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有人认为“在生活中消耗过多的时间精力进行垃圾分类没有必要”,下列选项中不能反驳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通过垃圾分类让民众学会节约利用资源,花费时间精力是很有必要的 B、如果垃圾不分类,消耗大量土地资源,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难以弥补 C、垃圾分类能改善生态,利于人类健康,为此花费时间精力是有价值的 D、垃圾分类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该花的时间精力还是要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要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①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②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成为拿破仑,生活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唯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③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④也许你会反驳我: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或别的什么,惟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可见,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⑤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一个答案。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

    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坚守。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选自《周国平文选》,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①阅读力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在国际上,包括中小学生的指标性评价中,阅读能力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可以说,阅读力与“智商”“情商”“财商”等概念一样,也是现代人特别需要提升的能力。从更大层次上看,阅读力不仅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社会整体的阅读水平,因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力。

       ②阅读力就是精神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很难从精神上得到更多智慧的滋养。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力,这影响到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阅读都是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③阅读力就是凝聚力。共读共写,一起交流,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这样的文化共同体,让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会成为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的陌生人。所以,阅读力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一个阅读率低下、阅读力不足的民族,难以在当下世界立足,也难以引领人类的明天。

       ④阅读力就是竞争力。我很喜欢《朗读手册》一书里的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对于个体来说,阅读是学习的工具,而学习是成功的途径。对于国家民族来说,在知识快速累积、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阅读力意味着对人类智慧经验的搜集、整合和应用,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发现,国家越重视阅读教育,国民的阅读力就越好,整体素质就越高,国家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⑤阅读力就是幸福力。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A)与(B).阅读需要专注,在知识的积累之外,也是一种精神的修行。通过阅读感受书香,能满足人类的内在需求,使人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拥有更充实、更丰盈的生活,从而增加幸福感。书香的涵养,也能形成一个社会的氛围、一个时代的气质,让喧嚣的沉静下来,让浮躁的厚重起来。

       ⑥阅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我坚定地相信: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文/朱永新,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为人生准备“压舱石”

赵畅

       ①在犹太民族,母亲要在《圣经》上抹蜂蜜让孩子去舔书本上的蜜,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让孩子从小树立观念:书本是甜的,而且书中有智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调查,犹太民族人均每年阅读65本书。读书兴趣浓厚,犹太人将读书视作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才造就了如此令人羡慕的读书风景。

       ②的确,读书有了热情,持之以恒才能顺理成章。但是,单单有兴趣,读书未必一定有收获,关键得读好书。按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说法,读书是要为自己准备“压舱石”﹣﹣诚如空船航行时,为防翻船须备“压舱石”一样。读书该选择怎样的“压舱石”呢?或许各有各的说法,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等人文学的经典必是“压舱石”的精髓。因为古往今来的文化精神、人格理想和思想艺术的原创性,大都蕴含在经典作品之中。如果说,读书使人渐由遮蔽走向澄明的话,那么阅读经典便可有效缩短这中间的距离。比如阅读历史,不仅让读书人获取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历史学看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之转变成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唯有常读经典,多读经典,才能驱使人们培养理想情怀,树立凌云之志。这便是经典的“压舱石”效应。

       ③阅读经典,还需与经典的阅读方法相匹配。约翰•罗斯金在《芝麻与百合》里有这样一段话:“当你去读一本好书时,你必须问问自己,‘我能像一位澳大利亚的矿工那样适于自己的工作么?我的十字镐和铲子都就绪了么?我自己准备妥帖了么?我的袖子是否已经卷到双肘,我的呼吸是否匀称,我的心情是否正常?’……这样多问问极有好处,因为既然你所要寻求的金属就是作者的心灵与深意,那么他的语言便是你要获得金属前必须敲碎和冶炼的岩石。你的十字镐是你自己的专心、机智与学问;你的熔矿炉是你自己的善于思考的灵魂。”是啊,有好的书籍相伴,有好的态度相生,有好的思考相随,又何愁不能在开掘的矿渣中拣到“纯净的宝石”呢?

