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燕山地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文章《天坛根儿小记》,完成下列小题。

天坛根儿小记

肖复兴

    ①天坛是明朝永乐年间所建,在北京城,是一座老园林。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天坛尚处城外,比较荒僻。那时候,天坛的外墙有一个豁口,我们一帮孩子常踩着碎砖乱瓦,从这个豁口翻进天坛,省去了门票钱。

    ②后来体育馆和居民区先后建成,有一路有轨电车叮叮当当开到这里,到天坛才方便了些。天坛后来开了一扇东门,周围渐渐热闹起来,荒郊野外的感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打破而成了历史的记忆。

    ③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有时会到天坛墙根儿玩。只记得在天坛墙根儿黄昏捉蛐蛐,雨前逮蜻蜓的疯玩情景。那时候,家住打磨厂,穿过北桥湾和南桥湾,就到了金鱼池,过了金鱼池,就到了天坛墙根儿底下了,很近便。

    ④后读陈宗蕃先生的《燕都丛考》,他说:“天坛明永乐十八年建,缭以垣墙,周九里十三步,今仍之。”他说的“今仍之”的“今”,指的是民国二三十年。后来,天坛这一道九里十三步的外墙,被后建起来的单位和民居蚕食了不少。不过,西从天桥南口,东至金鱼池,也就是到如今的天坛东门这一带的外墙还完整。我小时候所到的天坛墙根儿,指的就是这一段。这一段墙根儿,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各种个体小摊贩的天下,紧贴墙根儿,一溜儿逶迤,色彩纷呈。靠近天坛东门,还有一处专卖花卉的小市场,好不热闹,颇似旧书中记载的清末民初时金鱼池一带平民百姓为生计结棚列肆的旧景再现,历史真有着惊人的相似。

    ⑤天坛墙根儿内外,据说曾经生长有益母草,颇为引人眼目。《宸垣识略》中说:“生龙须菜,又益母草,羽士炼膏以售,妇科甚效。”这都是前朝旧景。不过,我小时候,天坛有马齿苋。马齿苋没有益母草那样高贵,只是老北京普通百姓吃的一种野菜,春来春去,一直延续生长,比益母草存活的年头更长一些。我母亲在世的时候,每年夏至这一天都要到天坛墙根儿挖这种马齿苋。特别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闹饥荒的年月,粮食不够吃,母亲常带着我和弟弟一起去挖,回家洗洗剁碎了包菜团子吃。如今,漫说天坛墙根儿找不到一根马齿苋,就是到天坛里面,也找不到了。

    ⑥很长一段时间,沿着天坛墙根儿,尤其是西南和东南的一些地方,被后建的房屋侵占和蚕食。如今,为了北京中轴线申遗,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或腾退或迁移,还原了当年天坛轩豁的盛景,天坛的墙根儿终于可以连接起来,几近陈宗蕃先生在《燕都丛考》中考察的那样,有着九里十三步的长度了。

    ⑦如果说天坛是一本大书,祈年殿是天坛最为醒目的内容,那么墙根儿则是这本书的封面,或是封面上必不可少的腰封。

    ⑧如今,天坛的墙根儿内修了一条平坦的甬道。墙根儿内,成了北京人晨练的好去处。每天清早,都会有好多人,在这里跑步或走步。即使雨雪天,也有不懈者在坚持。由于天坛外墙是一个圆,圆形甬道便变成了运动场的一条塔当跑道。当初,建天坛的时候,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是要让它和天相对应,是为了祭天,表达对天的景仰,哪里会想到如今可以蔓延出运动健身的新功能。

    ⑨如今的天坛墙根儿外面,被整理维修得整整齐齐,曾经出现的琳琅满目的个体户小摊,统统没有了踪影。好多路公交车,来往奔驰在天坛墙根儿下。每次经过天坛墙根儿或进天坛里面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想起这一切,特别是马齿苋。才觉得时间并非是如水一样一去不返,因有过它们的存在,便有了物证一般,让流逝的时间不仅是可以追怀的,也是可以触摸的。

