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冰项链

曹文轩

自从那天见到葵花穿的那件花衣服后,刘老师总想着大年初一演出时,报幕的葵花,脖子上要是能戴条银项链就太好看了。文艺宣传队的玲子就有一条银项链,玲子本来答应把项链借给葵花,但排练结束时,玲子却反悔了。

        葵花心里就一直在想那条项链的事,心里很羞愧。

        这事被青铜知道了。

        他坐到了门口,若有所思。在青铜看来,大麦地最好看的女孩,就是妹妹葵花。他的姝姝也应该是大麦地最快乐、最幸福的女孩。他平时最喜欢看奶奶或妈妈打扮葵花。要是听到有人夸赞葵花生得体面,他会一整天都高兴得不得了。

        大麦地的老人们都说:“这个哥哥,才真是个哥哥哩!”

        但对葵花的脖子上没有一条项链这事,青铜无可奈何。甚至是青铜一家,都无可奈何。天上有鸽哨声,他抬头去看天空,没有看到鸽子,却看到了屋檐上的一排晶莹的冰凌。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冰凌就那样富有魅力地吸引着他。他就这样仰头看着它们。看着看着,他的心开始扑通扑通地跳起来,像有一只青蛙在怀里。

        他爬了上去,将冰凌采下十几根来,放在一只大盘子里。然后,他将盘子端到了门前的草垛下。他去水边,割了几根芦苇,再用剪子,剪了几支很细的芦苇管。他又向妈妈要了一根结实的红线。

        青铜将冰凌敲碎。阳光下,盘中璀璨夺目,犹如一盘钻石在闪着光。

        他挑其中最合心意的冰凌,然后把细细的芦苇管,一头衔在嘴中,一头对着它,用口中的热气,不住地吹着。那热气便像把柔韧的锥子,在那些冰凌块上慢慢地锥出一个小小的、圆圆的洞来。

        青铜坐在草垛下,很有耐心地做着他的事。那些被他挑选出来的冰凌块,堆放在一起,光芒闪烁。那光芒显得十分宁静而华贵。

        青铜吹了一颗又一颗。那些“钻石”,随着太阳的西移,也在改变着光的强度与颜色。到夕阳西下时,它们的光,竟是淡淡的橙色。

        青铜觉得他的腮帮子都吹麻了,他用手轻轻地拍打着嘴巴。

        在太阳落下去之前,他用那根红线,将吹了洞的几十颗冰凌块,细心地穿在了一起,然后将红线系成一个结。他用根手指把它高高地挑起:一条冰项链,便在夕阳的余晖里出现了!

        它让青铜自己都有点儿吃惊。

        铜久久地用手指挑着它,举在空中,看着。

        他没有立即将冰项链展示给奶奶他们,也没有展示给葵花,而是重新放回盘子里,用稻草将它轻轻覆盖了。

        晚饭后,村前的广场上,聚集了几乎全部的大麦地人。戏台上,汽油灯已经点亮。

        就在大麦地小学文艺宣传队即将登台演出时,青铜在后台出现了。

        葵花立即跑向青铜:“哥,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青铜双手托着盘子,他用嘴轻轻地吹去上面的草,一条项链就在不很明亮的汽油灯下闪着晶莹剔透的亮光。

        葵花的眼晴里放射着亮光。她不知道盘里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但被它的亮光迷住了青铜示意葵花从盘中将冰项链拿起来。

        葵花却不敢。

        青铜一只手将冰项链拿起,放下盘子,对逑惑不解的葵花说:“这是项链。冰做的项链,”他让葵花过来,他要给她戴上。

        葵花说:“它不会化掉吗?”

        “天很冷,又是在外面,化不掉的。”

        葵花乖巧地走近了哥,青铜双手将冰项链戴在葵花的脖子上,它缠着高高的衣领,然后很顺畅地挂在葵花的胸前。葵花摸了摸,凉丝丝的,心里很舒服。她低头看着,然后又转着脑袋,她很想找个人问问是不是好看。

        青铜告诉她:“好看!”

        事实上,这比青铜想象的还要好看,望着葵花,青铜不停地搓着手。

        葵花又低头看着它。它太好看了,好看得让她有点儿发蒙,有点儿不敢相信。她有点儿承受不了似的,想将它从脖子上取下来。

        青铜坚决地阻止了她。

        而就在这时,刘老师喊道:“葵花葵花!马上就该你上场报幕了!”

        葵花赶紧走过去。

        刘老师看到了葵花,愣住了。她望着葵花脖子上的冰项链,过了老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来:“我的天哪!”她走过来,轻轻撩起项链:“这是哪儿来的项链啊?是什么项链啊?”葵花以为刘老师不喜欢它,回头看了一眼青铜,想将它取下来。

        刘老师说:“别,别拿下来啊!”