       ④读书绝无止境。以智慧闻名于世的苏格拉底,在70岁时还自认什么都不知道。这固然是他的谦逊,却更是他的智慧。不论是谁,若想懂得自己生活的世界,哪怕一点点,就请您保持永不枯竭的读书兴趣,保护好属于自己的“压舱石”。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

       ⑤让心灵俯就经典,让经典滋养灵魂,积累底蕴,振奋精神,修身明理,洞悉人生。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就能领悟时代使命,并进而笃行之。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5月06日 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在提升自我的路上

①“问题不可能由导致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这是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问题,是由一种特定的、你自己不知道的思维方式导致的;问题只是表象,背后的思维方式才是根本,而这个思维方式,其实就是你的认知水平。换言之,提升认知水平,是____的根本途径。

②提升认知水平,首先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学习前人的智慧。我们很多时候的痛苦、焦虑、迷茫、难过,都是因为懂得太少。人类几千年来的历史,你遇到的问题早就被人遇到过也研究过。所以有问题时及时借助前人的智慧,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才有可能提高认知。

③但是借智也有一些技巧。拿看书来说,要读那些经典的书,对人类文化历史、对物质世界有一定的了解,再结合现实来思考,受益无穷。拿我自己来说,我真正进步最大的时候,往往是我阅读了经典书籍的时候。

④比如我一直希望自己的抗压能力可以强一点儿,没想到,是《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一句话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书里,长老对前来教堂的女士说:“恐惧是一切作假的后果。”对自己说谎,就会在内心美化和提升自己,继而产生许多不真实的期待,然后会害怕那些期待落空,因此有恐惧。可如果诚实的看待自己现有的能力,知道外在的结果就是现有自己的能力所能达到的,那恐惧就会一扫而空。在一次与客户谈合作时,我想到这句话后,就不再给自己加上那些“我很厉害”的人设,也就能更坦然地面对可能出现的结果。

⑤提升认知水平,还需要把知识相互联系和组合起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曾这样建议:“如果你想成为理性的思想者,必须培养出跨越常规学科疆域的头脑。而这需要大量阅读各学科中著名学者的重要著述,了解并熟悉书中介绍的核心理念,能够了解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并融会贯通。”

⑥有了基础的思维模型以后,就需要刻意练习自己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框架”。我们通常遇到问题就想要一个答案和解释,但其实问题的答案不是最重要的,背后解决问题的那个思维框架才重要。我们可以多与高手聊天,并有意识地思考他们话语背后的思维框架。用这样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⑦提升认知水平,必不可少的最后一环是让行动和知识同步起来,唯有不断去行动,去做你没有做过的事情,接受新的挑战。躬身入局者,方能成事。

⑧唯有行动才能破局。以前我很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发个朋友圈都很在意别人会怎么想我。直到有次参加一个社群活动,需要自己建一个群。一开始私信给人发邀请语时我很忐忑,担心影响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我的朋友们会怎么看我呀”,但是,当一条条信息发出去后,我才真正意识到,别人是怎么想我的,全都是“如梦幻泡影”啊。

⑨王阳明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我们要让自己的念头不断动起来,在行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知识真正落到实处。从了解知识,到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建立思维模型,再到躬身入局去行动,提升自我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它没有某个到达顶端的结果,我们一直都只是在路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章之美

周建华

①虽说文无定法,但文章走枯燥无味还是引人入胜,是空洞无物还是见解独到,不难分出优劣高下。这背后既有遣词造句、修饰打磨等为文之术的差别,也有格局视野、思维理念等为文之道的不同。所以,我们应学会品悟文章之美。

②文章之美透射价值之美。立言立文目的在于明确目标、引领方向、凝聚人心、启发行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章生命力的内核。北大红楼一楼西头的阅览室是青年毛泽东工作过的地方。在这里,他经常阅读共产主义书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文章的价值和魅力可见一斑。

③文章之美透射逻辑之美。文字是思维的载体,逻辑是思维的内核。文章首先在形式上要符合逻辑,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规律。一篇好的文章让人看得清楚,读得明白。如果文章让人感觉思路不清、语焉不详,大多是逻辑出了问题;或者是概念模糊不准确,或者是划分混乱不周延,或者是推理矛盾不科学,或者是论证跳跃不充分,等等。逻辑清晰、论证严密只是第一步,逻辑之美还体现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由表及里的分析、由此及彼的推演,深刻探究存在于事物当中的规律、存在于人心之中的共识,达到一语中的、一鸣惊人的效果。

④文章之美透射伦理之美。伦理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标准,作文如做人,一定要符合公序良俗,在喜怒哀乐、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等方面展现鲜明态度。一篇好的文章,即使是应用类的,也会带有一定的感性色彩,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杨什么、批评什么,立场明确、态度清晰、观点持正。文章的伦理之美,在于让读者清楚地理解哪些是原则底线、哪些是基本要求、哪些是具体标准、哪些是希望号召,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更不能僭越法理人伦,世道人心。

⑤文章之美透射美学之美。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形式和意象,具体到文章中,就是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字技巧,营造美的意象和境界,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漓的美的享受。比如,恰当运用排比,对偶、比喻、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让文字灵动起来、使情感丰富起来、富于变化。借鉴美的意象,融入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⑥“文以载道“。只有让思想之根深扎实践沃土,充分吸收阳光雨露和大地养分,才能浇灌出美妙动人的文章之花。

(选自《盘锦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