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现代文阅读

有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

赵宗彪

        ①唐僧师徒一个个都在苦水中泡过,取经路上的日子也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险象环生,苦海无边。

②我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奇怪的想法,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好像只有苦难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苦难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人的精神。但太多的苦难,也能毁灭一个人的所有尊严和自信。孟子说,大丈夫必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能够做到的,人世间又有几个?太多的苦难,只会剥夺生命的质量,摧毁人的意志、自尊、理想和信念,而只有极少数有大志而且意志特别坚韧的人、才华特别丰富的大才、奇才,才有可能逆水而上,成就梦想。

        ③唐憎的苦难,同成就他的事业并无必然联系。他如果小时候有天伦之乐,未必就不会读书。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这些不是因为苦难才得来。而是他拜须菩提祖为师,在环境优美的须弥山学习十一年的成果。孙悟空的苦难,那是压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这苦难给他带来了什么?是驯服、奴化、忍耐和逆来顺受。在五行山下的时间里,孙悟空的法术并没有提升,只是不羁的精神目渐消磨,活跃的创造能力逐步萎缩。

④孙悟空的苦难缔造者,严格说来,是玉帝本人,孙悟空虽然出身寒微,但毕竟有能力有水平。但玉帝和他所创造的天庭,却大材小用,只让他当个马夫。后来虽说封了齐天大圣的空头街,却又不给他相应的待遇,连一张蟠桃大会的入场券都没有,谁能咽得下这口气?即使没有孙悟空出现,迟早会有张悟空、李悟空、王悟空等来叫板。沙僧原本是玉帝的侍卫官,职官是卷帘大将,却只是因为打碎了一只琉璃盏这样的小过失,竟然要下凡做妖怪,每七天还要飞剑穿胸百余下。比起孙悟空的打碎天堂的所有殿堂庙字、亭台楼阁、瓶瓶罐罐来,简直是不值一提。尽管沙和尚沉默寡言,但他心里会平衡吗?

⑤尽管苦难来了,我们必须毫不迟疑地面对,但我们能否分析一下,哪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司马迁能写出伟大的《史记》,不是因为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而是他本来就有理想有才华。否则,就难以反证,历史上受到宮刑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却仅有一部《史记》?“吹尽狂沙始到金”,是因为首先有金,否则,狂沙吹尽,还不照样是狂沙?

⑥任何人为的苦难,对人类而言,都是噩梦。

⑦如果因为极少一部分的人在苦难中依然作出了成就而歌颂苦难,那就是自欺欺人。歌颂苦难,鼓励苦难,怀念苦难,而那些苦难的制造者们,却由此可以逃避惩罚而变成恩主,这不正是他们所希望的最好结果吗?

        ⑧孙悟空们在一个个的苦难面前坚持下来了,但原先那个充满灵气和自由思想的精灵,却如泥牛人海,一去不复返了。生龙活虎的孙悟空从压在五行山下的时候起,即已死了。

(选自《今晚报)2019—04—28,有删改)