    ⑩关于天坛墙根儿,还得说一件事。我有一个中学同窗好友,叫王仁兴。他刻苦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初中毕业,却因家庭生活困难,无法继续读书,早早参加了工作。这让我很替他惋惜。

    ⑪1968年,我去北大荒,两年后,回家探亲,有一天在壹条龙饭庄的后面,看见他坐在那里剥葱。他不甘心命运的安排,靠着刻苦自学,最终从一名店小二成为一位研究中国食品史的学者。最近,他厚厚的600多页的大书《国菜精华》,他打电话给我,问清我的地址,要把书快递给我,顺便告我,他搬家了。

    ⑫当我听他说搬到了金鱼池,心里有些吃惊。他原来住广安门,楼房质量高,居住面积宽敞,换到金鱼池,面积缩小了不少不说,金鱼池一带的房子质量远不如他原来的房子。我有些不解,如今,房子很是值钱,这么换房,值得吗?

    ⑬他告诉我:“我一直有个夙愿,就是有一天能把家搬到天坛墙根儿来。每天想逛天坛过了马路就是,近便不说,一到晚上,夜深人静,把窗子打开,就能听见天坛里风吹来松柏滔滔的声音,你知道那是什么感觉吗?”他就是为听这松柏涛声,放弃了宽敞的好房子,搬到天坛墙根儿下。

    ⑭王仁兴有些与众不同。就为了贴近天坛墙根儿,每天夜里都感受到从天坛里面吹来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松风柏韵?如此对天坛墙根儿富有感情的,我找不出第二人。

(1)、作者主要从三个角度记述了有关“天坛根儿”的故事,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文章读来如聊天般亲切自然,简洁明了,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这一点的。
(3)、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就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

    ①有没有人告诉你,下雪了?

    ②大片大片的雪花,像白色的羽毛从天空飘然落下。霎时间,山峦、田野、村庄、小路都陷入白色的忧郁。

    ③可是对于孩子,这白色永远是快乐的。那是一场罕见的大雪,一夜之间就把村庄包装成了童话世界。童话世界里怎么少得了我们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呢!

    ④清晨起来,房门已经被大雪封住了,母亲正拿着一把小铁锹从门缝处一点一点把雪挖开,慢慢开辟出一条小路来。我和妹妹也陆续穿好了棉袄棉鞋,戴上了帽子手套,跑到院子里和母亲一起“扫雪”,那是最愉悦的劳动。与其说是在帮母亲,不如说是在给母亲添乱,母亲前脚刚扫出来的小道,我们打闹着,又把雪扬得到处都是,可是母亲并不恼,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任凭我们在纯洁的雪里“胡作非为”。

    ⑤树上、房顶、鸡舍、草棚,闪着亮晶晶的银光,在与红目的交相辉映中分外妖娆。

    ⑥妹妹欢快地跳着,和我一起堆雪人.我们用瓶盖做眼睛,用红辣椒做鼻子,而我总怕小雪人会冷,心疼地把自己脖子上的红围巾摘下来给它围上。一会儿,我们的新伙伴就伫立在庭院里,真是可爱极了!这时,母亲已经做好了早饭,开个门缝对着我们高喊:“吃饭啦……吃饭啦……”我和妹妹好像都没有听见,磨磨蹭蹭谁也不愿意回屋。广阔苍穹,母亲是见证这份快乐的唯一观众,望着她的两个白雪公主,母亲的微笑是甜的。

    ⑦洁白的雪花舞动着我童年的快乐,也翩飞着我少年的轻狂。初三那年寒假,我和同学们约好去县城的书店买些参考书,早上临出门时母亲就叮嘱我穿那件厚一点的棉衣,可是少女的我是爱美的,怎么能把自己变成臃肿的面包?没想到从县城回来时就下起了大雪,汽车晚点了两个多小时,当我背着书包又冷又饿走回家时,看见母亲像一座白色的雕像立在门口,睫毛上沾满了霜白,每眨一下眼睛似乎都能发出吧嗒吧嗒的声响。那天我吃饱喝足就有了精神,母亲却病倒了,高烧40℃。至今我都不知道母亲那天在家门口迎着风雪,望着我回来的方向站了多久。