        时间到了,刘老师轻轻推了一把还在疑惑的葵花。

葵花上场了。

        灯光下,那串冰项链所散射出来的变幻不定的亮光,比在阳光下还要迷人,谁也不清楚葵花脖子上戴着的究竟是一串什么样的项链。但它美丽的、纯净的、神秘而华责的亮光震住了所有在场的人。

        那一刻,时间停止了流淌。台上台下,像一片寂静的森林。

        葵花以为脖子上的项链将事情搞砸了,站在灯光下,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时,有一个人在人群中朝她鼓起掌来,随即,又有几个人鼓起掌来。接下来,全都鼓起掌来。台上台下,都是掌声。

        葵花看到了哥哥—他站在一张凳子上,使劲拍着手,目光乌溜乌溜的。

        薄薄的泪水,一忽儿便蒙住了葵花的眼睛……

(节选自《青铜葵花》有删改)

(1)、这个哥哥,才真是个哥哥哩!”是人们对青铜的评价,下列选项与这个评价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因为没能借到银项链,青铜感到羞愧 B、听到有人夸赞葵花好看,青铜很高兴 C、青铜用冰做了一条项链,给葵花戴上 D、葵花站在舞台上时,青铜使劲地鼓掌
(2)、揣摩文中划线处青铜的心理活动,下列最不符合小说内容的一项是(  )
A、啧喷,真好看!这串项链比我想象的更好看,太好了! B、嗯—还是先不拿给妈妈和奶奶看,给他们一个惊喜。 C、要是我的妹妹葵花戴着这串项链在舞台上一定很好看。 D、我得找个地方再把这项链放好,这冰项链不会化掉吧?
(3)、青铜做项链用的冰并不值钱,更不名贵,作者为何用“华贵”来形容项链的亮光?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民 工 父 亲 的“幸 福”
①刚刚搬入新居不久。这天,我面朝着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端坐在电脑前,专心打字。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温暖、清亮、宁静。心情,也沐浴在一片暖融融的气氛中。
②突然,大门响起一阵很不规则的敲门声。“你找谁?”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我是住在您这片小区里干活的民工,想请您帮个忙。”那个陌生人嗫嗫嚅嚅地说。“什么事?你说吧。”“快到暑假了,我儿子要到城里来看我,他很想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了多少漂亮的房子。房子是盖了许多,可我从不知道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给孩子描述清楚。要是他来了,我能带他到您家来看一看吗?”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他望着我,一脸的焦灼和企盼,两眼露出渴求的神情。
③我恍然大悟——真是一个慈爱、智慧的父亲啊!我也是父亲,工作中取得一点成绩或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不也喜欢在儿子面前表现一番吗?那里既有做父亲的自豪,也包含对儿子的引领。想到这,我答应了。
④他激动得连手都不知道放在哪好了,脸上现出喜悦的神色,连声说:“您真是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咣地关上了;有的还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工棚……”
⑤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那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皮肤漆黑,身材硬朗,还有一双很亮的眼睛。见到我,小男孩有一种怯怯的神情。
⑥“换上吧。”我热情地说。父子俩换上了鞋套,像是生怕将木地板踏坏了似的,步子迈得格外轻缓,给人一种拘谨、不安的感觉。我看到,父亲用大手紧紧地握着小手。父亲对孩子说:“这位叔叔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建筑公司盖的。我负责砌墙,必须做到眼细、心细、手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对了,爸爸也通过了中级工的考试。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⑦儿子听着,眼里流露出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我又看到 , 孩子用小手紧紧地握着大手。父亲的腰板似乎挺直了许多。在一旁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
⑧一会儿,这对父子就看完了我的新居。退到门边时,这位民工父亲伸出手,重重地握住了我的手,动情地说道:“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能带孩子到城里人家来看看,感受到了城里人家的温暖,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真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一下子,我也感动了,感觉同这位民工父亲的距离拉近了许多。想当初,我曾差一点把民工父亲的“幸福”撕成碎片,一种愧疚又刺痛了我的心。
⑨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那孩子对他父亲说道:“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一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孩子仰起稚气的脸,眨着双眼,高声说道:“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着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听了孩子的一番话,这位民工父亲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腰杆努力地挺了挺。
⑩此刻,他在我眼里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一个父亲的伟岸和善良!

阅读小说,完成后面小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燃一个冬天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善良的种子

                                                                                                                                 朱成玉

        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⑩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⑪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1920年5月的一个早晨,一位叫麦隆内夫人的美国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巴黎实验室里见到了镭的发现者。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给这位美国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时,镭问世已经18年了,它当初的身价曾高达75万法郎。美国记者由此推断,仅凭专利技术,应该早已使眼前这位夫人富甲一方了。

    但事实上,居里夫人也正是在18年前就放弃了他们的权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居里夫人的解释异常平淡:“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麦隆内夫人困惑不解地问:“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吗?”