(1)、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2)、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第⑦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议论文《幸福没有榜样》,完成题。
                                                                                                             幸福没有榜样
        ①有时,我们总是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够幸福,不如人家的日子过得那样滋润甜美,还常常拿别人家的幸福作榜样,去寻找自己的幸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到头来,我们会发现,唯独这人追人寻、人见人爱的幸福,没有榜样,常常是求而不得,甚至徒生烦恼。
        ②幸福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答案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但是,同样的“境遇和生活”,不同人却有不同的感觉。乞丐得到一顿饱饭,心情会很舒畅,感到幸福的降临;不说一顿饱饭,就是一桌山珍海味,在大款大腕那里,大概也激不起一点快乐的心情吧。作家史铁生的境遇,很让我们同情,他不幸患有尿毒症,但他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并说:“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我们身体还算健康的人,能体验到不发烧也是一种幸福吗?会把幸福的底线放得这样低吗?
         ③其实,词典给出的幸福答案是不大准确的。即使同一境遇,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生活在大体相似的环境里,一百个人眼中的幸福观,或许还不止一百呢,有时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幸福观。幸福观的模糊,对幸福理解的个性化,这大概也告诉我们:幸福,没有模式;幸福,没有榜样。
        ④幸福,没有榜样。梁实秋也这样说,“幸福与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一位远房的侄女,日子本来过得很快活。一次同学聚会,看一位当处长的同学,居有豪宅,出有宝马,很是羡慕人家的幸福生活,抱怨自己的男人只会教书,不会捞钱。原有的快乐也因寻找幸福的榜样,而逃之夭夭。
        ⑤还有,我们眼中的别人的幸福,有时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常常喜欢用世俗的眼光看别人的幸福,常常认为有权势,有财富,有显赫的名声,有骄人的业绩,就会有幸福,有舒心的日子。其实,幸福有时恰恰与权势、与财富离得很远,与名声、与业绩也并不怎么亲近。侄女那个同学,近日,婚外恋闹得沸沸扬扬,幸福显然并不在她家。孟德斯鸠好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仅仅希冀幸福,这不难做到;但期望像别人那样幸福,这总是难以做到,因为我们认为别人会比实际更幸福。“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然而,每个人对幸福的感悟又各有各的不同。这大概与人们的不同追求有关。勇敢的人,追求刺激,冒着生命危险或是攀登高山,或是漂游湍流,感到是种幸福;沉静的人,喜欢安闲,甘愿生活寂寞,或是一部《庄子》,或是一首古曲,也会心中溢满快乐。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把人生的追求归结为:“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如何去干?”幸福大概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行风行风,能行雨行雨;能运筹帷幄,可当经理;有一身力气,蹬起三轮车也有歌声相伴。幸福,其实只是一种感觉,自己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感到活着是多么有意思,人生是多么美好,你感觉到了,你便拥有幸福,这和他人的评论毫不相干。
        ⑥幸福,完全在于自己。自己有个真实的人生,对自己的人生尽力了、负责了,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家人,就是充实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心存快乐,就是幸福。
        ⑦幸福,在自己的心中;幸福,没有榜样,也无需榜样。

阅读文段完成小题。

放弃,是一种智慧

    ①人生如棋,高明的棋手重视获取,也懂得放弃。有时需要丢卒保车,有时也需要丢车保帅。所以说,生活的艺术也就是放弃的艺术,学会放弃,学会放弃什么,守住什么,才算懂得生活。

    ②“放弃”或“放下”,是一种大境界、大智慧。佛陀在世时,有位婆罗门拿了两瓶花要献给佛,并请他开示佛法。佛说:“放下。”婆罗门放下了左手的花瓶。佛又说:“放下。”婆罗门放下了右手的花瓶。佛还是说:“放下。”婆罗门满脸疑惑地望着佛,不知佛还要他放下什么。佛说:“我是叫你放下六根、六尘、六识。只有这样,你才能从生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可见,要放弃的不仅仅是有形的东西,名利、富贵、一切的烦恼,统统都可以放弃。

    ③秦末的项羽,论力论智,都不比刘邦差,但他却自刎而死,为什么?因为他不肯放下该放下的东西。

    ④第一,他没有放下过去的荣誉,起兵八年,大小七十余战,毕竟是过去的事了,但却成了他骄傲的资本。第二,他没有放下暂时的失利,认为自己“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而忘了另一条古训“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他把这一切都放下,也许,他就肯过江东,一切从零开始,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⑤亚历山大是一位伟大的国王,他在征服了许多王国胜利返回的途中,病倒了。临终前,他终于明白了,自己没有放弃一些该放弃的东西,否则,他的寿命还可以长久些。于是,亚历山大向将士们提出了三个遗愿:第一个遗愿是,我的棺材必须由我的医师独自运回去。第二,当我的棺材运向坟墓时,通往墓园的道路要撒满我宝库里的金子、银子和宝石。最后一个遗愿是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

    ⑥亚历山大第一,二个遗愿说明,生命和财富,一个人最终都是要放弃的。第三个遗愿,说明他是空着手来到这个世界,也是空着手离开这个世界的。

    ⑦放弃,必然有所失,但是得与失又是相对而言的。有时你自认为得到一些时,却有可能失去了很多;有时你显得失去不少,却有可能获得极大的收获。甚至可以说,没有失也就没有得,不要以一得而喜,不要以一失而忧,风物长宜放眼量。“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失之东隅”却会“收之桑榆”,熊掌与鱼不可兼得时,先要放弃几条小鱼,再去获取珍贵的熊掌。