    ⑧多年以后,我也成为一位母亲。我的孩子和我一样热爱这北方的大雪。

    ⑨春节,我带着孩子回老家。当我们像雪花一样从远方匆匆赶来,哒哒的马蹄声溅起一地飞雪,朵朵如花。那一天,村庄如故,母亲却白发如雪。

    ⑩年迈的母亲依然站在自家的门口张望着、等待着。仿佛这几十年来,一直站在这里,从未离开过。母亲这几天一直念叨着:“要下大雪了,也不知道通不通车。”母亲是不看天气预报的,但每一次比天气预报还要准确。慢慢我才知道,原来是母亲的老寒腿,每次下雪前都会疼。

    ⑪母亲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劳动中度过的。夏天她忙着菜园子、庄稼地; 冬闲时她忙着给人做衣服补贴家用。东北的冬天天寒地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家住的是简陋的茅草房,  虽然窗户外面钉上了塑料布,门上也安上了棉布帘,但墙壁上还是会结霜 ,四处透风。 母亲长时间坐在靠南墙的缝纫机旁做活,两条腿不知不觉中就得了风湿病 。母亲腿疼是从来不对我们说的,粗心的我们怎么会知道母亲的腿病这般严重!

    ⑫雪花落在村庄,落在四野,也落在我隐隐作痛的心里。

    ⑬这个世界因为有雪,风景如此美丽,空气如此清新,步子变得轻快,灵魂得到了洗涤。 雪,如母亲的爱,时刻安抚我这颗烦躁的心,让我活得简单快乐,就像一朵雪花吹开了另一朵雪花的春天 。

    ⑭传说,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是最爱你的人。 我相信这个美丽的传说,因为母亲就是最好的例子。电话嘀铃铃响了,是母亲在叮嘱我,要下雪了,记得多穿点儿衣服——母亲的老寒腿又在播送“天气预报”了。我诺诺地应着,却透过那场即将到来的雪,看到了母亲的疼痛。

    ⑮如果可以,我多愿意让自己变成一贴温暖的膏药,贴在她所有疼痛的关节。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7年第2期,有畑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回家

丁立梅

       父亲生日的这一天,我买了蛋糕和礼物回家。

       父亲很有些意外,他根本没想到我能记着他的生日。他高兴得手足无措,在家门口转来转去,一会儿弯腰扶扶倚在墙边的扫帚,一会儿去赶来凑热闹的鸡。我把买给他的礼物——一件外套拿出来,让他穿上试试,他不好意思起来,装作不在意地说:“不就是个闲生日嘛,买什么衣裳。”

       我说:“爸,闲生日也要过,以后每年我都会给你过。”心下却黯然,父亲都72岁了,又有几个生日好过?

       父亲却满足得“呵呵”笑起来。我看到他浑浊的眼里有亮亮的东西闪现,我的举手之劳,一定在他心里掀起了波澜。我和母亲在厨房里做饭,就听到他在外面大着嗓门不厌其烦地告诉邻居二爹:“我家的二丫头特地请假回来给我过生日。不就是个闲生日嘛,还给我又买衣裳又买蛋糕的。”

       母亲不屑,说:“你爸就爱吹牛。”母亲的脸上,却堆满笑意——母亲也是欢喜的。

       饭桌上,不胜酒力的父亲喝多了,他颠三倒四地叨叨:“我真幸福啊!”

