉,清清亮亮,洁如甘露……

被“碧浪清波”这个词语吸引,还因为他的爸爸是河长。那天,他在石碛河的告示牌上看到“河长”一栏填着爸爸的名字时,一下子意识到了作为河长儿子的责任。

开学前,肖咨询顺着石碛河边往下游巡查。一路堤岸都改造成了沿河公园,岸柳成行,乔木葱茏。走到河口江边,视野一下开阔了。江面上正缓缓游动着好多大轮船,一艘艘地打眼前游过。远处的长江三桥,两座桥塔像两条巨人的长腿,立定在江边,朝南朝北伸展着力大无穷的长臂,任车流在桥面上飞奔。这一切让肖咨询目不暇接,几乎忘掉了巡河。

肖咨询又想起了“碧浪清波”这个词。他低头看看身边的石碛河水,水面上倒也没什么漂浮物,但水质还够不上碧清。“碧浪清波”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这事儿本不该他操心,但谁让他是河长的儿子呢?如此一想,他对河水净度的追求,便分外地强烈起来。于是,肖咨询便有了寻找泉流的冲动。

听大人们说过,石碛河水是从北面浦老山、西面驷马山上汇集而来的。浦老山的另一面流出了滁河。“环滁皆山也……”,涌上心头的这篇古文,让他决定一探究竟。他不声不响,一早上了列车,去滁州,去琅琊,看酿泉。

赶到酿泉时,正值夏日的中午。一潭蓄泉,早被大大小小的孩子围满了,他们正与泉流嬉戏呢。肖咨询想嚷嚷一声:“怎么能全跑水里闹呢?不把清泉搅脏了?”近前才发觉,流淌在石块上的清泉,依然如玉般清纯。肖咨询瞄着瞄着,便有些情不自禁,随手扒了鞋袜,也站在了泉流中。水花晶莹,清凉的泉水在他脚趾间跳跃。他张大了嘴,在心里狂呼:“我知道清流是什么样子了!我知道清流该是什么样子了!”

什么时候石碛河水也能像山中清泉那样呢?……

回家后妈妈问他去哪儿了,他告诉妈妈自己去滁州醉翁亭了。妈妈接口道:“出去走走挺好,过两天你再陪姥姥去深圳旅游,看看港珠澳大桥,开开眼界。”

终于见着了雄伟壮观的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跨海大桥,雄立在海上,好个海天奇景呢!这无边无际的大海,正在他面前展开一片蔚蓝,比万里晴空还纯净。在人工岛上直面海水,看晶莹剔透的波浪翻涌着,肖咨询再一次想起了“碧浪清波”这个词。浩瀚海洋上的碧浪清波,炽热得他心旌摇曳。

“看到了看到了肖咨询迎着海风,额前细发随风飘动着,一双明眸凝视着碧浪清波。姥姥以为小孙儿是在对着港珠澳大桥发出欢呼呢,把孙儿送回女儿女婿手中时,笑着说:“孩子看得眼都不眨一下呢……”说着,姥姥亲昵地摸了摸孙儿额前细软的黑发。

肖咨询侧过脸,朝爸爸一字一句道:“爸爸,我看到了大海的碧浪清波,石碛河水要能治理成那样,我们才算是当好了河长。”

爸爸一下惊住了,脱口道:“人小心眼大呢,小子行!”

(选自2021年《北京文学》第4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贺年

老舍

①劳动是最有滋味的事。肯劳动,连过新年都更有滋味,更多乐趣。

②记得当初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家里很穷,所以母亲在一入冬季就必须积极劳动,给人家浆洗大堆大堆的衣服,或代人赶作新大衫等,以便挣到一些钱,作过年之用。姐姐和我也不能闲着。她帮助母亲洗、做;我在一旁打下手儿——递烙铁、添火,送热水与凉水等等。我也兼管喂狗、扫地,和给灶王爷上香。我必须这么做,以便母亲和姐姐多赶出点活计来,增加收入,好在除夕与新年吃得上饺子!

③就这样,一直等到快到年底,活计都交出去,我们就忙着筹备过年。我们的收入有限,当然不能过个肥年。可是,我们也有非办不可的事:灶王龛上总得贴上新对联,屋子总得大扫除一次,破桌子上已经不齐全的铜活总得擦亮,猪肉与白菜什么的也总得多少买一些。由大户人家看来,我们的这点筹办工作的确简单得可怜。我们自己却非常兴奋。

④我们当然兴奋。首先是我们过年的那一点费用是用我们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来得硬正。每逢我向母亲报告:当铺刘家宰了两口大猪,过年时肯定可丰盛了,母亲总会说:咱们的饺子里菜多肉少,可是最好吃!当时,我不大明白为什么菜多肉少的饺子反倒最好吃。在今天想起来,才体会到母亲的话里确有很高的思想性。是呀,第一我们的饺子不是由开当铺得来的,第二我们的饺子是亲手包的,亲手煮的,怎能不最好吃呢?刘家和孙家的饺子必是油多肉满,非常可口,但是我们的饺子会使我们的胃里和心里一齐舒服。

⑤劳动使我们穷人骨头硬,有自信心。回忆起来,在那黑暗的岁月里,我们一家子怎么闯过了一关又一关,终于挣扎过来,得到解放,实在不能不感谢共产党,也不能不提到母亲的热爱劳动。她不懂得革命,可是她使儿女们相信:只要手脚不闲着,便不会走到绝路,而且会走得噔噔地响。

⑥我也体会到:劳动会使我们心思细腻。任何工作都不是马马虎虎就能做好的。每件事的筹备我们都做得仔仔细细的,那些母亲平日里教导的,平日里有可能我们没有照做,可却在准备过年的时候,将每一件事都做得格外细致,那个时刻装满了童年乃至少年时光里最美好的记忆,所以,那时候的我也格外认真,是呀,劳动与取巧是结合不到一处的。要不怎么劳动能改变人的气质呢。

⑦说起来有点奇怪,回忆往事,特别是幼年与少年时代的事,也不知怎么就觉得分外甜美。事实上,我在幼年与少年遇到的那些事,多半是既不甜,也不美的。恐怕是因为年少单纯,把当时的事情能够记得特别深刻、清楚,所以到后来每一回想就觉得滋味深长。

⑧不过,咱们开头就说的是劳动最有滋味。是的,假若幼年与少年时代过的是勤苦生活,回忆起来就不能不果然甜美了。小时候养成的好习惯,必然直到如今还继续发生作用,怎能不美呢!到今天,我还天天自己收拾屋子,不肯叫别人插手。这点轻微的劳动本算不了什么大事,值不得夸口。可是,它的作用并不限于使屋里干净,瓶子罐子都有一定的位置。它还给我的写作生活一些好的影响。古语说:业精于勤。据我看,光勤于用脑力而总不用体力,也许不见得能精;两样都用,心身并健,一定更有好处。

⑨欣逢新岁,想起当年,觉得劳动滋味的确甜美,而且享受不尽。那些年和亲人在一起包饺子过年,吃得最香甜,胃里和心里一齐都舒服。这点生活经验,我相信,将永远成为我记忆中最甜美的部分。

(选自《老舍文集》,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