    “有,一克镭,以便我的研究。可18年后的今天我买不起,它的价格太贵了。”

    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麦隆内夫人既感惊讶又非常不平静。镭的提纯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因困顿至此!她立即飞回美国,打听出一克镭在美国当时的市价是10万美元,便先找了10个女百万富翁,以为同是女人又有钱,她们肯定会解囊相助,万万没想到却碰了壁。这使麦隆内夫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金钱的需求,更是一场呼唤公众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品格的社会教育,于是,她在全美妇女中奔走宣传,最终获得成功。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将公众捐献的一克镭赠予居里夫人。

    数年之后,当居里夫人想在自己的祖国波兰华沙创设一个镭研究院,治疗癌病的时候,美国公众再次为她捐赠了第二克镭。

    一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在对待镭的问题上固执得让人难以理解,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可以解决了吗?居里夫人在后来的自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仍相信我们夫妇是对的。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

    居里夫人一生拥有过三克镭,她把研究出的第一克镭给了科学,公众则把第二克镭和第三克镭回赠了她。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和由此唤起的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命最后时光里的求知欲

吕不同

    三年前,没上过一天学的外公,被肺心病折磨了八年后,自己在医院里拔掉鼻管,不理在床边跪成一排的三个舅舅的哀求,强行要求出院。

    救护车把他送回家后,他在自己亲手做的那张帆布椅上,平静地交代完后事,把我叫到身旁说:不同,这个肺心病到底是什么病啊?好几年了,也没搞明白。我摸出手机搜了一下肺心病,告诉他这病的全名叫什么,有哪些症状。我每说一个症状,他就嘿嘿笑着说,对对对,一点儿都没错。

    我念完后,他又问:那这病最后把人“弄死”是因为什么?我鼻子一酸,不忍再念。外公看着我说,孩子念啊,这有什么关系。

    我犹豫了一会儿说:多器官衰竭。外公闻言点了点头,喃喃说了句,听起来好像很厉害。沉默了一会儿,他眯着眼睛看了看对门门框上贴的春联对我说:你们年轻人现在还写对联吗?我点点头说,也有人写。外公扭头看我一眼,伸手叫我把他扶起来,然后叫外婆拿来眼镜和纸笔。一屋子人见状围了上来,还有人连忙搬来一张小桌子。

    外公没有理会他们,戴上眼镜弓着背,把本子放在自己的膝盖上,颤抖着手,一笔一画写了一副对联——

    阴阳两隔哀思能抵

    人间疾苦天府可消

    我看了后说:外公,这好像是……葬礼上才会用的。外公取掉眼镜笑着说:对啊,这就是我给自己写的挽联。

    一屋子人传阅这副对联时,外公又对我说:你看这个“消”字是用三点水的好还是用金字旁的“销”好?我还没说话,他突然兴奋起来,叫外婆帮他把那本已经翻烂的新华字典拿来。拿到字典后,他先是用力地咳嗽了一下,吐出一口痰,然后扶了扶眼镜,右手食指在舌头上蘸了点口水,一页一页地翻开字典,郑重的样子像一个第一次查字典的小学生。

    他查了十分钟。查到结果后他把纸拿回去,在“消”字上打了个叉,在旁边写了个“销”字。写完后,他端详了一会儿,然后笑着说,嗯,这就对了。

    半小时后,他坐不住了,躺到了床上。一个小时后,他喝了一小碗粥。两小时后,他开始胡言乱语。四个小时后,说了几个简单的音节,他的嘴轻轻合上,脑袋微歪,安详离世。享年八十一岁。

    那天,我看着行将就木的外公坐在灰暗的光线下,弓着背,眯着眼,像完成一个仪式一样,虔诚地去搞清楚两汉字之间的区别时,我忘记了悲伤,忘记了去想如何在他人生最后的时间里取悦他、安抚他。我只觉得全身的毛孔豁然张开,心里暖流涌动。

    那一刻我没觉得他是我的亲人、我的长辈,我只庆幸自己能看到一个面对死亡毫无畏惧、毫无恐慌,在人生的终点还充满求知欲的生命。

    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努力学习,但至少此时此刻,我还对未知的一切有着充足的兴趣,对那些不顾一切去探寻未知的人充满敬意和向往。

    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都不可能参透生死和永恒。但终归,我还是想多知道一点,多看一点,把世事里灰色区域面积,尽量多挤压一点,使之变得黑白分明,是非可见。

    如果死亡是一面镜子,那我希望有朝一日,在面对镜子里的自己时,我也能够像外公一样,不羞不愧,不怨不恼。如此才算对得起自己曾经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说过的每一句话,爱过的每一个人。

(《青年文摘》2016年第23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的家乡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②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

③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篱。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篱子梢头顶上肩窝处,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一个人,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这些撑篱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

④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A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

⑤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透明的。B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⑥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⑦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