       我笑看可爱的老父亲,心里惭愧,从前的日子,我疏忽父母太多。好在还有当下的日子,我可以弥补。

       出门去,微风轻拂。午后的村庄,安静得很像一捧流水,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其实,孩子也没见着几个。只有几只狗,像主人似的,满村庄溜达,不时吠上一两声。我以为,它们是寂寞了。

       我去田间转悠。这里,那里,都曾留有我少年时的光阴。我在地里挑过猪草、羊草,掰过玉米,拾过棉花。我熟悉很多植物:车前子、牛耳朵、婆婆纳、黄花菜、苜蓿、葛蒲和苦艾。一蓬一蓬的苇花,在风中起舞,它们让我的目光在上面逗留了很久。

       一个妇人在沟边锄草,身子都快躬到地上去了。她头上花头巾的一角被风撩起,露出里面灰白的发来——竟是那么的老!记忆中,她辫一根乌黑的长辫子,健壮结实,挑着担子也能健步如飞。

       我站定看她,她也看我,许久,她“哎呀”一声:“这不是梅吗?”

       我看着她笑,在心里找着话。说点什么好呢?我没找着。她大概也找不着要说的话,就从地里拔一棵白萝卜给我,说:“没有空心呢。”我接过,摘了路边的蚕豆叶子擦了擦,“咔嚓”咬了两口——小时候,我都是这么干的。我们一村的人,也都是这么干的。

       她呵呵笑起来,很开心的样子。“你真孝顺啊!”她终于又说一句。

       我赧颜,又有些伤感。我听说过她的两个儿子。一个远去云南,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一个常年在外打工,极少回家。地里的荠菜花开得星星点点,奔放灿烂是春天的事。麦苗儿却绿油油的,让人忍不住想揪一把吃。

       望见麦田中的坟,这儿一座,那儿一座。那里住着我熟悉的村人。我祖父祖母的坟也在,隔着不远的距离,我在心里向他们致敬。

       有他们在,村庄便永远在。

【注】迤逦(yǐ lǐ):曲折连绵。鼋(yuán):鼋鱼,爬行动物,外形像鳖,生活在水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永恒的托尔斯泰

    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大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地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竟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总是穿了破衣服拍照的福克纳,还有鲁尔弗,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竟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现代文学展示着现代的人生?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像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雅斯纳亚·波良纳那里,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父亲想出了两个——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话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据说田园牧歌是虚幻的,但难道许多现代派作品中的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

    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小说是入俗而不是说教。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读托尔斯泰的作品,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这一切那么完美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乳交融,以求突出人物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太有些小气?

    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还是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书:“我的余生不长了,然而生存一刻就要工作一刻,我正在写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散步的时候,托翁常常会突然停下来,“一位老农,刚磨完了一把镰刀。托尔斯泰伯爵和他说了几句话,丢下手杖,一下子夺过镰刀,麻利地割着草以试一试刀刃。”“我们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背着旅行袋,拄着拐杖,脚上缠着布片,快步走过。托尔斯泰叫住他们,说了一会儿话,又从怀里掏出钱包,给了他们一些钱。”真不知道托尔斯泰和两个老头说了些什么,想必不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你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带着孩子去旅行,已经是现在不少年轻爸妈的主要假日状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想带孩子去看看”,是他们中不少人的心声。近曰,阿里巴巴旗下的综合性旅游出行服务平台飞猪发布了“儿童出巡世界趋势分析与预测”,里面的数据让好多爸妈深有同感。

    “我第一次出境游是去香港,2007年,那时我26岁。我儿子第一次出境游也是去香港,是2011年,那时他2岁半。”说到第一次出境游时的年纪,80后爸爸小汪这样说。事实上,2岁半出境游并不算很早,不少孩子刚刚能带出门,就开始了自己的出境游旅程。

飞猪数据显示,00后、10后的第一次出境游年纪,已经比80后提前了20年。80后第一次出境旅游的年纪,在23~30岁之间的占比最高,也就是大学毕业之后。90后的第一次出境游年纪开始提前,19~22岁的占比最高,很多是在大学就读期间。到了00后、10后,占比最高的年龄段被猛拉了几个数量级,3~7岁的占比最高。在北京、上海、广东这些消费力更强的地区,2岁以下就开始出境玩耍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专家指出,“亲情陪伴”和“带孩子出去看世界”是大多数父母的出发点。

    材料二:

    但带孩子出境游,并不是件简单的事,首先就表现在费用支出上。飞猪数据显示,带孩子出境游时,家长们“舍得花”的心态更甚。83%的家长会因带孩子而预订更高价位的酒店,旅游时每天的人均花费也会增加20%左右。

    “出境旅游时我住过最廉价的旅馆,应该是香港重庆大厦里的那间‘鸽子笼’,当时一晚上的价格是400元人民币左右。”小葛也是80后,现在有一个5岁的儿子和一个1岁半的女儿,“那时候我刚结婚,和太太两个人经常出去旅游,为了省钱,住差一点没关系。”不过现在,只要带孩子一起出去,他们一定会选择星级酒店,一晚上的价格都在2000元人民币左右。

    除了住宿,小葛觉得带孩子出去玩,花钱特别的松。“比如,上次去东京,孩子看到街边形形色色的扭蛋机、娃娃机,根本就挪不动步,几乎每到一个地方就要扭上几个蛋,抓几个娃娃。虽然每一次的花费都不大,但结束旅行后一算,也花了将近2000元。”飞猪数据也显示,“看到什么都想要”的小朋友是家长旅游预算的“破坏王”,很多零散开销根本无法提前预测。

    材料三:

    2005年至今,国内外媒体对中国公民出游的不文明行为进行了披露和报道。有些国家在游览地竖起针对中国游客的提示牌,甚至采取了不接待华人旅行团、让华人旅行团隔离用餐等非常措施。这不仅令在外旅游的国人难堪,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国际形象。

2006年10月2日,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公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正如外电评价:“中国政府和民众对旅游陋习毫不留情的揭露和对文明旅游公约的执行力度,表明了中国目前所具有的空前的自信心。”

    材料四:

    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境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国内外一些不安全因素,如海啸、洪水、禽流感、恐怖主义活动以及军事政变等突发事件的发生,不可避免影响一些旅游者的出行,对出境旅游造成一定影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乡愁是一杯酒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身在异乡的游子,也有很多深深的不能言表的思乡之苦。

    我只是其中很平淡的一个。我的思乡并不在风清月明的中秋,或是登高远望的重阳,而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比如单位发了两箱饮料,几大瓶食用油;或者逛街的时候看见了一块很合适妈妈那个年纪老太太穿的衣料;要不就是莫名的伤心情绪低落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端起乡愁这杯酒,大大地喝一口。

    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陪一位上海的大姐去东山扫墓。这并不是一个凭吊亲人的季节,无雨无风,生机勃勃,她却一样地庄严和凝重。在急驶的车上,她告诉我:三天以后,她们全家就要移民到阿根廷了,临走之前,最牵挂的一件事,就是来看看父母。这次一走,也许十年八载才可以回来一次,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她带了一捧父母坟前的泥土,并虔诚地从香火缭绕的西园寺请了一尊观音。看着她静默地做这一切,我自己也被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浓重的乡愁包围着。从此以后,她和她的12岁的女儿从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飘散回来的乡愁,不仅仅是对熟悉的上海,更是对我们这个大中国。

    少年,是的确不大识乡愁的滋味的。14岁那年,我离开父母兄长去外地上学,写回家的第一封信,被泪水浸泡得字迹模糊,却不知重写一页,固执地以为父母为我牵肠挂肚我才心满意足。而现在写回去的信,满纸的阳光灿烂,谈笑风生,而放下笔,长叹一声,才知道心底弥漫着无尽的乡愁。

    乡愁是一杯酒,岁月越长,越是浓都和醇美。去年冬天,提了生日蛋糕去看望一位84岁的阿婆。古老的宅院和床幔,古旧的气息。墙上挂着她年轻时的照片,典型的江南女子,大家闺秀的模样。她自己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思想也不一般。在那个封建时代她勇敢地爱上了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药店伙计,并终于在38岁那年在当地政府的干预下嫁给了自己的心上人。听她的经历,就像是在谈一本才子佳人的传奇;但看见她时,她却躺在古老宅院的古老床幔里。她静静地笑,也喃喃地叹息:“我现在真想回宁波去。”宁波是她的老家,她是被母亲抱在手上离开的,而今临近生命之旅的终点,她回那个心目中永远的老家的念头却越发强烈了。宁波对她而言是陌生的,但思乡的感情却一日胜似一日的真诚和浓厚。