    ⑧懂得“该放弃时就放弃”是一种大智慧;懂得该放弃什么,留下什么,则是一种更大的智慧。

    ⑨有一种放弃是对求之不得的事物的放弃,尽力而为之后,发觉此事与我无缘,能潇潇洒洒地挥手而去,另辟发展一己才华之道,这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选自《现代养生》2011年第1期)

议论文阅读

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

    ①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从大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以前大部分普通中国人 也是为了消遣才读书。在被称为“文化热”的上世纪 80 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庭若市 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阅读是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但这种热 情并不专属于阅读,而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随后以《渴望》为代表的电视连 续剧就以新的形式抢占了人们晚饭后的时光。

    ②因此,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 取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从整体上看,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 识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闭了。100 多年前,尼采也曾对报纸的出现忧心忡忡,认为 这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将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后来证明他多虑了。

    ③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是说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达。当我们说自己 不读书时,意思常常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或心情,而不是说无书可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 虑。中国社会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了稀 缺资源。尤其到了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在不停的快速切换中,表现得像 某种焦虑症患者。

    ④因此,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 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 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 大笑。照这个趋势,未来人类的心智结构或将改变,变得像金鱼一样只有 7 秒钟的记忆。 同时,由于缺乏深度的内心体验,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雷同。

    ⑤慢下来,读读书,不仅仅以阅读的名义进行,更应该站在保护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 站在人文危机的高度来看待。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 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

——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咬人草小记

①新疆,有一次到山里访问哈萨克牧人,很偶然地认识了一种奇怪的植物。

②如果不是新疆友人介绍,我决不会注意它们的。那是在爬坡的路上,前面的人突然大声叫起来:“小心!咬人草!”

③咬人草?草会咬人,我有点不相信。这是生在路边的一种普普通通的草本植物,叶色暗绿,有点像深秋经霜后的菊,没什么可怕的地方。“可别轻视它,碰它一下,就像被毒蜂蜇一样,手上要肿痛好几天呢!”友人正儿八经地关照我,绝无开玩笑的意思。

④这愈发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俯下身子,绕着一丛咬人草仔细看了半天,除了发现叶瓣上有些细小的透明的刺之外,没有任何特别之处。我掏出随身带的旅行剪刀,用摊开的笔记本接着,小心翼翼地剪下两片叶瓣。我要把它们带回去,让上海的朋友也能见识一下这种奇怪的草。“算了吧,它会咬你的。”友人笑着劝我。“不怕。”我很自信地回答。

⑤咬人草夹进了我的笔记本,我却安然无恙。这叶瓣似乎有些桀骜不驯,硬硬的,不肯平伏,那些尖尖的小刺竟戳穿了两页纸。但不管怎么样,它们是我的俘虏了。这种小草会咬人,如同河豚的有毒,如同海胆的有刺,如同贝类的有壳,只是它在同其他生物的生存竞争中形成的一种自卫本领。

⑥几天之后,我几乎淡忘了这小草。一次,我翻开笔记本准备记一些什么,还没来得及写一个字,只觉得手指上猛地一阵剧痛,就像被尖利的牙齿狠狠咬了一口。我一下子把笔记本摔得老远,那咬人草的干叶从本子里掉出来,落在我的脚边——依然是硬硬的,一副倔强的模样,仿佛一对暗绿色的眼睛冷冷地嘲笑着我……

⑦啊!咬人草,它终于咬了我!

⑧咬是被咬了,我却并没有记恨,相反,倒生成一种敬佩的心情来——这任人践踏的、可怜的小草,性格的刚强不屈竟至于此!它似乎要提醒我一些什么……

⑨我没有再把草叶夹进笔记本,而是任它们在沙土中躺着。因为我确信,假如带着它们,我一定还会被咬的,我不可能老是警觉地惦记着它们,防着它们,也不可能改变它们的性格,与其强迫它们耿耿于怀地跟我,不如让它们在自己的泥土中找到归宿。

⑩然而,关于这咬人草的故事,我是很难忘记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