    就是这样的啊,乡愁是一杯酒,是一杯千百年来被无数思乡的人吟咏过的陈年佳酿。你可以豪爽地仰起头一饮而尽,但岁月之手会悄悄地再为你斟满,直到有一天,你真的醉倒在这世代流传的乡愁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偷粉笔的日子里

①我和老三对讲台上摆放的一盒粉笔情有独钟。

②粉笔排列整齐“站”在一个明黄色的塑料盒子里,每一支都纯粹得不含一丝杂质。我们坐在第一排,看着“老班”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下《江城子》,那字好像要跳出来一样,在泛着墨绿色的黑板上翩翩起舞。我和老三一致认为,“老班”写的字之所以这么好看,一定与这粉笔有关。

③于是,我和老三开始了一场预谋。

④课间休息时,老三敲敲我的桌角,丢给我一张字条和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放学后,留下来陪我一起做值日。”(A)放学后,老三在门口为我把风,我迅速抽了一支粉笔装进口袋,轻轻地捂住,生怕突然的惊吓会让它四分五裂。

⑤我们逃也似的跑出校园,(B)路旁是一大片广阔的麦田,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成熟麦子的香气,周遭的景物一闪而过。我们到了老三的家。老三翻出一块小黑板,用粉笔在那块小小的黑板上画出了我们刚刚奔跑而过的那片麦田。

⑥从那天起,我们偷粉笔的行为变本加厉。原先挺直“站”在一起的粉笔,开始横七竖八、东倒西歪地散落开来。而老三的画飞出了麦田,朝着更广阔的世界翱翔,雁群、火车、高楼、航天飞船,甚至是星光斑斓的宇宙……他说终有一天自己要走出这个小镇,去看看那些在电视上都不曾看到过的美景。

⑦然而“老班”最终还是发现了端倪,在一堂班会课上,他刻意提到了粉笔的事。

⑧我低下头,悄悄地用余光瞥了一眼老三,发现他也把头埋在书里。下课后,我拉着老三一起去办公室自首。

⑨老三先开的口,他说:“粉笔是我拿的,从10月20日开始到昨天,一共拿了13支,都用完了!”

⑩“老班”盯着老三:“你拿粉笔去做什么了?不问自取谓之偷,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你们只是拿去玩的话……”

⑪“老师……”我接过话,“陈川拿粉笔去画画了,他自己有一块小黑板……”

⑫“老班”的眼神又回到老三身上,老三低着头,刘海挡住了他的眼睛,但我能清晰地看见他发红的鼻子,以及不断坠落到地面的水滴。滴答,滴答……

⑬“老班”递过去一张纸巾:“既然是这样,我也不责怪你们了,但是惩罚还是要有的。学校即将举行一次主题板报的比赛,这次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两个了,如果拿到名次,以后陈川要用粉笔,我会向学校申请。”

⑭老三立马打了个激灵,唰唰唰抽出几张纸巾,狠狠地往脸上抹了几把:“谢谢老师!”

⑮各种颜色的粉笔整齐地排列在我们面前,神气的我们如同两个将军,正在检阅即将出征的士兵。

⑯老三在纸上构思了好几种方案,俨然一个工程师在对一个至关重要的项目进行精密的筹划。最后我们班板报是一幅画:两个一模一样的少年相视而立,他们一个身后是城市、是大海、是宇宙,另一个身后是乡村、是耕牛、是山路,而将两个少年阻隔开的,是一片微风轻抚的麦田。

⑰比赛的结果出来了,老三的这幅画并没有进入前三名。不过说来也奇怪,一个评委打出了0分,剩下的9个评委硬是将总分拉到了第4名。

⑱后来我们真的走出了小镇。而老三的绘画事业小有成就,现在,他还在研究版刻,前途无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